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科静脉输液中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并制定预防性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患儿输液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中医院儿科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发生的30例次静脉输液护理缺陷相关事件,分析导致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对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例次静脉输液护理缺陷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查对不严、专业素质差、责任心不强、环境因素等,其中加药及换药错误发生率最高。结论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措施时要提高责任感,改进护理质量,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要克服不利因素影响,不断总结经验,对护理人员进行个性化和规范化培训,同时按照需求制定弹性值班制度是降低输液缺陷事件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治疗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制订防范措施,提高输液安全。方法对2010年-2012年我科发生的37例静脉输液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制订防范措施。结果37例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次为护理人员查对不严、低年资护士业务水平低、护士巡视病房不主动、不重视输液卡的规范书写等。结论完善静脉输液相关规章制度和流程再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积极开展缺陷自曝和质量控制,是保证静脉输液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维度安全管理在麻醉复苏室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多维度安全管理实施前(2017年6月—12月)和实施后(2018年1月—7月)于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复苏室接受复苏的全麻手术患者各110例纳为研究样本,所有入选者均接受静脉输液,实施前后复苏患者分别设置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麻醉复苏室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试验组接受多维度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全麻手术病例的麻醉复苏室安全输液管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麻醉复苏期静脉输液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多维度安全管理模式开展麻醉复苏室静脉输液护理,可显著提高麻醉复苏室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质量,降低静脉输液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管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安全管理方法,保障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方法将30名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运用自制的《静脉输液专项检查索引》表,对我院25个临床科室的静脉输液全过程进行专项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静脉输液治疗专项检查发现在医嘱执行签名、备用药品储存、药物配置、静脉输入、终末处理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经针对性整改后效果明显。结论建立静脉输液质量控制长效机制,静脉输液治疗小组定期地对静脉输液风险进行评估及督导,能够有效降低静脉输液安全风险,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降低静脉输液安全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方法:运用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要因确认、对策实施、效果检验及巩固措施等质量管理控制程序。结果:优化输液流程后,输液安全问题总发生率由以前的1.61%降至优化后的0.56%,各项输液安全问题的发生比率均有明显降低;护理服务零投诉,静脉输液环节的满意度得分率由以前的89.0%提高到优化后的97.5%。结论:优化静脉输液流程,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静脉输液安全风险,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促进了静脉输液技术和护理工作的安全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环节质量控制对肿瘤科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发生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肿瘤科实施静脉输液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环节质量控制;统计静脉输液治疗期间出现的药物外渗、青紫瘀斑、静脉炎等护理风险发生率,并使用我院自制量表测定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药物外渗、青紫瘀斑、静脉炎护理风险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节质量控制可有效降低肿瘤科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对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静脉专科治疗小组通过对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静脉专科治疗小组干预制定静脉输液质量工作目标及改进计划,为静脉输液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静脉输液调查表,开展横断面调查,根据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建立并组织实施静脉输液的指标监测、信息收集和反馈等。通过静脉输液横断面调查比较2016年、2017年静脉输液使用的工具、穿刺部位的选择、导管的固定与维护及并发症等静脉输液指标监测结果。结果钢针使用率从46.04%下降到13.95%,对穿刺部位选择正确率从85.82%上升到98.06%;静脉导管维护及敷料固定出现问题从54.38%下降到11.01%,并发症的发生率从29.38%下降到1.22%,静脉炎评分1分的发生率29.12%下降到1.22%,静脉炎评分2分的发生率0.26%下降到0%。结论我院静脉专科治疗小组利用静脉输液横断面调查,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培训,修订静脉输液操作技术规范;有利推进静脉输液质量的持续性改进,保障用药安全、促进了静脉输液治疗专业的发展,为静脉输液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护理查对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核心制度,静脉输液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静脉输液安全的保障[1].自2010年1月开始,我院采用三人核对联合患者参与查对应用于患者静脉输液中,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确保静脉输液用药安全,现总结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院内2009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静脉输液16 320例中存在33例静脉输液差错进行分析,其中床号、姓名差错15例,药名差错8例,药物剂量差错10例.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静脉输液患者18 610例,其中39例患者的隐患在输液前都被成功阻止,1例发生输入错误药物,原因是夜间只有1名护士上班因查对不严而引起缺陷.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开展质量管理(QC)小组干预活动,降低输液区输液不良反应,确保静脉输液患者安全。方法采用QC小组干预程序,即选择课题、现状调查、确定要因、制定并实施对策、检查效果及巩固措施,对输液区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应对措施,10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输液区输液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相对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护士对实施QC活动的管理模式的肯定率达93.3%~100%。结论通过开展QC小组干预,降低了输液区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静脉输液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降低静脉输液外渗致组织组织损伤的发生率。方法使用根本原因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11-06~2012-06期间100例静脉输液外渗进行分析,查找临床静脉输液外渗的根本原因,针对性制定预防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结果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和穿刺部位,加强对输液通道的维护及管理,有效减少输液外渗。结论实施查找输液外渗干预,提高了输液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降低静脉输液护理缺陷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开展QC活动,将PDCA循环应用于静脉输液护理管理过程,比较活动前后静脉输液护理缺陷发生率.结果 活动前静脉输液护理缺陷率平均为12.8%,活动后静脉输液护理缺陷率平均为3.5%.结论 应用PDCA循环管理能降低静脉输液护理缺陷率.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是一种将无菌药液直接滴入人体静脉内的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途径及基础护理操作,也是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它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方法在多种治疗途径中占有不容置疑的首要地位,但是由于该项治疗手段流程较长,环节较多,在临床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疗法,常可引起输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包括药品质量、环境设备、药物配置、输液操作、不良反应观察及输液效果的观察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护理差错、纠纷,因此护理管理者和护理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静脉输液的每一个环节,加强环节质量监控,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规避护理风险,确保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安全、有效.本文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静脉输液流程优化及环节管理的研究资料,综述了静脉输液优化管理方面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文颖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9):81-81,84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我国几乎有80%以上的住院患者需要接受输液治疗,静脉输液也是基础护理操作中应用最频繁最容易出现纰漏的环节,护士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静脉输液工作和处理因静脉输液带来的风险和患者的投诉上,所以,安全的静脉输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静脉输液的环节质量控制也被提上重要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规范静脉输液的流程,加强双人核对,减少静脉用药过程中的缺陷,从而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根据医院人力资源及各护理岗位职责情况,笔者所在科2011年开始,从处理医嘱直至患者输液完毕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护士双人核对把关。结果:静脉用药缺陷率从2010年的1.15%降到2011年的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双人核对制度的静脉输液流程,有效减少了静脉输液过程中缺陷的发生,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有利于减少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15.
门诊患者的输液工作,月均输液量万余人次。工作量大、环境嘈杂、患者多种多样、流动频繁、儿童患者陪护多、穿刺要求高等因素,给输液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院输液室采用RCA针对以往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对各输液环节出现的护理缺陷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科室的工作特点,制定静脉输液各环节的安全防范流程,严格制度落实[1],加强对护士沟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并将交流沟通纳入到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中,对输液患者进行护理安全防范管理,使门诊静脉输液质量得以控制,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门诊输液患儿的心理特征,探讨心理护理对门诊输液患儿静脉输液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3-4月在门诊输液室输液的患儿2 886例作为对照组,2009年6-7月经加强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输液的3 225例患儿作为实验组.根据不同年龄时期的身心特点,通过面容观察、直接交谈、心理行为观察等方法分析实验组患儿心理特征,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结果:实验组护患冲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4 %,比未加干预的对照组(76.1 %)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整体护理的质量,改善了护患关系,有效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于2009年7月起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干预。对CRBSI发生率进行前瞻性调查,并与前期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中心静脉置管CRBSI感染率监测:2007年7月~2009年6月监测为32.35‰;而2009年7月~2011年6月为18.89‰。结论建立专门的管理监控组织,开展目标性监测,建立监测系统,规范操作,现场干预,明显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应用于儿科病房静脉治疗不良事件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我院儿科病房静脉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011年进行比较,提出护理干预对策。结果应用前馈控制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O.15%,明显低于应用前馈控制前的O.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前馈控制可以强化儿科病房静脉治疗的安全管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张晓华  杨明英  胡世容 《当代医学》2010,16(24):115-116
目的探讨规范的静脉输液执行单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提高护理病历质量,探索适合于细节控制、杜绝差错、利于护理举证的静脉输液执行单。方法对1809份静脉输液执行单存在的缺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确定了静脉输液执行单产生缺陷的细节性原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利于质控和举证。结论静脉输液执行单的设计应考虑细节性控制元素,体现护理质量管理和工作流程的特点,利于护理质控、减少或杜绝静脉输液执行单设计上的差错因素,更好地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次主要对静脉输液治疗小组在规范静脉输液治疗的作用进行探析,旨在为临床的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输液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不采取静脉输液治疗小组干预,实验组采取静脉输液治疗小组干预,对两组患者输液方式、并发症、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满意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采取留置针方式42%,对照组3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0%,对照组24%;实验组不良反应率4%,对照组8%;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96%,对照组8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液治疗小组在规范静脉输液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静脉输液的质量,使静脉输液的安全得以保障,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