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危型HPV—DNA染色体整合状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CINII、CINm级分别21,18,16例)及宫颈癌组织中HPV感染情况,观察阳性杂交病例中HPV-DNA染色体整合状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检测CINⅠ、CINⅡ、CINⅢ级阳性率分别为14%,16.6%,37.5%,宫颈鳞癌阳性率46.6%(P〈0.05);原位杂交检测CINⅠ、CINⅡ、CINⅢ级阳性率分别为19%,27.7%,37.5%,宫颈鳞癌阳性率70%(P〈0.05);在CINⅠ、CINⅡ级中HPV—DNA以染色体外游离状态存在,在CINⅢ级及宫颈鳞癌中出现HPV—DNA整合状态。结论HPV.DNA染色体整合状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有关,在一定程度上HPV—DNA染色体整合状态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恶性转归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勇军  李筝  唐仪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165-166
目的:探讨原位杂交(ISH)和免疫组化(IHC)方法诊断尖锐湿疣(C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与组织病理相比较;了解湘潭地区CA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基因类型及分布。方法:分别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对临床和(或)病理组织学诊断CA的124例病例进行检测。结果:IHC检测HPV-P阳性84例,HPV16阳性82例,总阳性率为69.4%(86/124),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棘细胞上层及颗粒细胞层;ISH检测HPV6/11阳性108例(87.09%),HPV16/18阳性14例(11.29%),HPV16/18阳性的12例中有6例合并有HPV6/11阳性(4.8%)。ISH总阳性率为93.5%(116/124),HPV6/11、HPV16/18同时感染42.85%,阳性细胞广泛出现在棘层中上层、颗粒层及角化不全细胞核内,在角化不全层被挤压的细胞核内也可见到阳性表达可见。结论: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是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辅助手段;原位杂交法检测HPV6/11、HPV16/18比免疫组化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要高,且定位准确、背景清晰,能对感染有准确的组织学定位,更有助于HPV分型研究,因此是诊断和研究CA的较好和先进的方法。湘潭地区CA以HPV11和6感染为主,有较高的混合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位分子杂交法诊断尖锐湿疣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与组织病理及醋白试验相比较。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所用探针为地高辛标记的DNA探针(HPV6/11,HPVl6/18,HPV31/33)]、组织病理及醋白试验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结果37例标本中,醋白试验34例阳性;组织病理检查37例均阳性;原位分子杂交法的总阳性率为94.6%,HPV6/11阳性31例(阳性率83.7%),HPV16/18阳性2例(阳性率5.4%),1例标本HPV6/11及HPVl6/18均阳性(2.7%),HPV31/33阳性1例(阳性率2.7%),阳性标本可见细胞核着蓝色,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在棘层空泡化细胞的细胞核内。结论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HPV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能对感染有明确的组织学定位,而且还能进一步鉴定感染的型别,因此是诊断和研究尖锐湿疣的较好和先进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DNA)在尖锐湿疣病理诊断中的表达,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5例尖锐湿疣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用HPV多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用HPV6/11DNA的寡核苷酸探针行原位杂交。结果免疫组化染色34例(61.8%)HPV多克隆抗体染色阳性;原位杂交46例(83.6%)表达HPV DNA阳性;其中18例(32.7%)在免疫组化染色中不表达或可疑表达而在原位杂交中表达阳性;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有52例(94.1%)呈阳性反应。结论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是病理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辅助手段,原位杂交法优于免疫组化法(P<0.05),二者联合应用明显提高了HPV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检测人乳头瘤病毒 (HPV)在尖锐湿疣 (CA)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44例病理形态学诊断为尖锐湿疣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 ,用 HPV多克隆抗体和 HPV- 11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 ;用分别针对 HPV6和 HPV11- DNA的寡核苷酸探针行原位杂交。结果  1免疫组化染色 :37/4 4例(84.1%) HPV多克隆抗体染色阳性 ;6 /4 4例 (13.7%) HPV- 11单克隆抗体染色阳性 ;2原位杂交 :有 38/4 4例(86 .4%)表达 HPV- DNA,其中既表达 HPV6 - DNA又表达 HPV11- DNA者 2 6例 (5 9.1%) ;3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有 43/4 4例 (97.7%)呈阳性反应。结论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HPV是病理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辅助手段 ,二者的联合使用明显提高了 HPV的检出率。在临床应用中结合形态学改变 ,可提高尖锐湿疣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经阴道镜和病理学诊断为假性湿疣共147例,并与同期129例尖锐湿疣作对照,发现假性湿疣在阴道镜下表现为双侧小阴唇内侧面对称密集分布的单乳头状或泡状突起,无分枝结构,缺乏毛细血管袢,涂醋酸不变色。阴道镜下可分水泡状增生型及丝状增生型。病理检查与尖锐湿疣不同,仅见鳞状上皮较度增生,缺乏论断性的空泡细胞。人乳头瘤病毒(HPV)免疫组化染色及HPV—DNA分子杂交检测均为阴性。阴道镜及病理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在尖锐湿疣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张磊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33(3):444-446,476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检验人乳头瘤病毒(HPV)和尖锐湿疣(CA)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44例病理形态学诊断为尖锐湿疣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用HPV多克隆抗体和HPV-11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用分别针对HPV6和HPV11-DNA的寡核苷酸探针行原位杂交。结果 ①免疫组化染色:37/44例(84.1%)HPV多克隆抗体染色阳性;6/44型(13.7%)HPV-11单克隆抗体染色阳性;②原位杂交:有38/44例(86.4%)表达HPV-DNA,其中既表达HPV6-DNA又表达HPV11-DNA者26例(59.1%) ;③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有43/44例(97.7%)呈阳性反应。结论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是病理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辅助手段,二者的联合使用明显提高了HPV的检出率。在临床应用中结合形态学改变,可提高尖锐湿疣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湘潭地区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nan papilooma virus,HPV)的基因类型及分布。方法分别用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和免疫组化(immunohistiochemistry,IHC)方法对临床和/或病理组织学诊断CA的266例病例进行检测。结果 IHC检测HPV-P阳性166例,HPV-16阳性32例,总阳性率为65.41%(174/26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棘细胞上层及颗粒细胞层;ISH检测HPV6/11阳性235例,HPV16/18阳性42例,HPV16/18阳性的42例中有24例合并有HPV6/11阳性。ISH总阳性率为95.11%(253/266),HPV6/11、HPV16/18同时感染57.14%,阳性细胞广泛出现在棘层中上层、颗粒层及角化不全细胞核内。结论本地区CA以HPV6/11感染为主,少数为高危型HPV16/18型;有较高的混合感染率。两种检测方法相比较,原位杂交技术阳性率和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免疫组化技术,因此是诊断和研究CA的较好和先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洪安  蒋金芳  李锋 《农垦医学》2006,28(4):244-245
尖锐湿疣是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的性传播疾病。据报道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HPV6/11的阳性表达占96.4%。仅凭H—E切片形态难以进行判断。HPV免疫组化阳性率很低。特异性不强,核酸原位杂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我室于1995年开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鉴定HPV以确诊尖锐湿疣。反复实验对地高辛标记的探针在应用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ISH)和电子显微镜(EM)技术对48例生殖器尖锐湿疣(CA)及湿疣样病变活检标本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观察。ISH检测中10例检测出HPV6/11DNA。其中CA9例(75%),湿疣样病变1例(2.7%);阳性颗粒定位于鳞状上皮的中表层细胞及凹空细胞核内。阳性标本在电镜下可见典型的凹空细胞,胞核内染色质之间颗粒及染色质周围颗粒明显增多,核仁呈崩解状。从而显示HPV6/11感染宿主细胞所具有的部位特征以及与鳞状细胞角质分化密切相关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尖锐湿疣皮损中结合珠蛋白的表达,探讨结合珠蛋白在尖锐湿疣皮损局部免疫异常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30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及20例正常包皮组织中结合珠蛋白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结合珠蛋白mRNA及其蛋白表达部位主要在表皮的基底层和棘细胞层.结合珠蛋白mRNA在尖锐湿疣皮损组和对照组中原位杂交染色灰度值分别为106.24±5.85和122.7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珠蛋白在尖锐湿疣皮损组和对照组中免疫组化染色灰度值分别为120.24±1.83和128.72±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尖锐湿疣皮损组和对照组光密度值分别为0.53±0.11和0.24±0.06,尖锐湿疣皮损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尖锐湿疣皮损表皮细胞中结合珠蛋白mRNA表达增强,合成结合珠蛋白水平升高.尖锐湿疣皮损中结合珠蛋白可能通过抑制朗格汉斯细胞的功能成熟和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活性参与尖锐湿疣的局部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组织学角度结合HPV原位杂交检测探讨尖锐湿疣和假笥湿疣及相关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196例活检标本,随机抽取典型尖锐湿疣70例,假性湿疣30例,相关病变10例作HPV6B、1原位杂交检测分析,观察HE组织切片。结果 本组材料中,70例(100%)典型尖锐湿疣和3例(10%)假性湿疣HPV表达阳性,相关病变均表达阴性,尖锐湿疣和相关病变HPV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1)。结论  相似文献   

13.
用生物素标记的HPV6/11DNA和HPV16/18DNA探针,对尖锐湿疣和宫颈癌标本进行原位杂交。结果大多数尖锐湿疣含HPV6/11DNA,所以尖锐湿疣的主要致病因子是H2V6/11.HPV6/11DNA阳性细胞主要位于上皮的表层,少数位于深层。个别合并HPV16/18感染,或仅为HPV16/18所感染的病人恶变的可能性大。大多数宫颈癌病人含HPV16/18DNA,提示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为HPV16/18。一些病人合并HPV6/11感染。在未找见HPV16/18DNA的病例中,可能存在其它致癌因子。  相似文献   

14.
用生物素标记的HPV6/11DNA和HPV16/18DNA探针,对尖锐湿疣和宫颈癌标本进行原位杂交。结果大多数尖锐湿疣含HPV6/11DNA,所以尖锐湿疣的主要致病因子是H2V6/11.HPV6/11DNA阳性细胞主要位于上皮的表层,少数位于深层。个别合并HPV16/18感染,或仅为HPV16/18所感染的病人恶变的可能性大。大多数宫颈癌病人含HPV16/18DNA,提示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为HPV16/18。一些病人合并HPV6/11感染。在未找见HPV16/18DNA的病例中,可能存在其它致癌因子。  相似文献   

15.
16.
对6例活检的女阴尖锐湿疣标本进行了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棘细胞层细胞核周线粒体高度肿胀,嵴消失,胞浆明显空泡化,并在2例“挖空细胞”核内发现病毒颗粒不规则聚集成团。免疫组化染色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细胞多位于颗粒层和棘细胞层,阳性反应几乎都出现在挖空细胞核内。提示尖锐湿疣与HPV感染密切相关,“挖空细胞”的形成是HPV感染后细胞核与胞浆变性所致,其实质是一种亚细胞结构变性的细胞。  相似文献   

17.
DIFFERENTIATIONOFPSEUDOCONDYLOMAOFVULVAANDCONDYLOMAACUMINATABYDOTBLOTHYBRIDIZATIONANDPOLYMERASECHAINREACTIONLiuYuehua刘跃华;Wang...  相似文献   

18.
对51例咽喉上皮增生性病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应用免疫组化及PCR方法检测人类乳头瘤病毒。其中37例咽喉部乳头状瘤样病变分为尖锐湿疣样病变、不典型尖锐湿疣样病变、鳞状上皮乳头状瘤3组。免疫组化检测HPV-Ag:第1组阳性率33%,后2组全部阴性。PCR检测HPV-DNA:前2组全部阳性,后1组阳性率10%。14例喉鳞状细胞癌分为鳞状细胞疣状癌(4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0例)2组。免疫组化检测HPV-Ag:前组阴性,后组阳性率10%;PCR检测HPV-DNA:前组阳性率50%,后组阳性率30%。结果表明:部分咽喉上皮增生性病变的发生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TIG2在寻常型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正常组织,未受累组织和银屑病皮损中TIG2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正常组织及未受累组织中,TIG2表达于表皮全层,在银屑病周围皮损中,可见TIG2阳性染色于棘层上部,在棘层下部及基底层中表达较少,而在银屑病中间皮损中无表达.TIG2在正常和未受累皮肤基底层中的表达高于其在银屑病边缘皮损基底层中的表达(p<0.01);TIG2在正常皮肤和未受累皮肤中的表达高于其在银屑病中间皮损中的表达(P<0.01);银屑病边缘皮损基底上层中的表达高于其在银屑病中间皮损中的表达(P<0.01).结论 TIG2可保持表皮正常分化功能,TIG2的降低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