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37例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其中18例(48.6%)肘部没有可见或可触及的浅静脉,选择上臂深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7例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为100%。PICC管留置时间为(32.0±19.8)d,2例(5.8%)患者分别在置管后第21和39天因为静脉血栓形成而拔管,18例(48.6%)患者的PICC仍在使用。结论应用超声引导技术,使部分肘部无可见或可触及浅静脉的老年患者也能安全置入PICC。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 ( peripherally in- 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 是从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将PICC导管送至上腔静脉的技术。因肘部静脉属于表浅静脉,易充盈显现,可在直视下穿刺进入静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因高度浮肿或肥胖导致穿刺困难甚至失败,不仅可增加患者的疼痛和经济负担,也可影响其治疗。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常规采取的PICC置管方法是在可视血管的情况下置管,但对于肘部血管条件差,如肥胖、水肿、血管充盈差或浅静脉先天性纤细的患者,往往很难一次性穿刺成功,从而增加静脉穿刺的次数,造成血管及局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研究妇科肿瘤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术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的98例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研究PICC置管术相关并发症及护理对策。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8例患者中,5例发生穿刺点渗血,3例发生穿刺点感染,3例发生静脉炎,2例发生导管脱出,1例发生导管堵塞,1例发生血栓形成。选择头静脉进行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他静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肿瘤化疗进行PICC置管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r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移动式床边机对256例PICC置管术后病人进行仰卧胸部前后位摄片。结果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246例,导管反折于外周静脉内2例,导管在左锁骨下静脉内打折1例,导管进入右颈内静脉2例,导管进入右心房4例,导管末端显示不清1例。结论床边DR检查方便快捷,可获得高质量的PICC导管图像,可辅助临床及时纠正导管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以降低血流感染率。方法随机选取ICU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2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30例,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深静脉置管,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法进行深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平均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穿刺所需时间为(8.76±3.68)min,一次穿刺成功为112例,成功率为86.15%,导管留置时间为(58.34±6.78)d,患者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8例,感染率为6.15%;试验组患者穿刺所需时间为(9.34±3.17)min,一次穿刺成功124例,成功率为95.38%,导管留置时间为(59.07±5.97)d,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1例,感染率为0.77%,两组患者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注射液湿敷对PICC穿刺点局部湿疹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处局部湿疹的患者随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加生理盐水10m L湿敷与皮炎平软膏外涂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运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加生理盐水10m L湿敷,获得满意疗效。实验组显效41例,有效4例,缓解率为90%,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5例,缓解率为32%,无效3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P<0.01)。结论:PICC管周围皮肤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加生理盐水10m L湿敷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因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带管时间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0年我们就报道了PICC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对PICC置管操作的指导作用[1],为了进一步评价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进行了这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现已在恶性肿瘤静脉化疗患者中广泛应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病情危重,输液治疗复杂、持续时间长,血管活性药物、抗菌素、肠外营养液及其他药物和液体对血管的刺激性强,迫切需要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静脉通路.重症患者的血管条件差,PICC盲穿难度大,原有PICC管路不能满足中心静脉压监测需求.本院重症医学科于2011年率先在重症患者中开展超声引导下塞丁格穿刺法置入PICC,满足了重症患者的治疗和监测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某医院2019年4月—2020年3月开展QCC活动前行PICC置管的39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开展QCC活动后行PICC置管的39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QCC活动,2组新生儿均持续护理至出院。比较2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情况及护士开展QCC活动前后相关知识认知水平。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为20.51%(8/39),低于对照组的5.13%(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42)。开展QCC活动后护士相关知识认知水平优于开展QCC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3,P=0.006)。结论 开展QCC活动能够减少PICC置管新生儿静脉炎的发生,提升护士相关知识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 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简称PICC)的技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应用于临床,9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内使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应用于于经周围静脉输液困难的患者。其技术特点是用高生物相容性的、很细的导管由肘前静脉插入至上腔静脉。凭肉眼观察进行穿刺置管,要求患者局部血管条件较好,而且复穿率较高。如何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是临床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并分析循证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应用及效果,指导改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行PICC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50例患者为常规干预组,2012年3月-2013年3月50例患者为循证干预组,常规干预组给予PICC常规干预,循证干预组给予循证干预模式指导下的PICC循证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抑郁情绪和患者干预满意度。结果 PICC置管并发症循证干预组患者发生1例,发生率为2.00%,常规干预组患者发生7例,发生率为14.00%,循证干预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1个月后,循证干预组患者焦虑标准分降至(44.46±3.52)分,抑郁标准分为(44.26±3.16)分,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焦虑、抑郁标准分;循证干预组患者干预满意度为100.00%,高于常规干预组92.00%。结论循证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使其焦虑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干预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分析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最近三年接受的20例需要穿刺的患者进行随机抽取,从中选取了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要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穿刺置管术,而实验组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进行直接穿刺。结果:实验组中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23%,二次穿刺的成功率为4.77%。总体穿刺的成功率为100%。而对照组中一次穿刺的成功率为71.4%,二次穿刺的成功率为19%。总体的穿刺成功率为90.4%。对照组的总体穿刺成功率远远小于实验组的总体穿刺成功率。在患者满意度的方面,实验组中有19名患者对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刺穿方法比较满意,满意度为90%,而对照组只有14例患者对常规的穿刺置管术的刺穿方法满意,满意度只有62%(P〈0.05)。结论:临床上,需要穿成功进行置管术的患者十分的普遍,通常情况下,采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术,不仅穿刺成功率非常高,而且还安全和可靠,患者的满意度很高。最重要的是能减轻患者在刺穿的痛苦,在临床中非常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总结43例纵膈异常肿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实践经验。针对纵膈异常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易出现导管置入长度测量不准确以及送管困难等问题,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构建科学的临床操作方案:置管前增加胸部增强CT评估,胸部CT结合体表测量确定导管预置入长度,置管中注意送管技巧及运用心电定位技术减少送管困难,及时发现导管异位,置管后特殊案例资料填写并加强延续性管理。43位患者成功留置PICC导管,将导管置入理想位置为34例,置入理想位置准确率为79.1%,上腔静脉下段位置7例,右心房2例,2例患者经导管外拔处理后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引导下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借助于血管超声机应用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的患者设为观察组(45例),经传统方法盲插置管患者设为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两组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行PICC可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9.
超声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超声监测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作用。方法观察我院84例超声监测下接受PICC的患者,置管时用超声扫查导管位置,出现异位现象及时调整。结果84例患者中3例出现导管异位,撤出一定长度后,在超声监测下重新置入到预定长度,X光片显示均在上腔静脉内预期位置。结论超声监测下PICC简单可行,能较好地避免导管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郭芳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86-87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将导管头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主要适用于缺乏外周静脉通道、需要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或高渗黏稠的液体以及需要使用压力泵或加压输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