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Ⅰ类骨面型深覆盖患者牙和牙槽的特征。方法 用方差分析比较60例Ⅰ类骨面型正常覆盖和深覆盖患者的10项X线头影测量项目。结果 与正常覆盖组相比,Ⅰ度深覆盖组患者的1-SN、MxAAH增大(P〈0.05),1-NA增大(P〈0.01);Ⅱ度深覆盖组患者的1-SN、1-NA、MxAAH增大(P〈0.01)。结论 上颌切牙位置和轴倾度的变化及下颌切牙唇向代偿的缺乏可能是产生Ⅰ类骨面型覆盖的原因之一 。上颌前部牙槽高度增加可能是Ⅰ类骨面型深覆盖的代偿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Tip-Edge技术矫治安Ⅱ2错牙合的疗效.方法对21名恒牙期安氏Ⅱ2错牙合患者,以Tip-Edge技术矫治,作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SNB、U1-SN、L1-MP及U6-PP距、L6-MP距明显增加(P<0.01),ANB、U1-LI、U1-PP距及L1-MP距则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SN-MP、FH、MP、Y轴角、ANS-Me和ANS-Me/N-Me均有增大,SNA及SN-PP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Tip-Edge技术通过压低前牙和使磨牙伸长,使面下高增加,下颌骨向下后旋转,面型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Tip-Edge技术矫治安Ⅱ2错牙合的疗效.方法对21名恒牙期安氏Ⅱ2错牙合患者,以Tip-Edge技术矫治,作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SNB、U1-SN、L1-MP及U6-PP距、L6-MP距明显增加(P<0.01),ANB、U1-LI、U1-PP距及L1-MP距则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SN-MP、FH、MP、Y轴角、ANS-Me和ANS-Me/N-Me均有增大,SNA及SN-PP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Tip-Edge技术通过压低前牙和使磨牙伸长,使面下高增加,下颌骨向下后旋转,面型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4.
不同垂直骨面型对FRⅢ功能性矫治器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琳 《口腔正畸学》2006,13(3):112-114
目的 Fr(a)nkelⅢ功能性矫正器对垂直向面型的效应.方法 采用FǎnkelⅢ功能性矫正器治疗替牙期功能性前牙反(牙合)19例.将病例分成高角组(ODI<66)、正常和低角组(ODI>66).治疗前一周及治疗结束当天,拍摄X线数码头影测量侧位片.测量和分析两组数据.结果 在高角组,ANB、NA-PA、U1-NA、U1-SN、MP-SN、FH-MP、Yaix增大,L1-NB减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正常和低角组,SNA、ANB、NA-PA、U1-NA、U1-SN、MP-SN、FH-MP、FMIA增大,SNB、L1-NB、L1-MP、APDI减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nkelⅢ功能性矫正器可用于替牙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功能性反(牙合)患者的矫治,但应慎用于纠正高角面型的反(牙合)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ite-bumper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内倾型深覆打开咬合的机制及临床使用要点。方法对14名生长发育期的内倾型深覆患者,采用Bite-bumper配合固定矫正技术打开咬合,观察其临床疗效,并通过X线头影测量比较治疗前和咬合打开后有关硬组织的变化。结果1)14例患者打开咬合的时间平均为28 d;2)咬合打开后,颌骨矢状向(SNA、SNB、ANB)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前后面高(S-Go、ANS-Me)增加,前后面高比值(S-Go/N-Me)、下颌平面角(SN-MP)、Y轴(Y axis)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上下前牙唇倾(U1-SN、L1-MP)、切牙间角(U1-L1)减小,后牙(U6-PP,L6-MP)伸高,上切牙(U1-PP)压低,覆(overbite)减小。结论Bite-bumper配合固定矫正技术矫治内倾型深覆可快速打开咬合,并可改善内倾型深覆患者的短面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颏唇部软硬组织的美学变化及影响。方法:选择20位采用非拔牙矫治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CASSOS软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颏唇部美学变化。结果:U1-SN角、L1-MP角、U1-AP距、U1-NA距、L1-AP距、L1-NB距增加,U1-L1角减小。前牙牙冠代偿性唇倾以便获得良好覆牙合覆盖。LLP距、EP-LL距增加,下唇前移。结论:通过非拔牙矫治,患者不仅解除了前牙闭锁关系,而且下唇前移的变化使颏唇曲线趋于美观。  相似文献   

7.
曹伟清  林汤毅  吕冬 《口腔医学》2023,43(3):242-247
目的 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MA(mandibular advance)矫治安氏Ⅱ类骨性下颌后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符合条件的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至常熟市中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骨性下颌后缩19例患者资料,平均年龄(12.32±1.51)岁。10例患者经MA导下颌向前治疗。9例未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矫治前后或观察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X片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SNB、L1-NB、L1-NB距、L6-MP距、Z角治疗后明显增加(P<0.05);Co-Go、Co-Gn、SL增加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ANB、U1-SN、U1-NA、U1-NA距、L1-MP、FCA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SE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MA可以促进下颌发育,矫治下颌后缩畸形,改善骨性畸形和侧貌;且可以维持下前牙唇倾度及下颌平面角。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牙颌形态变化,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21例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50〈ANB〈100,以下颌后缩为主),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11.5岁(9~13岁),均戴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进行一期治疗(平均8.6个月)后(以后牙建立咬合为准)行直丝弓矫治器二期治疗。一期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有代表性的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SNB角、下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显著增大(P〈0.05);ANB角、前牙覆盖(OJ)、上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上、下唇突点到E线距离(UL—E线、LL-E线)均显著减小(P〈0.05)。前牙覆盖(OJ)减少量与治疗前ANB、(U1-SN)角呈正相关,r^2=0.62;上唇突度(UL-E线)减小量与治疗前SNA呈正相关、与SNB呈负相关,r^2=0.53;下唇突度(LL—E线)减小量与治疗前(U1-SN)角呈正相关、与(L1-MP)角呈负相关,r^2=0.58。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疗效显著.表现为骨改建与牙代偿的混合机制。对于下颌后缩显著、上切牙较为唇倾、下切牙较为直立的病例侧貌改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拔除上颌中切牙进行矫治的疗效和治疗特点。方法:选择拔除上颌中切牙进行矫治的患者9例,男4例、女5例,开始治疗年龄平均17.2岁。拔除双侧上颌中切牙和下颌2颗第一前磨牙者5例;拔除单侧上颌中切牙及对侧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一前磨牙者4例。进行治疗前后Bolton指数、X线头影测量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疗前预测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分别为80.14%和91.31%;治疗后分别为78.68%和90.28%。X线头影测量分析治疗前后U1-NA(mm)、U1-NA、L1-NB(mm)、L1-NB、U1-SN、L1-MP、UL-E、LL-E的值减小(P<0.05)。结论:根据Bolton指数分析,进行个体化设计,拔除双侧上颌中切牙或单侧上颌中切牙及对侧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垂直支持矫治器(VHA)对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高角患者垂直向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高角患者40例,分为2组:VHA组20例,使用VHA进行垂直向控制;对照组20例,矫治过程中未采取垂直向控制措施.用Winceph 8.06软件对40例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常规头影测量,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HA组中L6-MP,S-Go,N-Me,ANS-Me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P<0.05),其余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MP-SN,Y-axis,U1-PP,U6-PP,L6-MP,S-Go,N-ANS,N-Me,ANS-Me,ANS-Me/N-Me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P<0.05),S-Go/N-Me减小(P<0.05),其余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值比较,MP-SN,Y-axis,U6-PP,L6-MP,N-Me,ANS-Me,ANS-Me/N-Me,S-Go/N-Me VHA组较对照组小(P<0.05),其余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角患者在进行减数正畸治疗时,垂直支持矫治器可以有效控制上下颌磨牙的高度,有效地维持下颌平面角及前下面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颌可后退的前牙反骀患者习惯性(牙合)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的颅面特征,及两种骀位头影测量的差异。方法将39名下颌可后退的前牙反(牙合)患者(男21,女18,年龄7.1~12.4岁)习惯性(牙合)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的17项头影测量项目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并相互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1)习惯性(牙合)位时仅MP/SN,MP/FH,MP/PP和U1/SN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下颌后退对刃位时SNB,U1/SN,ANS-Me,ANS-Me/N-Me,SL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习惯性(牙合)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时SNA,U1/SN,L1/MP,ANS-Me/N-Me,SE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牙反(牙合)患者习惯性袷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头影测量均可能在某些方面夸大或掩饰骨性错(牙合),应对两者进行综合分析,并尽可能参考不受(牙合)位变化干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比较主动和被动自锁托槽在拔牙病例中对前牙转矩的控制 方法 选取40例拔牙病例,20例应用Empower自锁托槽,20例应用Damon自锁托槽,对治疗前后反应骨性指标的SNA、SNB、ANB、MP-SN和上下前牙倾斜度的牙性指标:UI-SN、U1-PP、U1-NA、L1-NB、L1-MP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对治疗前后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治疗前各项测量项目无明显差别;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骨性指标无明显改变,而牙性指标UI-SN、U1-PP、U1-NA、L1-NB、L1-MP都有明显减小;Empower组病例治疗后UI-SN、U1-PP、U1-NA测量值较Damon组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Empower组L1-MP治疗后测量值较Damon组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Empower组L1-NB治疗后测量值较Damon组小,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 主动自锁托槽在拔牙病例中对前牙转矩的控制较被动自锁托槽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求对口呼吸所致安Ⅱ1错牙合畸形更有效的矫治方法.方法对13例替牙早期口呼吸所致安Ⅱ1错牙合患者,用保持咬合型Bionator矫治器治疗,作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SNB、S-Go、S-Go/N-Me、Cm-Sn-UL和上唇倾角、下唇倾角及颏唇沟角等测量值明显大于治疗前(P<0.01),而Y轴角、ANB、S-Ar-Go、SN-MP、U6-PP及L6-M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SN-PP、N-Me、U1-PP及L1-MP等则无明显变化.结论保持咬合型Bionator矫治器在改变上下颌位置关系的同时,通过牙合垫对后牙槽的压低作用,以控制垂直向生长,使下颌前旋,面型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及20例成年正常牙合为研究对象,根据SN/MP角和FH/MP角将开牙合患者分为高角开牙合组(23例)和均角开牙合组(17例),比较高角、均角开牙合与正常牙合对照组之间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情况。结果:①、前牙开牙合组磨牙高度均大于正常牙合组(P<0.01)。②、高角开牙合组下颌磨牙高度大于均角组(P<0.05)。③、高角组上切牙唇向倾斜度小于均角开牙合组(P<0.05)。④、均角开牙合组下切牙唇倾度大于高角组(P<0.01)。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磨牙高度代偿过度及上下切牙唇舌向代偿有差异,矫治中应结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和切牙代偿情况,明确去代偿或代偿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 MBT 直丝弓矫治器矫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6例进行上下颌联合快速扩弓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结束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模型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宽度和牙弓周长均增加,牙弓宽度增加主要在前磨牙区,牙弓前段深度减小(P <0.05)。联合扩弓在骨性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无差异(P >0.05),U1-SN、U1-NA 减小,L1-MP、L1-NB 增大(P <0.05)。结论: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可以有效地解除拥挤并保持良好的咬合状态,颌骨在垂直方向上没有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Mini Uni-Twin (MUT)托槽按Begg矫治技术理念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评估其临床矫治效果并初步探讨其矫治机制.方法 选取16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应用MUT托槽早期结合Begg矫治理念和后期应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的平均疗程为(16.3±2.6)月.治疗后U1-SN角减小17.94°,U1-NA和L1-NB距离分别减小6.83 mm和1.98 mm,前牙覆(牙合)和覆盖分别减小1.94 mm和6.84 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用MUT托槽结合Begg矫治技术的理念可高效应用于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矫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男、女患者的颅面硬组织特征。方法选取30例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男女各15例,11~13岁,平均年龄12.36岁,利用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系统对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与正常均值比较,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男、女患者的SNB、SL、上颌长度、下颌体长度、Co-Go、N-Me、N-ANS、ANS-Me、U1-NA(mm)、U1-NA、L1-NB(mm)、L1-NB减小,ANB、U1-L1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颅面硬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是下颌位置靠后且水平向、垂直向发育不足,颅面垂直高度减小,提示我们对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应早期治疗,以促进下颌水平向、垂直向的生长发育。对于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男性患者,改变下颌旋转方向,使下颌顺时针旋转,利于深覆的矫治和面部比例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双期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后患者面部侧貌的改变。方法选择15例双期矫治的替牙期、恒牙早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11.2岁。Ⅰ期治疗均采用Twin-block矫治器,Ⅱ期采用MBT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Holdaway软组织分析及常规硬组织分析,并对治疗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双期治疗结束后,患者软组织颏部变厚,软组织面角增大,下唇突点H线距离、H角、颏唇沟深度和骨骼侧面凸度减小,SNB增大,ANB减小,以上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鼻突度、上唇凹深、鼻下点-H线、上唇基部厚、上唇张力测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NA、U1-SN、U1-NA、L1-MP、L1-NB、U1-L1、Y轴角和下颌平面角在正畸治疗前后无显著改变。结论下颌发育不足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在替牙期、恒牙早期采用双期矫治能改善其面部侧貌;Twinblock矫治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牙(牙合)矢状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上颌过小侧切牙患者X线头影测量分析,了解其颌面形态发育特征。方法 选取120例上颌过小侧切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A组为Ⅰ型锥形侧切牙60例,B组为Ⅱ型过小牙60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A组患者SNA、ANB、Ptm-A(mm)、U1-SN、L1-NB、UL-EP值减小,SNB、PP-GoGn、SN-MP、Y轴、U1-L1、U1-NA、L1-MP、Z角增大;B组SNB、PP-GoGn、SN-MP、SN-MP、Y轴、U1-L1、Z角值减小,ANB、L1-NB、L1-MP值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数上颌Ⅰ型锥形侧切牙患者表现为上颌骨发育不足,上颌后缩;多数上颌Ⅱ型过小侧切牙患者表现为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两型过小侧切牙患者具有截然不同的颌面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种植支抗配合摇椅弓矫治双颌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共12例双颌前突患者,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直丝弓固定矫治,应用摇椅弓配合种植支抗矫治内收上下颌切牙完成矫治。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对比。结果 12例患者获得成功矫治,上下切牙明显内收:上中切牙唇倾度U1-SN平均减少12.92°,上中切牙与NA角度U1-NA平均减少13.08°,距离U1-NA(mm)平均减少5.62 mm,下中切牙唇倾度L1-MP平均减少12.75°,下中切牙与NB角度L1-NB角度平均减少12.82°,距离L1-NB(mm)平均减少5.19 mm,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鼻唇角NLA平均增加9.24°,EP-UL平均减少2.82 mm,EP-LL平均减少2.62 mm,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PA,OP-FH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微种植支抗配合摇椅弓可以有效矫治双颌前突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