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联合降压治疗不同给药时间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影响。方法:将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n=60),A组清晨顿服氨氯地平5 mg+培哚普利4 mg;B组清晨服培哚普利4 mg,晚上服用氨氯地平5 mg;C组清晨服用氨氯地平5 mg,晚上服用培哚普利4 mg,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24h血压情况、异常血压晨峰率及晨峰程度、血压变异性。结果:联合降压治疗3个月后各组24 h平均血压、异常血压晨峰率及晨峰程度、血压变异性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B、C两组异常血压晨峰率及程度、血压变异性均较A组更为显著。结论:日夜分服氨氯地平与培哚普利给药方案可更平稳有效降压,从而保护靶器官损害及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培哚普利与卡托普利对64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应及24 小时血压的影响。方法:64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培哚普利(4 - 8mg/d) 和卡托普利(37 .5 - 75 .0mg/d)( 各32 例) 治疗4 周,运用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变化情况。结果:培哚普利和卡托普利均能显著降低血压,彼此之间降低偶测血压的幅度无显著差异。培哚普利能显著降低夜间舒张压和清晨醒后的高峰期血压。结论:培哚普利可每日服1 次,控制24 小时血压及清晨醒后的高峰期血压优于卡托普利。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单盲、组间、平行对照的方法,通过偶测血压(CBP)与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培哚普利的降压疗效与依那普利进行对比观察。84例患者中培哚普利组(P组)和依那普利组(E组)各42例,动态血压监测20例。4w治疗显示总有效率P组为925%,E组为909%,两组间无显著差别。不良反应发生率P组少于E组。24h动态血压监测显示,培哚普利控制血压效果明显优于依那普利,计算的谷/峰比值均>50%。研究提示培哚普利是一安全有效的降压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与美托洛尔治疗清晨高血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取双盲、随机对照的方法,经过两周安慰剂洗脱期后,观察比索洛尔(n=48)每日2.5~7.5mg及对照组美托洛尔(n=46)每日50~150mg,分别治疗清晨高血压2周、4周和6周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两组治疗后第2、4、6周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服药6周后比索洛尔组共48例,降压有效率85.4%(41/48)。美托洛尔组46例,降压有效率78.2%(36/46),组间对比6周总有效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比索洛尔降压疗效强于美托洛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均有显著下降(P〈0.01),血钾、血钠、肌酐、尿酸、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糖及血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比索洛尔是一种有效、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的长效降压药,副作用轻微,耐受性好,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5.
吴小玉  何江  刘丽 《西部医学》2012,24(11):2102-2103,2106
目的观察依拉普利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予以依拉普利联合比索洛尔治疗6个月,对照组予以苯磺酸左旋氨氟地平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压控制较对照组佳,心率变异性参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O.05),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O.05)。结论使用依拉普利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能有效控制血压,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期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治疗,观察组给予培哚普利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LVEF、LVESD、LVEDD指标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衰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和比索洛尔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7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利尿和洋地黄治疗的基础上加培哚普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治疗4 w后,观察比较两组病例心功能改善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87%,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和比索洛尔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用阿托伐他汀钙对社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方法95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服用培哚普利4 mg,每日1次,试验组5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10 mg,每日1次。25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血压特别是收缩压明显下降,这种变化在试验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用阿托伐他汀钙比单用培哚普利可以进一步降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的降压疗法。方法:6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患,每天服用培哚普利4-8mg,疗效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5-0.01),收缩压/舒张压谷峰比值分别为57.4%和62.8%,且副作用发生率低,结论:培哚普利是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确诊,心功能NYHA分级,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照组采用强心利尿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2~8 mg和比索洛尔1.25~10.00 mg,均为每天1次.培哚普利初始剂鼍为2 mg,收缩压不低于90mmHg加至4 mg,血压仍然高者,可加至8 mg;比索洛尔开始服用剂量为1.25 mg,逐渐增加剂量至患者能耐受之最大剂量且能长期维持治疗到本试验结束.定期门诊随访,长期坚持服药,随访时间为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患者都经胸片、心电图以及进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共有96例完成试验(治疗组、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为72.9%,两组都使心力衰竭患者心室率较慢、心功能改善超声心电图对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培哚普利联合比索洛尔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初诊高血压伴高LDL-C血症患者126例,在给予基础降压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培哚普利+瑞舒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63例(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血压、LDL-C、HDL-C、LDL-C/HDL-C和IMT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2,P=0.029,P=0.03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DL-C、HDL-C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治疗组治疗后LDL-C/HDL-C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07),平均IMT和最大IMT均明显小于照组( P=0.001,P<0.001)。治疗前后LDL-C/HDL-C差值与平均IMT差值呈正相关( P<0.001,r=0.742)。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培哚普利可以逆转高血压伴高LDL-C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二者联合使用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晨峰是否超过23.6mmHg(1mmHg=0.133kPa)分为晨峰组(53例)与非晨峰组(57例),均予以缬沙坦80~160mg/d治疗12周,治疗前、后进行动态血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检查。结果:与血压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晨峰组经缬沙坦治疗12周后收缩压(SBP)差值[(30.2±7.1)mmHg VS(20.1±6.5)mmHg]、舒张压(DBP)差值[(19.1±4.5)mmHg VS(12.9±7.2)mmHg]明显降低(P<0.05),而非晨峰组SBP、DBP差值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两组经缬沙坦治疗12周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相关,缬沙坦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药方案不同对高血压病患者降压平稳性的影响。方法 对500例2级以上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平行对照设计随机分为三组:A组,共165例,男90例,女75例,于7时服坎地沙坦酯片8mg及非洛地平缓释片5mg;B组,共167例,男95例,女72例, 于7时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mg ,19时服坎地沙坦酯片8mg;C组,共168例,男96例,女72例, 于7时服坎地沙坦酯片8mg ,19时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患者服药期间进行诊室血压测定,于服药前2周及服药后2周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服药2周后,三组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动脉血压及夜间平均动脉血压的下降值,B组大于A组(P〈0.01),C组大于A组(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而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24h的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及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的平滑指数,组间比较B组大于A组(P〈0.01),C组大于A组(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而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舒张压平滑指数B、C组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使用坎地沙坦酯片和非洛地平缓释片降压效果良好,早晚分次服药较两种药物顿服更能使24 h血压下降平稳、改善血压昼夜节律,且降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在不同时间服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治疗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未服用降压药物或停用其他降压药物治疗7天以上的86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随机分为早上服药组(n=42例)和晚上服药组(n=44例),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d,每日观察诊室血压。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行动态血压监测,共治疗12周。结果经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后2组患者诊室血压明显降低(P〈O.05),且下降程度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压显示2组治疗后均能降低24h血压,降压程度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上服药组白天血压达标(SBP〈135mmHg)者占46.2%,夜间血压达标(SBP〈125mmHg)者占31.7%。晚上服药组白天血压这标(SBP〈135mmHg)者占42.5%,夜间血压达标(SBP〈125mmHg)者占51.3%。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有较好的降压效果,特别是对夜间血压升高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晚上服药可以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更好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以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培哚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预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水平,骨髓内皮祖细胞(EPC)动员情况。方法将20例AMI伴T2DM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10例,予口服培哚普利4mg/d)及对照组(10例,未予培哚普利)。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MI不同时间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PCI后1、3、5、7、14和28d]外周静脉血中CD45-/low+/CD34+/CD133+/KDR+早期EPC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VEGF、SDF-1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培哚普利组在PCI后7d的外周静脉血中EPC数量为(211±78)个/1×1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57)个/1×106(P<0.05),且在PCI后5d较PCI前显著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在PCI后5、7d的血浆中VEGF水平[(172±72)、(183±63)ng/L]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分别为(105±63)、(77±37)ng/L,P值均<0.05]。培哚普利组在PCI后7d(高峰点)的SDF-1α水平为(3296±680)ng/L,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2115±570)ng/L,P<0.05]。培哚普利组在PCI后3d(高峰点)的hs-CRP水平为(26.2±6.5)mg/L,显著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33.8±10.6)mg/L,P<0.05]。随访6个月时培哚普利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91±0.059,显著高于入院时的0.469±0.051(P<0.05);对照组LVEF分别为0.482±0.054、0.479±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培哚普利治疗AMI伴T2DM患者,可改善其组织缺血后SDF-1α、VEGF-EPC动员通路障碍,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抑郁情绪与不同时间点血压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8月于杭州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为(66.2±4.3)岁。监测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每位患者进行抑郁症状筛查,根据量化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抑郁组(52例;抑郁评分≥7分)和对照组(38例;抑郁评分<7分);对组间的血压、抑郁程度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组研究对象的24小时平均血压中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非杓型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郁组血压晨峰[(29.58±3.36) mm Hg]显著高于对照组[(16.12±3.67) mm Hg,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的抑郁水平与血压晨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17.830+0.192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387,P<0.01)。 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抑郁心理与其血压晨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临床诊疗中应予以关注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合吲达帕胺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吲达帕胺缓释片1.5mg/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每日4mg,根据血压情况调整剂量,疗程为8周。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显效率分别为65.0%、47.5%,总有效率分别为95.0%、72.5%,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吲达帕胺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以较好地控制血压,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是治疗高血压较理想的降压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钾、胱抑素及尿酸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以培哚普利+氨氯地平(氨氯地平组,n=30)或培哚普利+氢氯噻嗪(氢氯噻嗪组,n=30)进行降压治疗,观察入选时和治疗8周后24 h动态血压及血钾、血清胱抑素和血尿酸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氨氯地平组和氢氯噻嗪组血压指标均有降低(氢氯噻嗪组dDBP除外),且前者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后者(P<0.05)。治疗后,氨氯地平组血压达标率高于氢氯噻嗪组(90.0%vs.76.7%,P<0.05);2组药物降压谷峰比值均大于50%,氨氯地平组收缩压降压谷峰比(SBPT/P)大于氢氯噻嗪组(P<0.05),舒张压降压谷峰比(DBPT/P)略大于氢氯噻嗪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用药前相比,2组治疗后血压平滑指数均有提高(P<0.05),且氨氯地平组高于氢氯噻嗪组(P<0.05)。氨氯地平组治疗后胱抑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氢氯噻嗪组亦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钾、尿酸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但前者降压效果优于后者。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在提高血压平滑指数、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平稳降压、肾脏保护等方面作用更强,可能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对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1、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早上顿服组)、B组(早晚分服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清晨高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昼问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B组的nSBP、nDBP达标率明显高于A组(P〈0.01)。清晨血压方面,B组患者清晨SBP和DBP显著低于A组(P〈0.05)。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A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16.7%,B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6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早晚分次给药可以较好地纠正清晨高血压和夜间血压的高负荷状态,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变为杓型。  相似文献   

20.
林媚 《湖南医学》2014,(2):340-342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IGT)患者早期肾功能的损害情况。【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IGT患者96例,依据血压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血压组(33例)、临界高血压组(30例)、高血压组(33例),另取健康体检正常者8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NAG)、尿肌酐(Cr)、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等指标的水平。【结果】IGT患者中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均显著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病例组之间随着血压升高,各检测指标均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IGT患者早期已出现肾功能损害。应及早通过联合测定尿UAE和NAG等指标并通过给予患者肾保护治疗以预防肾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