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36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丽平  田华 《护理研究》2009,23(23):2121-2121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是由嗜铬细胞所形成的肿瘤.嗜铬细胞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细胞,其肿瘤内嗜铬细胞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从而引起以血压升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在高血压人群中发病率为1.9% [1] .  相似文献   

2.
36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丽平  田华 《护理研究》2009,(8):2121-2121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是由嗜铬细胞所形成的肿瘤。嗜铬细胞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细胞,其肿瘤内嗜铬细胞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从而引起以血压升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在高血压人群中发病率为1.9%。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者占80%~90%,且多为一侧性;肾上腺外的瘤主要位于腹膜外、腹主动脉旁,占10%~15%,少数位于肾门、肝门、膀胱、直肠后等特殊部位,多为良性,恶性约占10%。  相似文献   

3.
19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主要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约有10%发生在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组织中,后称之为异位嗜铬细胞瘤。作收集本院1998至2005年问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19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对其临床及CT表现进行了回顾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L)临床少见,发病率为0.01%~0.02‰,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为40~50岁[1]。本病由Frankel于1886年首次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为副神经节瘤。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定义为嗜铬细胞瘤,将来源于肾上腺外(通常位于胸  相似文献   

5.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人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璇 《全科护理》2010,8(5):431-432
嗜铬细胞瘤是源于嗜铬细胞的肿瘤,主要位于。肾上腺髓质,也可发生于肾上腺外,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多位于腹腔内,其中最常见的是腹膜后主动脉旁,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以分泌肾上腺素为主,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则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本症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由肿瘤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所引起。我科10例嗜铬细胞瘤病人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髓质分泌物CgA、NSE和SYN在髓质病变中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上腺髓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在肾上腺髓质病变中的分布特点;证明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是一有机整体,在肾上腺髓质发生病变时,髓质可能参与皮质功能的调节,从而导致皮质功能的异常;阐明出现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性的可能原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皮、髓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病例进行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染色,正常肾上腺作为对照,观察其在皮质中分布特点。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皮质中均可见嗜铬蛋白A染色阳性细胞,髓质增生和正常肾上腺病例皮质肾上腺髓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染色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和嗜铬细胞癌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阳性,嗜铬细胞瘤和正常肾上腺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阴性;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的皮质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阳性,正常肾上腺皮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阴性。结论:肾上腺髓质分泌物嗜铬蛋白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分布特点可以帮助鉴别肾上腺髓质增生、嗜铬细胞瘤和嗜铬细胞癌。肾上腺皮、髓质之间联系紧密,受共同机理所调控,除经典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外,肾上腺皮、髓质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的解剖学和内分泌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嗜铬细胞瘤的生化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嗜铬组织分泌过多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的肿瘤。约占高血压患者的0.05%~0.10%。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40~60岁者多见,女性稍高于男性。主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但在交感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如主动脉旁的交感神经节、颈动脉体、嗜铬体等处。国外报道72%~82%发生在单侧肾上腺,3%~11%发生在双侧肾上腺,9%~19%在肾上腺外,恶性嗜铬细胞瘤约占7%~15%。本院1958~1998年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286例嗜铬细胞瘤中,男125例,女161例(男女比为1∶1.3)。肿瘤位于肾上腺内220例(76.9…  相似文献   

8.
膀胱嗜铬细胞瘤(附5例报告与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但凡在交感神经纤维分布系统都有可能发生,如颈动脉体,主动脉旁的交感神经节和嗜铬体等;75%发生在肾上腺,25%发生在肾上腺外[1].本院1989至2002年共收治68例嗜铬细胞瘤病人,其中5例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现将诊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秦薇 《全科护理》2014,(10):958-959
正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大部分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组织,约10%为恶性[1]。另有15%~25%成人的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外的组织(如交感神经节、其他嗜铬细胞组织等),其恶性率高达29%~40%[2]。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方法[3]。但由于恶性嗜铬细胞瘤早期诊断困难、复发率高、转移灶多,故根治性切除的机会极少[4]。我院收治了1例复发性恶性嗜铬细胞瘤病人,现将其围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姗  张志媛  刘玮楠 《现代护理》2007,13(5):436-437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s)是发生于嗜铬细胞的肿瘤。嗜铬细胞的分布与体内的交感神经节有关。随着胎儿的发育成熟,绝大部分嗜铬细胞发生退化,其残余部分形成肾上腺髓质。90%以上的嗜铬细胞瘤为良性肿瘤[1]。嗜铬细胞瘤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30~50岁。早期可表现为阵发性高血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为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自主分泌儿茶酚胺而引起血压升高,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3%~1.9%[1].本文总结了本院1995~2005年10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诊断为嗜铬细胞瘤63例,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学检查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所发生的肿瘤,该细胞瘤组织可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症候群,病情凶险.手术切除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往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的命名及分类较为混乱。广义上讲,副神经节瘤包括肾上腺内副神经节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肾上腺髓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副神经节,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称之为嗜铬细胞瘤[1],约占副神经节瘤的85%。狭义的副神经节瘤是指起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的肿瘤,为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包括来自交感神经(胸部、腹部及盆部)和副交感神经(头颈部)者。前者多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后者则  相似文献   

14.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细胞性组织形成的内分泌肿瘤,约90%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由于肿瘤组织可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物质,刺激机体,引起血压升高或血容量降低,因而在行嗜铬细胞瘤摘除术中,患者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我院自1975~1986年共行嗜铬细胞瘤摘  相似文献   

15.
段璞  王曾礼 《华西医学》1989,4(4):395-397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中。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发生于副交感神经节的又称为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可以发生于肾上腺以外的广泛区域,有时难于定位,延误手术时机。现将我院自1980年以来收治的肾上腺以外嗜铬细胞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所发生的肿瘤,该细胞瘤组织可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症候群,病情凶险。手术切除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方法^[1]。近年来,腹腔镜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已获得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治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宇淼  廖玉华 《新医学》2007,38(11):710-713,728
1 嗜铬细胞瘤继发高血压的诊治思路 嗜铬细胞瘤来源于交感-肾上腺系统嗜铬细胞,发生率在继发性高血压中所占比例很低,其中90%位于肾上腺髓质,90%为良性肿瘤.嗜铬细胞瘤因为能分泌儿茶酚胺可导致高血压,其临床症状与高儿茶酚胺有关,表现多种多样.由于严重的高血压,常合并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异位嗜铬细胞瘤,是指发生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PHEO)。由于发病部位广泛,定位诊断、治疗、预后各具其特殊性,临床诊断困难。故结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6例系住院病例,临床上均有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并发头痛、头晕病史。其中两例膀胱的PHEO其症状与排尿有关系。男性3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1.1岁(42~53)。术前彩超均已行定位诊断,后经手术病理证实有膀胱内PHEO 2例,前列腺内PHEO 1例,盆腔内PHEO 1例,腹主动脉旁和下腔静脉旁各1例。  相似文献   

19.
SPECT/CT ~(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在肾上腺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SPECTCT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42例拟诊肾上腺疾病的患者SPECTCT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B超、CT、MRI、尿-香草基杏仁酸(A)及术后病理结VM果。结果:42例拟诊肾上腺疾病的患者中SPECTCT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8例(42.85%),肾上腺髓质增生7例(16.67%)。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的13例嗜铬细胞瘤和3例肾上腺髓质增生SPECTCTI-MIBG显像分别诊131断为嗜铬细胞瘤13例(阳性率100%)及肾上腺髓质增生3例,明显高于MRI、CT、B超及24小时尿VMA。结论:SPECTCT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对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增生具有良好的定位、定性价值,明显优于B131超、CT、MRI、尿VMA等检查。  相似文献   

20.
正嗜铬细胞瘤(PHEO)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肿瘤可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临床上多数因高血压及头痛、心慌、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首诊为主,以糖尿病起病首诊者相对较少,现将近期我院收治1例以糖尿病就诊,最终确诊嗜铬细胞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