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在学龄期斜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学龄期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和对照组(传统斜视矫正术),各4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35%vs. 81.40%,χ2=4.074)相对更高(P <0.05),并发症发生率(2.33%vs. 18.60%,χ2=4.468)、术中出血量[(0.71±0.22)m L vs.(3.05±0.24)mL,t=47.130)相对更低(P <0.05),手术时间[(14.97±2.69)min vs.(21.87±5.04)min,t=7.920)相对更短(P <0.05)。结论 在学龄期斜视的临床治疗中,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是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减少并发症对于术后康复的妨碍,帮助患者尽快摆脱斜视症状的困扰。  相似文献   

2.
目的减轻患儿的恐惧及预防术后并发症,帮助功能恢复。方法做好斜视术前教育,与患儿多接触,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尿量、意识等。患儿全麻未完全清醒时,可出现躁动等症状,应密切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口内的分泌物。尽量保持患儿的平静及头位的相对固定,避免眼内受力受震,影响伤口愈合。注意术后眼的功能锻炼,在七天拆线后,指导患儿做正确的眼球运动,克服斜视造成的不良习惯。术后第二天应取下眼垫,防止因遮盖时间长而产生遮盖性弱视。结果患儿能较好配合手术。术后无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在斜视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医生高超技术,更需要护理人员全面、精心的护理,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1病例介绍 患者,男,20岁,因自幼眼外斜来我院眼科就诊。经眼部一系列检查,确诊为共同性外斜,可行斜视矫正术。术前检查心电图、常规、血时间均正常。术前压力120/80mmHg,呼吸20次/min,脉搏80次/min。患者斜视度较大需行双眼外直肌后徙,双内直肌缩短。当天上午患者于局麻下行斜视矫正术。术前、术中滴爱尔凯因数次做表面麻醉,手术约60min完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100例行斜视矫正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前相关指标,并以对比的方式探析患儿接受手术治疗及随访12~24个月后的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100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随访12~24个月,末次随访距...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对术眼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40例斜视矫正术患者,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值、散光度等指标变化。结果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值随着治疗时间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度随着手术时间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1、3个月明显高于术前,术后3个月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后1个月的等效球镜改变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无散光类型低于术前(P<0.05),顺规性散光类型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的逆规性散光高于术前(P<0.05),斜向散光各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斜视矫正术对术眼屈光状态会造成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型的影响,值得临床上关注。  相似文献   

6.
程洋 《黑龙江医药科学》2022,(6):165-166+169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后屈光状态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019-04~2021-04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40例斜视矫正术后发生屈光状态改变的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期40例斜视矫正术后未发生屈光状态改变的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未发生组。查阅患者基线资料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找出可能导致斜视矫正术后屈光状态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手术方式、手术切口类型、术前斜视角度、晶状体变厚占比与未发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性别、年龄、青光眼、麻醉方式占比与未发生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直肌手术、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术前斜视角度大、晶状体变厚均是斜视矫正术后发生屈光状态改变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斜视矫正术后发生屈光状态改变与内直肌手术、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术前斜视角度大、晶状体变厚等因素有关,临床可据此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以便减少斜视矫正术后发生屈光状态改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本院接收的斜视患者在矫正手术的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对其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11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两组,每组各55例,对比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案(无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比组的一般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再增加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案,并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最终结局进行比对。结果经心理护理后,观察组总依从率和满意度均比对比组要高(P<0.05)。结论经本次研究可得,对存在斜视的患者在手术的全程使用对患者的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对于患者手术效果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斜视是危害儿童视力影响视功能正常发育的主要疾病。笔者追踪回顾1968年10月至1988年10月间的斜视患者245例行水平斜视矫正术将其效果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245例中,男131例,女114例。年龄在5~32岁间,其中5~15岁者223例,占91.2%。共同性内斜105例,共同性外斜135例,麻痹性斜视5例,见表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水平肌移位术在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40例(62只眼),两组均进行水平肌移位术,按照移位量的不同分成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移位量<3 mm,观察组移位量在5~7 mm,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水平肌移位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平肌移位术在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移位量5~7 mm的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明显优于移位量<3 mm,因而对患者实施水平肌移位术时,应对移位量进行合理确定,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共同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病,既影响视功能,又影响美容。有些病例则需手术治疗,本文对1983年以来48例斜视矫正术术后随访2年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48例共同性斜视中,男27例,女21例,最大年龄40岁,最小年龄10岁。其中共同性内斜27例,共同性外斜21例,10岁~15岁2例,16岁~25岁30例,26岁~40岁16例。 2 手术方法:均采用角膜缘结膜梯形切口。小于30°者行肌腱边缘切开术,矫正不足时加一条肌肉肌腱切除前徒的联合术。对30°以上内斜为辐辏可做双眼内直肌后退  相似文献   

11.
杨树山  赵传印 《江苏医药》2012,38(15):1798-1799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用于小儿斜视术矫正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斜视矫正手术儿童100例均分为丙泊酚(6-10mg·kg-1·h-1)-雷米芬太尼(0.6μg.kg-1.min-1)麻醉组(PR组)和丙泊酚(6-10mg·kg-1·h-1)-氯胺酮(1.5mg·kg-1·h-1)麻醉组(PK组),记录麻醉期间眼心反射发生率、苏醒和拔除喉罩时间及苏醒后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PR组术中无眼心反射发生病例;PK组有19例(38%)术中出现眼心反射。与PK组比较,PR组苏醒和拔除喉罩时间短,苏醒后药物的不良反应少。结论与丙泊酚-氯胺酮麻醉比较,小儿斜视矫正术应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术中眼心反射较轻、苏醒快、术后药物的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13.
雷琼 《中国处方药》2020,(3):149-150
目的分析综合疗法治疗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9月某院收治的180例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为其进行综合疗法干预。对比此种干预方式下患儿总有效率。结果中心注视弱视和旁中心注视弱视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并无较大差异,差异较小(P>0.05);三种疾病严重程度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无较大差异(P>0.05);不同屈光度患儿治疗效果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予以综合疗法干预时可有效提升不同疾病程度、屈光度程度、疾病种类患儿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应用综合疗法的效果。方法本文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于我院实施治疗的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患儿10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104例患儿均实施综合疗法,治疗结束后,对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探讨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文104例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8.85%,不同注视性质、不同屈光参差程度患儿总疗效对比均具有差异性(P<0.05),而不同弱视程度患儿中,轻度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重度患儿(P<0.05),中、重度弱视患儿对比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应用综合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视力,提升患儿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剂量肌松剂对斜视矫正术患儿喉罩漏气的改善况情。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2年3月于我院择期行小儿斜视矫正手术的2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诱导置入喉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小剂量肌松剂(罗库溴铵)诱导置入喉罩;采用传统法评估并比较患儿喉罩定位情况,采用听诊法与观察法评估并比较患儿喉罩漏气情况;并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气道压、喉罩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及置入喉罩时体动反应、喉痉挛、呛咳等不良反应指标。结果 (1)观察组均一次性置入成功,只发生1例喉罩漏气(喉罩漏气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喉罩定位良好率100.00%,对照组定位不良5例,喉罩定位良好率95.00%,两组喉罩定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儿喉罩置入至喉罩拔除过程中平均气道压、喉罩置入成功后气道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喉罩置入后10min气道压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3)两组患儿喉罩...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中显微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儿童共同性斜视75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4例在显微镜下完成斜视矫正手术为A组,41例在肉眼直视完成斜视矫正手术为B组,观察两组手术后的眼位,手术后球结膜反应,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后2周后进行同视机三级功能训练,观察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随访3-6个月,A组术后正位32例占94.12%,25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占73.53%,19例建立立体视觉,占55.88%。B组术后正位38例占92.68%,29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占70.73%,21例建立立体视觉,占51.22%。两组眼位矫正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球结膜水肿轻,充血消退快,切口愈合佳,无手术瘢痕,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中视野清晰,能提高操作准确性,疗效确切,具有减轻手术创伤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等诸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斜视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8例斜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矫正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对照组的84....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患者80例(121只眼),在行外、内直肌手术时,把附着点进行上、下移位。结果 80例(121只眼)患者中43例的垂直斜度5°7°,把单眼水平直肌行垂直移位5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度为(5.82±0.68)°,治疗效果很好,28例的垂直斜度8°7°,把单眼水平直肌行垂直移位5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度为(5.82±0.68)°,治疗效果很好,28例的垂直斜度8°20°,把水平直肌行垂直移位620°,把水平直肌行垂直移位67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度为(7.13±0.86)°其中8例的垂直斜度16°7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度为(7.13±0.86)°其中8例的垂直斜度16°20°,欠矫。9例不伴有下斜肌异常的V型外斜者,其垂直斜度为8°20°,欠矫。9例不伴有下斜肌异常的V型外斜者,其垂直斜度为8°20°,把双眼的外直肌进行徙后并向上移位620°,把双眼的外直肌进行徙后并向上移位67 mm,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结论水平直肌移位在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和不伴有下斜肌异常V型外斜视有非常不错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斜视矫正术是常见的小儿眼科手术,通过改变眼外肌的长度达到矫正斜视的目的。我院将静吸复合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术,比较其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