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时实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我科采用全髋关节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评价和分析.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时间12~18个月,关节活动均得到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提高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强直的疗效.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10月入西京医院骨关节外科治疗的21例(28髋)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强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术前、术后患者Harris评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及关节整体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6~67(33.5±6.9)分提高到术后73 ~92(87.5±4.6)分,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15);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的0°~ 75°(65.7°±15.2°)提高到术后85°~ 208°(165.7°±32.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08).结论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强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1例(32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了10个月~6年的随访。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患者髋关节术前活动度为0°,术后总的活动度平均为143.2°,其中平均屈髋90.8°;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术前平均32.3°,术后平均4.7°;Harris评分,术前平均16.8分,术后平均92.6分。术后患者髋痛消失,步态基本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明显增加髋关节活动度,矫正髋关节畸形,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38髋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2~6年,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18.4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1.25分;屈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36.3°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102.5°。结论全髋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高度屈曲强直畸形近期疗效满意,显著改善了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曲小雨 《当代医学》2011,17(15):83-8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 18例(25侧髋)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髋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所有病人术前术后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行临床效果评定,优14髋,良7髋,中4髋,优良率81.8%。结论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全髋关节置换后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双髋关节骨性强直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对12例21髋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双髋关节骨性强直前外侧入路THA术后患者进行了28~143个月(平均62个月)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对假体是否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等的X线评定分析.结果 Harris的评分术前8~54分,平均29.3分,术后64~94分,平均84分.髋关节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37.9°矫正到术后平均6.23°.患者髋关节屈伸、收展、内旋外旋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36.4°提高到术后平均162.°结论前外侧入路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髋关节受累强直,施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之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3例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受侵的病人,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例使用杂交式假体,9例使用生物型假体,2例使用骨水泥型假体).术后作规范的功能锻练,随访观察18~36个月(平均25个月),以Harris评分作术后临床评定.结果 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畸形屈曲基本矫正.全部病人都未出现断裂和脱位、假体松动和深静脉血栓.最近一次Harris评分65~90分(平均78.1分).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侧髋关节骨性强直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部行2个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及术后的康复。方法:对6例强直性脊柱炎并双侧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患者,均在一次麻醉下完成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随访(8~43)个月,髋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由术前的不能活动到术后平均:屈伸80°、内收10°、外展20°、内旋10°、外旋15°。结论:双侧髋关节骨性强直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一次麻醉下完成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缩短治疗周期,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双髋关节骨性强直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对12例21髋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双髋关节骨性强直前外侧入路THA术后患者进行了28~143个月,平均62个月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对假体是否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等的X线评定分析。结果:Harris的评分术前(8~54)平均31分,术后(64~94)平均82分。髋关节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30.14°矫正到术后平均6.2°。患者髋关节屈伸、收展、内旋外旋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27°提高到术后平均152°。结论:前外侧入路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受累强直时实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9例强直性脊柱炎双髋受累患者全部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例使用骨水泥型假体,7例使用生物型假体)。术后系统康复训练,随访观察6~26个月(平均18个月),Harris评分进行术后临床评定,X线检查观察假体有无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等。结果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屈曲畸形基本矫正。根据术后X线评定均未出现假体脱位、松动、折断。最近一次Harris评分59~90分(平均76.4分)。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创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强直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13例(21髋)髋关节强直患者在微创入路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年龄20~66岁(平均46岁),病因为:强直性脊柱炎5例(10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6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继发严重骨性关节炎2例(3髋),髋关节感染后遗强直畸形2例...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健雄  沈彬  裴福兴 《四川医学》2006,27(3):236-240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男性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常见症状为腰骶僵硬和疼痛,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和四肢大关节改变。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病变以来,现已逐渐成为其主要治疗方式。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局部及全身多系统病变的特殊性。其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假体选择及对手术远期效果与手术并发症的预测仍存在争议。本文时国内外各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工作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2013年 3月~2016年4月对75例(92髋)强直性脊柱炎伴髋骨性强直患者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进行12~24月的随访,通过 对手术前后患髋VAS疼痛评分、关节总活动度、整体功能改善情况、就业情况进行比较,根据Harris评分系统、BAFSI、BASDAI 评分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关节总活动度、临床症状以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极大改善。VAS疼痛评分由术 前(6.51±1.32)分降至(2.47±0.38)分,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22.51±3.32)分,增加至术后2周(89.17±2.52)分,髋关节总活动 度由术前0°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71.50±30.30)°,BAFSI评分由术前(6.21±2.6)末次随访时(2.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优42髋,良38髋,可12髋,优良率达87%。术后6个月和12个月,75例患者中,6例和32例恢复正常工作。所有病 例术后均无血管神经损伤,X-ray未见感染、脱位,其中1例术后4个月因术髋疼痛拍片见假体松动,5例发生异位骨化。其中 BrookerⅠ级3例,Ⅱ级2例,未见Ⅲ、Ⅳ级异位骨化。结论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髋骨性强直的有 效手段。关节置换术后可帮助患者早期恢复工作,提高生活及工作质量,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髋关节强直或疼痛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48例(77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12~96个月。结果患者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为36.4°±8.8°,术后为193.0°±12.7°。术后无脱位、感染等并发症。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3.0±9.0)分,术后为(85.3±7.4)分,其中优55髋,良13髋,可8髋,差1髋,优良率88.3%。X线片显示未见假体松动,7髋(9.1%)发生异位骨化。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AS髋关节病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NFi)和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csDMARD)序贯治疗方案在延缓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受累髋关节影像学进展及维持功能方面的疗效。方法 选择存在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活动期AS患者,定期检测炎症反应指标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并使用基于CRP的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评分(ASDASCRP)评估其疾病活动度,根据疾病活动度序贯使用TNFi依那西普与csDMARD方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使用基于视觉模拟量表的患者整体评价评估受试者主观症状, ASDASCRP、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指数(BASDAI)评估病情,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估躯体功能,巴氏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影像学指数(BASRI-hip)及最小关节间隙宽度(mJSW)评估髋关节影像学改变。结果 共纳入受试者51例,男38例(74.5%),女13例(25.5%),年龄为10~56岁,发病年龄为9~40岁,均未因髋关节功能受限或关节骨质进一步破坏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3、6、12个月, 51例AS患者的国际强直性脊柱炎评价(ASAS)工作组20%缓解标准(ASAS20)缓解率分别为70.59%(36/51)、84.31%(43/51)和96.08%(49/51),ASAS工作组40%缓解标准(ASAS40)缓解率分别为58.82%(30/51)、78.43%(40/51)和86.27%(44/51)。治疗后3、6、12个月,炎症反应指标CRP水平、ESR及患者整体评价评分、ASDASCRP、BASDAI评分、BASF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均<0.05), BASRI评分和mJSW总体趋势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 TNFi和csDMARD序贯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抑制AS患者的炎症,阻止髋关节破坏进展,改善髋关节功能,保持髋关节间隙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对34例(45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20~75岁,平均40岁。采用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国际诊断标准进行疾病诊断,随访平均3年。【结果】术后疗效根据Merled Aubigneand Postel评分标准。术后除了2例患者外,病人有轻微疼痛或者无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了平均45.5度。对于关节纤维强直的患者,术后髋关节屈曲改善了平均57.3度。对于术前活动范围局限在室内的10例患者,9例活动范围明显得到改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强直性脊柱患者术后行走功能较其它疾病的患者要差。术后无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断裂以及脱位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15.6%(7髋),但对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明显缓解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但与其它病因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很高的骨化性肌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针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 观察临床分别选择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以及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70例.利用抽签法对所有髋关节病变患者实施随机分组.C2组(对照组 35例):临床选择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C1组(观察组 35例):临床选择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Harris评分优良率以及完成手术后出现假体松动概率方面存在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在Harris评分方面,C1组优于C2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现假体松动概率方面,C1组低于C2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明显(P<0.05). 结论 针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临床选择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假体松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疼痛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疼痛程度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显著,疼痛状况明显缓解,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前德  钟达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180-18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自2000年对27例33髋强直性脊柱炎后髋关节强直的患者经Gibson入路行人工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1例27髋,女6例6髋;年龄19—37岁,平均32.9岁。术前Merle D’Aubigne评分平均6.9分(3-8分)。结果27例33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1个月(5-46个月)。假体位置良好,无脱住,髋关节疼痛消失。各向运动良好。患者评分平均17.3分(16—18分)。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可放宽手术年龄限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在术中采取恰当的关节置换技术,均可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