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7,(6):775-776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A组,27例)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B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不同段位斑块检出率、血管内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患者的颈动脉CCA、ICA、BIF部位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B组,颈动脉CCA、ICA、BIF血管内径均显著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及吸烟比例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及吸烟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及吸烟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11例糖尿病老年患者双侧颈动脉检测结果与对照组97例健康人群进行比较;将糖尿病病组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分析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斑块发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斑块组与非癍块组比较,餐后2h血糖、高脂血症病程、高血压病程、高密度脂蛋白(HDL),及糖尿病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老年患者颈动脉病变以内中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为主要特点,对于糖尿病患者斑块形成有其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与斑块稳定性。方法:对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斑块形态结构、动脉内膜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饮酒、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血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P〈0.05)。脂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相关(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饮酒、高脂血症、餐后血糖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相关。  相似文献   

4.
马国平 《现代保健》2009,(16):19-2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赵玉娟 《现代保健》2010,(11):81-82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程度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对95例脑梗死患者与8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空腹血浆Hey水平的测定,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检测,测量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患者组比健康对照组血Hey水平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瑛发生明显增多(P〈0.05),同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3.6%)比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37.5%)显著增高(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通过多种机制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脑梗死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戴午阳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44-154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浓度、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压和血脂;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心肌梗死组24例、高血压并发心肌梗死组69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5例。各项数据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92.8%),且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心肌梗死组次之(66.7%),正常组最低(22.9%)。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及高LDL-C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谢辉 《中国卫生产业》2014,(16):102-103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与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联系。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检测其颈动脉斑块以及内膜中层厚度,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烟酒嗜好、冠心病、糖尿病、血脂情况、高血压情况,研究上述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吸烟、饮酒及性别无明显联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压显著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血脂异常、高龄(超过60岁)显著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吸烟、饮酒以及肥胖人群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合并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吸烟、饮酒以及肥胖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提前预防可以大幅度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各项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102例糖尿病患者和102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同时测定2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阳性患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阴性患者的血压、FBG、TC、TG、Fib、FBG、UA的含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有效控制血脂、血糖及Fib水平可降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并与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8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9.7%(P〈0.01)。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5.49%),其中软斑发生率(32.78%),均高于非缺血侧34.51%(其中软斑19.6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在各型斑块中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并与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8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9.7%(P〈0.01)。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5.49%),其中软斑发生率(32.78%),均高于非缺血侧34.51%(其中软斑19.6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在各型斑块中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不稳定型斑块、血脂、血压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性质,同时对比血脂、血压水平,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χ2=12.477,P<0.001);且不稳定斑块占脑梗死组检出斑块的70.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54,P=0.005)。脑梗死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两组检出有不稳定斑块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无斑块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无斑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脑梗死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研究对象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中,脑梗死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t1=3.154,P1=0.003;t2=4.384,P2<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与颈动脉不稳定型斑块、血脂、血压有相关关系,在危险因素出现早期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对于降低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和脑梗死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英山县人民医院住院的’68例脑梗死患者及同期该院门诊查体并经检查证实无脑梗死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数目、性质及动脉血流参数。结果脑梗死组68例患者中57例检出有斑块形成,占83.8%;对照组50例检出9例斑块形成,共检出斑块20个,占18.0%,脑梗死组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软斑、硬斑及混合斑分别占检出斑块的48.4%、23.9%、32.6%,而对照组软斑、硬斑及混合斑分别占检出斑块的20.0%、70.0%、10.0%,两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PSV、EDV值分别为(66.20±8.20)cm/s、(8.21±3.33)cm/s,梗死组CCA的PSV、EDV值分别为(55.80±6.71)cm/s、(4.41±1.85)crds,两组血流参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CA的PSV、EDV值分别为(57.30±7.22)cm/s、(8.87±3.26)cm/s,梗死组ICA的PSV、EDV值分别为(53.50±6.27)cm/s、(4.52±1.48)cm/s,两组血流参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不稳定斑块是引起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徐介民 《现代保健》2010,(26):36-3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和非稳定性斑块及相关因素与脑梗死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将268例经高频超声检查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又做了脑CT检查的住院患者,分成稳定性斑块组和非稳定性斑块组,同时收集了患者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血脂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脑梗死者,稳定性斑块共103例(70.1%),非稳定性斑块共93例(76.9%),二者脑梗死的发病率及稳定性斑块和非稳定性斑块分别伴随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和(或)高脂血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与非稳定性斑块患者,如若为高龄,同时又伴随有高血压病和(或)糖尿病与高脂血症等相关因素,其脑梗死的发病率可能出现无显著差异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9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将之分为存在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31例)和无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66例).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观察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IMT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MP+组患者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CAB)和颈内动脉(ICA)的IMT均高于MP-组[(1.02±0.36)ram比(0.86±0.22)mm、(1.14±0.39)mm比(0.96±0.26)mm和(0.94±0.30)mm比(0.82±0.18)mln,P<0.05].M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64.5%(20/31),MP-组为42.4%(28/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清晨血压高峰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并评价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MSE量表对278例脑梗死病人在为期三个月的治疗后实施筛选,再通过韦氏记忆测试量表对神经心理学进行测试,有34例被确诊为认知功能障碍,经匹配性别、左右利手、梗死部位以及梗死药物治疗等后,将其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的34例认知功能正常的脑梗死病人。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高血压持续时间、双颈动脉软斑块面积与总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指标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血糖、胆固醇以及叶酸等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记忆总智商与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和软斑块面积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三者呈负相关。结论颈动脉壁斑块的大小与形态是决定急性脑梗死病人三个月后认知功能出现障碍的可能性最高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关系,为早期识别进展性卒中提供可能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 h内入院治疗的653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缺血性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进展性卒中组(进展组155例)和非进展性卒中组(对照组498例);按梗死部位分为侧脑室体旁梗死(A型)、分水岭梗死(B型)、单个脑叶或基底节或大面积脑梗死(C型)、脑干和/或小脑梗死(D型)4型,比较各型的发生率,对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中A型进展性卒中发病率最高,其次为B型,与其他类型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其他类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高血压病史和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入院时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侧脑室体旁梗死、分水岭梗死较易进展。  相似文献   

19.
赵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273-3274,330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CI)的相关性,寻求其预防治疗方法.方法 将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CI组,与同期18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两组均利用尿素14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并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性质及颈动脉内径、血脂及血黏度,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Hp检查阳性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CI组180例患者Hp阳性98例,阳性率为54.4%,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140例,检出率为77.8%;对照组180例患者Hp阳性45例,阳性率为25%,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58例,检出率32.2%;两组比较C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两组颈动脉超声、血脂检查、血黏度比较,CI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Hp感染率较高,Hp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