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胃癌MHC-Ⅰ、MHC-Ⅱ类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Ⅱ(MHC-Ⅰ、MHC-Ⅱ)类抗原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癌旁组织、慢性胃炎及正常胃粘膜组织MHC-Ⅰ、MHC-Ⅱ类抗原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MHC-Ⅰ、MHC-Ⅱ类抗原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分别为26.58±11.21、29.85±10.84,显著低于癌旁组织(72.36±25.59,63.89±18.46)、慢性胃炎(78.51±21.26,66.55±23.24)、胃溃疡(74.88±24.29,61.36±27.71)及正常胃粘膜组织(76.13±16.22,66.32±16.53)(P均<0.01),而癌旁组织、慢性胃炎、胃溃疡及正常组织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高、中、低分化胃癌组织MHC-Ⅰ、MHC-Ⅱ类抗原表达分别为(40.32±19.56,31.67±14.38)、(29.51±17.16,30.29±13.78)、(10.83±5.51,28.71±11.64),MHC-Ⅰ在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MHC-Ⅱ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伴远处淋巴结转移较局部转移和无转移MHC-Ⅰ、MHC-Ⅱ类抗原表达明显降低,后二者也有明显差异(P均<0.05);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胃粘膜MHC-Ⅰ、MHC-Ⅱ类抗原表达较单纯慢性胃炎明显降低(P均<0.05);肠上皮化生较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无明显差异(P>0.05);而重度不典型增生较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胃粘膜MHC-Ⅰ、MHC-Ⅱ类抗原表达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MHC-Ⅰ、MHC-Ⅱ类抗原表达降低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胃癌、癌旁组织、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中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探讨PTEN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测定141例胃癌及癌旁组织、慢性胃炎肠化组织30例、慢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织55例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以浅表性胃炎20例作为对照,比较胃癌的不同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分型、癌旁组织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有无差异。结果胃癌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但胃癌组织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肿瘤TNM分期无关(P>0.05)。黏液腺癌PTEN表达阳性率低于管状腺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PTEN表达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浅表性胃炎组织及肠化组织(P<0.05),与慢性胃炎中不典型增生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率与浅表性胃炎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蛋白表达下调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并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 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 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16蛋白表达的情况,探讨p16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胃粘膜组织标本43例,肠上皮化生组织标本35例,异型增生上皮组织标本50例及新鲜胃癌组织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以上组织的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16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正常胃粘膜86%,肠上皮化生69%,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83%、71%和35%,胃癌为23%(肠型29%、弥漫型19%)。其中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轻、中度异型增生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16蛋白表达异常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且随着胃癌的发展而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5.
微血管密度在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Xi YX  Song X  Chen HX  Peng TS  Chen M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8):3405-3408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在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标本取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保存的2000年6月至2004年2月的病理组织蜡块,其中慢性胃炎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肠化生59例、不典型增生61例;在胃癌组织标本中,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55例,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57例。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显示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CD34的表达。结果Envision方法检测微血管密度的结果(个/高倍视野,用x-±s表示):慢性胃炎组为13±10;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为11±7;肠化生组为13±9;不典型增生组为17±11;无淋巴转移胃癌组为27±11;有淋巴转移胃癌组为28±10。微血管密度在慢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肠化生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萎缩性胃炎组、肠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胃炎组低于不典型增生组(P<0·05);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各组均低于无淋巴转移胃癌组织、有淋巴转移胃癌组(均P<0·05);在胃癌组中,无淋巴转移胃癌组织与有淋巴转移胃癌组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组织学病理程度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在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增加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胃粘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32(Cx32)的表达,探讨其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对21例肠上皮化生、19例不典型增生和32例胃癌标本间隙连接蛋白Cx32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Cx32表达,但同正常胃粘膜相比,Cx32阳性率明显下降(P<0.05),在胃癌组织中,Cx32只表达在粘膜下层和肌层的肿瘤细胞内,粘膜层的肿瘤细胞内未见阳性着色.结论:间隙连接可能参与了胃癌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抑癌基因 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 Bcl- 2蛋白的表达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90例病人的 PCNA、Bcl- 2、P16蛋白表达情况 ,其中 2 0例胃癌组织 ,18例异型增生 ,12例肠上皮化生 ,2 4例萎缩性胃炎 ,16例浅表性胃炎。结果 :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 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 ,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Bcl- 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 ,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胃癌组织中 Bcl- 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 (P<0 .0 5 )。p16在慢性胃炎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P<0 .0 5 )。结论 :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存在较明显的 p16基因表达低下 ,PCNA、Bcl- 2蛋白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ERK1表达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11例正常胃粘膜组织、2 3例胃癌组织、2 6例肠上皮化生及 2 1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ERK1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ERK1的表达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组织中呈逐级递增的趋势 (P <0 0 1)。结论 :ERK1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阳泽彬  孙洋  李庆选  沈玮 《右江医学》2003,31(2):103-104
目的 :探讨胃粘膜癌前病变与胃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和萎缩性胃炎等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表皮生长因子 (EGFR)、凋亡抑制基因 2 (bcl 2 )的表达 ,并与胃癌及正常胃组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胃癌与异型增生比较 ,PCNA、EGFR、bcl 2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与肠上皮化生和萎缩性胃炎比较 ,PCNA、EGFR的表达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 ,bcl 2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正常胃粘膜比较 ,PCNA、EGFR、bcl 2的表达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PCNA、EGFR、bcl 2的表达在胃粘膜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显示CD34在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中的价值研究。方法 取临床病理标本,分慢性胃炎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肠化生59例、不典型增生61例;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55例,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57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显示各组CD34表达情况,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微血管形态结构并测量微血管密度。结果显微镜下CD34染色阳性呈棕黄色,背景清晰;常表现为分支状、窦隙状、芽孢状、椭圆形、圆形及不规则形等。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CD34表现不一,按微血管密度计算:慢性胃炎组为13.17±10.12;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为11.32±7.20;肠化生组为13.19±8.77;不典型增生组为16.58±10.49;无淋巴转移胃癌组为26.72±10.84;有淋巴转移胃癌组为27.69±10.21。微血管密度(MVD)在慢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肠化生组组间无差异(>0.05);萎缩性胃炎组、肠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组间无差异(>0.05);慢性胃炎组与不典型增生组有差异(<0.05);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各组与无淋巴转移胃癌组织、有淋巴转移胃癌组织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自噬基因Beclin 1及其调控相关信号传导途径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PKB)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25例正常卵巢组织、25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19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及69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进行Beclin 1、Class Ⅰ PI3K (p110α)、Class Ⅲ PI3K(hvps34)及其下游的磷酸化PKB(p-PKB)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Beclin 1、hvps34在正常卵巢组织与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表达较高,在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开始下降,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最低(P<0.05);p110α、p-PKB在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开始升高,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高于其它3组(P<0.05).卵巢癌Ⅰ~Ⅱ期、高中分化、淋巴结无转移的卵巢肿瘤组织中Beclin 1的表达分别高于Ⅲ~Ⅳ期、低分化、淋巴结有转移者(P<0.05),而p110α及p-PKB的表达则分别降低(P<0.05).结论 自噬基因Beclin 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下调,对自噬起调控作用的PI3K/PKB信号通路中的成分p110α、hvps34、p-PKB存在表达异常,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临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探讨MIF和VEGF与卵巢癌发生的关系及在卵巢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MIF、VEGF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在卵巢癌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采用Image Pro Plus(IPP)6.0图像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MIF和VEGF在正常卵巢组织的实质细胞中不表达,在卵巢癌肿瘤细胞的胞浆呈阳性表达,且随着卵巢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表达强度逐渐增强;低分化卵巢癌与高分化和中分化卵巢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低分化卵巢癌组织中的MVD(50.83±11.59)明显增加,与正常卵巢组织(18.16±2.26)、高分化(19.88±3.92)及中分化(31.1±3.08)卵巢癌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MIF表达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579 7,P<0.01),MIF表达与卵巢癌MVD呈正相关(r=0.962 3,P<0.001)。结论:MIF的表达与卵巢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MIF可能通过上调VEGF表达促进卵巢癌的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α,C/EBPα)和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表达改变在H. pylori致胃癌中的作用。方法:扩大培养不同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细胞、AGS细胞、SGC-7901细胞);胃镜下采集H. pylori感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6例、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患者各12例胃黏膜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上述细胞和组织中C/EBPα和Cx43 mRNA的表达;同时将东亚型CagA+H. pylori与GES-1细胞共培养24和48 h为实验组,以不加H. pylori的GES-1细胞株为对照组,培养24和48 h;采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印迹检测C/EBPα和Cx4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C/EBPα和Cx43 mRNA在AGS细胞、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GES-1细胞(均P<0.05),且两者在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量较AGS细胞更低(均P<0.05);C/EBPα和Cx43 mRNA在胃癌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均P<0.05)和胃癌前病变(均P<0.05),C/EBPα与Cx43表达呈正相关(胃癌前病变:r=0.679;胃癌:r=0.792,均P<0.05);实验组24,48 h的 C/EBPα和CX43表达量在转录及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48 h表达量均低于24 h(均P<0.05)。结论:H. pylori感染可下调胃黏膜上皮细胞C/EBPα和CX43的表达,这可能与胃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Glut)的两种异构体Glutl、Glut3及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factor-1,HIF-1)的亚基HIF—1α,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4例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包括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和17例肺良性病变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Glutl、Glut3及HIF-1α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用RT—PCR半定量检测Glutl、Glut3及HIF-1α的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Glutl、Glut3及HIF-1α蛋白的表达,并测两者相关性。结果:Glutl、Glut3及HIF-1α在肺癌组织中mRNA相对含量为0.689&#177;0.245、0.506&#177;0.246、0.693&#177;0.248,对应癌旁组织为0.338&#177;0.157、0.482&#177;0.238、0.351&#177;0.184,Glutl和HIF-1α在肺癌组织中显著升高(P〈0.001),而Glut3差别无显著性(P〉0.05)。Glutl、Glut3、HIF—1α在癌组织中蛋白相对含量为0.582&#177;0.247、0.551&#177;0.251、0.525&#177;0.246,癌旁组织为0.288&#177;0.151、0.436&#177;0.224、0.261&#177;0.135,在肺良性病变中为0.291&#177;0.142、0.402&#177;0.206、0.271&#177;0.176,Glutl和HIF-1α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和肺良性病变组织(P〈0.001);而Glut3差别无显著性(P〉0.05)。Glutl和HIF-1α在低分化组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Ⅲ期明显高于Ⅰ和Ⅱ期(P〈0.05),且HIF-1α的表达与Glutl明显相关(r=0.854,P〈0.01)。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中,Glutl和HIF-1a存在高表达,其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密切相关,且Glutl和HIF-1α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胃黏膜肠化及胃癌中三叶因子1,2表达的组织芯片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贵生  龚均  程鹏  常英  张军  戴菲 《医学争鸣》2005,26(15):1390-1393
目的:三叶因子1(trefoil factor 1,TFF1)和2(TFF2)对胃肠道黏膜保护和损伤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在胃癌中表达降低.现探讨它们在胃黏膜肠化(intestinal metaplasia,IM)及不同组织类型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胃癌40例,癌旁组织IM 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IM 46例,CAG和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各20例,构建组织芯片.分别用高铁二铵/爱先蓝(HID/AB)及HE染色对IM及胃癌进行分型,并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胃黏膜病变中TFFl,TFF2的表达.结果:TFFl,TFF2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CSG,CAG中的表达显著高于CAG伴IM、癌旁组织IM及胃癌(P<0.01),而CSG与CAG之间,以及CAG伴IM、癌旁组织IM及胃癌三者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型胃癌则显著低于弥漫型胃癌(P<0.05).结论:胃黏膜IM及胃癌中TFF1,TFF2表达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147和S100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CD147和S100P在36例胃癌组织、35例慢性胃炎组织及35例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D147、S100P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两者在胃癌组织中的相关性。结果:CD147、S100P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和50.0%,与慢性胃炎组织和正常胃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慢性胃炎组织和正常胃组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D147、S100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侵及浆膜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D147、S100P表达在胃癌组织中呈明显负相关(r=0.708,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CD147表达升高,S100P表达降低,均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侵及浆膜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FMNL2及RAC1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分别检测FMNL2及RAC1 mRNA及蛋白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中FMNL2及RAC1 mRNA表达均高于相对应的癌旁组织(P<0.01);FMNL2和RAC1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1.7%、68.3%,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中20.8%和31.7%(P<0.01).FMNL2及RAC1蛋白表达均与结直肠癌细胞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P<0.01),而与病人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及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FMNL2的表达与RAC1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95,P<0.05).结论:FMNL2与RAC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特别是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对预测肿瘤转移、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肺腺癌患者组织中P16和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7例不同临床病理参数肺腺癌患者肺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16和p53基因表达产物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肺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率为35.1%,明显低于癌旁组织59.6%;P53蛋白的阳性率为80.7%(46/5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2.1%(P<0.05)。P16和P53蛋白表达与肺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结论:肺腺癌组织P16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其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Rb和cyclin D1在膀胱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cyclin-Rb的通路与膀胱癌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Rb和cyclin D1在膀胱癌和正常膀胱组织中表达。结果:P16和Rb在膀胱癌中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而且与肿瘤分级、分期密切相关,但与肿瘤复发无显著相关性;cyclin D1在膀胱癌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但与肿瘤分级、分期和复发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膀胱癌中三种蛋白总异常率为97.2%,其中同时两种或三种蛋白异常率达61.1%,肿瘤复发率也增高。膀胱癌中P16与Rb和cyclin D1分别呈负相关表达。结论:P16-cyclin-Rb的通路异常与膀胱癌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同时检测三者有助于更好了解膀胱癌生物学行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1(HLA-Ⅰ)类抗原、CD8和CD4分子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宫颈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宫颈不同病变的关系.方法 宫颈癌、CIN、慢性宫颈炎和癌旁组织标本各20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LA-Ⅰ类抗原、CD8和CD4分子的表达.结果 在宫颈癌、CIN、慢性宫颈炎和癌旁组织中,HLA-Ⅰ类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95%、100%和100%,宫颈癌组的表达率明显降低(P<0.01);CD8分子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95%、100%和100%,宫颈癌组的表达率明显降低(P<0.01);CD4分子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80%、100%和100%,宫颈癌组的表达率亦明显降低(P<0.01).HLA-Ⅰ类抗原和CD8分子的表达呈正相关(r=0.913,P<0.001).结论 HLA-Ⅰ类抗原、CD8和CD4分子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减少及无表达,3者在宫颈病变程度由低到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