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日本汉方医界临证诊断方法,除望闻问切四诊之外,都必行腹诊。据笔者实地考察,凡汉方医门诊,病房的病志,均特设有腹诊专页,并预先绘制空白腹象图,医者诊察病人之后写病志时,在空白腹象上注明腹证之各种诊象,以此做为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日本汉方腹诊发展的规律。方法:通过文献梳理法,对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结果:日本汉方腹诊和中医腹诊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日式腹诊理论与方法,并且出现了多种流派和腹诊专著,其中代表性的有"难经派"的《诊病奇亻亥》、"伤寒派"的《腹证奇览》和《腹证奇览翼》。结论:可以借鉴汉方腹诊发展规律,发展中医腹诊。  相似文献   

3.
腹诊,是中医诊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难经》中已有关于腹诊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展了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临床。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日本汉方医学界,从十六世纪开始提倡腹诊,以《伤寒杂病论》为理论基础所形成的"伤寒派"腹诊,主要以三指探按法、覆手按压法及抚循法手法,在腹部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五脏病证开展诊察。腹诊作为"伤寒派"的一种主要诊察方法,对于辨别体质、人体正气强弱,诊断和鉴别疾病,确定病位,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推断预后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腹诊肇始于我国,《内经》发其端。除了《灵枢·水胀篇》有“按其腹”以别水肿、腹胀、臌胀的明训,在《难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古典医籍及历史文物中,也有丰富的资料可以追溯腹诊的源流,例如四川宝顶石窟的宋代雕刻:“张仲景腹诊图”,不仅可以证明腹诊在汉代经常被应用,同时也说明直到宋代,腹诊仍然受到重视。宋、元以后,由于封建习俗的影响,医者不便检查患者腹部。患者也不愿脱衣露体,深恐有伤大雅。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切诊偏重于向脉学方向发展,而腹诊则日渐冷落了。与此相反,中医自唐代  相似文献   

5.
该书系集中国和日本古代有关腹诊文献结合中医现代临床编写而成。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系统介绍了中医和日本汉方医腹诊的发展。对于常见的腹证和腹诊方法也做了详细的论述。中医临床工作者可参照该书介绍的腹诊方法,试用于临床实践,以更好的发挥中  相似文献   

6.
腹诊是中医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一些疾病的确诊,如“肠覃”、“症瘕”、“积聚”等,需要通过腹诊来确定;许多症状的辨祈,如“心下痞满”与“心下痞坚”、“少腹拘急”与“少腹弦急”等,也需要通过腹诊加以区分,才能为治疗措施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在临证中,合理的应用腹诊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  相似文献   

7.
黄云 《中成药》1995,17(9):51-51
日本汉方医治疗糖尿病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一般有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若血糖值不降时,则并用口服降血糖药,胰岛素。无论何种疗法,均以控制血糖值作为治疗中心。但实际上,不少病例即使血糖值已获得控制,但自觉症状仍无改善,甚至出现合并症。另一方面,由于汉方医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唐代鉴真和尚于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将中国医学传至日本,由是中国医学在日本代有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明年,日本友好人士将护送鉴真和尚的塑像回中国“探亲”,特发表靳士英同志这篇文章,对于增进中日两国文化学术交流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我所见到的日本汉方医北京宣武医院(100053)龚玲关键词日本汉方医,国外中医在我初学日语的时候,日语教科书上把“中医”翻译成“汉方医”,我一直以为中医与汉方医是同义词,在自我介绍时曾说:“我是汉方医。”去年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一年,在...  相似文献   

10.
腹诊起源于《内经》,但于《伤寒论》中叙述较为详细,我国一直将腹诊置于望、闻、问、切四诊的“切诊”中加以探讨。而日本则非常重视腹诊,腹诊的地位与脉诊相同。日本的腹诊有两大学派,一是难经派,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依据,强调以“肾间动气”结合脐诊法来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并将脐周划分区域,如脐左动气为肝病,脐右动气为肺病,脐下动气为肾病,中脘动气为脾胃病等。受《难经·六十六难》和《难经·十六难》影响较深,代表作为《论病奇赅》。我国曹永康氏曾撰文对此派内容进行过研究,并作了补充、发展(见《江苏中医》6:4,1985)。此派原无方药治疗,仅有诊断之法,近代日本大家敬节先生作了补充和发展,认为脐上可用人参汤,四君子汤,脐下可用八味丸,从脐上觉穿脐下者用真武汤,但总的来说,难经派目前已衰落,在历史上影响也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日本汉方医学"难经派"腹诊理论的发展轨迹、学术特点。方法:采用文献整理的方法,对汉方医学"难经派"腹诊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对腹诊条文进行归纳,并查阅古今中外腹诊证治文献资料,展示腹诊证治研究概况。结果:以《内经》《难经》为理论基础所形成的"难经派"腹诊,以脐部为中心,采用轻手寻抚、中手寻扪、重手推按等手法,对五脏病证开展诊察,以腹诊辨体质、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因病机,在此基础上有效指导疾病的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结论:借鉴日本汉方医学腹诊理论,对于充实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提高中医诊断学的整体水平,挽救濒临失传的中医特色腹诊诊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医林状元龚廷贤与日本汉方医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龚廷贤的生平、龚氏在日本医学史上的地位、龚氏医学在日本流传的原因,指出龚廷贤对日本汉方医学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日本汉方医对异位性皮炎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铁涛  靳士英 《新中医》1998,30(1):61-62
异位性皮炎亦称遗传性过敏性皮炎或变应性皮炎,近年来该病在日本日趋增多,西药难于奏效,求助于汉方家者甚多。《TheKampo》杂志6年来发表大量论文,积累了较多经验。此病在我国也有增多趋势,由于使用激素类软膏引起酒性皮炎不少,治疗上颇为棘手。现就日本汉方家的观察研究略加综述,以供参考。1历史认为本病始载于祁坤《外科大成》(1665年),称作“四弯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注解得更为详尽。日本首载于《汉方诊疗医典》(1969年版),介绍有治头疮一方、马明汤、消风散3方剂。其后一贯堂常用温清饮、荆芥连翘汤、柴胡清…  相似文献   

14.
江浙医文化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浙医文化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俞雪如日本的汉方医学(现多习称"东洋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医学,自十六世纪起蜕变成了日本式的汉方医学。江户时代是它的学术全盛时期,从明治时代开始受到当局取缔.其后,经历了百余年的压抑,直到1...  相似文献   

15.
16.
刘文昭 《山西中医》1989,5(2):55-55
一、连续服用小柴胡汤冲剂治愈红斑狼疮轻证病例:患者上0部0郎,15岁,男性,高中生,初诊时间1980年5月。主诉:1980年1月时颈部淋巴结肿大,不久自然消失。此后,两侧颊部发红,即在某大学医院就诊,检查结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学二年级时曾有一段时间关节疼痛,现膝关节仍然疼痛,手掌时常红赤。检查:腹部平坦,没有特殊的瘀血表现和胸胁苦满,却发现颈淋巴结肿大。认为是最轻型红斑狼疮,允许适当上学。针对以上病情,为了改善病人的体质,决定服用小柴胡汤冲剂,每  相似文献   

17.
腹诊,作为日本东洋医学的诊察方法已有300多年历史。日本汉方医学家认为:据于一定的腹征,可决定汉方医的诊断、疾病的证而处方投药。因此,腹诊在日本东洋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腹诊的目的:在现代医学中,腹诊着眼于探知腹部脏器的形状、有无肿物,或者决定肌肉的紧张性、防御性以及压痛点反应等。在东洋医学中通过腹诊查知特定的腹征,决定疾病的虚实,这是基本原则。腹诊的内容:(1)腹壁的软硬:即腹力。包括腹壁的紧张度、弹力性、特别是腹直肌的紧张状态。(2)有无硬结、压痛。(3)腹内部的状态,如胃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腹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正> 笔者自80年代初留学日本,从事中医中药研究数年,耳闻目睹,自身体验,走访专家学者,查阅书籍文献,也曾多次请教过一位曾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事务局担任传统医学医官的朋友。因此,对于日本汉方的起源、沿革以及临床、药物之研究现状,虽未能识其全貌,但也了解些梗概,兹应丛林主编之约,将管窥之得简介与同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腹诊一得     
<正> 腹诊是诊察胸腹部一定部位表现出的特定的病理反应的诊断方法,归属于切诊之中。现今在中医临床上,切诊中偏重于脉诊,而在日本,腹诊随着中医药学的传入,不断发展完善,以其客观腹证,丰富诊断学内容,且与切诊并列,运用于各科临床,有其独到之处。鉴于以上状况,笔者在临床上,颇注重腹诊,现仅就临床所见日本汉方医学腹证之一——“正中芯”,举例如下: 李某,女,17岁,学生。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牵及后背半月,于夜间痛甚,伴见纳少、泛酸,二便正常。舌苔白微腻,脉细。前医怀疑胆囊炎,拟疏肝利胆,方取大柴胡渭合金铃子散加减,先后共服10剂,其痛有增无减,无法继续上学,于1984年12月4日在我附院门诊治疗。症情同上,形色憔悴,为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