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价值取向,为探索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择本校1~3年级大学生1838人,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仅有3.0%的学生赞同同性恋行为,46.2%的人反对,其他持无所谓态度。女性赞成婚前性行为的占3.1%,低于男性的14.5%,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占65.3%,高于男性的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占6.7%,男生占4.0%,明显高于女生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有过性行为的学生中,从未用过或偶尔用安全套者占43.2%。结论当前大学生的性观念逐渐趋于开放,并存在一定比例的婚前性行为及不使用安全套的高危性行为。应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并大力提倡正确使用避孕套。  相似文献   

2.
了解当代大学男生婚前性行为现况、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大学男生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男生性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对杭州市13所高校的大学男生按年级分层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获有效问卷3 992份.结果 91.0%被调查者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被调查者中已发生过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为22.5%,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8.8岁.月消费是影响大学男生婚前性行为态度的主要因素.影响大学男生婚前性行为的因素有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对多性伴的态度.结论 多数大学男生对于婚前性行为持支持态度.家庭、学校、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某重点高校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和相关认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及相关认知,为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防治性传播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样本;分层随机抽取成都市某重点高校一和二年级学生646名;调查方法:定量和定性调查相结合(问卷,专题小组讨论,等)。结果:男生79.03%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或无所谓态度,20.97%持反对态度;女生40.78%持反对态度;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435,P〈0.01);全部调查对象中25.2%回答当前有恋爱对象,3.95%回答有性交行为。定性调查显示对象人群对婚前性行为的认识呈多元化,但只有少数人将婚前性行为与健康问题相联系。结论:当前在大学生中通过宣传禁欲来减少婚前性行为的作用将很有限;在性健康教育中强调疾病风险亦不可能显著减少婚前性行为;性健康教育应与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应提高大学生的性健康知识水平和自觉使用安全套的意愿。  相似文献   

4.
了解男女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制定适合当前大学生的干预策略和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不记名方式,对全国46所高校的全日制大学生通过分类整群非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均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较男生更为宽容、理性(P<0.01);男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有33.37%,女生有1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婚前性行为中采取艾滋病预防措施的分别为47.17%,4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认为不该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女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对感染者的态度及婚前性行为方面存在差异.结合大学生社会性别特征开展性健康教育是有效预防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了解山东省高校医学专业学生性行为和性态度状况,为开展性健康教育,预防性疾病的传播,引导医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山东省6 00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山东省医学专业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报告率为19.6%,一~四年级分别为5.4%,16.0%,22.0%,33.4%,随年级增长,性行为发生率逐渐增高(x2=36.109,P<0.0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普通缺乏生理知识和性知识,对避孕知识和性心理性技巧上有一定了解的大学生分别占38.4%和10.6%.同时,81.0%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现象的认同已有不同程度的常态化,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对所学性知识认知感低,模糊度高(x2=12.913,P<0.05).结论 山东省医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相对匮乏,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加强性健康教育,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曹文芹  文晓丽  戴长青 《中国校医》2015,(3):180-181,183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性传播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对婚前性行为的观念。为今后开展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依据。方法对我校2012年及2013年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大学生在考试测试中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对性病传播途径及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均在99%以上。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态度41.8%高于持赞同态度23.8%,但持赞同态度的有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31.6%高于2012年16.0%。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中比例最高的是贞洁对女性很重要28.8%。发生婚前性行为最担心的问题是被传染性疾病(37.6%)。结论大学生的性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性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性道德、性法律、性生理、性心理等学科知识,尤其应结合计划生育开展避孕、生育及性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相关医学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性观念,提高性病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贵州省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贵州省在校大学生315名进行无记名封闭式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301份。结果44.2%的大学生正在谈恋爱,18.3%有性行为;谈恋爱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男生有婚前性行为的比例高于女生。55.5%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可以理解,43.0%认为婚前同居的坏处是不负责任,因怕怀孕而不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仅占1.3%;60.8%认为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学校不应给予任何处理,26.9%认为学校可以私下批评教育。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大、年级高、城市、独生子女、大学前与异性接触程度较高、爱上异性数量较多等。结论大学生的性行为虽不普遍但已见增加,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加强性健康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高校开设生殖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杭州市某高校499名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结果 15.93%曾有过婚前性行为,63.94%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存在婚前性行为;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者明显多于持反对态度者(X2=23.646.P=0.000);47.17%的学生表示本校女生有早孕流产发生;对流产并发症、后遗症的认知率女生均高于男生(X2=5.233,3.193,P=0.022.0.074).安全套、短效口服避孕药和紧急事后避孕药的知晓率高于其他方法;在掌握并会使用的避孕方法中.46.19%的学生选择"没有掌握或不会使用任何一种避孕方法".女生明显多于男生(X2=11.422,P=0.001).结论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普遍持赞成与宽容态度;应针对大学生的性别、专业、认知等特点,增加避孕知识知情选择和使用技能教育.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性行为与医学教育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知识与行为现状,探究与医学教育相关性,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阶段整群抽取北京8所高校2 026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认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应采取避孕措施的医学生占92.2%,非医学生占82.9%(P<0.01);避孕知识回答正确率医学生均高于非医学生(P值均<0.01);自我报告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意外妊娠发生率医学生为19.5%,非医学生为17.9%(P>0.05)。结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知识与医学教育相关,行为现状与医学教育无关。高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问题不容乐观,急需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杨婉秋  张河川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5):2298-2300
目的:探讨影响女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因素,为女大学生性健康/生殖健康干预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客观数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法,整群随机抽取云南省6所高校的840名18~25岁的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结果:①5.1%的女大学生承认有非意愿妊娠行为,16.2%承认有性经历但无妊娠行为,78.7%报告无性经历。②在性知识掌握的正确率方面,有性经历组(未妊娠)高于无性经历组(P=0.000~0.002);在对婚前性行为的容许度方面,有性经历组(未妊娠)高于无性经历组(P=0.000);在婚前性行为对身心影响和未来家庭影响的性态度方面,有性经历组(未妊娠)低于无性经历组(P=0.028/P=0.000);在生殖健康"以女性为重点,男性参与"的性态度方面,有性经历组(未妊娠)低于无性经历组(P=0.000)。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级、避孕相关的知识、婚前性行为对未来家庭的负面影响、性行为容许度是影响性行为发生的因素。结论:性态度是影响女大学生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传统性的贞洁观和性道德教育仍对女大学生性态度/行为具有相当约束力,提示性道德教育仍将是我国学校性健康/生殖健康干预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