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伶  赵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135-137
目的:从国内外小儿脑性瘫痪运动疗法的应用出发,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运动疗法康复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资料来源:在天津市医学情报站、天津市医学图书馆,手工检索2000-03/2005-02的与小儿脑性瘫痪运动疗法有关论著与文献,检索词“脑性瘫痪、运动疗法”,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检索词“cerebral、stimulation”,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 资料选择:从资料中选取包括Bobath法、voijta法、上田疗法及引导式教育等方法,以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资料提炼:共收集50余篇关于脑性瘫痪文献,选用27篇近5年国内外治疗脑性瘫痪的经验报道。 资料综合:分别涉及到神经发育疗法、Bobath疗法、Rood疗法、感觉统合治疗、上田疗法、平衡功能训练、口运动障碍治疗、电刺激疗法、矫形支具、教育康复、作业疗法、引导式教育等14种康复措施。 结论:对小儿脑性瘫痪实施运动疗法肯定有效,虽然不能根治,但可以改善患儿的功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但康复方法的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是较常见的小儿运动功能致残性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少或减轻残疾的关键。为此 ,我们通过对 1岁以内的脑瘫患儿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高压氧及按摩等综合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1 998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我院儿科收治脑瘫患儿 80例 ,年龄 1个月~ 1岁 ,男 47例 ,女 33例。依据中国儿科神经学组1 988年在佳木斯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上制定的标准[1 ] ,按临床表现分为 :痉挛型 57例 ,强直型 1 1例 ,肌张力低下型 5例 ,手足徐动型 3例 ,混合型 4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国内外小儿脑性瘫痪运动疗法的应用出发,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运动疗法康复的有效性和系统性。资料来源:在天津市医学情报站、天津市医学图书馆,手工检索2000-03/2005-02的与小儿脑性瘫痪运动疗法有关论著与文献,检索词“脑性瘫痪、运动疗法”,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检索词“cerebral、stimulation”,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从资料中选取包括Bobath法、voijta法、上田疗法及引导式教育等方法,以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资料提炼:共收集50余篇关于脑性瘫痪文献,选用27篇近5年国内外治疗脑性瘫痪的经验报道。资料综合:分别涉及到神经发育疗法、Bobath疗法、Rood疗法、感觉统合治疗、上田疗法、平衡功能训练、口运动障碍治疗、电刺激疗法、矫形支具、教育康复、作业疗法、引导式教育等14种康复措施。结论:对小儿脑性瘫痪实施运动疗法肯定有效,虽然不能根治,但可以改善患儿的功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但康复方法的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难治之症。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及时、早期的康复治疗十分必要。现就83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83例脑性瘫痪患儿为1999年3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男65例,女18例;年龄6个月~16岁,中位年龄3岁8个月。全部病例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确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犤1犦。2.2临床表现运动伤残:痉挛性脑性瘫痪61例(73%)、其他类型22例(27%)。并发发育异常:智力低下65例(78%)、语言障…  相似文献   

5.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可合并智力、言语等功能障碍。近1年来,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脑瘫康复中心收治此患儿46例,治疗以针刺治疗为主,配合按摩、体能训练等综合疗法治疗脑性瘫痪患儿4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推拿并运动疗法改善痉挛性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娄丹  刘俊奇  吴娟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1):12-12,15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按摩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5/2003-09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脑瘫早期干预病房完成.将74例脑性瘫痪儿童患者随机分2组:推拿疗法配合运动疗法组和单纯运动疗法组.推拿疗法:采用捏拿等放松手法治疗配合牵张手法治疗.肱二头肌紧张,曲肘明显时,主要采用捏拿手法放松,再采用牵张手法:一手握住患儿肘关节附近,另一手握住手心,使手、腕、肘伸展,上举,外旋,使手超过头顶.使患儿的肩、肘、腕、指关节痉挛症状获得缓解并处于充分伸展位.然后,让患儿放松,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此往复.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运动疗法:根据患儿的实际运动能力,灵活应用Bobath神经发育疗法与Vojta运动发育疗法,通过控制不正常的运动模式、异常的张力和异常协同方式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出现.1次/d,30 min/d,15~2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纳入74例儿童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运动功能测量表评分:治疗后脑瘫患者在坐和独走评分推拿疗法配合运动疗法组显著高于单纯运动疗法组[(49.3&;#177;24.26,53.7&;#177;22.74);(40.2&;#177;24.48,35.9&;#177;15.45),(t=2.73,P<0.01);(t=2.45,P<0.01)].[2]治疗后疗效评定:治疗后推拿疗法配合运动疗法组在翻身和爬行评定项目中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运动疗法组[(91.89%,72.97%),(70.25%,54.05%)].结论早期推拿疗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疗效比单纯运动疗法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电针提高脑性瘫痪患儿骨盆控制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性瘫痪住院患儿,将其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治疗组给予针刺、电针、运动疗法。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BBS评分及GMFM总百分比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电针可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针刺为主配合按摩、体能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4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可合并智力、言语等功能障碍。近1年来,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脑瘫康复中心收治此患儿46例,治疗以针刺治疗为主,配合按摩、体能训练等综合疗法治疗脑性瘫痪患儿4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Vojta姿势反射在脑性瘫痪早期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Vojta姿势反射在脑性瘫痪早期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与进展,以探讨该检查方法对早期脑性瘫痪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来源:检索Pub Med1999-01/2005-6与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及Vojta反射相关的文章,检索词"cerebral palsy,Vojta method"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检索清华全文数据库1997-12/2005-06关于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及Vojta反射相关的文章,检索词"脑性瘫痪,Vojta姿势反射"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Vojta姿势反射诊断早期脑性瘫痪的包括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应用Vojta方法治疗脑性瘫痪的明显不随机和重复性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52篇关于Vojta姿势反射诊治脑性瘫痪的随机或未随机研究文章,全部为临床研究,14篇临床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38篇文章中151篇为治疗方面的文章,132篇为未随机研究,55篇为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14篇临床研究包括824例患儿,结果表明:Vojta姿势反射发育检查除应用于脑瘫早期诊断,高危儿早期筛查外,还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如结合围产期病史及智力发育和肌张力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使检查结果更准确,减少误诊和漏诊.结论:除了围产期病史外,Vojta姿势反射发育检查在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起量化其诊断标准的作用.但缺乏大样本、多地域的正常标准.临床应用亦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Vojta姿势反射发育检查是脑性瘫痪早期评估较为可靠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运动训练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儿童医院脑瘫康复中心2002-01/10共收治痉挛型脑性瘫痪212例。除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外,主要以运动疗法进行训练,疗效很好。  相似文献   

11.
李淑敏  施荣富  袁会珍  王克玲 《临床荟萃》2010,25(4):F0002-F0002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部分患儿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为了解脑性瘫痪患儿脑电图表现,我们将368例脑性瘫痪患儿的脑电图与临床资料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主要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运用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法对6例偏大龄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干预治疗,结果6例患儿经治疗后运动指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运动疗法能有效地促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运动疗法促进偏大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娟娟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744-3744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主要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运用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法对6例偏大龄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干预治疗,结果6例患儿经治疗后运动指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运动疗法能有效地促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月内 ,运动中枢受损而出现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我们从 1998年 5月~ 2 0 0 1年 5月对160例脑瘫患儿进行了综合治疗 ,报道如下。160例患儿均来源于本院门诊及住院病房 ,男 114例 ,女 46例 ,年龄 4月~ 1岁 2 5例 ,1~ 3岁 110例 ,4~ 6岁 2 5例 ,均根据第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拟定的标准[1] 确诊。病因 :难产、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115例 ,早产低体重 15例 ,黄疸 5例 ,不明原因 2 5例。智力正常 90例 ,轻度低下 70例。治疗方法  (1)运动疗法 :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脑性瘫痪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方法:研究分析57例脑性瘫痪患儿10种脑干反射出现及异常情况。结果:在10种脑干反射中,除角膜反射,咽反射无明显改变外,其余各种反射均有不同程度异常。主要表现为6个月以内以反射发育落后和延迟出现为主,以后各年龄主要为反射残存和亢进等。结论:脑干反射检查有助于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临床类型的区分;脑干损害的存在与否及病变部位的定位等。  相似文献   

16.
孙艳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6):527-528
目的 研究引导式教育疗法对脑性瘫痪(CP)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40例符合人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引导式教育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 引导式教育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DQ)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引导式教育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是儿童期严重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减少或减轻患儿的残疾具有重要意义 ,我科 1998年 3~ 12月共收治脑瘫儿 10 8例 ,现就其早期症状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 10 8例均来自我科 1998年 3~12月收治的住院患儿 ,其中男 71例、女3 7例 ,来自城市 10例、矿区 5例、乡镇 3 7例 ,农村 5 6例。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按文献 [1]关于脑性瘫痪的标准 ,对患儿全部进行头颅CT、智力测验等辅助检查。1.3 临床资料10 8例患儿曾具有的高危因素资料见表 1,早期症状首发时间见表 2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意义,以减少脑性瘫痪的致畸率。方法选择辽宁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脑瘫科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个月的系统康复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运动发育率。结果6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训练后运动发育率明显高于训练前(t=2.340~3.773,P<0.05~0.01)。结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其脑功能的恢复,使患儿运动功能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9.
刘超 《现代康复》1999,3(2):165-166
目的:探索脑性瘫痪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方法:研究分析57例脑性瘫痪患儿10种脑干反射出现及异常情况。结果:在10种脑干反射中,除角膜反射.咽反射无明显改变外,其余各种反射均有不同程度异常。主要表现为6个月以内以反射发育落后和延迟出现为主.以后各年龄主要为反射残存和亢进等。结论:脑干反射检查有助于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临床类型的区分;脑干损害的存在与否及病变部位的定位等。  相似文献   

20.
脑性瘫痪的围产期高危因素:139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戬平  王帆  刘艳  黄绍平  邓艾林  刘慧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290-8291,8307
目的: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儿科常见的致残性疾病,明确脑性瘫痪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对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分析139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特点,探讨脑性瘫痪的围生期高危因素并。方法:对139例脑性瘫痪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脑性瘫痪的诊断年龄、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改变以及并发癫痫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9例脑性瘫痪患儿以痉挛型(66.2%)最多见,其次为手足徐动型(18.0%)和共济失调型(5.8%)。111例脑性瘫痪患儿存在围生期高危因素,常见的高危因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77.5%的脑性瘫痪患儿具有2种或2种以上的围生期高危因素。64.8%的脑性瘫痪在6月龄前确诊,22.3%的在3月龄前确诊。84.7%的脑性瘫痪患儿头颅CT和/或MRI异常,常见改变包括脑发育不良(30.5%)、脑积水(21.0%)、脑萎缩(15.2%)等。35.7%的脑性瘫痪患儿脑电图异常,合并癫痫的脑性瘫痪息儿脑电图异常率高达84.4%,并且以典型痫样波出现的比例较高(54.2%);未合并者以背景慢活动为主(61.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1l,P&;lt;0.05)。结论:脑性瘫痪的发生与围生期高危因素密切相关,多个高危因素提高脑性瘫痪发生的危险。多数脑性瘫痪可以在6m龄前确诊。脑性瘫痪患儿头颅影像学及脑电图检查的异常率较高,对脑性瘫痪及癫痫的病因及预后可能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