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测132例HD患者一般临床指标,同时应用高分辨彩色B超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分析HD患者AS的危险因素。结果 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的HD患者年龄、病程、HD时间、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显著高于阴性患者,而阳性患者血白蛋白(Alb)、标准化蛋白分解率(nPCR)显著低于阴性患者。AS的危险因素为:nPCR、HD时间、CRP、LDL、高血压。结论 HD并AS的患者病程及HD时间长,TCH、LDL、CRP显著增高,血Alb、nPCR低下,HD患者AS的危险因素为nPCR、HD时间、CRP、LDL、高血压。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我国老年慢性病临床发病率逐年上升,脑卒中患者数量增多,有文献报道显示,20%~35%的脑卒中病因,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会引起脑供血区域血运障碍,致死率较高;基于此,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患者共305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212例)和对照组(93例).每例患者均记录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测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尿酸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患者共305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212例)和对照组(93例)。每例患者均记录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测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尿酸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高血压病史(62.26vs37.63)、糖尿病病史(52.83vs39.78)、血尿酸[(329.958±118.682)μmol/Lvs(265.270±137.118)μmol/L]、收缩压[(142.028±17.390)mmHgvs(135.467±15.823)mmHg]、脉压[(63.514±12.993)mmHgvs(58.511±11.217)mmHg)]、年龄[(71.854±6.037)岁vs(68.967±5.76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及血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及高血尿酸水平可能是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女性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指导健康体检实践。方法收集女性体检人群835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颈动脉中内膜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作为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指标并分为颈动脉中内膜增厚组、粥样斑块形成组、中内膜增厚或粥样斑块形成组,比较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血压、血糖、体重指数、腰围、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心血管危险因素均对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影响,且随着危险水平的上升,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持续上升;随着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明显增加。增龄、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及糖尿病为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和高LDL—C、低HDL—C是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X2值分别为114.35、16.66、12.23、8.40,P〈0.05),其中增龄对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最强。结论女性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导致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基本一致;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适用于45岁以上体检人群的筛查;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危险为多因素、多层次,早期干预应多方位、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7,(6):775-776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A组,27例)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B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不同段位斑块检出率、血管内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患者的颈动脉CCA、ICA、BIF部位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B组,颈动脉CCA、ICA、BIF血管内径均显著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及吸烟比例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及吸烟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及吸烟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12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初发组72例和再发组54例,对两组的年龄、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包括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血压病史)、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血压分级进行比较,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数量、部位等,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再发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与初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再发组高血压分级明显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发组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IMT 均明显高于初发组(P<0.01).初发组斑块检出例数为31例,占43.1%(31/72),总数为87个,平均(1.21±0.76)个,再发组斑块检出例数46例,占85.2%(46/54),总数为96个,平均(1.78±0.92)个;再发组斑块检出例数、平均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初发组(P< 0.01).再发组斑块中以软斑为多(占61.5%,59/96),初发组以硬斑为多(占60.9%,53/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分级、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颈内动脉IMT、软斑数量是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15、2.435、1.072、2.131、3.024、5.162,P<0.01或<0.05).结论 年龄、高血压分级、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颈内动脉IMT、软斑数量是导致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在监测血压、血糖等常规指标的同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程度、斑块的性质可以对脑梗死的再发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社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勒流社区入选的40~80岁的1976名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216例,总患病率为61.53%。年龄与患病率相关分析r值为0.9878,呈显著正相关。阳性组中老年人吸烟、血压、血糖、体重指数(BMI)和血脂较阴性组高,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在饮酒方面两组中老年人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社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与吸烟、BMI、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因素相关。应在社区人群中开展颈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知识宣传及危险因素干预,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是全世界范围的常见病、高发病,致残率、死亡率高。引起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很多,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T2DM)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于T2DM患者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预防缺乏有力依据和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T2DM)、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DMCI)及非糖尿病非脑梗死患者(NDMNCI)分别行颈动脉B超检查及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测定,以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与T2DM及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潘勇 《中国医师杂志》2004,(Z1):181-182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是国际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颈动脉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中较晚出现硬化的血管,可以监测心脑血管硬化的状况,评价其危险程度。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患者,旨在探讨其程度与危险因素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对于临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66例颈动脉硬化患者,男3 7例,女2 9例。年龄3 9~82 (5 8 5 8±10 82 )岁。高血压46例(69 7%)。高脂血症2 0例(3 0 3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采用WHO高血压专家委员会1978年颁布的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并分析其与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清RBP4、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入院后血压水平,对急性脑梗死血清RBP4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RBP4水平明显增高[(41.68±5.12) mg/L比(23.84±3.2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血清RBP4与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FBG、FINS、LDL-C、BMI、收缩压呈正相关(r=0.245、0.513、0.213、0.208、0.121,P< 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BMI、LDL-C、年龄与血清RBP4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1.103、2.326、1.092; 95% CI分别为1.062~ 1.154、1.432~3.821、1.043 ~ 1.141).结论 RBP4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高血清RBP4水平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子之一,可以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梗塞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942例脑梗塞患者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引起脑梗塞死亡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脑萎缩、冠心病、大面积梗塞、脑干梗塞,OR值分别为5.13、4.78、4.87、3.59、4.09、2.20。结论对于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感染、冠心病的患者或大面积脑梗塞、脑干梗塞、脑萎缩的脑梗塞患者死亡风险高,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脑梗塞的病死率,并须注意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谢伟超  陈海庆  邱洁 《现代保健》2010,(22):182-183
目的 了解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40例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率明显较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脑梗死以及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监测和检出,以及早期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等直径基底节区急性单灶脑梗死患者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的危险因素及与大脑中动脉主干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发病24 h内的局限于基底节区的急性单灶脑梗死患者150例,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上梗死灶最大直径分为中等大小梗死组(梗死灶直径1.5~3.0 cm)和腔隙梗死组(梗死灶直径<1.5cm),每组75例.通过发病7d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等大小梗死组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的发生率为32.0%(24/75),高于腔隙梗死组的8.0% (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升高的收缩压是早期运动障碍加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中等大小梗死组中同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病变的发生率为41.3%(31/75),高于腔隙梗死组的9.3%(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直径1.5~3.0cm的基底节区急性单灶脑梗死患者较直径<1.5cm相同部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早期运动障碍加重,且可能与入院时升高的收缩压有关.这种中等直径的梗死灶可能与同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 探讨引起急性脑梗死 (ACI)死亡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各级预防措施。 [方法 ] 回顾性分析 2 77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病例。对其年龄 ,性别 ,作为中风危险因素的有关病史 ,起病到就诊时间 ,起病时的意识状况 ,血压水平 ,血糖水平 ,血肌酐水平以及病程中心电图改变 ,肺部感染 ,体温 ,CT所见病灶部位等资料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描述性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 ] 高血压 ,糖尿病及心脏病患者在脑梗死病人中占很大比例。年龄 ,起病时意识障碍 ,肺部感染 ,应激性溃疡 ,血肌酐水平增高 ,心电图改变 (尤其是房颤 ,心肌缺血 )以及梗塞部位等变量在Logistic多元回归中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 控制血压和血糖 ,治疗感染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保护好心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可能会降低ACI的病死率。脑梗死的康复期 ,仍应控制危险因素 ,减少再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综合评价中国人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采用文献追溯等方法,收集国内于2011年12月前发表的关于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采用STATA 11.0软件,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216篇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有12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全部为病例-对照研究.累计病例1599例,对照2566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年龄的合并效应量(95%可信区间)分别为1.58(1.04~ 2.39)、2.66 (2.02~3.51)、2.23 (1.70~2.93)、2.22 (1.48 ~3.32)、1.94(1.64~ 2.29)和1.58(0.55~ 2.60),经Z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6.95、5.82、3.87、7.68和3.02,P值均<0.05).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男性和年龄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小儿脑性瘫痪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1例脑瘫患儿及102例对照进行以医院为基础的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所获数据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类似疾病家族史、孕母高龄、孕母反复阴道流血、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核黄疸、颅内出血,特别是新生儿窒息和早产(OR=11.043和OR=5.975)与小儿脑瘫的发生有关联。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重、类似疾病家族史、早产、新生儿窒息、孕母高龄为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脑瘫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孕期和围产期,积极预防和消除各种致病危险因素,可降低脑瘫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脑梗死后发生HT患者49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未发生HT)106例作为对照.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应用x2、t检验,各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HT组出血后临床症状加重21例(42.9%),其中表现为意识障碍程度加重8例、偏瘫加重7例和出现头痛头晕或加重5例;(2)梗死后15d内发生HT占87 0%;(3)皮层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心房纤颤(房颤)、脑栓塞、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均增加脑梗死后HT的风险(P<0.05),其中以脑栓塞及房颤影响最大;(4)HT各亚型中以脑实质血肿形成2(PH-2)型出现临床症状的概率较高.结论 大动脉主干闭塞较易发生HT,且多在脑梗死后15d内发生,其短期预后与分型有关;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房颤、脑栓塞、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52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合并有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其中感染组140例,非感染组380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卧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及年龄≥65岁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COPD及意识障碍的影响最大,其OR值为16.25、8.36.结论 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COPD及意识障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对该类人群的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可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