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15d-PGJ2对大鼠骨髓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及骨代谢相关基因核因子-κB活化受体配体(RANKL)、碱性磷酸酶(ALP)、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活化受体(RANK)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PPARγ2内源性配体15d-PGJ2对骨髓细胞PPARγ2及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细胞,加入不同浓度15d-PGJ2(0、10、20、30μmol/L)干预24h后,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检测骨髓细胞PPARγ2、RANKL、ALP、OPG、RANK、TRAPmRNA表达水平,比较不同浓度15d-PGJ2对骨髓细胞PPARγ2及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15d-PGJ2呈剂量依赖性下调RANKL、ALP、OPG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呈剂量依赖性上调PPARγ2、RANK、TRAPmRNA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15d-PGJ2可能通过激活PPARγ2转录活性抑制骨髓细胞成骨细胞标记物基因的表达,促进破骨细胞标记物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15d-PGJ2参与增龄相关的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外源性PTH对摘卵大鼠骨髓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大鼠骨髓微环境PPARγ mRNA表达变化和PTH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方法雌性大鼠随机分为Sham、OVX和OVX+PTH(1-34)20μg组,摘卵12周后给药,药后8周处死,观察骨髓脂肪细胞及PPARγmRNA表达变化。结果OVX组大鼠腰椎骨髓腔内脂肪空泡数较Sham组明显增加(P〈0.001),空泡百分面积为Sham组的26.81倍(P〈0.001)。OVX+PTH20μg组的脂肪空泡数明显减少(P〈0.001),仅为OVX组的18.7%(P〈0.001);OVX组骨髓PPARγmRNA表达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0.001),OVX+PTH(1-34)20μg组PPARγmRNA表达则较不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OVX骨质疏松大鼠骨髓微环境PPARγmRNA表达上调,PTH对骨质疏松的促进骨形成作用与其抑制骨髓PPARγ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c9,t11-CLA及t10,c12-CLA干预后,大鼠骨髓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2(PPARγ2)及核因子(NF)-κB活化受体配体(RANKL)、碱性磷酸酶(ALP)、骨保护素(OPG)、NF-κB活化受体(RANK)、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 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细胞,分别加入c9,t11-CLA及t10,c12-CLA干预24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PARγ2、RANKL、ALP、OPG、RANK、TRAP mRNA表达水平,比较其对骨髓细胞上述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1)c9,t11-CLA呈剂量依赖性下调RANK、TRAP mRNA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其对RANKL、ALP、OPG及PPARγ2 mRNA 表达的影响不明显.(2) t10,c12-CLA呈剂量依赖性上调RANKL、OPG mRNA的表达,同时下调 RANK、TRAP及PPARγ2 mRNA的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对ALP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c9,t11-CLA可能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标记物基因表达阻断骨髓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而t10,c12-CLA在抑制破骨细胞标记物基因表达的同时也可促进成骨细胞标记物基因表达,两者均有利于骨形成.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并趋于发病人群年轻化,特别是与代谢障碍和肥胖相关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iabetic osteoporosis,DOP)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治疗上也主要是对症的抗骨质疏松,无法进行早监测、早发现及早干预。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在糖尿病大鼠骨髓中有着差异表达,PPARα的表达程度与DOP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IR)或者PI3K/Akt及NF-k B等信号通路的相关。本文拟就PPARα对T2DM患者骨代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背景 现已证实脓毒症是由感染因素诱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在病程中表现为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导致的促炎和抗炎反应不平衡. 目的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作为一种配体激活的核受体转录因子,与配体结合后作用于炎性信号转录途径的多个环节,抑制炎症反应,进而对脓毒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了解PPAR-γ在脓毒症中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内容 PPAR-γ在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炎、抑制超敏反应、抗肿瘤及移植排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PPAR-γ在脓毒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作一综述. 趋向 PPAR-γ已成为炎症研究的方向,由于PPAR-γ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随着对PPAR-γ研究的深入,有望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ob/ob小鼠体内维生素D受体(VDR)表达的影响,探讨PPARγ激动剂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的同时引起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方法将ob/ob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6只)及吡格列酮组(16只),分别予空白溶剂及吡格列酮(10mg·kg-1·day-1)进行干预,在第2周及第6周时观察骨量的改变,同时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股骨及肾脏中维生素D受体的mRNA表达量。结果吡格列酮可有效降低小鼠血糖(P0.05),但同时也显著导致小鼠肥胖(P0.01),并引起股骨重量的下降(P0.01)。另外,在吡格列酮干预的过程中,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股骨VDR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至第6周时,吡格列酮给药组中小鼠股骨VDR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同时,吡格列酮组肾脏VDR的mRNA表达量却较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通过影响肾脏及骨骼中VDRmRNA的表达,从而影响骨代谢,引起骨量下降,这可能是TZDs导致骨质疏松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不同骨量状态下初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中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25羟维生素D [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 mRNA表达,探讨它们在T2DM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35例,根据骨量分为三组:T2DM骨量正常组(A组,45例)、T2DM骨量减少组(B组,45例)、T2DM骨质疏松组(C组,45例),收集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45例)。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 time PCR)法检测外周血PPAR-γ mRNA的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T2DM合并OP患者PPAR-γ mRNA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与B组相比,25(OH)D、PINP、HDL-C水平明显升高,而PPAR-γ mRNA、OPG、β-CTX、HbA1c、HOMA-IR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PPAR-γ mRNA表达与25(OH)D、PINP、HDL-C呈负相关,与β-CTX、HbAlc、HOMA-IR、OPG水平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示,PPAR-γ mRNA、β-CTX、HbAlc、OPG是T2DM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外周血中PPAR-γ mRNA表达升高及血清25(OH)D的降低,可能共同参与了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是一类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超家族成员之一.近年来由于PPARs参与调节许多细胞功能,如脂肪细胞分化、炎症反应、脂肪酸及脂类代谢、细胞周期调控等,因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且在大量的PPARs与很多全身性疾病的关系研究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如2型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肿瘤和炎症等.已经证实肾脏组织和细胞中表达PPARs,有关其在肾脏领域里的研究逐年增多.研究最为广泛的是其表型之一PPAR-γ.本文就近年来有关PPAR-γ及其激动剂与肾脏病的研究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移植治疗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已居世界骨质疏松症患者数量的首位。目前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大部分是通过药物改善症状,尚没有研究出快速而确切的疗法。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对于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方法探索的新进展。其中,从细胞水平对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干细胞机能紊乱密切相关。干细胞以及骨髓基质机能紊乱以及功能不足,导致多种促进成骨的因子生成不足,引起成骨细胞生成障碍、破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生成活跃,进而导致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的异常形成骨质疏松。对于骨质疏松细胞水平发病机制的研究,促使了包括骨髓移植、干细胞移植、成骨细胞移植在内的应对骨质疏松新策略的产生。研究者尝试补充功能结构完整的骨髓、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等进入骨质疏松者体内,从而调节机能紊乱、补足功能和成骨诱导生长因子的不足,以此达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随着社会逐渐进人老龄化,骨质疏松症也日趋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对骨质疏松治疗方面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对骨质疏松症的更进一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衰老也是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之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多能的干细胞,即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包括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 BMSC的植人能够有效增加局部骨量,提高骨密度,改善局部骨质疏松情况,可纠正骨代谢失衡,减少骨量丢失,增加成骨,为局部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