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放线放线杆菌能产生一种热不稳定蛋白——细胞致死膨胀毒素。该毒素主要由三个相邻的基因编码,分别为cdtA,cdtB,cdtC,对应的蛋白产物分别是CDTA,CDTB,CDTC,它们构成三聚体的全毒素。它能引起细胞体积膨胀,使细胞停滞在G2/M周期而不能进入分裂期,通过线粒体途径导致淋巴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由于该毒素具有多种细胞毒性,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2.
伴放线放线杆菌能产生一种热不稳定蛋白——细胞致死膨胀毒素。该毒素主要由三个相邻的基因编码,分别为cdtA,cdtB,cdtC,对应的蛋白产物分别是CDTA,CDTB,CDTC,它们构成三聚体的全毒素。它能引起细胞体积膨胀,使细胞停滞在G2/M周期而不能进入分裂期,通过线粒体途径导致淋巴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由于该毒素具有多种细胞毒性,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细胞膨胀致死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以期为重组CDT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CDT的编码基因cdtABC,通过TA克隆和限制性酶切将cdtABC与目的载体pQE60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诱导重组COT蛋白的表达,收集细菌总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结果 pQE60-cdtABC转染的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均携带cdtABC基因,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DNA一致性高达99%.细菌总蛋白中21 000、25 000、32 000左右的蛋白增多,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带有6-His标记的目的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细胞膨胀致死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以期为重组CDT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CDT的编码基因cdtABC,通过TA克隆和限制性酶切将cdtABC与目的载体pQE60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诱导重组COT蛋白的表达,收集细菌总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结果 pQE60-cdtABC转染的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均携带cdtABC基因,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DNA一致性高达99%.细菌总蛋白中21 000、25 000、32 000左右的蛋白增多,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带有6-His标记的目的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细胞膨胀致死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以期为重组CDT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CDT的编码基因cdtABC,通过TA克隆和限制性酶切将cdtABC与目的载体pQE60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诱导重组COT蛋白的表达,收集细菌总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结果 pQE60-cdtABC转染的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均携带cdtABC基因,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DNA一致性高达99%.细菌总蛋白中21 000、25 000、32 000左右的蛋白增多,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带有6-His标记的目的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细胞膨胀致死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以期为重组CDT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CDT的编码基因cdtABC,通过TA克隆和限制性酶切将cdtABC与目的载体pQE60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诱导重组COT蛋白的表达,收集细菌总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结果 pQE60-cdtABC转染的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均携带cdtABC基因,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DNA一致性高达99%.细菌总蛋白中21 000、25 000、32 000左右的蛋白增多,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带有6-His标记的目的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细胞膨胀致死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以期为重组CDT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CDT的编码基因cdtABC,通过TA克隆和限制性酶切将cdtABC与目的载体pQE60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诱导重组COT蛋白的表达,收集细菌总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结果 pQE60-cdtABC转染的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均携带cdtABC基因,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DNA一致性高达99%.细菌总蛋白中21 000、25 000、32 000左右的蛋白增多,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带有6-His标记的目的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细胞膨胀致死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以期为重组CDT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CDT的编码基因cdtABC,通过TA克隆和限制性酶切将cdtABC与目的载体pQE60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诱导重组COT蛋白的表达,收集细菌总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结果 pQE60-cdtABC转染的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均携带cdtABC基因,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DNA一致性高达99%.细菌总蛋白中21 000、25 000、32 000左右的蛋白增多,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带有6-His标记的目的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细胞膨胀致死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以期为重组CDT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CDT的编码基因cdtABC,通过TA克隆和限制性酶切将cdtABC与目的载体pQE60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诱导重组COT蛋白的表达,收集细菌总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结果 pQE60-cdtABC转染的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均携带cdtABC基因,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DNA一致性高达99%.细菌总蛋白中21 000、25 000、32 000左右的蛋白增多,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带有6-His标记的目的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细胞膨胀致死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以期为重组CDT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CDT的编码基因cdtABC,通过TA克隆和限制性酶切将cdtABC与目的载体pQE60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诱导重组COT蛋白的表达,收集细菌总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结果 pQE60-cdtABC转染的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均携带cdtABC基因,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DNA一致性高达99%.细菌总蛋白中21 000、25 000、32 000左右的蛋白增多,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带有6-His标记的目的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细胞膨胀致死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以期为重组CDT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CDT的编码基因cdtABC,通过TA克隆和限制性酶切将cdtABC与目的载体pQE60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诱导重组COT蛋白的表达,收集细菌总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结果 pQE60-cdtABC转染的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均携带cdtABC基因,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DNA一致性高达99%.细菌总蛋白中21 000、25 000、32 000左右的蛋白增多,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带有6-His标记的目的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细胞膨胀致死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以期为重组CDT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CDT的编码基因cdtABC,通过TA克隆和限制性酶切将cdtABC与目的载体pQE60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诱导重组COT蛋白的表达,收集细菌总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结果 pQE60-cdtABC转染的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均携带cdtABC基因,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DNA一致性高达99%.细菌总蛋白中21 000、25 000、32 000左右的蛋白增多,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带有6-His标记的目的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细胞膨胀致死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以期为重组CDT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CDT的编码基因cdtABC,通过TA克隆和限制性酶切将cdtABC与目的载体pQE60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诱导重组COT蛋白的表达,收集细菌总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结果 pQE60-cdtABC转染的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均携带cdtABC基因,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DNA一致性高达99%.细菌总蛋白中21 000、25 000、32 000左右的蛋白增多,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带有6-His标记的目的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DT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重组CD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体外诱导表达伴放线放线杆菌(Aqq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细胞致死性扩张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观察其对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CHO cell)和人宫颈癌上皮细胞(HeLa cell)的毒性作用。方法:诱导重组蛋白Aa CdtA、CdtB、CdtC的体外表达,采用镍亲和层析柱法纯化目的蛋白,体外重构Aa CDT全毒素。通过体外酶活性实验检测重组蛋白CdtB的生物学活性,并通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Colony-forming experiment)及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 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进一步观察CDT对CHO细胞和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由重组蛋白Aa CdtA、CdtB、CdtC体外重构获得的Aa CDT全毒素不仅抑制CHO细胞增殖,导致CHO细胞克隆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数目减少甚至消失。也可抑制He-La细胞增殖并引起包括细胞体积增大及细胞核增大增多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并且此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体外成功构建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Aa CDT全毒素,且Aa CDT毒性发挥需要三个亚基CdtA、CdtB、CdtC同时存在并构成三聚体。  相似文献   

15.
陈慧萍  陈旭  李璐  孙颖  徐艳 《口腔医学》2015,35(5):365-369
目的 通过研究伴放线聚集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ctinomycetemcomitans)的一种毒力因子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诱导人T淋巴细胞发生凋亡过程中表达改变的相关基因,探索其凋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关信号调节通路,寻找侵袭性牙周炎诊断、治疗潜在的生物标记分子。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CDT蛋白作用于人T淋巴细胞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 CDT蛋白作用于人T淋巴细胞24 h后,处理组细胞凋亡比例约为29.1%,对照组约为6.3%,透射电镜观察到典型的凋亡细胞的形态,如细胞体积缩小、染色质浓缩及边集等现象。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促凋亡基因GADD45A、TNFSF8、TRADD、TNFRSF10B和TP53表达升高。结论 伴放线聚集杆菌CDT可以促进人T淋巴细胞的凋亡,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的促凋亡基因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伴放线聚集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的一种毒力因子(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CDT)诱导人T淋巴细胞发生凋亡过程中表达改变的信号分子。方法培养Jurkat细胞,并进行分组:不做处理的正常细胞对照组、野生型A.a CDT刺激Jurkat细胞的野生组、突变型A.a CDT刺激Jurkat细胞的突变组,应用i TRAQ技术检测A.a CDT作用Jurkat细胞24 h过程中表达差异蛋白。结果通过筛选,我们得到20个凋亡相关的蛋白(变化倍数>1.3),其中表达上调的有8个(CASP8/CD3E/YY1/SH3BGRL3/P53/CASP3/UBE2I/TNFRSF10B),表达下调的有12个(F5/RPL18A/DAD1/MTCH2/HIST1H1E/CNBP/RBM25/SLC16A1/KDM2A/CD99/RAC2/TMX1)。结论本研究检测出了伴放线聚集杆菌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诱导人T淋巴细胞凋亡过程中表达差异的蛋白,并筛选了一条可能的信号通路UBE2I/P53/TNFRSF10B/CASP8/CASP3,为下一步研究及临床治疗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PCR方法对正畸治疗患者口腔中的伴放线菌聚集杆菌(Aa)及毒力因子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进行检测,并与牙龈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择55例戴入矫治器后产生牙龈炎性反应患者为矫治组,34例未带矫治器的牙周健康者为对照组,49例口腔内科就诊的成人牙周炎患者为成人牙周炎组。记录牙龈炎症指数,用无菌纸尖法分别采集牙周袋最深处及龈沟内液标本进行细菌DNA提取及PCR反应。结果以16S rDNA引物PCR扩增138例患者临床标本,共扩增出Aa 44株;其中正畸治疗组29株;对照组5株;成人牙周炎组10株。用Spearm an等级相关分析矫治组Aa检出率与牙龈指数G I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矫治组A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牙周炎组和对照组(P〈0.01);而牙周炎组与对照组之间的Aa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44例PCR扩增阳性的患者平均年龄为16.23岁,而Aa阴性的患者年龄平均为38.73岁,二者具有明显差异(t=3.598,P〈0.01)。以CDT引物直接扩增44例Aa16S rDNA阳性的临床标本中的CDT基因片段,13例为阳性,其阳性率为29.54%,其中扩增出667bp的CDT1型3例,扩增出1893bp的CDT2型10例。结论 Aa在青少年患者尤其在带矫治器的青少年患者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对成人牙周炎的致病不起主要作用。CDT扩增产物有两种,但检出数量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伴放线放线杆菌是青少年牙周病的主要致病菌,与侵袭性牙周炎密切相关。伴放线放线杆菌细胞致死性扩张毒素(CDT)和外膜蛋白(OMP)等毒力因子使其更易定植到宿主体内,破坏宿主的免疫调节,从而进一步引起牙周组织破坏和加速牙周病的进展。本文主要就CDT和OMP毒力因子目前的结构功能及致病机制作一综述,以期对其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伴放线放线杆菌与牙周病相关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周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具体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证实,细胞凋亡在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伴放线放线杆菌是牙周炎主要致病菌之一,可产生多种毒力因子。本文就伴放线放线杆菌的各种毒力因子与细胞凋亡及伴放线放线杆菌与牙周组织内多种细胞凋亡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伴放线放线杆菌形态变化对白细胞毒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粗糙型和光滑型伴放线放线杆菌各8株,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液体培养12、24、48、60、72h的菌体及培养上清液中116kDa大小白细胞毒素蛋白条带的情况,应用超滤法分离纯化培养上清液蛋白,应用台盼蓝染色排除法检测上清液蛋白白细胞毒素活性。结果粗糙型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株液体培养12、24、48、60、72h菌体蛋白电泳均可见116kDa大小的蛋白条带,培养上清液蛋白电泳结果显示116kDa大小的蛋白条带均出现于培养24和48h;光滑型伴放线放线杆菌菌株液体培养12、24、48、60、72h菌体蛋白电泳结果均缺少116kDa大小的蛋白条带,培养上清液蛋白电泳结果显示116kDa大小的蛋白条带出现于培养12和24h;实验菌株培养上清液提取蛋白均具有白细胞毒素活性。结论伴放线放线杆菌粗糙型和光滑型菌株均可分泌具有直接杀灭人多形核白细胞活性的白细胞毒素,但粗糙型菌株分泌白细胞毒素的时间晚于光滑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