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肩胛上神经阻滞穿刺点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102例成人尸体肩胛区,在肩胛冈中部上方切除一长宽约8 cm的区域,显露和观察肩胛上神经、血管及肩胛上横韧带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测量肩胛上神经与肩峰内侧的距离和肩胛冈上方的距离及其深度;在肩胛骨上角与肩峰的连线上,测量肩胛上神经与肩峰内侧的距离。结果肩胛上神经距离肩峰内侧(6.29±0.71)cm、上方(1.93±0.59)cm、肩胛上神经在此点距皮肤的深度为(3.63±0.55)cm。在肩胛骨上角与肩峰连线上,肩胛上神经距离肩峰内侧(6.37±0.87)cm。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穿刺点位于肩峰内侧6.29 cm、正上方1.93 cm、此点深度3.63 cm,或在肩胛骨上角与肩峰连线上,肩胛上神经距离肩峰内侧6.37 cm。  相似文献   

2.
目的 准确定位肩胛下肌神经入肌点(NEP)的体表位置和穿刺深度,为实现肩胛下肌痉挛乙醇或苯酚注射的化学神经溶解术提供指导。方法 20具中国成年人尸体,仰卧。紧贴皮肤连接颈静脉切迹最下点与肩峰尖和颈静脉切迹最下点与剑胸结合处的曲线分别为NEP的横向参考线(H线)和纵向参考线(L线)。解剖暴露肩胛下肌各神经肌支的NEP,涂抹硫酸钡,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三维重建。Syngo系统下确定NEP在体表的投影点(P),P通过NEP投射至背部皮肤上的P’点;经P的垂线与H线、经P的水平线与L线的交点分别记为PH和PL,测量PH和PL在H和L线上的百分位置及NEP的深度。结果 肩胛下肌上神经支和下神经支的PH分别位于H线的(46.89±2.73)%和(42.56±2.59)%处,PL分别位于L线的(7.58±2.88)%和(17.42±3.31)%处;NEP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16.32±2.52)%和(29.93±2.89)%处。结论 上述结果可为提高肩胛下肌痉挛化学神经溶解术的疗效和效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小针刀减压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4侧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冈上孔、冈下孔和肩胛上神经及血管,观察冈上孔、冈下孔及其与肩胛上神经、血管的走行位置关系,测量有关数据.结果冈上孔位于锁骨锥状结节的后端深面,由肩胛切迹和横架于其上方的肩胛上横韧带围成,距体表(4.75±0.79)cm.冈下孔位于肩胛冈中外1/3交界处下方2cm处的深面,由冈盂切迹和连于肩峰根部及肩胛骨背面的肩胛下横韧带围成,距体表(3.93±0.95)cm.肩胛上神经起自臂丛上干,行向后外下,穿冈上孔人冈下窝,再向后穿冈下孔入冈下窝,沿途发支至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肩胛上血管经肩胛上横韧带的外上方入冈上窝与神经伴行.结论本文提出同时扩大或开放两孔进行治疗的新思路,提供的有关数据和定位方法,可提高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肩胛冈的准确定位点,为采用斜口型\月芽型针刀,切断肩胛上横韧带诊治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解剖形态学依据.方法:对3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冈、肩峰角、肩胛切迹以及喙突为定位点进行测量,通过AB/BE,BC/BE 2组和AF/DE组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得到理论可靠性定位点,然后把理论定位点与实际定位点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BC/BE组y=0.1685x+17,964,R2 =0.1167具有相关性,为进针点定位;AF/DE组y=0.63x+12.917,R2 =0.3296具有相关性,为确定进针深度.结论:通过对照验证与比较,用此方法定位在理论上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许刚  史振满  郭树章 《解剖与临床》2009,14(4):F0003-F000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喜欢打篮球。右肩胛部疼痛3月,理疗无效,右肩部肌肉萎缩、活动乏力而就诊。查体:右肩胛部冈下肌明显萎缩,肩胛冈中外1/3交界下方压痛,压痛范围1cm×1cm。皮肤感觉正常,右肩关节各向活动范围正常,外旋肌力减弱。肌电图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行手术治疗,沿肩胛冈中点向外侧切开至肩峰,切断部分斜方肌、三角肌在肩胛冈上的附着部,分别将冈上、下肌自肩胛冈两侧剥离并牵开,于外侧见肩胛上神经冈下支神经血管束穿行于冈盂切迹与肩胛下韧带构成的骨纤维孔道,肩胛上神经冈下支水肿及瘢痕增生。切除肩胛下韧带及冈盂切迹内侧部分骨质,骨蜡涂抹切骨处,神经外膜松解。术后肩胛部疼痛消失。术后半年两侧肩部肌肉对称。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锁骨肩峰端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胛上血管肩峰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1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肩峰支自肩胛上动脉发出后,向外走行于斜方肌、冈上肌之间,穿斜方肌在肩峰处的附着点达肩峰,并与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吻合构成肩峰动脉网.其长度为4.6±1.1cm,外径1.7±0.4mm.其主要分支肩胛冈支外径0.8±0.1mm,长度2.0±0.5cm.结论可以肩峰支为蒂设计切取肩胛冈骨瓣移位修复锁骨肩峰端骨不连.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锁骨肩峰端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胛上血管肩峰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1 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肩峰支自肩胛上动脉发出后,向外走行于斜方肌、冈上肌之间,穿斜方肌在肩峰处的附着点达肩峰,并与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吻合构成肩峰动脉网。其长度为4.6±1.1cm,外径1.7±0.4mm。其主要分支肩胛冈支外径0.8±0.1mm,长度2.0±0.5cm。结论:可以肩峰支为蒂设计切取肩胛冈骨瓣移位修复锁骨肩峰端骨不连。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锁骨肩峰端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胛上血管肩峰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1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肩峰支自肩胛上动脉发出后,向外走行于斜方肌、冈上肌之间,穿斜方肌在肩峰处的附着点达肩峰,并与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吻合构成肩峰动脉网.其长度为4.6±1.1cm,外径1.7±0.4mm.其主要分支肩胛冈支外径0.8±0.1mm,长度2.0±0.5cm.结论:可以肩峰支为蒂设计切取肩胛冈骨瓣移位修复锁骨肩峰端骨不连.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22具(男9、女13)成人尸体上对44侧肩胛提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进行了解剖和测量.肩胛提肌长129.13±3.06mm,中部宽19.01±0.60mm,厚6.90±0.31mm.共发现有141支营养该肌的分支动脉,平均3.20支,上中部主要来自颈升动脉(51支),下部主要来自颈横动脉(43支)和肩胛上动脉(27支).神经支配主要是肩胛背神经.肩胛提肌瓣可用作颈部肿瘤根治术后覆盖和保护颈动脉及修复口咽部和面颊部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准确定位枕下肌的神经入肌点(NEP),为枕下肌肌张力增高所致疾病的肌外神经阻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4具成人尸体。解剖暴露枕下肌(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的NEP,硫酸钡标记,原位缝合。螺旋CT扫描与三维重建。经皮连接枕外隆突与第7颈椎棘突的曲线为纵向(L)参考线,乳突与第7颈椎棘突的曲线为横向(H)参考线,NEP在项部和相反侧皮肤上的点分别记为P点和P’点,经P点分别向H线和L线作垂线,其交点分别记为PH点和PL点。Syngo系统下确定PH点和PL点分别在H线和L线上的百分位置及NEP的深度。结果 每块枕下肌(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常只有1个NEP,其NEP的PH分别位于H线上的46.29%、35.85%、28.88%和32.29%处;PL分别位于L线上的27.39%、39.06%、35.06%和40.42%处。NEP的深度分别位于PP’线上的21.21%、24.02%、14.59%和21.44%处。上述...  相似文献   

11.
面神经颞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确定面神经颞支的数量、走行和分布情况,为涉及面侧区和颞区的美容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33具(66侧)成人尸体标本,探明颞支支数及走行;测量面神经颞支各分支越过颧弓下缘、外眦角等部位的距离。结果面神经颞支有4个分支,分别称为颞支Ⅰ、Ⅱ、Ⅲ、Ⅳ。除颞支Ⅳ经腮腺前缘浅出外,其余均经上缘浅出。浅出后它们立即到达颧弓浅面,其中颞支Ⅰ主要发支到达额肌深面;颞支Ⅱ主要到达额肌与眼轮匝肌交界部深面。颞支Ⅲ、Ⅳ主要发支到达眼轮匝肌深面。测量得到面神经颞支各分支越过颧弓下缘处距外眦角的距离男性分别为3.8cm、3.5cm、2.9cm、和2.8cm;女性分别为3.6cm、3.3cm、2.7cm、2.6cm。面神经颞支各分支发出部位距颧弓下缘的距离男性分别为3.0cm、3.8cm、4.0cm、4.2cm;女性分别为2.7cm、3.3cm、3.3cm、3.7cm。结论面神经颞支根据性别具有基本确定的走行及分布,为相关的美容外科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2具(男13具,女9具)44侧成尸标本,解剖观测肩胛上切迹,冈盂切迹的形态特点以及肩胛上神经走行、分支及分布的解剖学特点,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 结果 肩胛上切迹类型:U型占40.91%(18侧),浅U型占22.73%(10侧),大弧型占27.27%(12侧),方形占9.01%(4侧)四种。肩胛上切迹的厚度为(1.55±0.36)mm。肩胛上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所成角为(86.04±1.28)°。冈下肌支的入肌点,有22.73%在该肌的起点处,77.27%在中或外1/3处。冈盂切迹的厚度在(6.82±1.21)mm 。肩胛上神经自肩胛上孔穿出点至肩胛冈基底部的高度为(11.13±0.21)mm;至冈盂切迹的水平距离为(14.03±0.64)mm 。肩胛上神经转折角为(49.65±1.63)°。 结论 肩胛上切迹的类型、肩胛上切迹和冈盂切迹的厚度,肩胛上神经转折角的大小、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的角度以及冈下肌支的入肌点等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桡神经浅支皮下段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桡神经浅支皮下段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42例,解剖观察桡神经浅支的走行及分支分布特点。结果桡神经浅支距桡骨茎突(8.33±1.16)cm处自肱桡肌深层浅出,沿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于皮下前行,在桡骨茎突近端(4.58±1.06)cm处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在桡骨茎突掌侧面前行至拇指桡背侧成为拇指的感觉神经,内侧支则在桡骨茎突的近侧段绕向背侧,于桡骨茎突远侧(1.32±0.26)cm处在1、2掌骨中段水平分为第1、2掌背皮神经,进而成为手背桡侧半的感觉神经。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和肱桡肌的夹角为(20.7±3.16)°,桡神经浅支分为内、外两侧支间的夹角为(18.0±4.4)°,桡骨茎突水平内、外侧支的间距为(1.4±0.23)cm。结论(1)根据桡神经浅支的解剖学特点,在不同的损伤平面进行修复,以最大限度的恢复手部的感觉;(2)在应用含有桡神经浅支的皮瓣修复创面时,尽可能以神经为轴线,将神经置于皮瓣中央位置,以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和手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为涉及面侧区和颌下区的美容外科手术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33具(共66例)成人尸体标本的头颈部标本,观察了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类型、走行、与面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及穿出腮腺处和与面动脉的交叉处的体表位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为1-2支,以单干型居多,约占58%,大多行于下颌骨下缘上方约占44%,行于骨下缘下方者占5%。未发现面神经下颌缘支不与面动脉交叉,位置在均下颌角下缘上、下方约0.5-1 cm范围内。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和深面者分别占89%和6%;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出腮腺处的体表位置分别在下颌角上方和下颌支后缘前方1 cm交点附近,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交处距下颌支后缘约4 cm,距下颌骨下缘约1 cm。结论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毗邻和行程关系较为复杂,了解其与周围结构的重要位置关系,可以减少美容外科手术因神经损伤造成下唇及口角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面神经额支的体表平面定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通过体表标志线对面神经额支进行平面区域定位,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显微解剖,观测跨经耳屏水平线、耳屏点-外木眦连线、耳上基点—眉外端连线的面神经额支数和位置。结果:额支在三条标志线上的分支数及最后支至最前支的位置分别为:经耳屏水平线2.7支,耳屏前21.2—30.1mm:耳屏点-外毗连线6.0支,耳屏点前24.5—39.9mm:耳上基点-耳外端连线5.5支,耳上基点前40.1mm.结论:面神经额支的颞部行程可通过体表标志线进行平面区域定位,并可针对手术解剖划分为“危险区”和“相对危险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小腿段胫神经束组及其血供,为小腿段胫神经损伤修复或游离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①成人小腿标本26侧,分离胫神经主干及主要肌支,观察和测定各支横径、长度、起始位置、神经束无损伤分离长度。② 4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分别行动脉乳胶及墨汁灌注并制作透明标本,观察胫神经营养动脉。③ 4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上,死亡4 h内取下胫神经及分支并行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胫神经感觉束、运动束分布。 结果 胫神经主要肌支均在小腿8/8~6/8段分出,5/8~1/8段无重要肌支发出;胫神经干中内侧束组、外侧束组自然分束的距离长,平均为(361.4±7.1) mm;胫神经营养动脉丰富,胫后动脉与胫神经全程伴行,为其主要营养动脉;7/8~5/8段主要来自腓动脉,5/8~1/8段主要来自胫后动脉;胫神经内、外侧束组有相对独立的、完善的血供系统。 结论 胫神经上述解剖学特点为小腿部胫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一定解剖学依据。小腿5/8~1/8段胫神经束组具有独立和完善血供系统,内外侧束组无损伤分离长度长,具备了带血供游离移植的供体神经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
胸腔镜下切取膈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胸段膈神经的解剖关系进行了研究。为电视胸腔镜下切取全长膈神经进行移位治疗臂丛损伤奠定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新鲜尸体6具12侧,对膈神经及其周围器官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胸腔内覆盖膈神经的胸膜较疏松,易于分离;膈神经从锁骨下缘到入肌点的长度为右侧(16.50±2.17)cm,左侧(23.00±2.50)cm;膈神经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心包膈动脉,心包膈动脉的直径为(1.30±0.15)mm;在胸廓入口处膈神经、心包膈动脉及胸廓内动脉之间的解剖关系不恒定。结论膈神经在胸腔内的解剖特点适合进行电视胸腔镜下的全长游离。但在胸廓入口处,膈神经、胸廓内动脉及由胸廓内动脉发出的心包膈动脉解剖位置不恒定。在临床操作时,该区域的处理是整个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方法。方法:取成人尸体标本48具(96侧上肢标本),显露桡神经深支,在前臂中立位,分别测量桡神经深支发出点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及其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桡骨茎突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桡神经深支自桡神经主干发出的位置在肱桡关节上方平均为(15.4±2.5)mm。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均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的尺侧,与连线的水平距离平均为(6.1±2.1)mm,与肱桡关节线的平均距离为(61.3±17.6)mm。结论:桡骨小头正前方或略偏外侧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近端的定位标志,肱桡关节线下方约6cm,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尺侧约0.6cm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远端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19.
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提供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周围皮肤的血供情况。结果:腓浅神经(皮下段)近侧的血供为腓浅动脉深支的皮动脉、第1支肌间隔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8mm、1.1mm;第1支肌间隔动脉穿出深筋膜前长为1.8cm。远侧则为腓动脉穿支之升支、降支的皮支和足背动脉皮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9mm、0.7mm和0.8mm,穿出深筋膜前长分别为1.2cm、0.7cm和0.8cm。其神经支在神经干内或旁彼此吻合,构成纵向链式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肤、皮下及筋膜血管网沟通。结论:可设计带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0.
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的解剖学数据,为正中神经的创伤修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解剖剥离测量方法,对3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正中神经发出的前臂段浅层肌支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的分支类型有1支型、2支型、3支型和4支型。其中,旋前圆肌支以3支型(87%),指浅屈肌支(90%)以4支型,桡侧腕屈肌支(96.7%)和掌长肌支(96.7%)以1支型出现率最多。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主要集中于前臂的4%~65%。结论确定了正中神经前臂段浅层肌支在前臂的危险区间;讨论了有利于开展带神经血管蒂肌瓣移植的肌支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