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采用兔耳窗活体微循环观察、微循环图像处理、微循环与心跳同步观察等手段,研究了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的重建与灌注方式,发现术后2d内静脉皮瓣有两种血流灌注方式:(1)静脉血以潮汐方式,经小静脉、细静脉逆行灌注毛细血管网。(2)静脉血经动,静脉吻合支流入动脉系统,再由小动脉、细动脉端灌注毛细血管网。24h后第一种灌注方式逐渐减弱,48 h后完全依赖第二种方式进行组织灌注,保证了正常组织供血需要。  相似文献   

2.
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①目的 直视下观测动脉化静脉皮瓣的血液循环途径,探讨其成活机制。②方法 选用15只中国大白兔30只耳,设计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应用微循环显微镜在不同时间(1、2、4、48h)观察皮瓣微循环的血流途径。③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皮瓣组织内毛细血管网是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静脉皮瓣早期可见毛细血管床关闭,动脉血在微静脉间快速流动;随毛细血管逐渐开放,动脉血逆流进入微循环,完成微循环重建。④结论 在引流静脉保持通畅的前提下,静脉皮瓣可借助静脉系统重建有效血液循环并保持成活。  相似文献   

3.
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皮瓣在临床应用有成功的报道,但其成活机理尚不清。为了明确其机理,作者等用兔耳制成皮瓣模型,采用组织窗活体观察、微循环图像微机处理、微循环与心电同步观察、墨汁灌注活体观察等手段,研究了静脉皮瓣术后早期(7d)微循环的重建与灌注方式,发现术后2h即恢复了静脉血流,术后4h毛细血  相似文献   

4.
静脉皮瓣是Baek等于1985年提出的一个新型皮瓣。国内外研究尚未涉及静脉皮瓣成活能量之来源,因而未能区别出静脉皮瓣与其他一般皮瓣的不同,故大家均按一般皮瓣原则操作,以致时有成败而不知所以。本研究用实验兔171只,在每只兔胸腹部以胸腹壁浅静脉为轴形成4个相同面积的皮瓣,进行下列观察:(1)微循环显微镜下录相分析;(2)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3)血管内灌注血管填充剂;(4)皮瓣成活面积测定;(5)皮瓣组织中乳酸脱氢酶同功酶测定。通过这些方法,全  相似文献   

5.
微血管吻合术是显微外科的基本功,是再植手术和游离皮瓣移植成活的关键。1979年3月至1979年6月,我们仿用Shearin以家兔耳部作微血管吻合的实验模型,设计游离皮瓣原位再植和游离皮瓣移植,在国产6212~111型手术显微镜(单人双目)放大10倍下吻合耳中央动脉和静脉,术后直接观察皮瓣是否成活来判断我们微血管吻合的效果。实验方法与资料一、方法设计(一)、游离皮瓣原位再植  相似文献   

6.
作者为探讨静脉皮瓣存活机理,对42只兔84个兔耳静脉岛状皮瓣进行了微循环观察。按对血管蒂的不同处理分组,其存活率依次为;①保留皮瓣近端动、静脉组为90.36%;②保留远-近端静脉组为86.29%;③保留近端静脉组75.71%;④保留远端静脉组28.75%;⑤结扎全部血管(P<0.01)。激光多谱勒血流测定及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依次递减(P<0.05)。在兔耳开窗微循环观察中发现:第2、第3、第4组静脉皮瓣中有明确的微循环,但与第1组相比血流速度较慢,其中尤以第4组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静脉皮瓣动脉化急诊一期修复离断手指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12例手指离断并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手指再植同时切取同侧前臂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根据缺损部位吻合血管选择动脉-静脉-动脉吻合方式,将皮瓣内静脉干的远端与离断指远端动脉吻合,静脉干的近端与离断指近端吻合。出院后随访全部患者,间隔3个月/次,共12个月,并进行评估。结果出院时12例患指术后皮瓣及手指均成活,皮瓣质地、色泽与手指正常皮肤相似,皮瓣无臃肿,供区伤口Ⅰ期愈合;出院后随访全部患者12个月:患指未见明显萎缩,基本感觉均已恢复,能正常持物,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各指均为优。结论应用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一期修复手指离断伤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尸体墨汁灌注和石蜡切片法是心血管研究中常用方法,但有时难以满足特殊观测的需要.笔者在进行兔耳静脉皮瓣成活情况实验研究过程中,为观察皮瓣术后不同时间血液灌流方式及血管网密度变化,分别尝试了活体墨汁灌注和软蜡厚切片两种实验技术,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游离浅静脉皮瓣在修复伴有皮肤及动脉缺损的断指再植中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应用游离浅静脉皮瓣移植修复同时合并皮肤及动脉缺损的断指患者15例16指,术中行静脉桥接指固有动脉,同时将皮瓣的静脉与断指的近端静脉吻合,形成静脉回流.结果 术后除2例再植手指坏死伴皮瓣坏死,行残端修整,其余皮瓣成活良好.术后所有患者获得3至24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接近正常,皮瓣感觉部分恢复.结论 游离浅静脉皮瓣是复杂断指再植术中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游离胸脐皮瓣组)30例和观察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组)30例,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手部功能、感觉及治疗后1、3、10d的微循环指标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手功能优良率及感觉功能S3~S4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而治疗后1、3、10d的微循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在手背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疗效较佳,可更为快速且有效地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兔增加任意皮瓣长度的成活机制.方法:在兔腹部两侧各设计12cm×4cm,蒂在下端的任意皮瓣,1为对照组,另1个为实验组,实验组皮瓣远端吻合1条回流静脉,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和微循环显微镜观测皮瓣血流和微循环.结果:增加回流静脉后,皮瓣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明显增加,并且微循环状态也明显改善,实验组皮瓣较对照组皮瓣增加成活长度约1.8cm.结论:任意皮瓣的远端吻合1条回流静脉可增加皮瓣的成活长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术后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分型,以便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改善其成活状况,提高皮瓣成活率。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9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动脉化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的所有临床病例资料,根据其术后皮瓣颜色、皮瓣张力、肿胀程度、水泡形成以及淤血等情况,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以皮瓣最终成活状况作为最主要的观察评价指标,进行系统总结分析。结果:共收集64例,68个动脉化静脉皮瓣,根据其术后表现情况分为正常生理皮瓣型(NPF型,25例,27个)、水泡形成型(BF型,18例,18个)和淤血肿胀型(CS型,21例,23个)。其中,NPF型皮瓣全部成活,BF型皮瓣仅1个部分坏死,CS型皮瓣虽经积极保守治疗,有1个完全坏死和2个部分坏死。结论: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术后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需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加强护理观察,采取针对性术后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其整体成活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花对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时微循环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红花注射液组(SI组).制作在体兔IRI模型.观察和记录各组动物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包括微动脉管径(AD)、微静脉管径(VD)、微动脉流速(AFV)、微静脉流速(VFV)和白细胞黏附数,电镜下观察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IR组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缩小,血流速度减慢,多数肠黏膜微结构破坏严重.SI组微动、静脉管径及血流速度明显改善,肠黏膜超微结构异常改变不同程度减轻.结论在兔肠IRI发生后使用红花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肠系膜的微循环,从而对肠黏膜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临床应用12例,其中示中环指背侧4例、掌侧5例、拇指背侧3例。所选血管、神经均为指动脉、指背静脉及指神经。结果游离移植12例全部成活,成功率100%。结论 应用微型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切实可靠的方法,切取皮瓣大小在1.2cm&#215;1.5cm~4.0cm&#215;6.0cm之间。  相似文献   

15.
白铭  张恒术  沈为民  果磊 《重庆医学》2003,32(5):535-536
目的 比较足底慢性溃疡的3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方法 对52例足底慢性溃疡患者分别给予游离皮片移植术、足背动脉岛状皮瓣和小腿交叉皮瓣转移术3种方式修复溃疡。结果 游离皮片移植的36例中有7例发生表皮坏死,4例再次植皮后愈合;足背动脉岛状皮瓣和小腿交叉皮瓣转移术各8例,均无感染,皮瓣完全成活,一次性修复创面。但小腿交叉皮瓣移植术式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前二者(P<0.01)。结论 对足底慢性溃疡性疾病,应根据不同的疾病情况和患者的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修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43-46
目的探讨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间在我院收治的手指皮肤缺损患者102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手指动脉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研究组采用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进行修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部功能恢复水平及感觉功能恢复、疼痛敏感和手指麻木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部功能恢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感觉功能恢复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且疼痛敏感及手指麻木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指皮肤缺损患者采用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因其操作便易且伤害小,可增强皮瓣成活的几率,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游离皮瓣移植是目前整形外科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虽然游离皮瓣是整形外科重要的组织修复工具,但由于游离皮瓣需吻合血管,容易发生吻合口狭窄或血栓形成,以及皮瓣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和这些炎症反应引起的微循环挛缩甚至闭塞,这些情况都会导致皮瓣的局部或全部坏死,从而影响修复效果.大量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密切参与到游离皮瓣缺血损伤的过程中.本实验旨在研究用乌司他丁抑制游离皮瓣的炎症浸润来提高皮瓣的成活,我们选择了中性粒细胞的标志性酶做为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18.
预构血管化软骨与非血管化软骨移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血管化软骨预制的动物模型,研究血管化与非血管化软骨移植的不同,为临床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24只,为自身对照。左侧为实验组,将耳中央动静脉植入耳软骨与皮肤之间进行血管化软骨预制,术后4周进行软骨皮瓣移植。右侧为对照组,单纯进行软骨移植,在术后1,2,3,4周进行酶组织化学技术、血管墨汁灌注及放射自显影等实验手段进行检测。结果:移植后1-2周实验组在软骨膜下可见到新生的软骨细胞。酶组织化学显示代谢增强,血管束周围可见到血管网。3-4周新生软骨细胞趋于正常软骨细胞,软骨皮瓣血运已重新构成。结论:预制血管化软骨移植后,软骨成活明显增高,成活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验研究单干型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面积,选用家兔9只,将腹壁浅静脉端─端吻合于同名动脉,于腹壁制作不同面积原位再植皮瓣,以传统皮瓣与无血供皮瓣作对照组,术后观察4周内皮瓣外观。结果无血供组于第8d完全坏死,实验组最终全部成活,实验证明外径为0.56±0.07mm的动脉化腹壁浅静脉能营养14.0cm×5.5cm的皮瓣;既使受区为微血管网较少的腹壁或皮瓣吻合口感染,仍显示该种皮瓣之活力;皮瓣成活与否,于术后第10d确定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兔背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断蒂时及断蒂后10d血流量的监测,分析血流量变化与皮瓣成活的关系。探求皮瓣断蒂指征。提出皮瓣成活的客观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兔为实验动物,行背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成形术。术后7d断蒂。断蒂前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 Doppler flowmetry,LDF)测定皮瓣阻断实验前后皮瓣血流灌注量(Perfuseunit,PU)。并对皮瓣断蒂后10d的PU进行连续监测并与周围正常皮区PU值进行比较。10d后处死动物取皮瓣组织行病理检查。按坏死与否将皮瓣分为两组:成活组与坏死组。分析两组皮瓣血流量变化情况并得出结论。结果:成活组断蒂时阻断试验前后PU比值(阻断比值)明显高于坏死组,且成活组PU值在断蒂后1~10d均显著高于坏死组(P〈0.01);成活组与坏死组断蒂后10d周边皮区的PU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活组断蒂后10d皮瓣与周围正常皮区PU比值(瓣周比值)为70.1±11.2。结论: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断蒂后皮瓣血流灌注量随皮瓣断蒂时阻断实验前后PU比值增高而增高;皮瓣的最佳断蒂时机为:①皮瓣成形术后7d以上。②肉眼观察皮瓣存活。③LDF测量阻断比值大于44.6%。皮瓣成活的标准为:断蒂术后10d肉眼观察成活且皮瓣与周围正常皮区灌注量比值大于5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