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 mg/d,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P<0.05).结论:辛伐他汀辅助治疗UAP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单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持续性治疗4w后,观察组患者单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缺血性胸痛,2008—09—2009-09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UAP,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3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三组:强化治疗组120例,常规治疗组118例,对照组102例。强化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40mg每晚一次,常规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对照组仅一般常规治疗,不用辛伐他汀。疗程均12周。结果对照组仅总胆固醇水平一项显著降低,其他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在降低血脂、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强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之间除降低血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强化治疗组出现肝功能异常的几率更大。结论辛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脂并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和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无需应用辛伐他汀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6.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远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3):181-182
冠心宁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改善缺血区血流、降低心肌耗氧等作用,系统观察冠心宁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P)患者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冠心宁注射液治疗UAP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病急、危险性大,病情重的一种疾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率高,今年来有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UAP的报道嘲。本文对我院2003-2004年10月应用肝素治疗UAP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一种常见的冠脉综合征,临床表现严重,易发生急性心梗,并可引起猝死.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uA,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可增加缺血后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或防上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发生。但其确切疗效目前各家报道不一。笔者收治了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利用该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源性猝死,我们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引言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摔死之间的临床状态,临床治疗及预后较差,我们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降纤酶治疗,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2资料和方法2.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为1995年1月至1996年5月人心内科住院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根据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1],本组66例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酶学检查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即初发劳力性、恶化劳力性、自发性和梗死后心绞痛。66例随机分为两组,降纤酶组:男22例,女11例,年龄4… 相似文献
12.
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葛根素注射液(商品名普乐林注射液,烟台中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的纯度大于98%的单一成份注射液,化学名为4,7-二羟基、8-β-D葡萄糖基异黄酮。我们于1997年4月至1998年10月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中的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等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共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38~72岁,平均54.3岁;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7~70岁,平均52.8岁。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约50%以上的急性心肌梗塞由UAP发展而来,因此,对UAP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我县为贫困山区县,UAP患者经济条件较差,多在门诊治疗。我科从1998~2001年使用口服华法令治疗UAP,经济、方便、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葛极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74例UAP患者随机分为2组。葛根素组(38例)在对照组(36例)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加用葛根素注射液静滴。2个疗程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硝酸甘油用量的变化;检测静息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葛根素组在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89.5%)、心绞痛被控制所需时间(平均5.6日),改善异常心电图及备注 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巴曲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巴曲酶注射液治疗 6 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6 9例UAP均为我院 2 0 0 2年 2~ 9月住院患者 ,全部病例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37例 ,男性 2 5例 ,女性 12例 ,平均年龄6 0 4岁 ;对照组 32例 ,男性 2 2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6 1 2岁。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意义。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包括休息、口服硝酸酯制剂、钙离子拮抗剂、β -受体阻滞剂、肠溶阿期匹林或静脉应用消心痛等 ;治疗组是在常… 相似文献
16.
付向东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4):185-186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阻滞剂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的疗效,检查心电图并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心绞痛发作的平均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为68.5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明显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相似文献
17.
18.
藻酸双酯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梗之间的中间综合征,其病理机制与冠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有关。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抗凝药,我们采用藻酸双酯钠与常规治疗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疗效的比较,初步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选取我院内科近两年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例40份,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并具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特点,其标准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临床状态,属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一种类型,临床预后差,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我们应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及低分子肝素三种药物联合抗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