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总结背胰形态变异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背胰形态变异患者的CT、MRI资料,分类解释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1)背胰缩小类.背胰发育不全(n=7):胰腺长度(91.59 ±22.39) mm,呈“短胰腺”表现,4例(4/7)胰头增大,存留胰腺呈“蝌蚪状”,其中3例(3/7)形成环状胰腺;2例(2/7)合并多脾综合征、下腔静脉肝段缺如.(2)背胰增大类.①胰尾增宽(n=18):胰尾最大宽径(36.12±6.59)mm,超过胰体宽径,胰腺呈类似“哑铃状”表现.②背胰局部隆起(n=13):胰颈、体及尾部腹侧缘的局限性隆起,高度(15.72±2.65) mm,长度(18.59±3.64) mm,多位于胰颈.(3)背胰相关分裂类.①背胰脂肪裂隙(n=7):脂肪裂隙宽度(3.51±2.42) mm,深度(19.45±5.84) mm,表现为线条状脂肪密度(信号)影,5例(5/7)位于胰体、尾,2例(2/7)位于腹胰与背胰融合区.②胰尾分叉(n=3):胰尾局限性分叉呈“燕尾状”表现,最大宽径(26.63±1.75) mm,分叉角度(99.27±30.73)度.结论 背胰发育异常可导致胰腺多种形态改变,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了解胰腺的发育过程,熟悉该类变异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机器人手术方式在胰体尾切除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适应证以及与腹腔镜相比优劣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9月到2012年4月完成的微创胰体尾切除术5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手术组(RDP组,n=21)与腹腔镜手术(LDP组,n=30),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等)与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保脾率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DP组中转开腹l例,中转率4.76%(1/21).与LDP组相比,RDP组良性肿瘤保脾率较高(61.5%比25.0%,x2=4.786,P=0.039),淋巴结清扫程度也较LDP组彻底(4.14±2.73枚比1.33±1.21枚,t=2.203,P=0.041).结论 胰体尾肿瘤采用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对于保脾胰体尾切除术及标准胰体尾癌根治术,机器人手术系统是有其优势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腹腔镜保留脾脏(LSPDP)与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LDPS)治疗胰体尾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6月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31例胰体尾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组(LSPDP组,n=14)与脾脏切除组(LDPS组,n=17),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LSPDP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优于LD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胰瘘发生率、门静脉血栓发生率、腹腔积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例患者术后随访6~81个月,平均(28.26±19.21)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由经验丰富的腹腔镜外科医生有选择性地行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腺良性或交界性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评估胰外神经丛影像特征对预测胰头导管腺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共纳入73例胰头导管腺癌患者, 其中男性51例, 女性22例, 年龄(66.1±9.0)岁。采用门诊或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 了解复发情况, 依据术后6个月内是否复发分为两组:复发组(n=26)和无复发组(n=47)。比较两组胰外神经丛走行区索条或软组织密度影、胰外神经丛走行区门静脉期CT值与动脉期CT值差值、肿瘤最大径以及区域淋巴结肿大情况。结果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患者胰外神经丛走行区出现索条或软组织密度影者的比例分别为80.8%(21/26)和51.1%(24/47), 胰外神经丛走行区门静脉期CT值与动脉期CT值差值≥15 HU者的比例分别为50.0%(13/26)和25.5%(12/47), 肿瘤最大径≥25 mm者的比例分别为80.8%(21/26)和57.4%(27/47), 区域淋巴结肿大≥3个者的比例分别为例65.4%(17/26)和31.9%(15/4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胰腺良性、交界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及保留脾脏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8年行胰体尾切除术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A组,n=8)、腹腔镜下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B组,n=8)、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C组,8例)及不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D组,n=10)。比较各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在保脾的情况下,A组手术时间长于C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P<0.05)。在不保留脾脏的情况下,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少于D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腹腔镜的情况下,A组与B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术后并发症更少(P<0.05)。在开腹手术的情况下,C组与D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术后并发症少(P<0.05)。结论:使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胰体尾良性、交界性病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而术中保留脾脏较不保留脾脏的患者有着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比较单中心不同术者开展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两位主刀医生收治的共80例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以第10例、15例、20例、25例为节点,分析两位术者在各节点前后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者A团队完成44例,B团队完成36例。术者A学习曲线节点为15例,表现为慢性胰腺炎患者比例增加(0 vs. 24.14%,P=0.038),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B/C级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者B学习曲线转折点为10例,表现为中转开腹率降低(50%vs. 3.8%,P=0.003)及手术时间缩短[236.00 min(191.30-288.30)min vs. 168.00 min(142.50-219.30)min,P=0.008],而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即使同一中心的不同术者,其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学习曲线也不相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学习曲线的分析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性评价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总计814例患者,其中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399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4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SMD=-0.79,95%CI=-1.55~-0.03,P=0.04)、术中失血量(SMD=-1.00,95%CI=-1.76~-0.24,P=0.01)及住院时间(SMD=-0.77,95%CI=-1.34~-0.21,P=0.008)均明显少于腹腔镜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83,95%CI=0.63~1.10,P=0.19)及再次手术治疗率(OR=1.54,95%CI=0.52~4.59,P=0.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部肿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胰管内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管内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256例,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n=115)、胰管空肠端端黏膜吻合组(n=71)、胰管空肠端端套入组(n=43)和胰胃吻合组(n=27).另外,将238例患者根据不同引流方式分为支撑内引流组(n=132)和支撑外引流组(n=106),比较各组胰瘘的发生率;将223例患者根据胰管内径大小分为≤0.2 cm组(n=54)、0.2~0.4 cm组(n=93)和≥0.4 cm组(n=76),比较不同胰管内径对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本组胰瘘发生率为8.20%(21/256).各吻合方式的胰瘘发生率为: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为7.83%(9/115),胰管空肠端端黏膜吻合组为7.04%(5/71),胰管空肠端端套入组为13.95%(6/43),胰胃吻合组为3.70%(1/27),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3,P=0.430);胰管支撑内引流组和支撑外引流组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9.10%(12/132)和8.49%(9/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P=0.722).胰管内径≥0.4 cm者无胰瘘发生,胰管内径在0.2~0.4 cm与胰管内径≤0.2 cm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5.05%(14/93)和11.11%(6/5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9,P=0.002).不同胰管内径的胰瘘发生率与胰肠吻合方式无关(χ2=1.878,P=0.598). 结论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发生率无影响,胰管内径是影响胰瘘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行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6例;25~72岁,平均(44.7±15.3)岁。结果:37例行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肿瘤直径(44.6±20.3)mm;12例采用Kimura法行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LSPDP),肿瘤直径平均(29.5±20.2)mm。21例良性、交界性及低度恶性肿瘤行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肿瘤直径平均(47.5±21.2)mm,其中8例肿瘤直径≤40 mm,13例>40 mm;10例良性、交界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行LSPDP,肿瘤直径平均(45.8±16.3)mm,其中8例肿瘤直径≤40 mm,2例>40 mm。两组患者肿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交界性及低度恶性胰腺肿瘤患者,肿瘤直径>40 mm时,多与脾脏动静脉关系密切,不宜实施Kimura法保留脾血管LSPDP(χ~2=4.763,P=0.029)。49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中46例发生生化漏,3例B级胰瘘,无C级胰瘘发生,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37例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3.4±0.8)d,术后平均住院(11.6±2.8)d;12例LSPDP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3.3±0.8)d,术后平均住院(10.2±2.0)d。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61;t=1.68,P=0.10)。结论:对于胰体尾良性、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选择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10.
《中华外科杂志》2022,(7):674-679
目的探讨微创肿瘤剜除术治疗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60例行微创胰腺肿瘤剜除术的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7例, 女性43例, 年龄(50.0±13.2)岁(范围:23~73岁)。肿瘤位置位于胰头部40例(66.7%), 胰颈体尾部20例(33.3%)。根据手术方式不同, 分为机器人组(n=25)和腹腔镜组(n=35)。定量资料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进行比较, 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 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胰瘘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肿瘤剜除术, 无中转开腹, 手术时间(183.5±67.3)min(范围:90~410 min), 12例(20.0%)患者术中行支架置入胰管修补, 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24.7±22.9)d(范围:2~113 d)。机器人组的肿瘤最大径大于腹腔镜组[(3.5±0.9)cm比(2.9±0.7)cm, t=-2.825, P=0.006], 术后生化漏及B级胰瘘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25例SPTP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术前诊断SFTP 2例.行胰腺体尾部切除11例,其中6例联合脾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及影像学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6例。结果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灶位于胰头,1例位于胰体,2例位于胰尾,1例胰体尾部均受累,瘤体直径约2.13cm,平均约6.8cm。CT表现:6例均为囊实混合性,圆形或椭圆形。CT平扫实性结构呈低或等密度,动态增强后实性部分早期轻度强化,后期呈渐进性强化。囊变区始终不强化。肿瘤多有完整包膜,很少引起胆总管及胰管扩张,不侵及胰周围组织。结论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占位性病变的术式选择策略和操作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漳州市人民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采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治疗的56例胰体尾占位性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中中转开腹3例(5.4%),余53例(94.6%)均顺利完成手术。联合脾脏切除、保留脾血管保脾(Kimura法)和离断脾血管保脾(Warshaw法)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分别为31例(58.5%)、19例(35.8%)和3例(5.7%)。手术时间70~230(170±35)min,出血量50~310(110±34)mL,术后住院时间5~35(9±6)d。术后并发A级胰瘘13例(23.2%),B级胰瘘1例(1.8%)、腹腔脓肿1例(1.8%)、肺炎2例(3.6%)。结合影像学和术后病理学检查报告分析,中转开腹、联合脾脏切除和Warshaw法:胰腺导管腺癌12例、肿瘤直径>
5 cm的交界性胰腺肿瘤23例和慢性胰腺炎2例。Kimura法:均为肿瘤直径<5 cm的良性或交界性胰体尾病变。良性或交界性胰体尾病变保脾率50.0%(22/44)。 结论 根据胰腺肿瘤性质、大小和部位,以及脾动、静脉与胰腺或胰腺肿瘤的关系,主动选择术式和规划手术路径,有助于提高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保脾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9例患者影像学资料。观察肿瘤的边界、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本组9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体部3例、尾部2例及体尾部1例。9例患者的胰腺内分泌肿瘤形状均不规则,其中5例边界不清。推注对比剂后6例肿瘤表现为高密度强化,3例为等密度强化;4例肿瘤见远端主胰管扩张,均未见远处转移或淋巴结侵犯。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0年10月至2013年3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8例SPTP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 28例中,体检中无意发现肿物者12例,外伤后腹痛检出肿物者6例(均为未成年病人),腹痛为首发症状者7例,复查意外发现者2例,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者1例.手术方式:肿物核除术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胰尾切除术5例;胰体尾切除术3例;胰尾切除加脾脏切除术3例;病理活检2例;转移瘤切除1例;胰体切除、胰肠吻合术3例.位于胰头:8例,胰体:4例,胰尾:15例;其他腹壁转移:1例.表现为囊实混合性者22例.所有病人术后均未辅助放化疗治疗.28例病人中2例失访,2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10年,平均15个月.4例复发,其中1例复发后3个月因合并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另3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余22例预后良好.本组5年生存率为96.4%.结论 SPTP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起病隐匿,CT及彩超对SPTP有诊断意义,手术切除肿瘤为SPTP的主要治疗方式,不经术前术后放疗和化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胰体尾部肿瘤的手术切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 探讨胰体尾部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近18年来,采用手术治疗胰体尾部肿瘤45例,其中恶性肿瘤33例,良性肿瘤12例;行远端胰腺切除17例,联合脏器切除24例,肿瘤局部切除4例。结果 病理类型:胰体尾癌33例,胰岛细胞瘤8例,囊腺瘤2例,上皮样纤维瘤1例,囊性畸胎瘤1例。切除肿瘤最大径:胰体尾癌平均为(8.0±2.6)cm;胰岛细胞瘤平均为(6.5±2.4)cm。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胰瘘2例,膈下脓肿2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上消化道出血 1例,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3例,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结论 远端胰腺切除术是治疗胰体尾部肿瘤的有效方法;术前需常规做好联合脏器切除的准备;胰腺残端的处理选用主胰管结扎加褥式缝合法可有效避免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胰腺损伤的术式选择及危险并发症的防治。方法:71例中29例行胰腺清创缝合引流术,17例行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4例行胰体尾切除术,17例行胰体尾空肠Roux-Y式吻合术,2例行胰管吻合术。结果:71例中62例治愈,9例死亡(12.7%)。结论:Ⅲ~IV级胰腺损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是胰肠吻合瘘,在术式上应选择切除远端胰腺及脾脏,避免胰肠Roux-Y式吻合术及胰管吻合。  相似文献   

18.
A bifid pancreatic duct presenting a major bifurcation in the main pancreatic duct is one of the 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the pancreatic ducts. We encountered a 71-year-old female with a 5-cm-diameter branch duct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in whom preoperative 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ography demonstrated an anomalous bifurcation of the main pancreatic duct at the body of the pancreas. We performed a distal pancreatectomy, instead of a middle pancreatectomy, with a cutting line at the downstream pancreas to the duct bifurcation point. Intra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 was useful to confirm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pancreatic duct bifurcation as well as the tumor extension. The procedure resulted in a favorable outcome without an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lthough a bifid pancreatic duct is an unusual anomalous condition, this case should alert surgeons to be aware of such anatomical variants when performing pancreatic resection, otherwise, incurable pancreatic complications may occur postoperatively.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检查在胰肾联合移植(SPK)术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11月完成的5例行SPK供、受者超声检查资料。5例供者术前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评估肾脏和胰腺大小、内部回声。供器官获取后依次行肾移植和胰腺移植。术后1周内每天行超声检查1次,1周后每3天1次,1个月后每2个月1次,或根据病情需求行超声检查。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SPK移植前、移植后第1、7天和第1个月移植胰腺和肾脏大小以及移植后第1、3、7天及第1个月移植胰腺及肾脏内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阻力指数(RI),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常规二维超声显示术后1周内移植胰腺形态饱满,实质回声偏低、均质,胰管无扩张;移植肾形态饱满,皮质回声均匀,皮髓质分界清晰,集合系统无分离。5例SPK受者术后第1天移植胰腺胰头、胰体和胰尾以及肾脏长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大于移植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1个月移植胰腺胰头、胰体和胰尾以及肾脏长径均小于术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移植术后1周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示胰腺内动、静脉血流显示较好,胰腺内动脉PSV为16.6~37.2 cm/s,RI为0.52~0.70。5例移植胰腺中4例门-腔静脉血流显示良好,频谱呈双相波或三相波等体静脉频谱特征。1例术后门-腔静脉吻合口显示欠清,超声造影检查示动脉期移植胰腺肠系膜上动脉、脾动脉及实质内小动脉分支顺次清晰显影,静脉期门-腔静脉、脾静脉显影,实质内未见异常灌注区。5例移植肾脏三级血流显示清晰,肾动脉PSV为24.2~123.0 cm/s,RI为0.55~0.81。5例受者术后第1、3、7天和第1个月移植胰腺内胰头动脉和胰体尾动脉以及移植肾内肾叶间动脉、肾段动脉和肾门动脉PSV、RI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F=0.182、0.953、1.321、1.867、2.121和1.588、0.544、3.902、2.752、0.956,P均>0.05)。1例维吾尔族男性受者术后第22天怀疑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恢复正常。截至2020年2月,5例受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移植肾脏与胰腺功能良好,肾功能及血糖水平均恢复正常。 结论超声可以作为SPK术后动态监测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了解移植物大小、体积、内部回声和血流动力学等情况,对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2004年3月—2012年6月15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行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腺的质地、厚度、胰管直径、胰管后壁胰腺组织的厚度、有无炎症,结合空肠的直径、空肠壁的厚度选择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端侧套入式吻合等不同的吻合方式。结果:术中胰肠重新吻合8例。术后胰瘘3例、胆瘘2例、死亡2例。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空肠吻合应根据患者的胰腺和空肠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