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3):1153-1158
[目的]研究术前动脉栓塞联合后路经椎弓根环形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ESCC)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前瞻性纳入30例肺癌MESCC患者为试验组,先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再行环形减压术。回顾性纳入单纯胸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的肺癌MESCC 52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神经功能状况以及生存预后。[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1 340.00±336.27) ml vs(2 475.60±340.80) ml,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103.20±20.25) min vs(145.75±19.67) min,P0.05]。试验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5.38%。术后1周Frankel分级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1周能行走率为86.67%,对照组为65.38%(P0.05)。试验组术后12个月生存率为30.00%,对照组为28.84%。[结论]选择性术前动脉栓塞联合后路经椎弓根环形减压术治疗肺癌MES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能改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降低脊柱肿瘤切除术中风险,增加彻底切除肿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后路内同定结合放射性粒子~(125)I置入近距离照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的近期效果.方法:2004年7月~2008年3月收治17例脊柱转移肿瘤致脊柱不稳伴顽固性腰背部疼痛或神经根性疼痛不宜行肿瘤切除的患者,先经后路脊柱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再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置入~(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7~39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3~26d起效,12例疼痛缓解(VAS评分<20mm),3例减轻(VAS评分20-40ram),2例无改善.11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8例明显改善,2例无改善,1例加重.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8个月死于肝脏衰竭,1例于术后15个月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4例患者末次随访时仍存活.5例复查肿瘤生长得到抑制,无再发椎体转移.结论:对于转移瘤致脊柱不稳定,有顽同性疼痛又不宜行肿瘤切除者,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置入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延缓肿瘤生长,同时避免脊柱的稳定性丧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及身体一般状况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身体一般状况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其身体一般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例(23个病变椎体)伴脊髓压迫且有严重腰背部疼痛的椎体转移瘤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评价术前及术后患者顽固性疼痛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计算术后肿瘤局部控制率、患者生存率。结果2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7~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随访期间无失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患者顽固性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12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保留率85.00%(17/20),神经功能恢复率30.00%(6/20)。术后3、6、12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100%、90%,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8.81%。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安全、可行,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125Ⅰ粒子术中植入治疗腹腔恶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中植入125I粒子治疗腹腔恶性肿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03年~2004年收治的术中植入125I粒子的110例腹部恶性肿瘤病人的诊治经验.按肿瘤类型将病人分为胰腺癌组、胃癌组、结直肠组和肝癌组,随访6个月后对各组的术后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胰腺癌组局部控制率为85%,并发症发生率为20%;胃癌组分别为72%、25%;结直肠组为70%、39%;肝癌组为80%、27%.总的局部控制率达77%,并发症发生率为26%.结论术中植入125I粒子治疗手术无法根治的腹腔恶性肿瘤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8.
正转移性胸壁肿瘤可破坏胸壁而引起疼痛,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尤其是胸壁巨大转移瘤(最大径6.5cm),手术常无法完整切除,治疗的首要目的在于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疼痛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5])。近年来,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胸壁巨大转移瘤逐渐成熟,与消融技术联合应用可减少植入粒子数量,减轻并发症。本研究观察~(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微波消融治疗胸壁巨大转移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SCC)术后运动功能转归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于本院接受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56例肺癌MSCC患者的临床资料。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评估采用Frankel分级,体力状态评估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量表。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肺癌组织学类型、术前行走状态(Frankel分级)、责任椎体有无病理性骨折、脊柱转移灶数目、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压迫节段、手术方式与术后行走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VAS评分由术前(6.4±1.2)分降至术后1周(2.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由术前平均62分上升至术后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术前可行走率(Frankel分级D级及以上)为46%(26/56),术后可行走率为75%(42/56)。术后4周31例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22例Frankel分级维持不变,3例Frankel分级下降。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示术后行走状态与术前行走状态和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存在相关性。结论术前行走状态好、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短的肺癌MSCC患者术后行走状态好,有症状的肺癌MSCC患者应当在减少并发症的前提下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有脊髓压迫的肾源性脊柱转移癌的外科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科共收治35例伴有脊髓压迫的肾癌脊柱转移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脊髓减压并内固定重建术。对所有患者病史、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重建策略、手术并发症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所有患者术后接受放化疗以及双膦酸盐治疗。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96±35)min,术中出血量为(2 160±240)m L,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无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3.2±8.7)个月。术后1例ASIA A级患者恢复至B级;3例ASIA B级患者恢复至C级、D级各1例,1例因压迫时间过长无恢复;2例ASIA C级患者1例恢复至D级,1例仍然为C级;11例ASIA D级患者9例恢复至E级,2例仍然为D级;18例ASIA E级患者无变化。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1例患者术后18个月因肿瘤复发压迫颈髓致瘫痪,并肺部转移,致呼吸衰竭死亡;2例患者复发,1例行手术治疗,1例放弃治疗;3例患者带瘤生存;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未见复发征象。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脊髓压迫的肾癌脊柱转移能够安全有效地解决患者局部压迫症状,改善其神经功能,术后综合治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接受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资料,共63枚腹部转移性淋巴结,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对55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植入~(125)I粒子,术后验证辐射剂量达到术前计划要求。术后1、3、6、9、12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76.19%(48/63)、80.65%(50/62)、71.43%(30/42)、77.50%(31/40)、78.95%(30/38),临床获益率分别为93.65%(59/63)、88.71%(55/62)、80.95%(34/42)、85.00%(34/40)、84.21%(32/38)。42例术前伴腹痛及腰背部疼痛患者术后1个月疼痛缓解39例(39/42,92.86%)。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骨髓抑制、大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3、6、9、12个月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00%、98.20%、61.80%、58.20%、54.50%。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腹部转移性淋巴结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宜消融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82例不宜消融的肝癌患者分为2组:联合组40例,予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照组42例,予单纯TACE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肝功能、血常规、血清甲胎蛋白(AFP)、并发症、客观有效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联合组125I粒子植入术前、术后剂量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术后3、6个月客观有效率[85.00%(34/40)、67.50%(27/40)]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26/42)、45.24%(19/42);P均<0.05]。联合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7个月,对照组为10.7个月;联合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7.50%、54.30%、23.30%,对照组为45.20%、32.60%、13.60%。联合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血清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肝功能及血常规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ACE联合125I治疗不宜消融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8月84例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4例患者共植入粒子3 630粒,其中肿瘤≤3.5 cm患者平均17粒;肿瘤>3.5 cm患者平均46粒,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植入成功。患者植入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达完全缓解(CR)者为40例,部分缓解(PR)36例,疾病稳定(SD)8例,总有效率(CR+PR)为90.5%。术后随访3~45个月,患者平均生存率期为16.5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64.3%、31.0%。
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瘤内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难治性、复发性、转移性肝癌的一种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与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乏血供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乏血供肝癌患者资料,其中25例(30个病灶)接受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A组),21例(27个病灶)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B组)。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B组临床有效率(RR)为96.30%(26/27),明显高于A组[86.67%(26/30),χ~2=8.694,P0.05];直径≤3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均为100%(8/8、10/10);在直径3~5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分别为81.82%(18/22)、94.12%(1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37,P0.05)。治疗后6个月,A、B组的RR分别为93.33%(28/30)、96.30%(26/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22,P0.05);直径≤3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均为100%(8/8、10/10);直径3~5cm的病灶中,A、B组的RR分别为90.91%(20/22)、94.12%(1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16,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与TACE联合RFA均为乏血供肝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TACE联合RFA相对近期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氯喹(CQ)联合125I粒子用于裸鼠肝细胞癌(HCC)移植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4只健康裸鼠,于右侧腹股沟皮下注射约1×107个HCC Hep3B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从中选择移植瘤大小接近的20只,随机分为CQ组、125I粒子组(I-125组)、CQ联合125I粒子组(CQ+I-125组)及正常对照组(NC组),每组5只,分别予注射CQ、植入125I粒子、注射CQ联合植入125I粒子及不作任何处理;对比观察4组移植瘤质量、细胞凋亡数量、LC3表达水平、CD31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CQ联合125I粒子用于移植瘤的效果。结果CQ组移植瘤质量、VEGF-A和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大于I-125组及CQ+I-125组而小于NC组(P均<0.05);I-125组移植瘤质量、VEGF-A和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大于CQ+I-125组而小于NC组(P均<0.05);CQ+I-125组移植瘤质量、VEGF-A和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小于NC组(P均<0.05)。光镜下各组移植瘤细胞凋亡数及LC3表达按降序排列分别为CQ+I-125组、I-125组、CQ组及NC组,以及I-125组、CQ+I-125组和CQ组或NC组。移植瘤MVD在CQ组及I-125组均大于CQ+I-125组而小于NC组(P均<0.05),在CQ+I-125组则小于NC组(P<0.01)。结论CQ联合125I粒子可协同抑制裸鼠HCC移植瘤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行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记录随访所见。结果16例治疗均成功,癌痛及胸腔积液均明显缓解;术中未见穿刺部位、微波消融区及粒子植入区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及3级以上放射性损伤,未出现粒子迁移,术中及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68.75%(11/16)、局部控制率87.50%(14/16)。随访12个月期间5例死亡,但无粒子植入相关死亡病例。结论微波消融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125)I粒子具有放射性低、精确度高、对周围正常组织创伤小及高度适形性等特点,可通过近距离照射杀伤癌细胞。放射性~(125 )I粒子植入是微创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之一,对于丧失手术治疗机会、体质较弱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对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NSCL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无法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7例,20例患者接受胆道支架植入治疗,另外27例给予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1~20个月,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并进行生存分析,于术后1、2周检测肝功指标水平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患者2例、胆道感染1例、胆汁性腹膜炎2例,未发生放射性泄漏、放射性肠炎等并发症,1个月后复查粒子条移位2例。单纯支架植入和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58天(95%CI 135.96~180.04),279天(95%CI 189.59~368.41);平均生存时间分别是172天(95%CI 115.29~228.47)和284天(95%CI 224.53~342.8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安全可靠、疗效肯定,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