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腰椎综合征的手术时机、方法及疗效。方法:46例颈腰椎综合征患者遵从常规手术原则,分别行相应颈及腰椎手术。结果:手术后随访6个月~3年1个月,JOA评分颈椎术前平均8分,术后13.5分,腰椎术前平均6分,术后12分,植骨融合率100%,无内固定断裂等原因而2次手术患者。46例中12例于8个月内再次行另一部位手术。结论:颈腰椎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关键是掌握手术适应症、时机和术后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行颈椎前路手术后切口血肿压迫的临床表现,评估其风险因素,以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行颈椎前路手术的226例患者,行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85例,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119例,ACCF+ACDF+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DR)22例,术后对颈部切口血肿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结果:在后两种手术方式中有10例患者在术毕关闭伤口时评估术中损伤大,创面渗血较多,在术后安置冲洗管,术后引流液性质清亮后改接负压引流管。226例中4例出现术后切口血肿,在床旁立即把伤口全层打开,畅通气道后,急诊行血肿清除术。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颈部血肿是颈前路术后最严重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对患者采取的手术方式、患者的既往史、术后生命体征观察、呼吸道和切口的护理等因素的正确评估、严密观察并全过程采取积极有效对策,是减少血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随机抽取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2003-02/12行颈腰椎手术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2004-01/05行颈腰椎手术患者(120例),观察组术后即使用颈腰痛治疗仪进行治疗,对照组其余同观察组,按照颈腰椎术后常规进行护理。结果术后3d对照组患者疼痛轻度21例,中度37例,重度42例;观察组患者疼痛轻度69例,中度42例,重度9例。观察组患者术后使用镇痛剂的比例为51.0%,对照组为10.9%。提示颈腰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颈腰椎术后切口疼痛。  相似文献   

4.
总结1例巨大颈部鳞状细胞转移癌行颈部改良根治性颈清扫+左侧根治扩大性颈清扫+颈部转移癌切除+大隐静脉移植代锁骨下静脉+背廓肌皮瓣修复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术前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尤其是移植皮瓣的观察;做好抗炎、抗凝、抗痉挛的护理,做好颈部缺损修补复后的护理。对于此患者患病时间长、手术时间长、多学科联合手术术后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住院23d后出院。  相似文献   

5.
对颈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反射亢进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男,36岁。因颈部被砸伤后四肢感觉障碍、活动不能,二便失禁1d入院,诊断为颈6椎体骨折并完全性脊髓损伤,在骨科行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3周转入我科康复治疗,已行康复治疗1个月余。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37岁,颈椎外伤术后1年余,高热4 d,左颈部肿胀2 d,于2005年10月7日入华山医院重症监护室。2004年9月12日患者在国外摔伤致全身瘫痪,当地医院诊断为颈6~7双侧关节突交锁伴完全脊髓损伤,急诊行颈6~7关节突交锁闭合复位,前路颈6~7减压,Atlantis钢板固定,左髂骨植骨融合术。术后12 d行气管切开术。2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颈前路单双节段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中后纵韧带切除前后颈椎的即刻稳定性变化,为临床手术中对后纵韧带的处理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15具新鲜小牛颈椎标本(C3-T1),1具用于预实验,将14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具标本,组1用于单间隙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模型的检测,组2用于双间隙检测,按操作过程依次标记为:N正常标本组→A1、A2椎间盘切除+植骨→B1、B2椎间盘切除+植骨+颈前路内固定→C1、C2椎间盘切除+植骨+后纵韧带切除→D1、D2椎间盘切除+植骨+后纵韧带切除+颈前路内固定.用实验应力方法测试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颈椎椎体载荷-应变关系:A1、C1的应变比N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状态均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1组的应变比N均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B1组比A1组的应变平均下降26%,有显著性差异(P〈0.05);D1组比B1组应变稍增加,其中在前屈状态增大最多(4%),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1较A1组增大,前屈状态特别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情况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2的检测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其变化规律与组1相似.结论 在正常标本内颈椎后纵韧带的完整性在维持颈椎稳定性方面起重要作用,后纵韧带的切除导致脊柱标本在前屈状态下稳定性下降最明显.单节段和双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的标本比正常标本的稳定性下降,此时后纵韧带的切除使得标本的稳定性下降更明显,并且单节段和双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的标本通过植骨内固定有效地增强了术后标本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电针刺激双侧“合谷”、“内关”穴对儿茶酚胺的干预效果。 方法:①选取2005—05/2006—03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择期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住院患者60例,按随机对照Doll’s法分为电针刺激+颈丛阻滞组、单纯颈丛阻滞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病种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电针刺激+颈丛阻滞组患者分别于双侧“内关”、“合谷”穴皮肤消毒后刺入银针,直到有明显“得气”感觉,接上电刺激仪连续高频密波刺激(60Hz,1~2mA,20V),以能耐受无特殊不适为度,观察约10min后行双侧颈深丛阻滞。单纯颈丛阻滞组不给予电针刺激,只以同法行颈丛阻滞。③分别于麻醉前(t1)、双侧颈丛阻滞后5min(t2)、切开皮肤(t3)、剥离甲状腺(t4)、缝皮前(t5)、缝皮后5min(曲各时间点记录两组平均动脉血压、心率、手指血氧饱和度、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变化。同时对患者术中疼痛程度(0分=无痛,10分=剧痛)及镇静与紧张程度(0分=轻松舒适,10分=紧张不适)进行评分。观察围术期并发症和毒副反应。 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实验选取拟行择期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住院患者60例,电针刺激+颈丛阻滞组有1例患者因冰冻切片为甲状腺癌需行扩大根治术改全身麻醉而剔除。①围术期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指标-儿茶酚胺检测结果:单纯颈丛阻滞组肾上腺素浓度在剥离甲状腺、缝皮前、缝皮后5min明显高于电针刺激+颈丛阻滞组(P〈0.01),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于缝皮前、缝皮后5min明显高于电针刺激+颈丛阻滞组(P〈0.05)。②围术期各项循环指标检测结果:术中平均动脉血压电针刺激+颈丛阻滞组比较稳定,而单纯颈丛阻滞组波动明显,于切开皮肤、剥离甲状腺、缝皮前明显升高(P〈0.01);单纯颈丛阻滞组心率于切开皮肤、剥离甲状腺时间点明显高于电针刺激+颈丛阻滞组(P〈0.01);两组手指血氧饱和度基本相似俨〉0.05)。③术中疼痛程度评分、镇静与紧张程度评分结果:电针刺激+颈丛阻滞组患者术中疼痛程度评分、镇静与紧张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颈丛阻滞组(P〈0.01)。④围术期并发症和毒副作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电针刺激+颈丛阻滞组明显低于单纯颈丛阻滞组俨〈0.05)。 结论:电针刺激“合谷”、“内关”穴联合颈丛阻滞应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较单纯颈丛阻滞效果更好,明显减轻心血管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0岁。于2004年发生结肠肝曲癌行第1次手术,于2012年又发生乙状结肠癌行第2次手术,间隔1年,又三重复发吻合口癌,于2013年4月11日行第3次手术,术后又并发小肠不全梗阻、小肠局部坏死。于2013年4月27日行广泛肠粘连+肠粘连修补术+末端回肠造口术即第4次手术。术后患者造口排便、排气通畅,进食良好,于5月11日出院。  相似文献   

10.
卢弘栩  袁文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047-2049
目的 通过对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使用或不使用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随访,分析不同术式对颈椎曲度和高度的影响。方法 对45例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12-38个月,平均20个月,其中A组行颈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20例,B组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2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内、术后2-4个月、术后5-7个月、术后1年以上拍摄颈椎标准侧位片,测量融合节段颈椎前高、后高、颈椎总曲度、融合节段曲度,分析这些参数在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 X线片测量显示,融合节段颈椎前高、后高及节段曲度在术后1周内A、B组在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分别增加(4.1&;#177;1.6)mm,(2.2&;#177;0.8)mm,(7.1&;#177;5.3)&;#176;,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gt;0.05,t=1.932,1.484,0.420),在术后2-4个月、术后5-7个月及术后1年以上的随访中,A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以术后2-4个月尤著,而B组在术后长期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均能较好维持,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lt;0.05,t值为2.435-4.701。颈椎总曲度在术后1周内亦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增加(10.4&;#177;7.7)&;#176;、B组增加(8.1&;#177;3.4)&;#176;,两组间统计差异无显著性(P&;gt;0.05,t=1.364);在术后2-4个月、术后5-7个月的随访中,A组有逐渐丢失趋势,而B组能较好维持,但两组间统计差异无显著性(P&;gt;0.05,t=0.400,1.330),在术后1年以上随访中,A组回到近于术前水平,而B组仍能较好维持,两组间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lt;0.05,t=2.814)。结论 对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辅以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不仅有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率及椎间高度,并有助于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7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片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17个月.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术后颈椎稳定性较差,术后Cobb角、椎间高度较难维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二种不同颈前路减压术式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17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较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均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稳定性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差。  相似文献   

13.
对颈椎减压植骨术后应用氯硝安定致呼吸停止抢救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48岁。既往患精神分裂症7a。因颈椎疾患于3d前在我院骨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并用颈托固定。术后精神症状即开始加重,患者彻夜不眠,烦躁,凭空闻声、凭空视物、言语混乱,行为冲动,自己将引流管咬断并将其拔出,无法进行治疗,无法护理。术后第3天转入我科,诊断为:(1)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14.
张学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4243-4243
我院骨科2006—2009年共对1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致脊髓及神经压迫的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尹庆水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4):85-87,i0005
目的:评价应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改善脊髓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1999-10/2003-04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采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陈旧性寰枢椎前脱位伴高位颈髓压迫症患者25例。陈旧性齿突骨折脱位12例,先天性畸形lO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均为寰枢椎前脱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别采取不同方法,经口咽前路和后路一期减压及后路内固定6例,后路减压内固定12例,后路减压内固定后二期行前路减压7例。减压后全部病例均行Cervifix枕颈内固定,取髂骨植骨,术后佩带颈围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OA17分,0分为严重障碍,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评价脊髓功能改善率。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215;100%。采用自拟的公式评价脊髓受压改善率,改善率=[(术后矢径-术前矢径)/(拟正常矢径-术前矢径)]&;#215;100%。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随访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患者枕颈不适消失,四肢麻木基本消失,感觉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平均为14.2分,平均较术前提高6.4分,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为68.4%;术后脊髓减压改善率为70.2%;术后三四个月均骨性融合,无骨不连发生。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25例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折断及松脱现象。但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病例中,有6例患者发现其颈椎固定节段与未固定节段的界面出现明显的成角和轴线异常的影像学变化。术后被固定融合的枕颈及颈椎节段的活动功能均丧失,仅靠下颈椎的代偿,颈椎活动度明显受限,仅为正常活动度的1/3左右。1例发生椎动脉损伤,为先天性畸形患者,术中给予及时处理。结论:Cervifix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装配合理,提供螺丝钉最佳装配位置;留有植骨空间利于植骨融合;其纯钛/TAN合金材质不影响术后MRI检查,能量化术后的脊髓减压改善情况,优于枕颈CD环等内固定。但其固定节段多,影响颈椎活动度;并可加速下位颈椎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16.
林玉英 《当代护士》2016,(7):121-122
正颈椎骨折颈髓损伤严重的并发症是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导致呼吸骤停继而心跳停止。本院于2015年4月19日收治了一位头部外伤伴颈椎骨折颈髓损伤致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经严密观察,早期诊断及时发现颈椎骨折颈髓损伤,早期启动预警机制,采取及时有效的复苏措施等,通过机械、生理和药理学等方法使患者恢复心搏和呼吸,得以抢救成功。现将病例的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71岁,以"摔伤致人事不省2 h余"为主诉于2015  相似文献   

17.
李敏 《当代护士》2014,(10):154-155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因“膀胱肿瘤”于2011年7月24日在本院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右侧输尿管再植术”术后定期行膀胱检查,以“丝裂霉素”行膀胱灌注18个月,2013年11月7日出现无痛性肉眼全程血尿,泌尿系彩超提示:膀胱占位。以“膀胱癌”收入院,完善各项检查后,于2013年11月1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双侧输尿管与回肠吻合内置输尿管支架,放置耻骨后引流管,回肠远端皮肤造口,留置回肠引流管。术后给予:①补液4000 ml;②抗炎:头孢孟多酯4g/日+左氧氟沙星0.3 g/日+甲硝唑0.5 g/日;③止血:巴曲亭1 U皮下注射等治疗。术后13 d拔除耻骨后引流管,14 d拔除膀胱造瘘管,拆线,伤口1期愈合。回肠膀胱乳头部血运良好,造瘘口周围皮肤无红肿、糜烂。  相似文献   

18.
对剖宫产术中并发心跳骤停抢救成功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33岁。孕2产1,妊娠42^+1周.ASAⅡ级。因胎儿宫内窘迫.急诊行剖宫产手术。患者进手术室后生命体征平稳,给予静脉输液,硬膜外腔穿刺置管,推入利多卡因局麻药20min后开始手术,17min娩出一重度窒息女婴.即给清理呼吸道、吸氧、胸外心脏按压后新生儿有哭声。在抢救新生儿的同时护士发现产妇呼吸心跳停止,瞳孔中度散大,立即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1mg快速静脉注射,3min后患者心跳恢复,随之出现自主呼吸,但双侧瞳孔仍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给头部冰帽降温、脱水、利尿等治疗,手术结束时,患者浅昏迷,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于2h后意识完全恢复,瞳孔、光反射正常,安全回病房,继续给抗感染利尿等药物治疗,住院9d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9.
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并发食管瘘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并发食管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2005年2月行颈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患者4例。结果:4例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均恢复满意,随访6个月~5年.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植骨愈合,无迟发性感染出现,未发现植骨块或钢板移位.无假关节形成。结论:术中损伤、术后内置物脱出及植骨块移位压迫、局部血肿是食道瘘的主要原因,高龄、全身情况差、颈部软组织瘢痕、肥胖颈短、前路C3~4及C7、T1减压内固定是高危因素,预防食道瘘的发生关键在于解剖清楚,动作轻柔,分离食道与椎前间隙时最好不要用锐器,内固定牢固无翘起或滑脱。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对整个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颈段脊髓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段脊髓肿瘤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19例颈段脊髓肿瘤病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做好体位、切口、疼痛、药物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结果术后1例病人双下肢肌力较术前差,经过针灸、高压氧等康复治疗,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19例病人均能顺利出院,无并发症出现。结论颈段脊髓位置特殊,肿瘤手术切除危险性大,而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