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16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中50例DVT病例,经术前和术后第7天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项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关系.结果 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162例手术有50例发现DVT,全部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DVT发生率30.8%;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手术中或手术后输血是并发DVT的危险因素,预防性抗凝治疗,术后功能训练是并发症DVT的保护因素.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抗血栓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应将防止DVT等并发症的发生,作为术后治疗一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为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有目的的给予预防便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2002至2008年在本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16例患者,进行系统回顾并将其中68例并发DVT患者的相关资料与未发生DVT的病例进行比较,并对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科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总结行髋关节置换术95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规范性预防治疗,检测术后2周内 DVT 的发生率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规范性预防治疗后有18例术后并发 DVT,发生率为18.9%;确诊的18例 DVT 患者经综合保守治疗,30 d 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栓完全溶解消失6例,大部分溶解、部分机化12例。结论:高龄、外伤及手术、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异物的植入、既往血栓病史均是 DVT 形成的危险因素,采取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减少 DVT 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44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DVT的回顾性分析.术后7~10 d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8项临床因素及8项实验室指标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44例患者术后发生DVT 53例(36.80%).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7个,其中危险因素5个,分别是高龄、肥胖以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阳性,风险分别为4.094、8.860、2.930、2.005及1.998;保护因素有2个,分别是硬膜外麻醉和机械性预防DVT的应用.结论 肥胖、高龄的患者是DVT发生的高危人群,术前尽可能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术后定期检测有关凝血因子,并及早进行锻炼及使用机械性预防DVT.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5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24例)和非血栓组(126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血栓组年龄、BMI指标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组吸烟史、高血压史、术后卧床时间(≥3天)、血液高凝(是)比例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BMI的AUC分别是0.992,0.72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7岁、27kg/m2;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史、术后卧床时间(≥3天)、血液高凝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 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史、术后卧床时间(≥3天)、血液高凝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当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护理措施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总结我科2005年1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降低了血栓形成。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流缓慢、血管损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预防性护理措施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本科室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维护静脉血回流通畅、强力袜预防、药物预防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仅有4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总发生率6.67%。结论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对该类患者要认真做好观察,进行有效评估,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 对20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在术前全面评估、心理护理及指导;术中保证充足的血容量,止血彻底;术后予以抗凝药物治疗,指导其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伤肢使用气压治疗仪治疗,配合相应的护理等.结果 全部200例病例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通过预防治疗和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静  马彦 《吉林医学》2013,(30):6341-634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9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试验组(33例)均严格给予有效的深静脉血栓防治护理干预,对照组(26例)均只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相关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试验组1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的护理干预及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选择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症及凝血指标5项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危险因素。结果 187例患者术后发生DVT 16例。年龄、体重指数、伴高血压或冠心病、凝血5项与DVT有相关性(P<0.05)。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血症、肥胖、伴高血压或冠心病是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风险分别为24.318、2.108、4.431及5.506。结论高Fbg血症、肥胖、伴高血压或冠心病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监测血浆Fbg水平对早期预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个因素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及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分析1208例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分析年龄、性别、体重、病种、合并症、假体固定方式、手术时间、输血、麻醉方式、患肢被动训练、术后防血栓药物等多因素对DVT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8例中发生早期并发DVT共93例,其中男39例,女54例,发生率为7.69%;性别、体重、病种、手术时间对DVT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年龄、合并症、假体固定方式、输血、麻醉方式、患肢被动训练、术后防血栓药物对DVT的发生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年龄、合并症、假体固定方式、输血、麻醉方式、患肢被动训练、术后防血栓药物对DVT的发生有明显影响,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褥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产褥期并发DVT患者及90例不伴有DVT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顾性分析产褥期并发DVT形成危险因素,观察产褥期并发DVT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变化及DVT复发率。结果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卧床休息时间≥6 d、口服避孕药史、剖宫产史、产后出血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卧床休息时间≥6 d、口服避孕药史、剖宫产史是产褥期并发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护理干预后a PTT、PT、Fbg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护理干预后干预组DVT复发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2.22%(P0.05)。结论产褥期并发DVT形成危险因素较多,依据其危险因素为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刘海波  赵枫  曹杰  杨照田  陈超 《河北医学》2016,(8):1246-1249
目的:探讨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94例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组(A 组,n =24)和非深静脉血栓组(B 组,n =170)。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①A 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 B 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Logistic 回归分析中可知,年龄≥45岁、合并系统疾病、卧床时间长、血清 D-二聚体水平≥0.5mg /L 均为患者术前危险因素(P<0.05);抗凝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术前 DVT 形成,为相关保护因素(P<0.05)。结论:患者年龄、高凝状态、合并创伤、卧床时间长短及血清 D-二聚体水平等因素直接影响髋臼与骨盆骨折患者术前 DVT 形成,对于高危患病人群,应做好筛查工作,术前抗凝预防治疗可降低 DVT 形成几率。  相似文献   

15.
严璐  李红梅 《河北医学》2014,(10):1720-172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二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清  邢向阳 《当代医学》2011,17(30):19-20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资料,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40例中有发病诱因者136例(56.7%),未发现明确发病诱因者104例(45.3%)。结论恶性肿瘤及各种手术尤其妇产科手术后、创伤与骨折、住院卧床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发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DUS)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6月3月1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临床病历资料,选择同一时期我院非DVT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DUS在早期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DVT与患者年龄、肥胖、手术外伤史及红细胞计数(RBC)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S检查DVT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3.64%、87.5%及90.43%,其中特异性和准确性显著高于D二聚体(D-D)(P0.05)。结论患者高龄、肥胖、手术外伤史及RBC增高是DVT独立危险因素,DUS声检查对早期诊断DVT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抽选我院40例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再以同期40例进行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比较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年龄、术后D二聚体、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有关。结论在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中,高龄、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是其易感因素,而D二聚体对下肢DVT有着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益气活血汤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THR)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行TH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组行益气活血汤内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7、14天血小板(PLT)、凝血五项及术后3个月DVT形成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结果两组患者各发生DVT 4例,均发生在患侧肢体,发生率均为13.3%。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总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凝血五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与本组治疗前凝血五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凝血五项同一观测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具有抗凝、溶栓作用,可以降低THR术后DVT形成的发生率,能减少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李丽军 《广西医学》2014,(4):465-467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妇科手术后发生下肢DVT的83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行妇科手术但未发生下肢DVT的83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年龄、职业性质、体重、合并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月经时期、恶性肿瘤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发病与年龄、体重、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手术方式、职业性质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职业性质是影响DVT发病的独立因素(P〈0.05),其中前两者为危险因素,职业性质为体力劳动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有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妇科恶性肿瘤为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因素;体力劳动是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