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例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伴长RR间期植入VVI起搏器患者,术后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时心电图出现起搏脉冲间歇不能夺获心室,类似心室起搏、感知不良。通过药物减慢心室率后起搏、感知功能均正常,经程控仪调取起搏器腔内图发现实为起搏器噪音反转功能在发挥作用。结论:房颤伴长RR间期植入VVI起搏器后在心室率快时如出现最短起搏脉冲间期和起搏脉冲与之前某个R波间期相等,则可能为起搏器噪音反转,需和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不良鉴别。  相似文献   

2.
生理性起搏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第一台可植入性起搏器问世至今,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50年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起搏器的寿命越来越长、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从单腔起搏器到双腔起搏器再到三腔起搏器,起搏器的工作方式更符合人体生理。传统上,单腔心房起搏(AAI)和房室顺序起搏(DDD)能保持房室的同步性,被认为是生理性的;而单腔心室起搏(VVI)使房室失同步,为非生理性起搏。随着年龄和病情的进展,一些患者可能会发生房室阻滞(AVB)。基于上述原因,DDD被认为优于VVI和AAI。但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却显示,增加不必要心室起搏,尽管仍保持房室同步,也会损害心功能。双腔起搏是否符合生理,是否一定优于其他工作方式?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生理性起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为临床上起搏器工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心室按需抑制型起搏器(VVI)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心脏起搏器。正确识别已安装VVI起搏器的心电图对判断心律失常、起搏器功能和处理有重要意义。 1 VVI起搏器的心电图特点 VVI型起搏器是一种按需式的心室起搏器,即当无自身心律或自律过于缓慢时,起搏器便以固定频率发出刺激起搏心室,因此VVI起搏器产生的心律是一种逸搏心律。当自身心律快于设定的起搏频率时,VVI起搏器即能感知并抑制其发放脉冲。要正确识别安装VVI起搏器病人的心电图,首先要熟悉VVI起搏心电图的特点。 1.1 起搏心电图:VVI起搏器足右室心尖部起搏,故其心电图应是左束支阻滞型ORS-T波型,伴额面电轴显著左偏,  相似文献   

4.
VVI起搏器在心房扑动、颤动时,其起搏心电图分析和诊断多较易,仅在快速性心室率出现噪声反转现象时,易误诊为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1-2].而DDD起搏器在心房扑动、颤动时,因F波、f波电压的高低、频率的快慢及夺获心室等因素可使DDD起搏器自动转换为各种起搏模式,加上起搏器设备种不应期和特殊功能,导致起搏模式多变和起搏频率快慢不一,极易误诊为起搏器功能异常[3-4].  相似文献   

5.
临床应用的心脏起搏器有单腔(VVI、AAI)、双腔(DDD)和三腔(CRT)等类型,并相应派生VVI、AAI、DDD和CRT起搏心电图。目前,临床没有专门的DDI起搏器,其只是双腔DDD起搏器可以程控的一种特殊工作模式,并具有相应的DDI起搏心电图。  相似文献   

6.
交叉感知通常指一个心腔的电极导线感知到对侧心腔的脉冲刺激信号。预防和处理交叉感知是现代起搏器的基本功能,各起搏器公司在具体处理方式和运算法则上都有各自的特点。美敦力和Vitatron起搏器称之为心室安全起搏(VSP),而圣犹达起搏器则称之为心室安全备用(VSS),百多力起搏器的类似功能称为安全AV延迟,波士顿科学公司的相关程序称为心室噪音抑制。掌握与了解不同厂家起搏器对于交叉感知的处理方式和心电图表现,不仅可以在起搏心电图分析中正确识别该类功能运作,也可以初步判断起搏器品牌。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80岁,10年前因病窦综合征安置一台双腔起搏器,预计起搏器电池寿命1年,24 h动态心电图发现心室起搏功能不良,给予旷置原双腔起搏器,植入一台无导线起搏器(Micra)。双腔起搏器程控为AAI起搏模式,起搏频率50次/分;Micra为VVI起搏模式,程控频率45次/分。术中、术后心电图表现为两种起搏方式与自身传导形式的特殊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8.
VVI是另一种单腔起搏器,与AAI不同,其起搏电极导线置于右心室。VVI起搏器的自律性也是通过设定的起搏器基础起搏频率而决定,当低限起搏心率设为60ppm时,低限起搏间期则为1000ms,该间期也是VVI起搏器的逸搏间期,使起搏器成为患者心内备用的第二起搏点,当自身心房率低于60bpm时,起搏器做为第二级起搏点马上发放逸搏性起搏脉冲。  相似文献   

9.
当心脏内同时存在两个独立的节律点时,两者可同时或先后激动心脏的同一心腔(心房、心室),进而形成心电图中的心房或心室融合波。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后,使患者的心脏内一直共存两个节律点,即患者的自主心律和起搏器节律,因而使起搏心电图中融合波十分常见,尤其植入VVI和DDD起搏器患者的心电图中室性融合波更为常见。融合波是起搏心电图的重要内容,是阅读和分析起搏心电图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0.
心室起搏伴室性反复搏动心电图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性,83岁。10年前安装VVI型起搏器。现心电图发现每个心室起搏的QRS波及其后第一个室上性QRS波之后均有一逆行P-波,且均下传心室,为VVI心室起搏伴室性反复搏动。提示发现有房室逆传的患者,应改用DDD起搏器,可避免起搏器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个体化选择起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双腔起搏较心室起搏改善了生活质量,降低了心房颤动及起搏综合征的发生率,但卒中、心力衰竭及生存率无改善;而在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起搏优于双腔起搏。不同起搏模式的效益受自主心率水平及起搏比例的影响。基于循证医学结果,临床实践中对于Ⅲ度房室阻滞的患者,首选双腔起搏器;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室结功能正常且无束支阻滞的患者推荐置入单腔心房起搏器;而部分因偶发的长RR间歇而进行起搏治疗者则可选择VVI起搏器。  相似文献   

12.
蒋文平 《心电学杂志》1993,12(3):138-138,149
我国现年植入起搏器约3500台左右,为数虽不多,但累计病例逐年增加,已构成心电学诊断的新问题。心室起搏(VVI)电极放置于右室心尖,体表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图形,电轴左偏。因此在起搏心电图上甚难识别心肌梗塞、心室肥大、供血不足,对此诊断有赖于病吏、心肌酶学、超声心动图和心肌核素显像。起搏心电图显示清晰脉冲十分重要,单极起搏者脉冲信号大,双极起搏者脉冲信号小,通常在心电图Ⅱ导联最为清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房室顺序的双腔起搏器(DDD)起搏模式,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房室失同步的单腔起搏器(VVI)起搏模式,但可增加右室起搏,损害心功能,并不能改善预后。生理性起搏的含义及作用机制在不断更新。生理性起搏的治疗策略是采取新模式减少右室起搏、选择性部位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维持和促进心室激动的同步化仍为今后生理性起搏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电图由患者的自主心律起搏心律共同构成,自主心律时发生的各种心律失常也可在植入起搏器后发生。植入VVI起搏器后,起搏器以“按需”方式工作的单腔起搏器产生的心律类似逸搏及逸搏心律,逸搏及逸搏心律伴室房传导所诱发的心律失常也.可在起搏心律中发生。本文通过VVI起搏室房传导的31例心电图分析,从而来探讨VVI起搏器室房逆传的心电图特征及产生机制,并所涉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房室顺序的双腔起搏器(DDD)起搏模式,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房室失同步的单腔起搏器(VVI)起搏模式,但可增加右室起搏,损害心功能,并不能改善预后。生理性起搏的含义及作用机制在不断更新。生理性起搏的治疗策略是采取新模式减少右室起搏、选择性部位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维持和促进心室激动的同步化仍为今后生理性起搏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齐强 《起搏与心脏》2003,17(2):158-158
患者女性,6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末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17.
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处接触不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6 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未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 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 ,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 ,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 ,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 :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 ,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18.
患者17年前右室心尖部植入单腔起搏器,9年前更换脉冲发生器,1年前于右室流出道再次植入单腔起搏器。因植入部位不同,心电图表现为2种不同形态、不同起搏频率的心室起搏图形。由于旧起搏器存在间歇性起搏不良的情况,所以出现两个起搏器交替性起搏心室的情况。在两个起搏器相继发出心室脉冲时,心电图会表现出双脉冲情况。针对此患者,将新起搏器的起搏频率调整至70次/分,这种交替起搏心室的情况被避免。  相似文献   

19.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许原 《心电学杂志》2003,22(1):49-51
双腔心脏起搏器经心房和心室电极导线进行先心房后心室心脏双腔起搏,与单腔VVI起搏器相比具有血流动力学等多方面的优越性,属于十分理想的生理性心脏起搏方式。双腔心脏起搏器临床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合并症为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这与双腔起搏器的功能特点相关。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发生时,将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其起搏心电图十分常见且重要。为提高对这一合并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必须熟悉其心电图特点。一、发生机制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是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可能发生的一种折返性心动过速。其发生原因与…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植入起搏器患者及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心电图Tp-Te(T峰-末)间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及无心脏病史者,测量心电图V2、V3、V4导联的Tp-Te间期,分别比较植入起搏器组与健康成人组、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单腔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以及双心室起搏组与单腔右室起搏组心电图Tp-Te间期。结果植入起搏器组较健康成人组Tp-Te间期明显延长(P<0.001),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单腔右室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双心室起搏组Tp-Te间期较单腔右室起搏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Tp-Te间期不能作为起搏器右室电极固定位置以及单、双腔起搏器选择的参考因素,双心室起搏可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