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胆道钳夹与毛刷活检的诊断敏感率,探索胆道疾病病理学检查新途径。方法 连续92例阻塞性黄疸接受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FCD)治疗。PFCD过程中,影像监测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向胆道内引入活检钳和毛刷对梗阻段钳夹和毛刷活检,行组织病理学和细胞检查。结果92例钳夹活检患者90例成功获得组织块,技术成功率97.8%(90/92)。钳夹活检敏感率较毛刷活检敏感率高(88.0%比76.2%,X^2=4.251,P=0.039)。结论 PTC下胆道钳夹活检操作简单,创伤小,敏感度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胆道病理学诊断新途径,毛刷活检在胆管癌的诊断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阻塞性黄疸经皮肝穿胆管造影术 (PTC)下胆管钳夹活检病理诊断的可行性和敏感性。方法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3月 ,因阻塞性黄疸接受介入放射学PTC、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 (PTCD)和胆管内支架置入的连续 6 5例患者 ,男 36例 ,女 2 9例 ,年龄 33~ 88岁 ,平均 5 4岁 ,病程 7~90d ,平均 32d。PTCD减黄术中 ,在数字影像监测下经PTC途径用活检钳和毛刷对病变段胆管活检。通过经皮经肝胆管穿刺通道向胆管内送入 8F鞘至阻塞段 ,经鞘先后引入活检钳和毛刷对梗阻段胆管钳夹和毛刷活检 ,获取多个标本 ,用 10 %甲醛溶液固定后 ,行病理学检查。统计学分析用 χ2 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 ,以P <0 0 5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  6 5例阻塞性黄疸 ,PTC下胆管活检技术成功率 10 0 % ,5 8例获得组织学诊断 ,分别为胆管腺癌 4 2例 ,胆管鳞癌 1例 ,胰腺癌 2例 ,肝癌 2例 ,转移癌 5例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2例 ,硬化性胆管炎 1例 ,胆管结石 1例 ,菌团沉积 1例 ,慢性胆管炎 1例 ;阴性结果 7例。钳夹活检的病理学阳性率 89 2 3%。 4 5例胆管癌钳夹活检敏感度较 16例非胆管癌性肿瘤高 (分别为 95 5 6 %和 6 8 75 % ,χ2 =5 919,P =0 0 15 )。 5 8例毛刷活检 4 3例获得细胞学诊断 ,有胆管腺癌 36例 ,  相似文献   

3.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下胆管活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索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PTC)下胆道活检的可行性和敏感性。方法  31例阻塞性黄疸患者 ,在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 (PTCD)中 ,进行PTC下胆道活检。通过经皮经肝胆道穿刺通道向胆道内送入 8F鞘 ,活检钳经鞘内送入并对病变狭窄段行胆道钳夹活检 ,获取多个标本 ,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1例患者 30例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 (敏感性 96 .8% )。结论 PTC下胆道活检是一种简单易行、准确可靠的获取组织学病理检查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PTC)与PTC胆管活检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并接受PTCD和胆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及PTC胆管活检的连续76例阻塞性黄疸病例,比较PTC胆管活检与PTC影像学特征的关系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PTC胆管活检对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阳性率低于PTC间接诊断的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10.178,P=0.001<0.05),但PTC胆管活检对组织学定性诊断的阳性率与PTC间接诊断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2.533,P=0.111>0.05).PTC胆管重度扩张者的胆管活检阳性率高于胆管中度和轻度扩张者的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H=7.991,P=0.018<0.05),PTC胆管活检阳性率与PTC阻塞形态和部位无关.结论 PTC胆管造影是PTC胆管活检的基础,二者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PTC胆管活检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术中胆道钳夹活检诊断恶性阻塞性黄疸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获取病变部位的组织病理学,指导临床治疗。资料与方法 PTC术中引入活检钳对18例恶性阻塞性黄疸胆肠吻合术后复发黄疸患者于梗阻部位活检,判断狭窄的良恶性,采取相应的减黄措施并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病例PTC造影显示梗阻部位均位于胆肠吻合口处,行钳夹活检,技术成功率100%,敏感性为94.4%(17/18),其中14例钳夹到肿瘤组织,证实为肿瘤复发;3例病理为纤维组织增生和(或)炎症,结合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考虑瘢痕性狭窄;另1例钳夹阴性,但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术后随访证实为肿瘤复发。所有患者钳夹术中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活检术后行内外引流管和(或)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黄疸消退明显(P<0.05),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1)PTC术中胆道钳夹活检诊断胆管癌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操作简单,安全,敏感性高;(2)采取介入方法降黄效果明显,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现代显象诊断技术的进步,使胆道疾患的诊断与治疗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改善.PT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和PTCD(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就属于这一范畴.对于有胆道梗阻、胆管扩张、严重黄疸患者施行PTC和PTCD有其独到之处,既有诊断作用,又可行胆道减压引流,减轻黄疸,起到缓解病情的治疗作用.现就我院1984年4月至1985年8月间所进行的27例PTC和其中12例施行PTCD的有关资料分析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7.
胆管癌性阻塞姑息性T管引流术后再发梗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胆管癌性阻塞外科姑息性T管引流术后再发梗阻的介入治疗。方法 胆管癌性阻塞外科姑息性T管引流术后再发黄疸患者 7例 ,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 (PTCD) 金属内支架置入术 .共使用 7枚金属内支架。结果  7例采用经皮经肝穿刺或经T型管通路置入胆管支架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总胆红素、转氨酶、谷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明显下降 ,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7例术后黄疸消退满意。结论 经皮胆管内金属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外科留置T管术后再狭窄 ,安全可靠 ,操作简单 ,费用低 ,治疗效果好 ,并发症少 ,为无法手术切除胆管癌而留置T管的患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余书勇  吴坤胜 《人民军医》1997,40(7):384-385
胆管出血是肝内化脓性感染引起的肝脓肿侵蚀肝内血管或胆管疾病、胆管手术器械操作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治疗棘手,病死率高达20%。我院自1989~1996年8月采用经皮肝动脉插管栓塞(PCAE)治疗胆管出血15例,取得满意效果。116床资料1.互一般情况本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8~72岁,平均46.4岁。其中肝多发性脓肿并胆管出血2例,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并胆管出血8例,胆管镜取残石后胆管出血1例,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PTCD)后出血2例,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后出血2例。1.2治疗方法疑为胆管出血后(有T形管引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阻黄行PTCD和超声造影37例,超声引导下穿刺胆道并置入引流管.将SonoVue溶液经穿刺针注入后,观察SonoVue微泡在胆系、肠道的流动和充填情况.所有病例均于术后2~12h行X线胆管泛影葡胺造影.结果 胆管超声造影(USC)和传统的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在判断胆管梗阻程度、对肠道的显示(x2=0.5,0.50>P>0.25)及胆管分支级别(t =0.697,P>0.2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SC对胆囊的显示率低于P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0.01>P>0.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PTCD术中,超声造影可以准确显示病变所在部位及管腔梗阻程度,实时观察引流管的有效引流范围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为实现胆管最有效引流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1937年Huard等报道了经皮肝穿刺肝内扩张胆管,注入造影剂行诊断性胆道造影.15年后,Carter等首次报道用水溶性造影剂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1952年Leger等报道一例恶性肿瘤致肝外阻塞行PTC,并接着作术前胆汁外引流.在操作时用细针穿刺可减少并发症,并提高PTC诊断的可靠性. 近年来进一步改进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