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的可靠性、实用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64例,分成血栓抽吸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T+PCI)与单纯PCI组,比较两组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56.07%±9.20%、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管重建率。结果PT+PCI组的TIMI血流(2.54±0.18)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89.73%±9.43%、LVEF值56.07%±9.20%及血管重建率0%,明显优于单纯PCI组的TIMI血流(2.01±0.28)级、TMP(1.52±0.47)级、2 hST段回落率56.41%±12.59%、LVEF值51.11%±8.97%及血管重建率3.33%(P<0.05)。结论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血栓及远端栓塞,有效地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使用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行直接PCI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因AMI住院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了血栓抽吸导管的患者共202例(抽吸组),另选择因AMI住院并行PCI的患者24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抽吸组在发病距血管再通时间[(5.3±2.8)h vs (6.0±3.1)h,P=0.012]、直接支架置入率(44.1% vs 30.5%,P=0.003)和术后达TIMI 3级血流(90.1% vs 81.1%,P=0.008)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而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则明显减少(3.5% vs 8.4%,P=0.032)。术后抽吸组在肌钙蛋白I峰值[(44.7±31.2)μg/L vs (52.5±34.8)μg/L,P=0.012]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152.0±73.6)u/L vs (166.0±70.5)U/L,P=0.041]、即刻心电图的ST段回落率(67.8% vs 57.0%,P=0.002)、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11.4% vs 22.9%,P=0.002)、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1.0% vs 4.4%,P=0.044)、病死率(3.5% vs8.8%,P=0.032)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患者行直接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明显减少无复流/慢血流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应用Diver和Zeek手动血栓抽吸导管在直接PCI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直接PCI前使用Diver和Zeek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76例。分为Diver抽吸导管组(Diver组)88例,Zeek抽吸导管组(Zeek组)88例。观察2组患者术中吸出血栓情况及术后组织灌注、TIMI血流、心肌酶及临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变化。结果 Zeek组术中抽出直径≥1 mm血栓比例明显高于Div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比例明显低于Div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应用抽吸导管前比较,应用抽吸导管后2组患者血栓积分、TIMI 1级血流比例明显降低;TIMI 3级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BG)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抽吸导管是直接PCI术中抽出直径≥1 mm血栓的独立影响因素;MBG 0~1级、TMP 0~1级、吸烟、左前降支病变及术前TIMI 0级是术后ST段回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2种血栓抽吸导管均能有效改善直接PCI术后TIMI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降低血栓负荷。但对直接PCI短期预后的影响元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血栓吸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8例因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发现冠状动脉内有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血栓吸引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血栓吸引组采用抽吸导管对冠状动脉内血栓进行吸引,对照组采用常规PCI治疗。观察术后两组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情况、30d和1年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与常规PCI相比,血栓吸引能显著改善心肌灌注(术后即刻TIMI血流3级:36例比30例,P<0.05),使ST段明显回落[术后2h ST段回落≥50%者:65.2%(28/43)比35.6%(16/45),P<0.01];血栓吸引组30d和1年时LVEF有升高趋势、MACE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PCI相比,血栓吸引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即刻心肌灌注,增加ST段回落,有改善1年临床预后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7月~2006年9月,共70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抽吸器组3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情况从同期急诊介入治疗的ACS患者中选取35例条件相匹配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础资料、造影结果和临床预后。结果抽吸器组支架直接置入率高(P=0.009),远端栓塞发生率低(P=0.046),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帧数计数值小(P=0.004),心肌灌注分级3级获得率高(P=0.044);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抽吸器组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T峰值浓度较低,ST段回落幅度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住院期间和中期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CS患者中,急诊PCI时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器安全可行,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即刻的远端心肌血流微灌注,减少心肌酶的释放,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在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进行血栓抽吸前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心功能以及主要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取2009年9月至2011年11月在常平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53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在造影术后,血栓抽吸前立即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5ml,另一组在血栓抽吸术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5ml,评价PCI术后两组间造影结果以及左室射血分数、MACE的情况等等。结果在血栓抽吸前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MBG2、3级的比例为85.0%,而在血栓抽吸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的比例为6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前LVEF值分别为71.5±10.0和61.5±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冠状动脉内TIMI3级血流、CTFC帧数、以及ST段回落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时,如果患者血栓负荷过重,在支架置入术前先行冠状动脉内替罗非班注射,然后再进行血栓抽吸可以得到更好的心肌再灌注,并且对LVEF的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时间对血栓抽吸治疗高血栓负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AMI)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间AMI患者共68例.其中应用抽吸导管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3例,为血栓抽吸+PCI组;另有常规PCI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造影结果、临床预后及心肌梗塞溶栓(TIMI)血流分级.结果:抽吸+PCI...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中Diver CE血栓抽吸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急诊PCI的AMI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内高负荷血栓性病变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iver CE组(n=28)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再行PCI治疗,对照组(n=28)直接行PCI治疗。结果Diver CE血栓抽吸术后的PCI术后ST段回落(STR)(〉70%)明显优于对照组(71.4%比39.3%,P〈0.05) 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2.8±0.4比2.0±0.6,P〈0.05)、血栓积分(TS)(0.1±0.2比1.5±1.0,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50±12mL比60±14mL,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0.58±0.18比0.46±0.14,P〈0.05)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低(3.6%比14.3%,P〈0.05) 30d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成形术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两组未见明显差异(0比3.6%,P〉0.05)。未见与Diver CE血栓抽吸相关的血管并发症。结论Diver CE血栓抽吸术能促进AMI急诊PCI术后STR,改善TIMI血流、TS和左心室功能 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对AMI患者,若其冠状动脉内以血栓性病变为主,应考虑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年轻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分为抽吸组(使用抽吸导管,37例)及常规治疗组(不使用抽吸导管,42例),观察两组的术后冠脉血流 TIMI分级、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状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抽吸组在术后 TIMI血流分级[(2.33±0.48)级比(3.00±0.00)级]、2h ST段50%回落率(45.24%比70.27%)、1周时的LVEF值[(47.21±9.28)%比(52.16±7.87)%]显著上升;心绞痛症状(50.00%比27.03%)、随访中心功能分级[(1.52±0.71)级比(1.22±0.42)级]显著减少或降低(P<0.05或 P<0.01)。MACE事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PCI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有助于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血栓抽吸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STEMI 患者105例,其中应用血栓抽吸+PCI 治疗34例(血栓抽吸+PCI 组),接受常规 PCI 治疗71例(常规 PCI 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流恢复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再入院情况。结果:与常规 PCI 治疗组相比,血栓抽吸+PCI 组血流恢复后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36.62±133.00)ng/ml 比(186.47±69.20)ng/ml]、肌酸激酶(CK)[(2833.39±198.70)ng/ml 比(2129.59±199.40)ng/ml]峰值及 CK-MB [(12.38±6.70)h 比(9.65±3.90)h],CK [(12.80±8.10)h 比(9.68±3.50)h]峰值时间均显著降低(P 均<0.05);随访1年 MACE 事件发生率(19.7%比8.8%)及再入院率(66.2%比50.0%)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血流恢复与心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诊 PCI 术中血栓抽吸有助于减轻病情,使酶学水平显著下降,可能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靶病变的变化及延迟支架置入情况。方法入选48例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急诊予单纯球囊扩张和(或)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3级,7 d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靶病变血管狭窄情况必要时置入支架治疗。观察靶病变变化的相关数据,包括狭窄程度、长度、近端参考血管直径、远端参考血管直径,比较老年患者(≥60岁)和中青年患者(<60岁)支架置入比例。结果 7 d后复查CAG显示靶病变直径狭窄程度较直接PCI时减轻(35.5%±14.1%比48.8%±11.0%,P<0.01)、病变长度缩短[(15.69±5.36)mm比(18.94±5.37)mm,P<0.01],靶病变近端参考血管直径[(3.29±0.33)mm比(3.24±0.32)mm,P=0.02]和远端参考血管直径[(3.18±0.33)mm比(3.08±0.33)mm,P<0.01]增大;其中,39.6%(19/48)患者因靶病变狭窄>50%置入支架,老年患者和中青年患者置入支架比例分别是56%(9/16)、31%(10/32)(P=0.04)。结论对于中青年高血栓负荷不适宜直接支架置入术的STEMI患者急诊予单纯球囊扩张和(或)血栓抽吸即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再延迟必要时支架置入治疗策略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进行血栓抽吸术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共177例,其中急诊介入术加血栓抽吸治疗者为血栓抽吸组(81例),仅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作为标准PCI组(96例),比较两组的基础资料、术后心肌供血和心功能指标恢复情况.结果 血栓抽吸组支架直接置入率、术后2 h ST段回落〉50%率、冠脉心肌灌注分级(TMP)和校正的TIMI记帧法(CTFC)血流均明显优于标准PCI组;发病后24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与B型尿钠肽(BNP)值显著低于标准PCI组.结论 STEMI急诊介入术中应用血栓抽吸治疗安全可靠,可增加心肌水平的血流灌注,减少坏死心肌数量,从而改善STEMI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在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过程中联合应用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预防远端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5 4例ACS患者接受了PCI。其中 ,74例ACS患者 (男 6 5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5 7± 10岁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5 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 1例 )在PercuSurge装置的保护下进行PCI(PercuSurge组 ) ;80例ACS患者 (男 6 8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6± 10岁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5 8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 2例 )进行无保护的常规PCI(对照组 )。首要研究终点是院内和 30d的MACE。次级研究终点是PCI术后的TIMI血流和PercuSurge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全部病例均成功地置入血管支架 ,PercuSurge组全部成功放置PercuSurgeGuardWire保护装置 ,平均阻滞球囊直径 4 8± 0 6mm ,平均阻滞时间 9± 7min。PercuSurge组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 5 9%与 81 2 5 % ,P <0 0 5 )。并发症包括 1例血管夹层 (1 35 % )、1例远端小血管血栓栓塞(1 35 % )、1例PercuSurge导丝所致血管穿孔 (1 35 % )。PercuSurge组院内及 30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显著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4 0 5 %与 16 2 5 %、2 70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近期疗效。方法109例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PCI组),并与178例同期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的STEMI患者(UK组)进行住院期间疗效比较。结果与同期溶栓治疗相比,急诊PCI胸痛缓解迅速,120min ST段回落明显,再灌注成功率高(P〈0.01);住院期间梗死后心绞痛(P〈0.01)、再梗死及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急诊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2004年9月至2008年11月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1446例,其中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脏骤停组)49例,无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无心脏骤停组)1397例.分析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的临床情况,包括总病死率、心脏不良事件、卒中及出血事件等.结果 与无心脏骤停组比较,心脏骤停组急诊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8%比85.7%,P=0.497),住院期间心原性休克(3.0%比22.4%,P<0.001)和心脏骤停(5.9%比44.9%,P<0.001)的发生率较高,住院期间总病死率较高(2.0%比36.7%,P<0.001).发病至院外抢救时间、心脏骤停时心律为心室停顿、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7分和人院时心原性休克是心脏骤停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年显示,无心脏骤停组与心脏骤停组总病死率(6.5%比6.9%)、再次心肌梗死(1.4%比3.4%)、再次血运重建(3.4%比6.9%)和卒中发生率(6.4%比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无院前心脏骤停STEMI患者比较,合并院前心脏骤停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高,但是急诊PCI后1年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临床结果的影响,进而评价其在急诊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30例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急诊PCI的患者(均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替罗非班组,同期相匹配的30例行择期PCI的患者入选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在PCI术前第10~30分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3min注完),然后以0.1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36h,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输注安慰剂。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及口服二磷酸腺酐(ADP)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观察两组血小板聚集率、7d和30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死亡、顽固性心肌缺血、再发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术)和出血事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19±8)%比(54±7)%,P<0.001];7d和30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未见差别(16.7%比6.7%,P=0.42;30.0%比13.3%,P=0.21);替罗非班组出血事件有增多趋势(26.7%比3.3%,P=0.026),主要是穿刺点出血,二组均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替罗非班对急诊PCI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