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128层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32例脑胶质瘤患者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21例和高级别组(Ⅲ~Ⅳ级)11例,分别行CT灌注扫描,测量病灶区域和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域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结果病灶区域CBF、CBV值明显高于对侧正常区域(P<0.05);高级别组病灶区CBF、CBV、r CBF、r CBV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0.05);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正常区域CBF、CB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组CBF、CBV离散程度较高级别组大。结论 128层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过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技术在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分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40例脑胶质瘤患者(低级别胶质瘤22例,高级别胶质瘤18例),分别进行常规MRI和PWI检查,分别测量肿瘤实性区域和相应部位正常参照区域的rCBV值,观察高级别胶质瘤组和低级别组肿瘤实性区域CBV值与正常对照的相可关系.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组肿瘤强化区域与对侧正常区域比值(rCBV值)明显高于后者,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灌注加权成像在诊断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上,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可为术前无创性地评价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选择治疗方案等提供重要的依据,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动态对比增强扫描(DCE-MRI)应用于脑胶质瘤(BG)分级诊断的临床价值及其与肿瘤微血管(M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BG患者临床资料,以术中组织学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Ⅱ级组(n=35)、Ⅲ级组(n=21)与Ⅳ级组(n=28),比较三组DCE-MRI定量参数[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间隙体积分数(Ve)]及MVD水平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上述指标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Ktrans比较结果显示,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均P<0.05);Ⅱ级组Ve、MVD水平均明显低于Ⅲ级组与Ⅳ级组(均P<0.05),而Ⅲ级组、Ⅳ级组间比较则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trans、Ve、MVD水平与BG病理分级均呈显著正相关性(均r>0且P<0.05)。结论 BG术前DCE-MRI定量参数、MVD均与其病理分级关系密切,可为手术方案拟定或预后评估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研究肿瘤实性区域的微血管生成情况,探讨灌注加权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常规MRI和PWI检查资料,按照2000年WHO脑肿瘤分级标准,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15例,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15例。在工作站构建rCBV图,分别测量肿瘤实性区域和相应部位正常参照区域的rCBV值,观察高级别胶质瘤组和低级别组肿瘤实性区域CBV值与正常对照的相互关系,并着重观察两组肿瘤各自与正常参照区域的相对(肿瘤/参照)CBV(rCBV)值之间的关系。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之间肿瘤实性区域rCBV值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时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组rCBV值(4.14±0.85)明显高于后者(2.51±0.59),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瘤体实性区域rCBV值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MRPWI有助于提高胶质瘤术前分级评价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脑胶质瘤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CT灌注扫描,测量各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相对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及相对脑血容量值。检测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结果:(1)高级别胶质瘤CBF、rCBF、CBV及rCBV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2)高级别胶质瘤VEGF阳性比例为90.00%(36/40),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其MVD表达平均为(69.76±7.82)个/HP,显著多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3)胶质瘤CT灌注rCBV值与MVD及VEGF表达间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571和r=0.621,P均<0.05)。结论: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CT灌注成像参数存在明显差异,且rCBV值与MVD及VEGF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田维  高帅 《大家健康》2016,(1):13-14
目的:探讨3D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全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低级别脑胶质瘤(Ⅰ~Ⅱ级,9例),高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16例)行3D-ASL脑灌注成像扫描,测量各级别脑胶质瘤的脑血流量(CBF)及相对脑血流量(r CBF白质和r CBF灰质),并评价它们间的差异性。结果:高级别脑胶质瘤的CBF及r CBF白质、r CBF灰质均大于低级别胶质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价脑胶质瘤的分级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灌注成像评价脑胶质瘤分级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灌注成像 (magneticresonanceper fusionweightedimaging,MRPWI)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共 2 6例 .行常规MR及MR灌注成像检查 .原始灌注图像数据经工作站软件处理 ,构建脑血流容积 (CBV)图 ,计算最大相对CBV(rCBV)值 .结果 :低级组 (Ⅰ Ⅱ级 )胶质瘤最大rCBV值范围为 0 .72~ 4 .2 6 ,均值为 (2 .1 0± 1 .1 8) .高级组 (Ⅲ Ⅳ级 )胶质瘤最大rCBV值范围为 0 .89~ 1 0 .0 2 ,均值为 (5 .2 3± 1 .86 ) .两组间最大rCBV值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P <0 .0 1 ) .结论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有临床实用价值 ,可以提供常规MR图像所无法获得的肿瘤血供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病理和手术已证实的70例脑胶质瘤患者,均无对比剂过敏史;肝、肾功能正常、无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哮喘等经患者本人同意条件下,进行脑颅CT灌注成像进行检查.结果 在常规CT中,从脑胶质瘤患者的影像图中,可以发现很多不同的块影.CT灌注成像的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与大脑健侧处的CBF、CBV、M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T灌注成像于脑胶质瘤的手术,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和分析手术方案,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94-96
目的分析不同CT成像方法在脑胶质瘤边界确定中的差异性。方法分析2012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43例脑胶质瘤患者的CT灌注与普通增强CT的数据资料,根据所获得的图像分别勾勒并测量脑胶质瘤面积,比较两种成像方法所获得的病灶截面面积。结果术前胶质瘤患者CT灌注成像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为(11.63±2.25)cm~2,明显大于常规增强CT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10.06±2.13)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残留或复发患者中CT灌注成像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为(11.14±2.12)cm~2,明显大于常规增强CT中胶质瘤勾勒的面积(9.78±2.03)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所确定的肿瘤范围更能反映出胶质瘤的浸润范围,有助于指导胶质瘤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安冬会  赵荣  史斌 《河北医学》2013,19(2):166-16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间我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检查的脑胶质瘤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行CT灌注扫描,于重建的CT灌注图像上测量各ROI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测量病理标本中的微血管密度。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组CBF均值、CBV均值及Ps均值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级别胶质瘤组与低级别胶质瘤组MTT均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胶质瘤CT灌注rCBV值与MVD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571,P〈0.05)。结论: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CT灌注成像参数存在明显差异,且rCBV值与MVD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子宫多发肌瘤术前分期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90例子宫多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手术证实及病理诊断比较,观察CT平扫、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的子宫多发肌瘤分期情况。结果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诊断符合率为82.2%,明显高于CT平扫诊断符合率61.1%,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子宫多发肌瘤的术前分期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胃癌手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7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肿瘤生长部位及TNM分期中胃癌MSCT灌注参数值情况。结果胃癌中晚期的MTT、BV值与早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PS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的MTT、BV值高于高分化组,BF、PS值低于高分化组;淋巴结转移组的BF、MTT、BV、PS值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远处转移组BF、MTT、BV值与无远处转移组比较无差异(P>0.05),PS值比较有差异(P<0.05)。不同生长部位之间的BF、BV、MTT、PS值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MSCT检查可显示胃癌的影像学特点,CT灌注成像能反映胃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在胃癌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CT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常规增强扫描(计为常规组)、动态增强扫描(计为增强组)各30例,观察各自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不同扫描方式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显示肌锥内肿瘤55例(91.7%);类圆状形态30例(50.0%);肿瘤边界清楚;大多密度均匀、中等偏高。常规组显示明显强化13例,无明显强化17例;增强组显示明显强化26例,呈现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特点,无明显强化4例。增强组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确诊率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3%(P0.001)。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相比CT常规增强扫描有明显优势。临床建议行CT动态增强扫描以提高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部CT平扫、灌注成像对中央型肺癌早期诊断及分型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69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胸部CT平扫、灌注成像,总结早期中央型肺癌胸部CT平扫表现,计算诊断符合率并与病理结果比较,对比不同分型患者灌注指标。结果肺门区可见团块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病变,大小在20mm×19mm~50mm×21mm,边缘均不规则,见毛刺30例、分叶状32例。肺段支气管狭窄33例、闭塞29例。CT平扫联合灌注成像诊断结果为39例鳞癌、23例腺癌,诊断与分型符合率为89.9%(62/69),与病理结果的差异P0.05,准确性较高。结论胸部CT平扫联合灌注成像可观察中央型肺癌患者肺部病变形态、边缘、密度,显示病变与支气管、纵隔关系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利于早期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炎分级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7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记录所有受试者肝炎分级情况,观察不同肝炎分级患者CT征象的差异。结果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CT扫描图像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窝水肿、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脾脏增大、肝内血管周围"晕环征"等征象,重度慢性肝炎者出现上述异常征象的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肝炎分级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CT扫描征象间存在一定差异,重度慢性肝炎者多伴随胆囊窝水肿、腹腔积液、肝脏内血管周围"晕环征"等CT征象,医师可以此作为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辅助手段以节省诊疗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全腹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卵巢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8年1月到医院就诊卵巢肿瘤患者80例,其中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7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测。统计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效能,统计两种检测方式术前分期的符合率。结果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均高于CT平扫(P<0.05);CT增强扫描术前分期总符合率(94.67%)高于CT平扫(82.67%)(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卵巢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符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骨修补术前后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方法选取30例在我院行颅骨修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术前2d、术后10d,分别对患者行CT脑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分析本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脑组织血流灌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患侧术前大脑皮层的CBV、CBF值均显著低于健侧,MTT、TTP值均显著高于健侧,(P0.05);术后,患侧大脑皮层的CBV、CBF值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MTT、TT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患侧术后大脑皮层的CVB、CB、MTT、TTP值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患者术前的FIM评分平均值为(111.64±12.06)分,术后的FIM平均值为(120.87±8.54)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颅骨修补术能够有效增加患侧大脑皮质区的血流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CT脑灌注成像是监测脑组织血流灌注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