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对脑囊虫病诊断价值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科近期对非寄生虫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囊虫病和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共362例的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脑脊液细胞学是对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学研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来关于脑脊液细胞学的报道并不少见,但对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诊断价值却鲜见报道,因此我们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6例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38~61岁,平均年龄52.6岁;3例入院时初步诊断为周围神经病变,1例TIA、1例颅内病变性质待查、1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除神经系统外,易受累系统依次为呼吸系统(4例)、皮肤(3例)、消化道系统和肾脏(2例)、心血管系统(1例)。6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均增高,鼻窦CT均提示鼻窦炎,2例病理提示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4例病理提示血管炎细胞浸润或纤维素样坏死。3例患者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随访中2例失访,3例病情缓解,1例在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复发,加量后病情稳定。结论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在临床中并不多见,易造成误诊、漏诊,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哮喘、鼻窦炎等疾病的患者,应注意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4.
脑瘤术后-过性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文献报道不多,笔者近年经治2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性,30岁,湖南籍。因反复后枕部疼痛7年,加重伴呕吐15天子1992年8月5日以头痛待查收入院。一般检查未见异常。周围血常规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腰穿脑压1.odkPa,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正常。头颅CT示左侧小脑占位性病变。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左小脑半球星形胶质细胞瘤1-D级。术后第7天出现发热,体温对.5-39℃,周围血W43C,14XI护儿,嗜中性粒细胞占83%,嗜酸性粒细胞占1%,胸片正常,13if25Inln/h魏氏…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从中国南方旅游归来后发生急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经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符合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予以经验性糖皮质激素和抗寄生虫治疗后病情缓解;最终经血清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于从流行地区归来的旅游者所患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应特别注意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脑脊液中出现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在临床上一般怀疑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但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的脑膜炎临床上少见。现将1998至今我院先后发现的15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的脑膜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脊液中出现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在临床上一般怀疑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 ,但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的脑膜炎临床上少见。现将 1998至今我院先后发现的 15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的脑膜炎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其中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9~ 63岁。1 2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 :白细胞数增高 5例 ,蛋白增高 9例 ,其余各项均正常。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15例均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10 %~ 2 0 % 5例 ,2 1%~ 3 0 % 8例 ,40 %以上 2例。其它检查 :脑脊液囊虫抗体、弓形虫抗体、旋毛虫抗体、…  相似文献   

8.
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细胞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例脑囊虫病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进行了治疗前、治疗后的对经观察,发现治疗后脑脊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率明显下降(P〈0.01)。耐浆细胞的百分比率却明显增加(P〈0.05)。这几种细胞的变化代表着脑囊虫病的不同病理阶段。并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一组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可累及多个系统如血液、皮肤、心血管、肺和神经系统等的异质性少见疾病,分为继发性(反应性)、原发性(克隆性)和特发性HES三种。有研究显示其患病率约为(0.36~6.30)/10万~([1])。伴有神经系统受累的HES患者在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一组罕见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ESO)计数持续升高和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器官损伤[1]。多表现为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受损,神经系统累及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以呼吸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诊疗经过,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因“头晕伴肢体无力2 d”入院。患者2 d前因“肺部感染”在外院行肺功能Valsalva检查时出现头晕,伴右侧肢体无力,晕倒在地,伴一过性意识丧失,无口吐白沫及大小便失禁,数秒后意识逐渐转清,数分钟后肢体无力逐渐缓解,当天行颅脑CT时再次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头晕、行走不稳及面部麻木,无头痛及视物异常,无言语不清,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脑病一例临床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脑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及相关治疗方式.方法 总结1例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和脑活体组织检查明确诊断的IHES脑病患者临床和病理特点,给予皮质类固醇等治疗并长期随访观察预后.结果 本例IHES脑病患者以进行性肢体无力和智能减退发病,血常规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各种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排除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头颅MRI检查示右侧额叶、双侧顶叶和枕叶多发片状长T1、长T2及FLAIR高信号影,病变部位脑活体组织检查显示小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神经元坏死或呈缺血样改变,给予长期泼尼松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造成的脑血管病变是IHES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治疗中须使用皮质类固醇或羟基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急性脑梗死患者331例,根据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患者(Eosino-组)62例,无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患者(Eosino+组)269例,分析Eosino-组和Eosino+组患者短期预后和感染情况。结果 与Eosino+组相比,Eosino-组患者梗死体积显著增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降低、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降低、血清CRP和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明显(P均<0.05)。心源性脑栓塞(HR=3.36,95%CI=1.34~7.46,P=0.00)、CRP(HR=7.52,95%CI=1.21~35.78,P=0.03)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HR=2.53,95%CI=1.13~4.39,P=0.03)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osino-组患者短期病死率显著高于Eosino+组(χ2=5.30,P=0.02)。Eosino-组患者感染死亡原因(77.78%)显著高于脑源性(11.11%)、心源性(0%)及其他(11.11%)死亡原因(P<0.05)。Eosino-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Eosino+组(χ2=5.65,P=0.02)。结论 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较高,与感染相关的死亡率增加,且感染发生率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的新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北方地区出现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嗜酸细胞性脑膜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对该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9例在北京地区发病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脑脊液细胞学等检查,总结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5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9例)、发热(9例)、头痛(9例),伴恶心或呕吐(3例)、脑膜刺激征(7例)、视乳头水肿(2例)、肢体感觉异常(7例)、脑神经受累(3例)和肢体瘫痪(1例)等.临床分型:脑膜型8例,脊髓型1例.神经影像学:4例存在软脑膜弥漫强化,脑和脊髓实质点片状异常信号者4例.脑脊液检查:全部患者均有压力升高,白细胞均升高[(70~780)×106/L],蛋白均升高,5例有葡萄糖减低.脑脊液细胞学:嗜酸细胞比例均升高.1例(仅行1次腰穿)嗜酸细胞比例5%,其余8例脑脊液嗜酸细胞多次枪查在45%~90%,呈现以嗜酸细胞为主的炎症,伴激活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偶见浆细胞,未见寄生虫虫体.结论 脑脊液嗜酸细胞比例超过50%的脑膜炎应高度怀疑广州管圆线虫病.临床结合脑脊液细胞学对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有一定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报告28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由不同原因引起,如脑囊虫病、隐球菌性脑膜炎、脊髓脱髓鞘病、肿廇、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及原因不明者。对其临床特点及病因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散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散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其中2例有明确吃生鱼史,潜伏期分别为7 d和2个月。3例均表现为发热、头痛,2例有躯体疼痛。3例患者外周血及CSF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计数均增多。1例广州管圆线虫、弓形虫、肝吸虫及囊虫抗体阳性。MRI示左侧颞叶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给予阿苯达唑驱虫、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患者基本恢复正常,未遗留后遗症。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均以发热、头痛或伴躯体疼痛为主,周围血象及CSF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计数升高,治疗效果佳,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IgG)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的脑脊液细胞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AQP4-IgG阳性的NMOSD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寡克隆区带结果,并分析其特点。结果共收集237例AQP4-IgG阳性的NMOSD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资料。女∶男=7.8∶1。120例(50.6%)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可见炎性反应,炎性反应程度为轻、中、重度者分别为63、43、14例。95例为淋巴细胞性炎性反应,20例为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性炎性反应,4例为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性炎性反应,1例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性炎性反应。71例(30.0%)患者可见激活淋巴细胞,11例(4.6%)可见激活单核细胞,15例(6.3%)可见浆细胞。176例患者行寡克隆区带检测,其中脑脊液特异性寡克隆区带阳性47例(26.7%)。结论达1/2的AQP4-IgG阳性NMOSD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可见炎性反应,以淋巴细胞性炎性反应为主,也可见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参与;部分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可见激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和浆细胞;AQP4-IgG阳性NMOSD患者脑脊液特异性寡克隆区带阳性率较多发性硬化低。上述脑脊液特点有助于NMOSD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2例莱姆病神经系统表现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对可疑病例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并进行莱姆病相关检查。结果发现2例神经系统莱姆病,例1表现为多颅神经炎、脊髓病变、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例2表现为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及周围神经病变。常规脑脊液检查正常。血清及脑脊液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滴度分别为1:64~1:264及1:128~1:256。结论对原因不明的多颅神经炎、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应进行莱姆病相关化验,以利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8.
脑瘤病人的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与脑寄生虫病间的关系,已为人们所熟知,但与脑瘤的关系怎样,国内尚无专文报道。现将经我们确诊的78例脑瘤病人的检查情况简介如下,并就有关问题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患者脑脊液一氧化氮含量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对39例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患者和18例对照组脑脊液(CSF)中的一氧化氮(NO)含量进行检测,并同时进行细胞学检查。结果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患者CSF中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菌性脑膜炎(菌脑)患者(13例)虽高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患者(26例),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菌脑CSF白细胞计数和炎性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增高;HSECSF细胞学检查则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患者的病理过程中确有过量的NO存在和参与,且与CSF中炎性嗜中性粒细胞和激活淋巴细胞的增多具有同步性;不同致病源NO含量的升高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学的检查,对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细胞玻片离心仪自动涂片,迈格吉染色,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结果 10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急性期均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31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急性期以混合性细胞为主.9例病毒性脑膜炎(病脑)以淋巴细胞为主.4例脑膜癌在脑脊液中找到了异形细胞.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脑脊液中检查到红细胞.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临床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