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证实孕豚鼠针对内耳组织抗原特异性抗体是否可以通过胎盘进而造成其子鼠自身免疫性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方法:采用同种粗制内耳抗原免疫豚鼠,造成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ASNHL)动物模型[ELISA法测定示血清抗体水平升高和耳蜗电图(EcochG)示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和(或)耳蜗微音器电位阈值或伪闽升高],取其血清(含特异性抗内耳组织抗原的抗体)持续转移免疫妊娠豚鼠,采用EcochG测试被动免疫妊娠母鼠和子鼠的听觉功能,再采用颞骨火棉胶切片和HE染色,光镜观察内耳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各组出现听觉损伤的动物情况是:采用ASNHL模型动物血清被动免疫的8只妊娠母鼠中有5只(7耳)和其所产子鼠8只中有6只(10耳)、采用非ASNHL模型动物血清免疫的妊娠豚鼠所产子鼠5只中有1只(2耳)。出现听损的被动免疫母鼠和子鼠内耳病理形态学改变主要为螺旋神经节细胞变性和Rosenthal管中炎症细胞(以单个核细胞为主)浸润,部分动物出现膜迷路积水。结论:同种体液转移免疫可造成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变:子鼠产生听觉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母鼠所产生的特异性抗内耳组织抗原抗体经胎盘到达子鼠体内所致。  相似文献   

2.
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豚鼠的子代内耳生理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观察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 (ASHL)母豚鼠所产子代内耳生理功能的变化 ,探讨针对内耳的自身免疫因素对子代内耳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改变特点。方法 :同种内耳抗原 (CIEAg)持续免疫孕豚鼠 ,采用耳蜗电图 (记录cAP、CM )和眼震电图仪 (记录自发性眼震和冷热空气试验 )测试母鼠和子鼠的听觉和前庭功能 ,并检测血清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结果 :ASHL模型母豚鼠所产子鼠血清中发现有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 ,部分 (3 /9)出现听觉损伤。非ASHL母鼠和对照组母鼠所产子代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ASHL雌鼠所产子代可出现感音神经性聋 ,其内耳损伤和功能障碍极可能与针对内耳组织的自身免疫反应 (尤其是体液免疫 )有关 ,从而提示内耳自身免疫因素可能为部分先天性非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孕豚鼠所产子鼠听觉损伤(听损)程度与母鼠特异性免疫反应水平的相关性,同时了解子鼠内耳病理损伤和听损的特点。方法:同种粗制内耳抗原免疫雌性豚鼠,后将其与雄鼠交配,妊娠并生产子鼠。测试母鼠特异性抗体、细胞免疫反应及听觉功能,光镜观察内耳组织形态变化;测试全部出生后2周和部分出生后6周子鼠听觉功能,并亦用光镜观察内耳组织形态变化。结果:母鼠抗体水平在妊娠中期达峰值,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水平在妊娠晚期尚在进一步升高。子鼠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闽值与母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及cAP阈值升高程度呈线性正相关、与母鼠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水平呈非线性2次多项式关系。结论:母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和cAP闽值升高程度越显著.子鼠发生听损概率越高,听损亦越严重。随出生后时间延长,子鼠听损无明显变化,听损子鼠可发生膜迷路积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局部应用IL-10基因与慢病毒重组载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ASNHL)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纯化同种内耳抗原免疫豚鼠,造成ASNHL动物模型,再将重组载体分别经鼓阶、内淋巴囊和圆窗龛局部注射或渗透,观察听觉功能和内耳病理形态学变化,同时行免疫组织化学试验了解慢病毒转染和基因产物在内耳的分布。结果:治疗前后ABRⅢ波阈值的均值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局部基因治疗后均降低;治疗后各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病毒主要转染部位是血管纹、Corti器、蜗轴小血管周围及其内淋巴囊等处。基因产物表达部位与转染部位基本相同。结论:重组载体经不同途径均可转导入内耳,并在内耳表达基因产物,对ASNHL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内耳局部植入对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动物内耳病理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的调节与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钥孔嘁血蓝蛋白(KLH)抗原在已致敏的豚鼠圆窗龛局部免疫,造成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动物模型33只.分为IL-4基因修饰BMSCs组(A组)、空载慢病毒感染的BMSCs对照组(B组,即BMSCs空载对照组)和模拟手术对照组(C组),均将BMSCs细胞悬液经鼓阶开窗植入内耳. 提取豚鼠BMSCs,重组IL-4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BMSCs,成功后鼓阶开窗植入内耳.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和免疫酶组织化学法 分别观察导入内耳的BMSCs 及IL-4基因产物在内耳组织结构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测试观察血清抗KLH特异性抗体水平和听觉功能变化,并行内耳石蜡切片光镜观察.结果:局部KLH免疫后与内耳局部BMSCs植入后2周,特异性抗KLH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ABR Ⅲ波阈值不同程度降低,但前者阈值降低更为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MSCs(荧光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鼓阶、前庭阶,酶反应阳性(IL-4基因产物)部位主要集中于螺旋神经节、骨螺旋板唇部、Corti器、血管纹、耳蜗骨壁以及蜗管中的BMSCs的细胞和其周围.内耳光镜观察结果显示:A组和B组仅在鼓阶内有絮状物,注射部位有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C组可见螺旋神经节和蜗轴小血管周围有单个核细胞浸润,部分听损耳还可见螺旋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不同程度的膜迷路积水、蜗管内有絮状物和漂浮细胞. 结论:重组IL-4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植入内耳后,可在内耳迁移并产生基因产物IL-4.经IL-4基因修饰的BMSCs和空载在体外成功地转染BMSCs.经鼓阶途径BMSCs内耳移植均可明显减轻免疫性感音 神经性聋动物的内耳免疫炎症反应和听觉功能损伤,前者作用更为显著.从而提示BMSCs(包括经IL-4基因修饰的BMSCs)局部应用可对免疫性内耳病的免疫炎症损伤产生一定的调节和治疗作用,并有向病变部位迁移、聚集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以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的Fas配体(Fas-Ligand,即FasL)基因和白细胞介素10(即IL-10)基因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方法:采用同种内耳组织抗原加弗氏佐剂免疫豚鼠,造成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动物模型28只,按配对设计将其分为4组,通过鼓阶微量注射的方式,A组注入携带FasL基因的腺病毒(Ad-FasL),B组注入携带IL-10基因的腺病毒(Ad-IL-10),C组单纯注入腺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即Ad-GFP),D组注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基因导入7 d后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测试,后取颞骨制作石蜡切片并行HE染色和光镜观察,每组各取两耳行螺旋韧带和基底膜透射电镜观察.每组各取3只(6耳)行免疫荧光和酶免疫组织化学试验,以检测基因产物表达和腺病毒转染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携带目的基因的腺病毒可以转染血管纹、螺旋韧带、Corti器、螺旋神经节、蜗轴小血管周围及其耳蜗的骨壁等部位的细胞,并产生相应的蛋白产物(IL-10和FasL).ABRⅢ波阈值的均值对比结果显示,A组和B组明显低于C组和D组.内耳组织的免疫炎性反应亦明显较C组减轻.结论: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可以携带目的基因转导入内耳,并在内耳表达基因产物,其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有效地减轻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内耳组织免疫炎性损伤和听觉功能障碍,有望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采用同种内耳抗原免疫豚鼠,6周后免疫组动物50耳有33耳(66%)出现单侧或双侧感音神经性聋。内耳火棉胶切片,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以及体液免疫反应等观察,确认为免疫反应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聋。结合实验结果对本病病理特征和可能发病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4种纯化的内耳抗原免疫致梅尼埃病样内耳病变的情况,从而了解各抗原的致病性,并明确其在内耳的分布情况.方法: 70只豚鼠随机分成A、B、C、D、E 5组(A组10只,余4组各15只),以豚鼠内耳组织抗原的4种亚组分(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28 000、42 000、58 000和68 000)作为抗原,依次免疫B、C、D和E组豚鼠,观察听觉功能、前庭功能、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和内耳形态学的改变,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其在耳蜗的分布和表达.结果: 免疫前后A(对照)、B组平均听阈无显著性差异,亦未见明显的内耳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后B、C、D、E组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免疫后B组未发现听损动物,C组3只动物(4耳)、D组4只动物(6耳)、E组4只动物(6耳)出现听损,部分听损耳出现膜迷路积水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减少.免疫组化显示68 000蛋白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纹,Corti器也有少量分布;28 000蛋白抗体主要分布于螺旋神经节;42 000和58 000蛋白则在螺旋神经节、血管纹和螺旋韧带部位均有分布.结论: 粗制内耳抗原中42 000、58 000和68 000亚组分均能独立诱发自身免疫性梅尼埃病样内耳病变,实验性自身免疫性梅尼埃病的致病内耳抗原组分可能并非一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免疫性内耳病(IMIED)模型,并检测内耳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将20只豚鼠按配对设计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钥孔戚血蓝蛋白(KLH)在已致敏的豚鼠圆窗龛局部免疫,对照组用PBS代替KLH免疫豚鼠;观察血清中特异性KLH抗体水平、听觉功能及内耳病理形态变化,并行酶免疫组化试验观察内耳IFN-γ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免疫前后ABRⅢ波阈值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后实验组有7只动物(12耳)出现听损,且血清中特异性KLH抗体水平较免疫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免疫前后ABRⅢ波阈值的均值和血清KLH抗体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后实验组ABRⅢ波阈值的均值和血清KLH抗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免疫后内耳组织中有炎症细胞浸润,部分豚鼠内耳有迷路积水。对照组豚鼠内耳组织中无明显IFN-γ表达,实验组IFN-γ表达主要分布在血管纹、螺旋韧带、螺旋神经节、Corti器及蜗轴小血管周围。结论:在已致敏的豚鼠圆窗龛局部免疫,诱导并造成IMIED模型的成功率较高。正常豚鼠内耳中几乎没有IFN-γ表达,而在IMIED豚鼠内耳中IFN-γ有显著表达,提示IMIED发生发展可能与IFN-γ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崔莉  王振刚  刘复强  刘壮  高圆  刘博  赵丽萍 《中国医药导刊》2013,(7):1111-1112,1114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抗内耳组织抗体及抗人Ⅱ型胶原抗体对自身免疫病感音神经性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9例自身免疫病住院患者分为耳聋组(A组)和非耳聋组(B组),同期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C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内耳组织抗体,ELISA法检测血清抗人Ⅱ型胶原抗体水平。比较各组临床特征及两种自身抗体检测的结果。结果:A组20例(32耳)占免疫病组患者的40.8%(患耳占32.6%)。血清抗内耳组织抗体IgM、IgG阳性率: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gM A组B组均高于C组(0%)(P<0.01),IgG A组B组较C组增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抗人Ⅱ型胶原抗体水平A组显著高于B组(P<0.01),且均高于C组(P<0.01)。结论:自身免疫病患者中血清抗内耳组织抗体对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生无提示意义,血清抗人Ⅱ型胶原抗体水平增高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身免疫性梅尼埃病的体液与细胞转移免疫示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能否经体液和(或)细胞转移造成被动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梅尼埃病(AIMD),并了解针对内耳组织的特异性抗体和淋巴细胞到达内耳的途径,部位及其对内耳组织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AIMD模型动物的免疫球蛋白(IgG)行荧光标记,脾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行同位素标记,继而进行被动免疫(同时在内淋巴囊周围局部注射内耳抗原)。观察内耳听觉和前庭功能变化,不同部位组织中荧光聚集反应和同位素含量改变。结果:特异性抗体(IgG)首先到达血管纹和纳淋巴囊部位,特异性淋巴细胞则首先出现在内淋巴囊局部,内耳听觉和前庭功能障碍发生与内耳组织中抗体(即荧光反应强度)及淋巴细胞含量(即CPM值)呈明显相关性。结论:体液和细胞转移免疫均可诱发出被动免疫性AIMD;内耳组织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和淋巴细胞可经过体循环到达内耳局部,抗体主要经血管纹和内淋巴囊部位造成内耳病变(包括膜迷路积水),而特异性淋巴细胞则主要通过内淋巴囊局部造成内耳免疫炎性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与内耳免疫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占先天性聋的很大比例,对其探索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者主要就母体自身免疫对子代影响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与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及内耳免疫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迟发性膜迷路积水(DEH)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中内耳自身免疫性病理因素的作用。方法:对26例(同侧性19例,对侧性7例)DEH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听觉功能测试、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学试验及疗效分析。结果:导致先期耳聋的常见病因有突发性聋,脑膜炎,麻疹,乳突手术等;6例病人出现针对内耳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其中4例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DEH与原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的间隔期差异大,导致先期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较多,内耳自身免疫性病理因素在DEH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侧性DEH病人特异性免疫反应阳性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的结果提示其可能为交感性迷路炎。  相似文献   

14.
环磷酰胺预处理后再免疫豚鼠听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阳性率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以供圆窗给药治疗内耳病的研究.方法白色红目豚鼠97只,其中32只用于制备内耳抗原,其余分为试验组(n=47)和对照组(n=18).试验组环磷酰胺腹腔注射进行预处理,2 d后用粗制内耳抗原行皮下多点接种,接种后4、6、8、10、12、14、20 d,接受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对照组I不行任何处理,组Ⅱ仅行环磷酰胺预处理,不行粗制内耳抗原接种.结果接种后4 d时,试验组ABR阈值提高10 dB以上的动物占67%;接种后8 d时为86%,14 d时仍为60%,至接种后20 d时,所有动物ABR阈值恢复正常.结论将豚鼠用环磷酰胺预处理后,粗制内耳抗原只需单次接种,即可建立听力损害高发生率的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通过鼓阶开窗,微孔技术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入内耳鼓阶,研究IGF-1对感音神经性聋动物模型(庆大霉索致耳聋豚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豚鼠20只,施用庆大霉素致耳聋后均分为IGF-1组和对照组,行鼓阶开窗术,微孔技术注入试剂(IGF-1组注入鼠重组IGF-1,对照组注入人工生理外淋巴液)10μl,分别在术前和术后7、14 d行ABR测试;测试完后每组3只断头取听泡,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耳蜗毛细胞改变.结果 IGF-1组ABR反应阈(RT)术后7、14 d均比术前有显著降低;IGF-1组比对照组RT在术后14 d有显著降低.扫描电镜发现对照组较IGF-1组毛细胞受损严重;同时,IGF-1组受损毛细胞表面有指状微绒毛生长.结论 微孔技术注入IGF-1可以改善豚鼠受损听力,减轻庆大霉素耳毒性的继续损伤,其机制可能为减轻耳蜗毛细胞的损伤并修复部分毛细胞,同时保护传人神经.  相似文献   

16.
常英娟  宦怡  张劲松  任静  徐俊卿  张静  邱力军 《医学争鸣》2007,28(12):1128-1130
目的:探讨磁共振内耳成像在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38例可疑内耳畸形所致SNHL患儿,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 T超导磁共振仪,首先进行颅脑常规扫描,排除颅内其他病变后,分别进行3D/T2WI/TSE轴位和B-TFE的超薄斜矢壮位扫描,迷路病变采用MIP重建.结果:16例32耳显示听神经、迷路正常.2例3耳Michel畸型;6例12耳Mondini畸型;12例24耳前庭导水管扩大;20例畸形中有6例12耳同时伴有耳蜗前庭神经信号不同程度的缺失.2例4耳显示内听道狭窄伴蜗神经变细.结论:磁共振内耳成像对诊断儿童先天性SNHL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判断患儿内耳迷路及各神经发育情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这类患儿进行人工耳蜗置换的术前必要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