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庞爱华 《护理研究》2004,18(2):351-352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鼻/口插入气管或气管切开所建立的气体通道。它不仅用于机械通气,也用于气道分泌物的引流^[1]。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管直接向外界敞开,失去了正常情况下鼻腔对空气的消毒过滤、加温、保湿和下呼吸道对病原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2]。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人工气道病人预防并发症的必要条件。本文对吸痰导管插入的有效深度进行了研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柳红 《全科护理》2011,(2):182-182
气管插管已成为呼吸衰竭病人的主要抢救治疗手段,实施气管插管的病人依靠气管内吸痰,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良好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我科2010年4月3日给1例病人行气管插管术成功后初次吸痰时出现吸痰管取出困难,吸痰管在气管插管内停留1 min左右,难以取出。现将原因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气管插管已成为呼吸衰竭病人的主要抢救治疗手段,实施气管插管的病人依靠气管内吸痰,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良好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我科2010年4月3日给1例病人行气管插管术成功后初次吸痰时出现吸痰管取出困难,吸痰管在气管插管内停留1 min左右,难以取出。现将原因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应秋平  王印月  王丽君 《临床医学》2005,25(4):F003-F003
在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吸痰是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为了提高吸痰效率、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我院ICU于2000年10月对人工气道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并进行观察研究,其结果比一次性可控式吸痰管优越,并且特别适合于机械通气的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气病人由于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建立,会厌功能减弱或丧失,咳嗽反射减弱^[1],正压通气妨碍纤毛运动,往往不能自主排痰,导致气道内分泌物潴留。吸痰是机械通气病人最常用的护理操作,同时常可引起或加重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2]。对此与厂家联系,研制出一种充氧式吸痰管,临床使用效果好。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峰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3):209-209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有效深度。方法:将9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A组(浅吸痰)30例,B组(深吸痰)30例,C组(吸引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的长度再延长1 cm)30例,观察3种方法吸痰的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痰痂堵塞、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吸痰导管插入深度按厘米加刻度标记,以气管插管或切开导管长度再延长1 cm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吸痰过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提高人工气道护理效果。方法对永川市中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87例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症干预措施。结果吸痰时,并发症发生频次最多是低氧血症,依次是气道损伤、心律失常、气管痉挛、误吸、感染。吸痰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中,吸痰操作不规范占46.9%,吸痰时间过长占19.7%,吸痰负压过大占15.9%,吸痰管不适占13.3%,其他原因占4.2%。结论正确规范吸痰操作过程是人工气道护理的关键,同时从患者病情及全身情况综合分析,设定相关吸痰系数,选择合适吸痰管以及吸痰后护理对预防气道损伤、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吸痰时机、吸痰管的选择、吸痰负压、吸痰深度、湿化方法等方面对人工气道病人的吸痰护理进行综述,指出目前相关理论及进展,阐明了正确吸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旋转吸痰管360°吸痰方法在ICU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符合吸痰指征的ICU人工气道患者3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0例。研究组采用旋转吸痰管360°吸痰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循环、呼吸参数的变化,以及吸痰间隔时间、吸痰次数、吸痰后痰鸣音的改善情况,同时对两组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等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1 min、吸痰后5 min的HR、SBP、RR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SpO_2升高值、VT升高值、Peak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吸痰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每日吸痰次数低于对照组,痰鸣音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ICU人工气道患者应用旋转吸痰管360°吸痰方法,有利于彻底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机体缺氧,同时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刘福莉  汪晓芸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1):1599-1600
我们对150例人工气道患施以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人工气道的护理首要是确保气道的通畅。长时间低氧将导致复苏失败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因而在危重患的急救中,迅速建立有效的通气和其效用的维持至关重要的。吸痰是保证人工气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的关键。按需吸痰优于定时吸痰。吸痰辅助措施对吸痰的有效程度同样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直接置入气管或经鼻(口腔)插入气管所建立的呼吸通道,主要用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通气功能,从而纠正患者的缺氧症状。但在建立人工气道的同时,也破坏了患者的上呼吸道非特异性防御屏障,失去对吸入空气的加热和加湿,以及对灰尘和微生物的过滤功能,从而导致气道分泌物粘稠,呼吸道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分泌物排出减慢等,造成细菌的繁殖引起肺部感染[1]。而感染又会加重分泌物的产生,增加痰液的粘稠度,导致气  相似文献   

13.
人工气道内吸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进行生命支持、治疗呼吸衰竭已成为一种常规手段。有创机械通气需要经口/鼻或气管切开插入导管来建立人工气道,导致会厌失去作用,咳嗽反射减弱,咯痰能力丧失,因此吸痰成为清除气道内分泌物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置人工气道吸痰在临床护理中是一项常见的护理手段。本文以置人工气道患者为研究出发点,主要从吸痰时机的选择、吸痰方式及操作方法、吸痰的其他影响因素等阐述置人工气道患者的吸痰护理,介绍吸痰护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旨在提高吸痰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传统吸痰法与改良浅层吸痰法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寻找合理实用的吸痰方法。方法收集我院EICU就诊,且建立人工气道需进行吸痰操作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比较两组吸痰前后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及平均气道压(Pmean)变化幅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吸痰前HR、SPO2、R、VT及Pmean变化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吸痰前后HR、SPO2、R、VT及Pmean变化幅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烦躁、气道黏膜损伤、肺出血、气管插管脱出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法的患者吸痰前后各项指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较小,对患者病情影响与刺激较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吴金球 《上海护理》2012,12(2):62-64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直接置入气管或经鼻(口腔)插入气管所建立的呼吸通道,用以清除气道分泌物,辅助通气及治疗肺部疾病,人工气道的建立极大的提高了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但人工气道的的建立使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受到干扰,声门因有管道通过而不能关闭,不能形成气道高压,不能有效咳嗽,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淤积、阻塞而出现气道阻力增高,通气不足,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因此人工气道内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适当肺泡通气、氧合作用及气体交换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关键[1]。为寻求安全、有效、合理的吸痰方法,近年来国内外护理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莺杨晶  霍春萍 《现代护理》2007,13(29):2757-2758
目的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方法 将47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吸痰,对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试验法吸痰可以减少日吸痰次数及痰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人工气道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有效深度。方法:将48例颈脊髓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6例,A组深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遇到阻力后上提0.5~1 cm;B组浅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C组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再延长1 cm。观察3种方法吸痰的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血氧饱和度下降、黏膜损伤出血、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C组效果好于A、B两组。结论: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人工气道吸痰时,吸痰管插入深度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方法 将47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吸痰,对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试验法吸痰可以减少日吸痰次数及痰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孙龙凤  代冰  王爱平 《护理研究》2013,27(6):521-522
密闭式吸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研发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20世纪末在我国临床中开始应用[1,2]。关于密闭式吸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开放式吸痰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感染控制、护士工作效率、操作成本方面的对比研究上,而对于密闭式吸痰管的选择方面相关报道较少。既往对密闭式吸痰管与气管插管大小的相关研究只涉及小儿和动物实验,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