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裴仁治  马俊霞 《宁波医学》1998,10(4):151-153
目的 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和晚期肺癌(ALC)的疗效。方法 5例急性白血病(AL)、1例霍奇金病(HD)和1例晚期肺癌(ALC)用AHSCT治疗。其中6例接受自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1例接受自体骨髓移植(ABMT)。AL和HD均在初次完全缓解后移植,ALC患者在化疗后获部分缓解后移植。AL、HD和ALC分别用MAC方案、MeVEC方案和MeVAM方案预处  相似文献   

2.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方法 用 AHSCT治疗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共 5 8例 ,年龄 31.9± 10 .5 (14~ 5 8)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 L ) 30例 (CR1 2 4例 ,CR2 5例 ,CR31例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 18例 (CR1 13例 ,CR2 3例 ,CR32例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 3例 (均获血液学缓解 ) ,恶性淋巴瘤 7例 (CR4例 ,PR3例 )。预处理化疗方案选用以下药物中任意两种或三种联合 :阿糖胞苷 3~ 4g/ m2 ,环磷酰胺 4~ 6 g/ m2 ,鬼臼乙叉苷 (VP- 16 ) 0 .5~ 1.0 g/ m2 。除 5例联合全身骨髓照射 (剂量为7~ 8Gy) ,其余均单用化疗。 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 ,移植相关死亡 1例 (1.72 % )。ANL L、AL L CR1期移植者 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5 2 .4%± 4.2 %和 46 .1%± 3.5 % ,复发率分别为 37.7%± 4.5 %和 40 .5 %±6 .7%。 10例 CML 和恶性淋巴瘤患者中 ,除 1例 期恶性淋巴瘤患者复发 ,余均获持续完全缓解。 结论 为降低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复发率 ,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 CR1 期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应积极行 AHSCT。  相似文献   

3.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近年来,我们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6例,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为我科1994年1月~1998年12月住院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19~35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恶性淋巴瘤(Ⅳ期)1例,5例完全缓解(CR1)后6~12月、1例(CR2)4月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移植(ABMT)4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2例。1.2 方法ABMT:按常规方法采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数1.5~2.5×108/kg,体外净化[1]后回输。A…  相似文献   

4.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冰  李濠德 《广州医药》1998,29(6):14-15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包括自体骨髓移植(ABMT)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是近年来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方法之一。AHSCT作为高危的淋巴瘤患者首程完全缓解(CR)后的强化治疗手段,可明显提高疗效,延长无病生存期。近20年来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共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40(19~52)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5例(CR124例,CR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例(CR14例),粒细胞肉瘤1例。预处理方案主要包括:MAC(马法兰Mel160mg/m2+阿糖胞苷Ara-C2.0g/m2+环磷酰胺CY120mg/kg)方案或单次全身放疗(TBI)8~10Gy+环磷酰胺(CY)120mg/kg方案。结果所有AHSCT患者均重建造血,无移植相关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82(12~144)月,存活21例(70.0%),复发9例(30.0%),与同期单纯接受化疗者比较:5年无病存活率(DFS)[分别为(69±8)%和(34±10)%]前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HSCT移植患者移植相关死亡率低,无病生存率较高,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治疗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HSCT)对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例对CHOP方案为主化疗反应不良的恶性淋巴瘤 ,以HD -VCCA方案化疗加TLI预处理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治疗。自体骨髓移植 (ABMT)两例 ,CTX加VP 16联合rhG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APBSCT者两例。干细胞 4℃保存 ,72h内回输。结果  4例移植期间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到≥ 0 .5× 10 9/L的时间 ,血小板达≥ 5 0× 10 9/L的时间和网织红细胞比例达≥ 0 .5 %的时间 ,APBSCT和ABMT分别平均为 9.5d和 11d ; 14d和 2 1.5d ; 9d和 16 .5d。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 ,移植后血清卵泡刺激素 (FSH)和黄体生成素 (LH)水平升高 ,雌二醇 (E2 )水平降低的继发性闭经 2例。 4例已无病生存 8~ 5 7个月。结论 干细胞不冷冻的AH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安全、简便、有效。APBSCT较ABMT造血功能恢复快 ,不良反应小。预处理对性腺有损伤。  相似文献   

7.
报告HLA完全相合的同胞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3例;未净化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2例的结果,Allo-PBSCT供者经造血因子动员。Auto-PBSCT患者经联合化疗加造血因子动员。采集CD34^+细胞6.8*10^6-28*10^6/kg,经强烈化疗预处理后回输外周血干细胞,5例患者均造血重建。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平均11  相似文献   

8.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小细胞肺癌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和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例急性白血病(AL)、和例恶性淋巴瘤(ML)和2例小细胞肺癌用APBSCT治疗。AL和ML获初次完全缓解(CR)后再经4-5次骨髓抑制性化疗,予以APBSCT。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用MAC(马法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用AEC(阿糖胞苷、依托泊甙、环磷酰胺)方案,ML和小细胞肺癌用EAC(依托泊甙、表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作预处理。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随访中位时间28(6-48)个月,9例(3例ANLL、2例ALL、4例ML)持续缓解大于24个月。最长48个月,小细胞肺癌患者缓解中位时间10(6-14)月复发。结论 APBSCT能延长恶性血液病、晚期肺癌的无病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行AHSCT治疗的3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成功重建造血,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1±11.6)%和(54.1±9.7)%,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1±12.3)%和(52.1±10.4)%。结论:AHSCT是一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自体骨髓移植(ABMT)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因造血干细胞来源于自体 ,故无需组织配型 ,不发生GVHD,目前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我院自 1993年开展此项技术以来 ,已移植 7例 ,现报告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 病例情况 :本文 7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 ,男性 2例 ,女性 5例。年龄 12~ 4 6岁。急性白血病 6例 ,恶性淋巴瘤 1例。全部病人均经过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R)后 ,再经过 3~ 4个疗程的化疗方进行移植。其中6例为 ABMT,1例为 APBSCT。详细资料见表 1。表 1 造血干…  相似文献   

11.
Wang HQ  Cui XZ  Ren XB  Liu XM  Dai RZ  Zhang HL  Huang WY  Li W  Hao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1):948-951
目的 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H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自 1 991年6月至 2 0 0 2年 1 0月 ,用AHSCT治疗恶性淋巴瘤 56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4 4例 ,霍奇金病(HD) 1 2例 ;行自体骨髓移植 (ABMT) 1 2例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 4 4例。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法均采用常规化疗 (CE或CHOP)加粒或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或GM CSF ;或G CSF +GM CSF) 1 0 μg·kg- 1 ·d- 1 。预处理方案为BEAM方案和MEL 1 4 0mg/m2 (或加Vp1 6 2 0 0mg)+单次全身照射 (TBI) 8Cy。 结果 全部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 ,随访至 2 0 0 2年 1 0月 30日 ,中位随访 1 82 0d。 1、2及 5年后无病生存分别为 85 7% (48/ 56)、60 7% (34/ 56)和 57 1 % (32 / 56) ,最长存活 1 1年。 1 4例 (2 5 0 % )复发。全组患者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 AHSCT联合大剂量放化疗对预后不良、复发或敏感的高度恶性淋巴瘤疗效佳 ,能够改善生存率并优于常规化疗。APBSCT造血恢复比ABMT快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在国内首次应用ABHSCT治疗6例急性白血病获得成功,近期疗效满意。介绍了ABHSC采集、冻存、移植时机,输入单个核细胞数(MNC)和GM-CFU集落数、造血及免疫功能恢复等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骨髓混合移植治疗白血病1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骨髓混合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12例白血病患者,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全相合11例,2个位点不相合1例,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骨髓联合移植,环孢素A联合甲氨蝶呤加/不加吗替麦考酚酯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异体植活,中性粒细胞(ANC)〉0.5×109L-1,血小板(BPC)〉20×109L-1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的11 d(10-15 d)和14.5 d(11-43 d)。有3例发生了Ⅰ度急性GVHD,1例发生了Ⅱ度急性GVHD。在可评估的7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了局限的慢性GVHD。有3例患者因白血病复发而死亡,另1例因植活后感染死亡,其余8例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2-29个月),均无病生存。结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骨髓混合移植对HLA配型全相合和部分相合患者是安全有效的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大剂量化疗并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难治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系统性硬化症(SS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在内的21例常规治疗不能缓解病情的重症/难治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患者给予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并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采用环磷酰胺(CTX)3~4g/m^2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行干细胞动员,并行CD34^ 细胞分选。预处理方案采用环磷酰胺200mg/kg 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90mg/kg或环磷酰胺200mg/kg 全身照射4~6Gy,之后进行分选后的造血干细胞回输。结果21例患者中2例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分别为巨细胞病毒感染和粒细胞缺乏时的严重肺部感染。1例于干细胞动员后等待移植前死于原发病。2例SLE患者分别于移植后26、37个月复发,1例RA患者于移植后15个月复发。其余SLE患者随访超过6个月者,其疾病活动评分(SLE—DAI)平均由移植前17分降至移植后2分,尿蛋白由6.7g降至2.3g;RA患者的简明疾病活动评分(DAS28)下降;pSS患者的症状改善,唾液流率等客观检查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重症、难治性自身免疫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可使病情达到短期和中期缓解,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安全性。移植后有一定的复发率,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含/不含全身照射(TBI)作为预处理方案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造血重建、免疫重建、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自1999-2006年6月,共有32例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接受了APBSCT。其中女性27例、男性5例,中位年龄29岁(15~4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环磷酰胺(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方案动员,采集物均应用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CD34^+细胞。21例患者预处理方案采用CTX+TBI,11例采用C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结果 两组的造血重建CTX+TBI组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1d,CTX+ATG组为9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d和8d,组间比较P=0、001;移植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淋巴细胞各亚群均已恢复,但CD4/CD8比值仍倒置,各亚群水平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CTX+TBI组有3例(14.3%)复发,CTX+ATG组有2例(18.2%)复发,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移植期间CTX+TBI组细菌感染发生率为5/21(23.8%),病毒感染1例(4.8%),放射性腮腺炎4/21(19%),CTX+ATG组细菌感染发生率为2/11(18.2%),病毒感染2例(18.2%),血清病反应3/12(25%)。两组患者感染均在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后很快得到控制,均无因血小板减少引起致命的出血并发症。两组患者在随访时间内均未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白内障等远期并发症。结论 含TBI的预处理方案在造血重建上迟于不含TBI的方案,但CTX+TBI的耐受性好,疗效上两者无明显差异,在免疫重建方面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提高儿童高危恶性实体肿瘤的疗效,对27例晚期实体肿瘤患儿进行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 13例次采集骨髓,另15例经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其叶1例疑有肿瘤污染的Ⅳ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经CliniMACS行CD34+细胞分选的净化处理)。2例霍奇金氏淋巴瘤患儿经CTX+BCNU+VP16(CBV)方案治疗,其余患儿均采用VP16+卡铂+马法兰的预处理方案。结果 采集骨髓及外周血得到的单个核细胞分别为(5.4±2.1)×108/kg和(4.1±1.9)×108/kg。所有患儿移植后都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至0.5×109/L和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1.8±5.7)d和(21.0±9.3)d。本组无1例因移植相关并发症而死亡;本组病例平均随访13月,4例患儿移植后5月内因复发而死亡,1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患儿移植后3月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但目前已带瘤生存17月,其余22例患儿均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结论 自身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比较安全且有效的救治儿童晚期恶性实体肿瘤的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初期疗效。方法恶性血液病患者20例,其中急性白血病3例,浆细胞白血病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霍奇金淋巴瘤3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动员方案为米托蒽醌+长春新碱+激素+依托波苷方案化疗(MOEP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经3-6d采集,获得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7.23±2.27)×108/kg,CD34+细胞(4.37±2.72)×106/kg。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WBC〉2.0×109/L,PLT〉20×109/L,分别为(12.04±1.76)d,(16.55±2.31)d。4例在移植6个月内死于复发,其余16例均无病存活6-55个月。结论 APBSCT对恶性血液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疱疹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合并疱疹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HSC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疱疹病毒感染的预防:给予无环鸟苷500mg/d,从0天-+28天静脉滴注预防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采用无环鸟苷,α-干扰素和丙种球蛋白联合方案治疗。结果:21例患移植后合并疱疹病毒感染5例(发生率23.8%),经过上述治疗后,5例疱疹病毒感染患全部治愈,无一例因疱疹病毒感染死亡。结论:应用无环鸟苷可推迟疱疹病毒感染的发生但不能阻断共发病,无环鸟苷,α-干扰素和丙种球蛋白联合方案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4例急性白血病患几经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FLT)的疗效。4例均经过大剂量化疗及全身放疗预处理,移植后平均39.5天恢复造血功能,3例有短期植活证据,2例持续完缓超过2年,最长3年8月。对存在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用于治疗Ph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 ALL)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的时机和供者的选择.方法:总结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自2000年3月至2004年7月采用Allo-HSCT治疗Ph ALL患者32例.其中移植前处第一次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1)期23例,非CR1患者9例.干细胞来源:同胞相合供者12例,非血缘脐带血4例,非血缘志愿供者3例,HLA不合的亲缘供者13例.危险因素筛选采用COX回归分析,时间依赖的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分析,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本组患者4年存活率(overallsurvival,OS)57.19%,无病存活(leukemia-free survival,LFS)37.09%,复发率(relapse incidence,RI)56.36%.单因素分析:在移植前处CR1患者组比非CR1患者OS高(74.50%vs22.22%,P=0.004 6)、LFS高(49.06%vs11.11%,P=0.005 7)、RI低(44.80%vs84.76%,P=0.0157);MBCR/ABL组比mBCR/ABL组OS高(100%vs40.91%,P=0.031 8)、LFS高(75%vs17.72%,P=0.005 7)、RI低(25%vs77.88,P=0.0116);HLA不合亲缘组与HLA全合同胞组OS相近(52.65%vs55.56%,P=0.624 7)、LFS相近(45.13%vs30%,P=0.831 5)、RI也相近(50.77%vs60.62%,P=0.821 7).多因素分析:BCR/ABL融合蛋白类型是影响LFS和RI的高危因素[前者P=0.005,Exp(B)=9.971,后者P=0.006,Exp(B)=9.488],移植前的疾病状态和BCR/ABL的类型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0和0.038,Exp(B)值分别为4.532和37.537].结论:治疗Ph ALL应争取在CR1期进行Allo-HSCT,如果对化疗耐药,可用伊马替尼(格列卫),挽救性治疗争取在CR后移植.对Ph ALL配型不合的亲缘供者(半相合)移植同样可以作为常规选择.对融合蛋白为m型者要更加重视移植后复发的检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