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肢体运动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DTI在评估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梗死时间为23~90 d的慢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进行两次DTI扫描,对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rctional anisotropy,FA)伪彩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按病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把患者分为A、B两组,然后分别测量梗死灶、梗死同侧大脑脚及对侧相应区域皮质脊髓束的FA值。每次磁共振检查之前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然后分析临床评分与FA值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3例患者康复前病灶处FA值为0.221±0.085,对侧相应区域FA值为0.514±0.071,梗死灶同侧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为0.550±0.081,健侧FA值为0.682±0.051,经配对t检验两侧脑组织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两组患者梗死灶同侧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与对侧相应区域FA值的比值(rF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6,P<0.01);康复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值下降的百分数与Fugl-Meyer运动评分增加的百分数之间呈负相关(r=-0.624,P<0.01),与BI变化的百分数没有相关性。结论:通过对梗死区远端皮质脊髓束FA值的测量,可以判断其变性程度,并预测患者的运动功能转归。FA值下降越明显则变性程度越重,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就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大脑中动脉(MCA)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MRI表现及其在运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MRI检查确诊的足月新生儿MCA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MRI资料及随访至1岁时的运动发育情况。全部病例均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型MR机行脑部常规MRI及DWI检查,6例同时行SWI检查。采用Fisher确切检验来评价MR表现与运动预后的关系。结果 :26例患儿中混合梗死12例,浅部梗死14例,常规MRI表现为MCA梗死区呈大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灰白质分界不清,其中6例可见皮质坏死;DWI表现为梗死区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边界清晰,16例可见皮质脊髓束受累(其中混合梗死12例,浅部梗死4例),14例丘脑受累,6例胼胝体受累。混合梗死(P<0.05)和皮质脊髓束受累(P<0.05)高度预示偏瘫。结论 :足月新生儿MCA缺血性脑梗死早期可出现梗死区皮质坏死和累及皮质脊髓束、丘脑、胼胝体,DWI能显示梗死区的范围及受累情况,可早期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分布,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6/2005-08在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治疗的50例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狭窄率〉50%,不伴有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1个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对其脑梗死模式进行分类观察。结果: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神经影像学资料分析显示,皮质下梗死最常见,其中深穿支梗死44%、内交界区梗死42%;皮质支梗死和区域性梗死各占6%和2%;散发皮质小梗死14%;外交界区梗死中前交界区梗死12%、后交界区梗死24%。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以表现为多种脑梗死模式,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颈内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的MR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闭塞通常导致脑内血流动力学障碍,是引起脑梗死的最常见原因.磁共振脑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ed imaging, PWI) 使用团注顺磁性对比剂方法,能够在脑梗死发生前显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本文对PWI在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外科和介入治疗前后ICA/M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灌注成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对疗效评价的应用。方法23例单侧慢性ICA/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分别于外科或介入治疗前后行MR脑灌注成像检查,计算脑灌注参数图,包括rCBF、rCBV、rMTT和TTP,对治疗前后脑灌注参数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23例患者中10例行STA—MCA吻合术,10例行PTAS,3例行CEA。10例行STA—MCA吻合术中6例为MCA闭塞,4例为ICA闭塞;10例行PTAS中7例为IcA重度狭窄,3例MCA重度狭窄;3例行CEA均为ICA重度狭窄。结果23例慢性ICA/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治疗前TTP、rMTT图均发现病变侧灌注延迟,而rCBF、rCBV图改变不明显,治疗后TTP、rMTT图上灌注异常区较治疗前减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rCBF和rCBV图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病变区TTP、rMTT值较治疗前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rCBF和rCBV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WI检查能够观察外科和介入治疗前后脑灌注的改善情况,为评价疗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和信号特点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搜集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32例有临床症状的MCA粥样硬化狭窄的病人,进行常规头颅MR扫描和MCA狭窄处黑血技术T1WI、T2WI扫描。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位置分为前壁、下壁、后壁、上壁;依据弥散加权图像上MCA供血区有无高信号分为急性脑梗死、无急性脑梗死。统计斑块的好发部位;比较急性脑梗死与无急性脑梗死之间高信号或混杂信号斑块数目的差异。结果 32例图像用于分析,斑块的分布情况为前壁13例、下壁7例、后壁4例、上壁4例,余4例为管腔完全闭塞,各分布部位的相应急性脑梗死例数为2、2、3、4,位于上壁或后壁的斑块较前壁或下壁斑块更易引起急性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急性脑梗死15例,T1WI或T2WI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的有8例;无急性脑梗死17例,T1WI或T2WI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的有2例,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血管前壁、下壁,但位于上壁或后壁斑块更易引发脑梗死;高信号或混杂信号斑块更多见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与其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T1W 3D-VISTA磁共振成像序列对基底节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斑块分布、信号以及相关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对MR DWI诊断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行颅内动脉MRA、大脑中动脉T1W 3D-VISTA扫描,根据梗死部位将患者分为基底节组(基底节区/基底节区合并基底节区外脑梗死)和非基底节组(不包含基底节区脑梗死),研究两组患者梗死同侧斑块在M1段血管壁的分布,斑块与胼胝体相对信号强度比值(contrast ratio,CR),以及相关临床特点分析。结果 5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伴有同侧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基底节组:30例,非基底节组:22例),一共1560幅图像被研究,其中251幅图像包含斑块,基底节组的上侧壁斑块所占比例(37.74%)较非基底节组(10.26%)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基底节组的下侧(26.42%)及腹侧(13.21%)斑块所占比例较非基底节组的下侧(48.72%)及腹侧(33.33%)斑块所占比例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0.039)。基底节组斑块相对信号强度(CR)较非基底节组小(均值分别为0.84,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相关临床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BMI、入院24 h NIHSS评分、卒中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1W-3D-VISTA序列可以检测大脑中动脉斑块的分布及相对信号强度,与非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相比,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中动脉M1段斑块更多分布于上侧壁,下侧及腹侧壁相对较少,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动脉斑块相对更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分布,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6/2005-08在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治疗的50例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狭窄率>50%,不伴有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1个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对其脑梗死模式进行分类观察。结果: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神经影像学资料分析显示,皮质下梗死最常见,其中深穿支梗死44%、内交界区梗死42%;皮质支梗死和区域性梗死各占6%和2%;散发皮质小梗死14%;外交界区梗死中前交界区梗死12%、后交界区梗死24%。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以表现为多种脑梗死模式,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对脑梗死血管内血栓监测的敏感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20~83岁,平均65岁)急性脑梗死(临床症状出现24h以内)患者行SWI及随访检查。观察脑梗死血管内的血栓显示及显示程度,得出相应的临床NIHSS评分,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有27例显示血栓存在,占75%,其中明显显示(血栓长度>3cm)17例,轻度显示(血栓长度<3cm)10例。大面积脑梗死的血栓显示程度与临床NIHSS评分的改变具有明显相关性(rs=0.782,P<0.01)。结论:SWI能敏感监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血栓形成,并根据显示程度预测临床发展趋势,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脑CT灌注成像分期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165例,发病时间6 h至3 d.行颅脑CT灌注成像(CTP)及同步CT血管造影(CTA),记录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鉴别老年人脑白质疏松症(LA)中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出现急性脑缺血症状或(和)体征的LA患者(或可能有LA的患者)82例应用3.0T磁共振行常规MRI及DTI检查,重建出平均扩散系数(DCavg)图和各向异性系数(FA)图,并测量LA病灶及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FA值、DCavg值,将测量的数值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脑白质疏松症病例中脱髓鞘病灶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均表现为等或稍低T1WI和稍高T2WI信号,应用DTI技术,发现两种病灶的FA值和DCavg值有显著不同,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FA值为0.32±0.11,而LA病灶的FA值为0.26±0.10,经统计学分析,此两种病灶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2,P=0.0001)。FA图中可见到梗死区有白质纤维束的破裂,梗死灶周围有白质纤维束的扭曲。DCavg图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灶为低信号,而LA为稍高信号;LA病灶的DCavg值是(1.36±0.21)×10-3mm2/s;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DCavg值为(0.35±0.05)×10-3mm2/s。此两种病灶的DCav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6,P=0.0001)。结论应用3.0T磁共振的DTI技术,能够通过更为准确的量化指标鉴别老年人脱髓鞘病灶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有助于在脱髓鞘病灶中及时发现急性脑梗死灶,以期早期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3.0 T高分辨磁共振(HR-MRI)研究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形态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其中初发患者36例(初发组),复发患者41例(复发组),所有患者均行3.0 T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扫描序列包括TOF-MRA,头颅常规DWI,责任血管轴位T1WI、T2WI及T1WIGd-DTPA增强)。对比分析初发组与复发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责任血管管腔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强化率、T1WI及T2WI斑块信号强度指数。结果复发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管腔狭窄率(P=0.002)、斑块负荷(P=0.005)、斑块强化率(P=0.037)均明显高于初发组,最小管腔面积(P=0.001)明显小于初发组。复发组斑块T2WI信号强度指数大于初发组(P0.001),而T1WI信号强度指数两者无明显差异(P=0.245)。结论高分辨率磁共振可以有效评估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综合评价斑块特征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以助于预防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3.
儿童脑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MR PWI)技术应用于儿童脑部血流灌注分析的可行性及其方法。方法:使用GE 1.5T HDx echo speed plus MRI扫描仪,头线圈,PWI序列,双倍剂量MRI造影剂(马根维显,0.2mmol/kg);实验组前瞻性研究儿童患者45例,根据患儿体重及MRI造影剂注射速度(2~4ml/s)分为4组、8个亚组;对照组搜集成人患者20例,MRI造影剂注射速度4ml/s。MR PWI图像资料处理得到负性增强积分(NEI)伪彩图并测量相应感兴趣区的NEI值与相对负性增强积分(rNEI)。结果:本研究表明体重<20kg的患儿MRI造影剂注射速度须达到3ml/s以上时能形成良好的MR PWI信号-时间曲线;造影剂注射速度为2ml/s时,仅适用于体重<10kg的患儿;体重>20kg患儿必须使用>3ml/s的造影剂注射速度,推荐速度为4ml/s。实验组患儿NEI值的偏差显著(标准差13.69~22.54),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而rNEI值的偏差不明显(标准差0.05~0.08),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特定的条件下MR PWI能有效分析儿童脑部血流灌注情况,为MR PWI在儿科领域的应用研究迈出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MR灌注成像对VEGF质粒治疗犬脑梗塞效果评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MR-PWI追踪VEGF质粒对家犬脑梗塞疾病模型的治疗效果,并与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相对照。方法:18只健康成年家犬,制成疾病模型。依处死时间不同随机分成3组(3只、7只、8只)。组内分成2个亚组,实验组给予VEGF质粒600μ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重复进行MR扫描,序列为T1WI,T2WI,3D-TOF MRA,PWI,CE T1WI。于病变部位取材进行HE染色、CD34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SPSS10.0方差分析法分析rCBV,MTT,MVC,VEGF免疫阳性细胞数等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两周时组间rCBV,MTT有显著性差异(P=0.035,0.018)。rCBV变化与VEGF免疫阳性细胞计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721,P<0.01)。结论:VEGF质粒的应用促进了梗塞后侧枝循环的建立。PWI与传统扫描序列结合可以对基因治疗效果作出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SPM方法为参照,评估ICA方法检测激活脑区的可行性。方法:对28例(男15例,女13例)健康被试者行fMRI,实验内容为组块设计的词语联想任务,分别采用SPM5和GroupICATv2.0a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并比较SPM方法与ICA方法处理结果的异同。结果:SPM方法检测到的激活脑区:左侧额下回、左侧岛叶、右侧额下回与右岛叶、辅助运动区、右侧小脑半球、双侧纹状体;ICA方法检测到的激活脑区:前扣带回与辅助运动区、左侧岛叶、左侧额中回与额下回、左侧顶上小叶、右侧岛叶、右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小脑半球。结论:ICA方法与SPM方法检测到的激活脑区有一定差异,ICA方法可做为SPM方法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3.0T高分辨率MRI(high.resolutionMRI,HRMRI)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在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差异。材料与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连续入组经MRA或DSA证实的症状性MCAM1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91例,使用3.0TMR扫描仪对狭窄段进行HRMRI检查,测量并计算血管狭窄率,并加扫DWI、T2WI及黑水序列,明确有无脑梗死。结果78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脑梗死患者46例,HRMRI上测得的狭窄率为0.72±0.21;TIA患者32例,HRMRI上测得的狭窄率为0.72±0.2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的狭窄程度在脑梗死与TIA患者中无差异,提示血管狭窄程度并非脑梗死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及再灌注的MRI征象及其病理学基础以及再灌注对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影响,材料和方法 13只小型猪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塞动物模型(6只)和民裔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7只)于术前,术后7小时,5-7天,13-17天和1个月进行MRI检查,心脏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梗塞组和再灌注组均见左心室前壁及室间胆部T2WI上信信号,部分出现心腔内流动信号升高(其中梗塞组5例,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