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67,自引:4,他引:67
铜绿假单胞菌 (PA)为条件致病菌 ,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多种感染。近年来 ,PA对人的致病作用明显增加 ,成为一系列严重的化脓性感染 ,尤其是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囊性肺纤维化等基础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细菌耐药性越来越严重 ,而且有明显上升趋势 ,给临床治疗造成极大困难[1] 。本文对PA耐药机制作一综述。一、PA的外膜通透性有研究证明PA的外膜通透性低于大肠埃希菌 ,仅为大肠埃希菌的 1%~ 8% ,这一特点也反映在外膜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上。PA具有较低的外膜通透性 ,是由于PA的外膜由微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用PCR及测序法研究拓扑异构酶Ⅱ和Ⅳ的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同时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MIC和加入羰基氢氯苯腙(CCCP)后的MIC,以确定存在外排机制。结果菌株中23株(76.7%)有gyrA突变,主要为Thr-83→Ile,第87位突变3株;10株(33.3%)parC基因突变,其中5株为Ser-87→Leu,3株第91位突变;gyrB和parE突变较少见。CCCP能显著降低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MIC。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两类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和外排泵机制是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不断升高,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对抗生素的选择增加了难度。因此了解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小慧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9):968-971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俗称绿脓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它是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是临床上常见的院内感染致病菌。近年来,PA对人体的致病作用明显增加,成为一系列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gyrA基因突变与喹诺酮类耐药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gyrA基因突变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系。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PCR HinfⅠ酶切分析,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等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及3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gyr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HinfⅠ酶切结果显示,所有13株环丙沙星耐药株,3株环丙沙星中介株中的2株,20株环丙沙星敏感株中的1株存在gyrA基因HinfⅠ酶切酶点突;SSCP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耐药菌株和中介菌株的gyrA基因基因HinfⅠ酶切位点突变密切相关,但gyrA基因突变不局限于该位点,在常规药敏试验的基础上开展gyrA基因突变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姚慧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12(1):32-35
目的探讨MexAB-OprM、MexXY-OprM主动外排系统(外排泵)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6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及进行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存在情况下的干预试验;用实时定量RT-PCR测定结构基因mexA、mexX的mRNA表达水平来判断MexAB-OprM、MexXY-OprM外排泵表达情况;用PCR法分别扩增其调控基因mexR、mexZ,并对其产物测序,用Blast软件在GenBank与已知序列比较,研究其过度表达的机制。结果在CCCP作用下,3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24株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MIC)由20~320 mg/L提高到2.5~40 mg/L,主动外排表型阳性率为66.7%(24/36),15株菌高表达Mex-AB-OprM外排系统(41.7%),21株高表达MexXY-OprM外排系统(58.3%)。15株高表达MexAB-OprM外排系统铜绿假单胞菌同时表达MexXY-OprM外排系统;12株干预试验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均无mexA、mexX高表达;随机选择mexA、mexX高表达的4株细菌均发生mexR、mexZ基因突变,出现氨基酸替代。结论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MexXY-OprM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过度表达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机制之一;外排泵MexAB-OprM、MexXY-OprM高表达分别与调控基因mexR、mexZ发生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十堰地区耐氟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PA)的药敏情况及gyrA和parC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用Vitek32对110株PA进行鉴定和药敏检测,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情况进行分析,琼脂稀释法测定60株耐环丙沙星(CIP)的PA对CI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耐CIP的PAgyrA和parC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耐药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最高(68.3%)。在60株耐CIP的PA中有42株(70.0%)耐药菌株发生gyrA基因的83位点突变,密码子发生ACC→ATC改变,编码83位氨基酸的碱基发生突变Thr→Ile(ACC→ATC),有38株(63.3%)耐药菌株发生parC基因87位点突变Ser→Leu(TCG→TTG),同时发生两种突变的共36株(60.0%)。结论耐氟喹诺酮类PA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并呈多重耐药,药物作用靶位gyrA和parC的基因突变为其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对环丙沙星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并了解其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机制.方法 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集的287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PAE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PCR方法扩增PAE的gyrA、gyrB、parC及parE基因,并测序来确定基因的突变.结果 287株铜绿假单胞菌以痰液标本中分离最多(76.3%);主要感染分布在重症监护室(29.3%)和呼吸内科(22.6%);且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亚胺培南敏感,敏感率均在70%以上;而对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耐药率高,分别达97.9%和44.9%.在45株(环丙沙星MICs≥32 μg/ml)铜绿假单胞菌中,有42株均存在gyrA基因突变,且28株存在着gyrA基因和parC基因双突变.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gyrA基因突变是PAE对环丙沙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中常见的机会致病菌。在下呼吸道感染和重症肺炎中该菌作为病原菌是提示预后差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它对抗菌药物耐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耐药机制较为复杂,尤其是多耐药菌株的出现使治疗更为棘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种单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率达到90%以上。多耐药铜绿假单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调查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本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美国德灵公司Oade Microscan Autoscan-4自动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分离出8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其药物敏感度依次为亚胺培南81.4%,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6.7%,哌拉西林70.9%,阿米卡星66.3%,头孢他啶57.6%,妥布霉素57%,头孢吡肟51.2%,环丙沙星50%,头孢曲松45.2%,庆大霉素44%,氨曲南39.3%和头孢噻肟36.9%。与2000年比较,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由2000年的29.3%上升为2002年的45.1%,对妥布霉素的耐药率2000年为28.7%,2002年为39.5%,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无明显变化。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仅对碳青霉烯类、酰脲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保持较高敏感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及妥布霉素的敏感性与2000年比较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对美罗培南和环丙沙星均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经VITEK-2 Compact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为美罗培南和环丙沙星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30株,琼脂稀释法复查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改良三维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逆转录PCR分析细菌外排系统表达情况。结果琼脂稀释法与VITEK-2 Compact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结果相同。所有菌株均未产碳青霉烯酶,PCR扩增测序未发现基因改变,逆转录PCR检测外排系统发现以mexX和mexC基因表达增加为主,其调控基因扩增测序发现4株mexC过度表达的调控基因nfxB Gly→Val(GGC→GTC),6株mexX过度表达的调控基因mexZ Val→Gly(CTG→CAG)。结论外排系统调控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外排系统MexXY-OprM和MexCD-OprJ过度表达是引起美罗培南和环丙沙星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该院铜绿假单胞菌(PAE)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送检样本中培养分离出的822株PAE的分布与耐药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标准判定,应用WHONET5.6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822株PAE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普外科、呼吸科、肿瘤科。标本来源以痰标本为主(82.1%)。秋季感染率最高,为30.0%。PAE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7.6%,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9.1%,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20.0%。结论 PAE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现有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严重,提示临床医生必须对该菌所致感染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群体感应相关基因携带情况与耐药性间的关系。方法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分析94株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K-B法测定菌株的耐药性,PCR检测菌株的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asI、lasR、rhlI、rhlR,分析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差异及群体感应相关基因携带情况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所测94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89株(94.7%)具有成膜能力,其中成膜能力弱阳性22株(23.4%),成膜能力阳性44株(46.8%),成膜能力强阳性23株(24.5%)。不同成膜能力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不同(P0.05),其中成膜能力强阳性菌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高于成膜能力阳性和弱阳性菌株(P0.05),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于弱阳性菌株(P0.05)。所测94株铜绿假单胞菌有91株携带lasI、lasR、rhlI、rhlR基因,2株lasR基因缺失,1株lasI、lasR、rhlI、rhlR基因缺失。lasR基因缺陷型菌株以及lasI、lasR、rhlI、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成膜能力阴性,对常规抗菌药物敏感。结论绝大多数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群体感应相关基因影响生物膜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应用英国先德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药物敏感性,通过改良酶提取物头孢西丁和头孢曲松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K-B纸片扩散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74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敏感率达82.4%。对头孢吡肟、阿米卡星、派拉西林、环丙沙星、妥布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单产ESBLs、同时产ESBLs和AmpC酶、单产AmpC酶和单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分别为16.2%,9.4%,5.4%,4.0%。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约现象不容忽视,产生高活性β内酰胺酶是导致其耐药的机制之一,亚胺培南仍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有效的约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检测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检测,回顾性分析 PAE菌株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结果共检出1414株PA E ,以痰液检出最多[1126株(79.63%)],其次为伤口分泌物[88株(6.22%)]。PA E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1.61%、22.98%、33.73%、14.07%、31.40%、31.61%、34.23%,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头孢替坦、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均高度耐药,耐药率大于95.00%。2012年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2011年明显下降( P<0.05)。结论氨基糖苷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PA E感染的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16.
耐亚胺培南绿脓假单胞菌的体外耐药监测与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对亚胺培南耐药的绿脓假单胞菌(IRPA)的耐约特征及流行现状,以利于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方法 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方法对56株重症监护病房(ICU)分离的IRPA进行分子生物学分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8种抗菌药物对IR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56株IRPA用ERIC方法分为33刊;IRPA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0.0%。结论 IRPA的多重耐药性值得关注,ICU内IRPA存在散在的克隆流行态势,应注意监控IRPA在医院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307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本院2007年1月-2009年9月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上耐药PA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系统进行菌种鉴定,用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用WHONET5.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年间PA对14种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8.1%、34.0%、35.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亚胺培南耐药菌株79株。结论及时准确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能尽早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耐药趋势。方法采用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测试,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耐药性数据分析。结果 3年间共分离出289株铜绿假单胞菌,其对12种抗生素活性较好的是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5.2%、14.7%和8.3%;耐药率较高的是头孢噻肟62.2%,头孢曲松51.3%。其中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从2008年的42.1%上升至2010年的62.2%,同期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从24.1%升至51.3%,升幅达20.1%和17.2%。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哌拉西林耐药率有下降趋势,从35.1%降至27.6%。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物保持较好的敏感性,但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高于国家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2008~2010年的统计结果,因此需有计划地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的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