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r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2006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接受根治性手术的71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捡取数目将710例患者分为少于15枚组(327例)和15枚以上(含15枚)组(383例).按淋巴结转移率进行rN分期;按淋巴结转移数量进行pN分期.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少于15枚组和15枚以上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4个月(95% CI:55.6~92.4个月)和96个月(95% CI:77.8~119.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rN分期既是少于15枚组(P<0.01,RR=1.225,95% CI:1.102~1.362),又是15枚以上组(P<0.01,RR=1.421,95% CI:1.269~1.592)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pN分期仅仅是少于15枚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RR=1.475,95% CI:1.168~1.863).采用rN分期系统,相同分期的两组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pN分期系统,在pN1期患者中少于15枚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15枚以上组(P<0.01).结论 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在判断胃癌预后中,按淋巴结转移率的rN分期不受检出淋巴结数目的限制,较pN分期系统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2.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LL  Liang H  Wang XN  Zhang RP  Pan Y  Wang BG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0):1542-1545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41例行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复发(≤1年,82例)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预后.结果 早期复发组与对照组(1年后复发转移,59例)的1、3年存活率分别为36.6%、2.4%和100%、45.8%,两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复发组、对照组复发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5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体分型、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与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及腹腔热灌注化疗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早期复发转移病例生存率低、复发转移术后生存时间短.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及腹腔热灌注化疗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纳米炭用于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示踪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0年5月间发表的国内外有关纳米炭用于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示踪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软件分析评价淋巴结示踪效果。结果最终纳入19项RCT共1402例患者,其中纳米炭组和对照组各701例。纳米炭组淋巴结检出数、微小淋巴结清除率和检出淋巴结转移率均优于对照组,黑染淋巴结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的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27、3.54、2.59、4.06,均P<0.05)。两组淋巴结检出数目的漏斗图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P=0.07)。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炭有助于更加准确清扫淋巴结及微小淋巴结,提高转移淋巴结的检出,从而有助于术后病理分期的判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接受胃癌D2根治术病人单枚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及浠水县人民医院连续2 258例胃癌术后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计算单枚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并对单枚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 258例原发性胃癌病例中,纳入507例无淋巴结转移病例及123例单枚淋巴结转移病例,单枚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45%。单枚淋巴结转移病例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在肿瘤大小、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pT分期、脉管癌栓和淋巴结检查数目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和Lauren组织类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3)、脉管癌栓(P<0.001)、AJCC-pT分期(P<0.001)和淋巴结检查数目(≥30枚,P=0.002)与胃癌单枚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P=0.002)、pT分期(P<0.001)和淋巴结检查数目(≥3...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的胃癌淋巴结分期方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Peng K  Liu L  Zhang Y  Gong S  Quan  Sh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2):908-910
目的比较AJCC/UICC 1997年第五版胃癌TNM分期中的N分期与以淋巴结转移度为标准的新N分期. 方法行D2或D3术式的胃癌(皆无远处转移)标本用透光法摘取淋巴结,分别按2种方法分期,新法中N1为淋巴结转移度0.01%~10.00%, N2为10.01%~25.00%,N3为>25.00%.全组随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本组78例患者共取得淋巴结5388 枚,平均每例69枚(范围30~157枚).全组淋巴结转移率75.64%(59/78).新分期N0、N 1、N2、N3期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8.42%、7.58%、6.78%(χ2=35.85 0,P<0.01, r=0.95). 结论淋巴结转移度是一相对数,在预后的判断上,优于淋巴结转移数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灶性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以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胃癌病人2012例,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多灶性胃癌病人36例,收集3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病灶数目、部位、分化、T分期、最大直径,脉管、神经侵犯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淋巴结转移数目。依据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两组,淋巴结阳性组19例,淋巴结阴性组17例。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统计两组3年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多灶性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主灶侵犯深度、神经侵犯及主辅灶分布不同区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主灶侵犯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访结果表明,淋巴结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52.6%,淋巴结阴性组3年生存率为88.2%,阳性组生存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灶性胃癌是一种特殊类型胃癌,主灶的侵犯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可能表明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用于评价胃癌淋巴结转移及术前N分期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利用PACS工作站软件对89例胃癌患者的CT淋巴结检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CT检出淋巴结的大小和数目,并计算每例检出淋巴结的径线和:并将各CT指标与肿瘤的病理N分期进行比较。结果CT检出淋巴结数、最大淋巴结径线及径线和在肿瘤组织不同病理N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和非转移两组间上述3个指标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淋巴结数在pN1与pN3和pN2与pN1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最大径线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各病理分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径线和在pN1与pN2和pN1与pN3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检出淋巴结数目联合淋巴结径线和可为术前肿瘤N分期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胰头后淋巴结(第13组)微转移率及转移规律,探讨第13组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方法 通过实时定量免疫荧光PCR法(RQ-PCR)检测研究组44例行D2胃癌根治术+胰头后淋巴结清扫术的胃癌患者术中切除的第13组淋巴结中胃癌特异性标志物CK20 mRNA的表达情况,另选取49例同期行标准D2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研究组44例中共有11例发生第13组淋巴结微转移,微转移率为25%.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部位、原发癌灶大小、Bo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0.05),但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相关(P<0.01),黏液细胞癌、印戒细胞癌患者容易出现第13组淋巴结转移.6例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第12组)和11例肠系膜上血管旁淋巴结(第14组)转移的患者中分别有2例(F=23.694,P<0.01)和4例(F=13.756,P<0.01)出现第13组淋巴结转移,与其他各组淋巴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48 d和419 d,研究组中无1例出现术后第13组淋巴结转移所造成的梗阻性黄疸,对照组中发现1例,但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26,P=0.514).结论 对于黏液细胞癌、印戒细胞癌患者,或术中发现第12组或第14组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应该在标准D2根治术的基础上施行胰头后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淋巴结转移率(MLR)对淋巴结清扫不足15枚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到2007年7月间收治的61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320例,15枚以上者29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病理N分期(pN分期)和不同淋巴结转移度分期(rN分期)中预后的差异.结果 通过Log-rank检验,确定MLR的界值,按此界值可分为rN1(MLR小于或等于10%)、rN2(MLR大于10%,但小于或等于30%)、rN3(MLR大于30%,但小于或等于60%)和rN4(MLR大于60%)4期.对于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上述不同rN分期患者的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同一rN分期中,不同pN分期之间生存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pN2和pN3a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与15枚以上者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各个rN分期中,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rN分期是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2,RR=1.617,95%CI:1.111~2.354).结论 rN分期能很好地对淋巴结清扫不足15枚胃癌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分析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无瘤技术,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无瘤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将2004年5月至2006年1月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开腹组40例,腹腔镜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切除标本系膜完整性、切缘阴性率、腹腔冲洗液及吻合口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切口种植率等。结果显示,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切除标本系膜完整性、切缘阴性率、腹腔冲洗液及吻合口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切口种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遵循无瘤技术操作是安全的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年人与中老年人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71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17例45岁以下 (青年组)和599例大于45岁(中老年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除肿瘤分期外,青年组与中老年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青年组Ⅲ期患者所占比例为47.9%(56/117),明显高于中老年组的33.6%(201/599,P=0.010).但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的预后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5年生存率:36.0%比33.8%,10年生存率:29.2%比25.0%,P=0.418).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不是食管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P=0.160,RR=1.187,95%CI:0.935~1.506).结论 尽管青年人食管癌的病理分期较晚,但其预后与中老年人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初治的56例青年人胃癌(年龄≤40岁)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同期56例老年人胃癌(年龄≥60岁)作对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56例青年人胃癌女性比例高于男性(χ2 =11.593,P=0.001);肿瘤多位于胃窦部;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和未分化癌为主,高于对照组(χ2 =16.586,P<0.001);临床分期以中晚期多见;术后生存中位时间为39.56个月,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80.0%、52.0%、24.0%;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生存率高于姑息性手术患者(χ2 =5.836,P=0.016);手术方式、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影响青年人胃癌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青年人胃癌以女性居多,起病隐匿,确诊多为中晚期,恶性程度高,应重视青年人胃癌的早期诊断,尽早行根治性手术,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我院住院患者,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年龄分为小于20岁组,21岁~30岁组,31岁~40岁组,40岁以上组。结果:IgA肾病患者在21岁~4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占66.9%);临床表现中发作性肉眼血尿以11岁~20岁最多见(占80%);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总胆固醇与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0岁以上组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及动脉壁增厚变性比例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血压、血尿酸、血脂情况,而且病理预后指标较差,应早期肾穿刺活检,对明确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及施行不同的治疗方案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40岁以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搜集SEER数据库中从2004~2009年收录的1 516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青年组(40岁)及中老年组(≥40岁),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生存率及临床特点。结果 40岁以下阴茎癌患者有65例,占4.3%。在2组中均以白种人多见,分别占80%(40岁)及83.8(≥40岁),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99)。在青年组,已婚者占52.3%,中老年组为57.7%(P=0.67)。本研究中阴茎癌发生部位不明的占大多数,在青年组及中老年组中分别为41.5%(40岁)及47.2%(≥40岁)(P=0.45),其次是龟头(35.4%比32.7%)。青年组的中分化阴茎癌(gradeⅡ)(46.2%)与中老年比(38.7%)较为常见,但是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715)。青年组未见分化较差的癌(gradeⅣ),而中老年组中分化较差的癌(gradeⅣ)占0.69%。对于总生存率,2组未见明显差异(P=0.706)。2组总的中位生存时间青年组为69个月,中老年7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7)。但Ⅲ期中,青年组中位生存期(47个月)明显短于中老年组(71个月)(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收集的数据库资料来看,青年组阴茎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中老年组相似,总生存率无明显不同,但是在两组中3期阴茎癌患者中位生存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为其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合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3例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其与同期343例胃原发型黏膜内癌(其中I~Ⅱ型275例,Ⅲ型68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差异。结果43例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男性30例(69.8%),60岁以下者23例(53.5%);溃疡位于胃体和胃窦者39例(90.7%),直径小于2cm者26例(60.5%);癌变后23例为未分化型(53.5%),4例(9.3%)出现淋巴结转移。43例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患者中有4例病灶位于胃上1/3,而Ⅲ型黏膜内癌均位于胃中下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而在细胞分化程度、脉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等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溃疡早期癌变与原发型Ⅲ型以及I一Ⅱ黏膜内癌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43例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患者术后中位随访57(16—98)月,5年总生存率为95.3%,与I~Ⅱ型(97.4%)和Ⅲ型(94.5%)黏膜内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632)。结论慢性胃溃疡早期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原发型胃黏膜内癌相似,预后良好,经根治性手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旨在为其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经手术治疗的324例胃癌病人(≥60岁)人选老年组,81例青年(〈44岁)胃癌病人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在临床症状、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构成、病史长短、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手术类型、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后,老年组与青年组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胃癌病人在临床及病理学方面并未显示出比青年病人更差的结果。老年人胃癌预后的改善仍依赖于早期诊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Gastric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cies worldwide. Some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it has a worse prognosis in young than in elderly patients.Methods: All young and elderly patients treated for gastric adenocarcinoma during the period 1988 to 1994 in a tertiary referral center in Mexico City were included. Demographic,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of young patients (less than 40 years of age) with gastric cancer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elderly patients (70 years of age or older) with the same diagnosis. Overall survival was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Results: There were 38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mean age of the young and elderly groups was 33 and 77 years, respectively. Family history of gastric cancer was reported by 6 patients of the younger group and by 1 patient in the older group (P < .05). Most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symptomatic and had an advanced stage of the disease. With a mean follow-up of 17 months, the overall median survival for all patients was 12 months. By group, the median survival was 13 and 12 months for the young and elderly patients, respectively (P = .38). Variables with significant impact on survival were the stage of the disease, possibility of surgical resection, location of the tumor, and a family history of gastric cancer.Conclusions: Young patients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in Hispanic population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 between young and elderly patients. Survival was determined by the stage of the tumor and the possibility of complete surgical resec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IgA肾病患者的肾脏病理分析,探讨肾脏病理改变在不同年龄阶段是否存在特征性改变.方法 原发性IgA肾病149例按患者年龄分为4组(A组0~20岁,B组21~40岁,C组41~60岁,D组60岁以上),参考Katafuchi IgA肾病积分标准和牛津分类标准对其肾脏病理改变与免疫荧光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两种方法显示结果基本一致,肾组织病理改变积分以A组最低,积分均从A组、B组、C组逐渐增加.A组IgA荧光强度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D组IgM荧光强度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即IgA肾病的病理改变与年龄有相关性,60岁前随着年龄增长肾脏损伤程度逐渐加重.20岁以下IgA肾病患者,免疫物质沉积强度强,推测免疫因素可能参与肾损伤的作用大且程度重,但病理改变最轻,可能预后最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7月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42例胃NE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并通过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42例胃NEC患者占同期收治胃癌的0.83%(42/5046),其中男性37例,女性5例,诊断年龄平均63岁。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R0切除者40例,R,切除者2例;术后有40例行常规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辅助化疗。4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4~70(中位26)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5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4%、26.2%和11.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肿瘤分期及手术根治程度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5)。结论胃NEC较为罕见,手术治疗是改善胃神经内分泌癌预后的关键,而术后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仍需优化。  相似文献   

20.
青年人与老年人胃癌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年人胃癌区别于老年性胃癌的临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对79例45岁以下(青年组)和120例65岁以上(老年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患者早期无特异症状、病程较短(165dvs400d,P=0.029)、并以胃下部癌多见(49.4%vs41.7%,P=0.038);病理分期两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总的中位生存时间,青年、老年组分别为1006d和530d(P=0.108);根治术后,青年、老年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97d和91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结论青年人胃癌具有症状无特异性、恶性度高、发展迅速等特性,但通过恰当的治疗,效果与老年患者无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