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本文对1012例心脏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表明,各种心脏病出现室上性早搏最为多见;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但心力衰竭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了室性心律失常异常活动与左心室功能减退无相关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独立预示因素;  相似文献   

2.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治疗缓解前后心电图参数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感染控制前后的心电图变化。方法对76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分别在急性感染期和缓解期作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心率、额面心电轴、RV1 SV5电压、肢体导联总电压、PⅡ波电压、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急性感染期和缓解期心率(110±11次/min,91±10次/min)、ST-T改变的发生率(78%,46%)、房性心律失常(98%,76%)和室性心律失常(32%,14%)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额面心电轴、RV1 SV5电压、肢体导联总电压和PⅡ波电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感染得到控制后,心电图的部分参数随之好转,心律失常和ST-T能够较敏感地反映病情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探讨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者心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小时心电图(DCG)同时对281例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DCG检出心律失常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心律失常与心功能严重程度有关,心功能Ⅳ级者发生率高。同时室性心律失常在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短阵室速的临床和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阵室速定义为:动态心电图(DCG)监测中连续出现了3次或3次以上室性早搏(PVS),频率≥100次/min,持续时间<30s,并可自行终止。室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心律失常。本文收集经24h DCG监测短阵室速者46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46例为住院和门诊患者,应用美国PI公司生产的12通道PI200A型DCG仪24h监测。男性38例、女8例,年龄28~76(平均58·64±11·62)岁。经询问病史及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其中冠心病24例(心肌梗死3例),心肌病12例(扩张性心肌病11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4例,高血压心脏病3例,肺源性心脏病3…  相似文献   

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心律失常144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CPHD)心律失常临床诊治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06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4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108例,女36例,年龄60~90岁,对住院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了14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并发心律失常134例(93.0%),常规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72例,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失常134例,分别为50%和93.0%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但常规心电图检查容易漏检,动态心电图检查阳性率大。  相似文献   

6.
张晓斌  杨京会  高宝安 《内科》2013,(2):162-163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律的昼夜变化情况。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8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其心律失常发生率、昼夜心率变化及心律失常发生类型及时段,确定心律失常与症状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结果8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心律失常58例,检出率为70.73%,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19.5l%)(X^2=43.44,P〈0.05);82例患者白天清醒期的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夜间睡眠期的平均心率(t=5.21,P〈0.05);82例患者中最快心率峰值发生在6:00—12:00为45例,占54.88%,最慢心率峰值发生在0:00~6:00为80例,占97.56%;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多发生在10:00—22:00时段,与22:00~10:00时段的检出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其中房性、室性早搏最为常见,昼夜心律失常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建议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规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Tp-e间期、Tp-e/Q-T比值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器质性心脏病患者85例,分为两组,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43例,并进一步按LOWN分级分为两个亚组,A1组(LOWN2-3级)20例,A2组(LOWN3级以上)23例;器质性心脏病无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42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比较各组的Q-T间期、Q-Tc间期、Tp-e间期、Tp-ec间期和Tp-e/Q-T测值。结果 A组Q-T间期、Q-Tc间期、Tp-e间期、Tp-ec间期、Tp-e/Q-T测值比C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Q-Tc间期、Tp-e间期、Tp-ec间期、Tp-e/Q-T比B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测值A2组比A1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p-e间期、Tp-e/Q-T等心电学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伏T波交替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伴发室性心律失常危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肇庆医专附属医院心内科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00例,均通过微伏T波交替检测,根据结果分为微伏T波交替阳性组53例及微伏T波交替阴性组47例,同时选取在本院体检中心就诊经心电图、X胸片、心脏彩超检测均正常的对照组50例。分别对三组研究对象于住院期间行心电监护监测,患者出院后继续随访1年,复查动态心电图观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结果微伏T波交替阳性组和阴性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率、心功能、射血分数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微伏T波交替阳性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84.91%,高于微伏T波交替阴性组(48.94%),且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微伏T波交替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66.17%,特异性75.0%,阳性预测值84.91%,阴性预测值51.06%。结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微伏T波交替阳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对室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蔡艳丽 《心脏杂志》2004,16(2):188-188
目的:探讨短时程心脏自主功能的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临床及门诊患者心脏听诊闻及早搏均接受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共31(男12 ,女19)例,年龄30~79(5 8±12 )岁,选择2 4 h内早搏发生率最高的时段中分析98次室性早搏及2次室性心动过速。分析参数:1时域中总体标准差(SDN  相似文献   

10.
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较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 ,且随着心力衰竭加重 ,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本文旨通过对我科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178例不同心功能患者的动态心电图 (DCG)总结分析 ,以进一步探讨心功能级别和室性心律失常 (VA)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入院后经详细病史、体检、X线胸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部分作踏车试验 ,确诊心脏病患者 178例 ,其中冠心病 5 2例、高血压心脏病 66例、风湿性心脏病 3 8例、心肌病 2 2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按心功能不同分为 3组 :A组为心功能Ⅰ级 ;…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左室肥厚及构型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及不同构型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对320例有或无左室肥厚(LVH)高血压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表明:LVH为105例,检出率为32.8%.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有无LVH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LVH程度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级别有密切的关系(r=0.57,p<0.05),LVH不同构型之间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对称性LVH发生率较高.因此,对于肥厚程度较重、不对称LVH的高血压患者要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为常见病 ,多见于老年人 ,出现心电图改变较为常见。若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而不及时抢救 ,病死率很高 ,现对 1997年 3月~ 2 0 0 1年 2月所见 89例住院病人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89例中 ,男性 61例 ,并发心电图异常者 5 8例 ,占 95 % ;女性 2 8例 ,心电图异常者 2 4例 ,占 86%。 5 5岁以上者心电图异常 76例 ,占 92 % ;5 4岁以下心电图异常者 6例 ,占 8%。提示男性患者或年龄越大 ,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 89例中死于心律失常者 4例 ,其中室上性者 3例 ,占 3 4% ,室性 1例 ,占 1 1%。均于入院时及诊治前进行常规心电图记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疗效。方法总共9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男7例,女2例),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手术,其中肥厚型心肌病4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所有患者术前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提示为单形性室速。9例患者均在窦性心律下行起搏标测室速折返环出口或病灶起源点,如果起搏QRS波形态至少有11导联与诱发室速QRS波形态相同,且S-QRS间期≤20ms,则判断为消融靶点,在此部位行多靶点消融。结果 9例患者中,4例为右室流入道室速,3例为右室流出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入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出道室速。其中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术中出现三种室速形态而放弃手术。其余8例患者分别消融3~11个靶点,其中2例手术失败。1例患者1周后再次行射频消融手术失败。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0~42(30.65±8.72)月,其中6例患者(包括1例2次手术者)无室速复发。结论射频导管消融能有效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单形性室速;起搏标测手段在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射频消融中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观察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66例(72只眼)年龄≥60岁伴有心血管病史的白内障手术摘除患者,在围手术期间进行24 h DCG监测,观察术前2 h、术中以及术后2 h的心律失常变化,所得DCC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66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为87.9%,以房性心律失常最高(86.2%),室性心律失常次之(72.4%);短暂房性心动过速和短暂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为24.1%和3.4%。术中和术后2 h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2 h(P=0.000);而术中和术后2 h室性心律失常明显低于术前2 h(P=0.000)。23例(34.8%)有眼心反射的发生。术后出院视力脱残率为86.1%,脱盲率为93.1%。手术中无严重全身并发症发生。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白内障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术前应予全面综合分析和评估,针对其变化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使手术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5.
动态心电图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和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认为器质性心脏病发生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心室颤动而致猝死,故属恶性心律失常.本文收集经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2例,就其临床和心电图作一初步分析,旨在探讨动态心电图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和发生机制.临床资料本组32例均为住院患者.用英国牛津公司产 Prima型动态心电图仪24h监测,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43~84(65.41±8.02)岁,经询问病史及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23例,高血压心脏病5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其中3例为急性心肌梗死,6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11例合并脑出血或脑梗死.X线胸片、超声心动描记术提示20例有不同程度心房、心室或全心扩大,5例有  相似文献   

16.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肥厚的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 60例患者分别作多普勒、二维超声及2 4h动态心电图检测 ,对照分析危险与非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舒张功能情况。结果 危险性与非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别为 2 3例 ( 38.3% )与 37例 ( 61.7% ) ,两组间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舒张功能存在显著差异 ,前者异常程度严重 ;梗阻型较非梗阻型患者的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流出道梗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测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远程心电监测检查78例明确诊断为心脏病或存在心脏不适的患者,所有患者同时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其中42例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远程心电监测与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及缺血性ST-T改变检出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78例患者中,远程心电监测及常规心电图分别检出62例、46例心律失常患者(P<0.05),同时分别检出14例、6例患者心电图存在缺血性ST-T改变(P<0.05);在完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42例患者中,远程心电监测与24h动态心电图分别检出34例、30例心律失常患者(P>0.05),同时分别检出10例、7例心电图有缺血性ST-T改变的患者(P>0.05)。结论远程监测无论在心律失常还是缺血性ST-T改变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组;远程监测对心律失常及缺血性ST-T改变的检出率与24h动态心电图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探讨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采用心脏超声检查及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 10 5例患者作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监测分析。结果 :左室肥厚组 (n =5 5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较非肥厚组 (n =5 0 )明显增多 ( 67.3 %vs 2 8.0 %,P <0 .0 1)。结论 :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心电图 (ECG)梗死面积大小 ,ΣST↑ ,QTc离散度与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关系 ,以探讨心电图对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188例AMI患者发病 4 8h内的心电图与临床心脏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QRS积分≥ 7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均高于QRS积分 <7组 ,P<0 0 5 ;②死亡组 15例平均ΣST↑为 (15 4± 10 9)mm ,存活组 173例为 (10 7± 7 9)mm ,P <0 0 5 ;③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 -Tcd分别为 (71 37± 9 5 1)ms、(4 9 11± 16 2 4 )ms ,P <0 0 5。结论 早期心电图改变对AMI患者的心功能有密切关系 ,对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 ,60岁。近 1W (一般在早晨和下午 )感心前区疼痛 ,每次 2~ 3min ,曾 3次作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 ,遂作 2 4hDCG监测。结果示 :自 7∶5 4至次日 7∶5 3中 ,共出现 5次变异性心绞痛 ,2次在夜间 ,3次在早晨 ,时间 1~ 3min。与活动无关。全息图 5min格式内 ,可见心绞痛开始后 ,室早二联律 ,成对室性早搏 (PVS)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VT)陆续出现。随着心绞痛的停止 ,室性心律失常即消失。 2 4h监测中 ,除心绞痛时有室性心律失常外 ,其余时间均无PVS及ST -T改变 ,心电图正常。模拟 12导联中 ,可见心绞痛发作前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