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PTC)与PTC胆管活检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并接受PTCD和胆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及PTC胆管活检的连续76例阻塞性黄疸病例,比较PTC胆管活检与PTC影像学特征的关系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PTC胆管活检对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阳性率低于PTC间接诊断的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10.178,P=0.001<0.05),但PTC胆管活检对组织学定性诊断的阳性率与PTC间接诊断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2.533,P=0.111>0.05).PTC胆管重度扩张者的胆管活检阳性率高于胆管中度和轻度扩张者的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H=7.991,P=0.018<0.05),PTC胆管活检阳性率与PTC阻塞形态和部位无关.结论 PTC胆管造影是PTC胆管活检的基础,二者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PTC胆管活检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阻塞性黄疸经皮肝穿胆管造影术 (PTC)下胆管钳夹活检病理诊断的可行性和敏感性。方法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3月 ,因阻塞性黄疸接受介入放射学PTC、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 (PTCD)和胆管内支架置入的连续 6 5例患者 ,男 36例 ,女 2 9例 ,年龄 33~ 88岁 ,平均 5 4岁 ,病程 7~90d ,平均 32d。PTCD减黄术中 ,在数字影像监测下经PTC途径用活检钳和毛刷对病变段胆管活检。通过经皮经肝胆管穿刺通道向胆管内送入 8F鞘至阻塞段 ,经鞘先后引入活检钳和毛刷对梗阻段胆管钳夹和毛刷活检 ,获取多个标本 ,用 10 %甲醛溶液固定后 ,行病理学检查。统计学分析用 χ2 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 ,以P <0 0 5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  6 5例阻塞性黄疸 ,PTC下胆管活检技术成功率 10 0 % ,5 8例获得组织学诊断 ,分别为胆管腺癌 4 2例 ,胆管鳞癌 1例 ,胰腺癌 2例 ,肝癌 2例 ,转移癌 5例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2例 ,硬化性胆管炎 1例 ,胆管结石 1例 ,菌团沉积 1例 ,慢性胆管炎 1例 ;阴性结果 7例。钳夹活检的病理学阳性率 89 2 3%。 4 5例胆管癌钳夹活检敏感度较 16例非胆管癌性肿瘤高 (分别为 95 5 6 %和 6 8 75 % ,χ2 =5 919,P =0 0 15 )。 5 8例毛刷活检 4 3例获得细胞学诊断 ,有胆管腺癌 36例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胆道钳夹与毛刷活检的诊断敏感率,探索胆道疾病病理学检查新途径。方法 连续92例阻塞性黄疸接受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FCD)治疗。PFCD过程中,影像监测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向胆道内引入活检钳和毛刷对梗阻段钳夹和毛刷活检,行组织病理学和细胞检查。结果92例钳夹活检患者90例成功获得组织块,技术成功率97.8%(90/92)。钳夹活检敏感率较毛刷活检敏感率高(88.0%比76.2%,X^2=4.251,P=0.039)。结论 PTC下胆道钳夹活检操作简单,创伤小,敏感度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胆道病理学诊断新途径,毛刷活检在胆管癌的诊断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术中胆道钳夹活检诊断恶性阻塞性黄疸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获取病变部位的组织病理学,指导临床治疗。资料与方法 PTC术中引入活检钳对18例恶性阻塞性黄疸胆肠吻合术后复发黄疸患者于梗阻部位活检,判断狭窄的良恶性,采取相应的减黄措施并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病例PTC造影显示梗阻部位均位于胆肠吻合口处,行钳夹活检,技术成功率100%,敏感性为94.4%(17/18),其中14例钳夹到肿瘤组织,证实为肿瘤复发;3例病理为纤维组织增生和(或)炎症,结合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考虑瘢痕性狭窄;另1例钳夹阴性,但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术后随访证实为肿瘤复发。所有患者钳夹术中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活检术后行内外引流管和(或)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黄疸消退明显(P<0.05),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1)PTC术中胆道钳夹活检诊断胆管癌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操作简单,安全,敏感性高;(2)采取介入方法降黄效果明显,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下胆管活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索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PTC)下胆道活检的可行性和敏感性。方法  31例阻塞性黄疸患者 ,在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 (PTCD)中 ,进行PTC下胆道活检。通过经皮经肝胆道穿刺通道向胆道内送入 8F鞘 ,活检钳经鞘内送入并对病变狭窄段行胆道钳夹活检 ,获取多个标本 ,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1例患者 30例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 (敏感性 96 .8% )。结论 PTC下胆道活检是一种简单易行、准确可靠的获取组织学病理检查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11例经PTC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小结、分析。论讨了PTC在肝外阻塞性黄疸患者中的价值及应用,并对PTC的检查方法根据作者的实际操作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剑突下经皮肝穿刺左肝管胆系造影法的临床价值.方法:B超导向,在剑突下经皮肝穿刺,进针至选定深度,边抽吸边退针至抽得胆汁,电视下注入50%胆影葡胺,使左右肝管显影.结果:26例阻塞性外科黄疸病人X线分析表明:肝门部阻塞大部分为肝门胆管癌,且转移癌较原发癌多.结论:剑突下经皮肝穿刺左肝管胆系造影法有一些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阻塞性黄疸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中胰管显影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OJ)患者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中造影时胰管显影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7年2月间257例因OJ经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DSA下胆胰管同时显影者35例,观察胆胰汇合部解剖结构特点,归纳分析胰管显影的原因.结果 35例胰管显影者,确诊为胰胆管合流异常(PBM)31例,另4例考虑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或解剖缺陷相关.结论 PBM是导致阻塞性黄疸PTCD术中胰管显影的主要因素,探究胰管显影原因,有助于提高对壶腹部结构、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梗阻性黄疸多为肝脏、胆囊、胰腺等肿瘤晚期引起,手术切除率低,大部分只能采用姑息治疗,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IED)是对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目的是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满足患者和家属一定的心理需求。2006年1月~2009年5月我院共收治1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皮胆管内超声诊断阻塞性黄疸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途径穿刺胆道行腔内超声检查对阻塞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6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在X线透视下,应用经皮经肝途径穿刺胆道成功后,将微型超声探头插至胆管病变处,观察其声像图表现并与病理和临床结果对照。结果:26例阻塞性黄疸中IDUS诊断肝内外胆管癌11例,壶腹癌11例,胆总管囊肿1例,慢性胆囊炎2例,胆总管结石1例。仅有1例胆管癌误诊。结论:经皮经肝途径IDUS有助于对阻塞性黄疸的原因、部位、良恶性及病变浸润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PTC靶区的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合理靶区,提高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的成功率。方法:将右前和右后肝管汇合部示为PTC理想靶区,测绘了322例病人靶区的实际位置。结果:靶心位于肝门右上方扇形区内,95%可信区间是胸椎右缘2.14~7.94cm和11、12胸椎间隙水平线±4cm。结论:右前和右后肝管汇合部作为PTC靶区较为合理。针体与人体横断面呈平均15°夹角向左上方深入,针尖朝向第11胸椎体,深度达脊柱右缘2~8cm时穿刺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彩超引导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春云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090-1091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梗阻性黄疸80例患者在彩超引导下行PTCD,置管90根,观察置管情况,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和并发症。结果:PTCD80例,1次成功率95.5%,2次成功率100%;引流管放置时间5~15d;并发症4例(5.0%);术后ALT含量(85.33±32.78)U/L,明显低于术前(188.60±105.56)U/L(t=2.889,P〈0.01);术后TNF-α含量(104.32±19.59)pg/mL与术前(108.58±19.95l)pg/mL无显著性差异(t=1.839,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PTCD是治疗梗阻性黄疸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双介入治疗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本文通过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治疗中的研究,对双介入法作一评价。材料和方法:我院从1987年至1996年共有8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28例为单纯的经皮经肝道引流术(PTBD),归为A组;另外54例在PTBD术后2周左右接受了经动脉化疗术(TAI)和/或化职栓塞术(TAI+TAE),归为B组。所有病人都通过多种影象学,外科或生物  相似文献   

14.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微创法引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微创法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 (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效方法。资料与方法 对 14 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别行微创法PTBD ,所有患者均行CT、MRI或B超等影像学及血液生化检查诊断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男 88例 ,女 5 7例 ,平均年龄 5 8.3± 11 .7岁。PTBD穿刺成功率为 10 0 %。 131例在电视透视下穿刺右肝管 ,其中右前支 12 5例 ,右后支 6例 ;14例在B超引导下穿刺肝管 (其中 12例左肝管外支 ,2例右后支肝管 )。结果  88例行右支内外引流 ,4 1例行单纯外引流 (其中 39例行右支外引流 ,2例行左支外引流 ) ,8例行联合右支内外引流及左支外引流 ,8例行左支内外引流 ;外引流患者中 35例经 1~ 2周外引流后 ,再成功转为内外引流。另 6例持续带管行外引流。置入引流后较术前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明显 (P <0 .0 5 ) ,患者全身状况改善 ,血清谷丙转氨酶下降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外引流组与内外引流组术前、术后胆红素下降也具显著性 (P <0 .0 5 ) ,并且两组之间术前具有可比性 (P >0 .0 5 )。并发症发生率为 6 .9% ,包括胆道感染 6例 ,胆汁外漏 3例 ,胆汁瘤 1例 ,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微创法PTBD具有独到优点 ,疗效可靠 ,单纯外引流和内外引流术具有同样减轻黄疸效果 ,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梗阻部位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 (UPTBD)对梗阻性黄疸病人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 1995年 1月至 2 0 0 2年 7月期间的 4 17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进行 4 97次UPTBD治疗 ,并回顾总结他们的临床资料。结果 接受PTBD治疗共有 4 17例 (5 1例病人进行了两个胆管枝的PTBD) ,穿刺成功率达 93.2 % (4 36 / 4 6 8) ,32例首次穿刺失败的病人有 2 9例进行了第二次穿刺置管 ,全部成功。发生胆汁漏 /胆汁性腹膜炎 9例 ,胆道出血 8例 ,感染性休克 1例 ,无腹腔出血、后腹膜血肿、气胸等其他并发症。对 6 4例置管引流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 ,与穿刺前相比 ,引流后 1周和 3周检测病人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均显著下降。结论 UPTBD是一项姑息性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快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