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术后肠套叠(postoperativeinussusception,POI)是术后肠梗阻少见原因之一,再次手术前很难明确诊断,易延误治疗危及患儿生命,我们近10年来诊治术后肠套叠5例,本文就其发病率及机理,诊断和治疗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10月~7岁,平均42.8月。首次手术:巨结肠根治术2例,肾母细胞瘤切除术1例,肝破裂修补术1例,脾破裂脾切除术1例。出现梗阻时间:3例在术后第5d,1例在术后第1d,1例在术后第2d。5例均表现为腹痛、呕吐、鼻胃管引流液增多,均无腹块及血便,腹部透视均表现为肠管胀气,多个阶梯液平。保守治疗3d无效均再次剖腹探查,5… 相似文献
2.
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八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志鸿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2,23(3):277-278
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非常少见 ,目前未见专门报道。其临床表现不典型 ,诊断困难 ,如延误诊治 ,死亡率非常高。本文报道近 10年来收治的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 8例 ,并对其诊断方法进行探讨。临床资料本组 8例 ,男 3例 ,女 5例 ;年龄 3~11个月 ,平均 5 .5个月。原肠套叠类型 :回 结型 5例 ,回 回 结型 3例 ,发病时间 12~ 5 0h ,均经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后再行手术探查复位 ,无肠坏死或肠占位。本组患儿有 6例第一次术后 1~ 3d有肛门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正常 ,已恢复进食 ;另 2例无排气、排便 ,腹胀 ,肠鸣音弱。再次出现症状距…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的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7例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的诊断。结果 该病少见,本组只占同期肠套叠手术后的6.4%,容易延误诊治。结论 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首先要有高度的警惕性,结合B超常规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5.
6.
7.
腹部手术后肠套叠临床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小肠套叠多见。本院近期收治1例肝母细胞瘤术后小肠套叠患儿。 相似文献
8.
小儿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为肠套叠,肠套叠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幼儿,其与肠管解剖特点以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等有关。幼儿发病的原因,与食物性质改变及急性肠炎等引起肠蠕动的节律失调、环状肌持续性痉挛有关。我科从1998年~2005年收治急性小儿肠梗阻37例,24例手术证实为“肠套叠”,20例发生肠坏死,其中2例死亡。现将其进行分析及总结。1临床资料与结果我科从1998年~2005年收治急性小儿肠梗阻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3月~4岁,2岁以下发病者27例,均为维吾尔族患儿。在夏、秋季发病者28例。30例在乡县医院或私人诊所诊治2~5d。24例为“肠套… 相似文献
9.
腹部手术后小肠套叠1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手术后肠套叠[‘’占腹部手术的4%。,多数术前得不到正确诊断[‘·”,以致延误治疗时机。本作者近年收治12例腹部手术后肠套叠,重点讨论病因及早期诊断问题。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60d~14a,12例均为小肠套叠。回一回套8例,空一空套4例,其中;1例3处套叠,套人Zcrn~10cm。1例术前确诊,其他病例因切口裂开和诊断机械性肠梗阻再次手术时确诊为小肠套叠,11例手法复位.1例行肠切除肠吻合未,12例均痊愈出院。原发疾病首次手术名称为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根治术)4例,急性肠套叠(肠套叠复位术)、肾母细胞瘤(左肾… 相似文献
10.
小儿术后肠套叠26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总结术后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复习26例小儿术后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分析其年龄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预后。结果26例患儿2a以下20例(76.92%)。继发于腹膜后手术9例,腹腔内手术17例。术后出现胃管胆汁性胃液量增多或呕吐及腹胀症状的时间,术后1wk以内24例(92.31%)。血便、阵发性腹痛、腹部包块少见。腹部X线检查均提示肠梗阻;19例口服钡剂动态观察可确定其梗阻部位。手术证实术后肠套叠多为小肠套叠,占96.15%。本组除1例肠套叠时间较长,2例回肠复套,术中复位困难而行肠切除肠吻合外,其余23例均手法复位。26例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后肠套叠其临床表现不同于原发性肠套餐,与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在发病时间上也有明显差别。对术后2wk内发生的肠梗阻,要考虑到肠套叠的诊断,尽早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提高新生儿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治愈率的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近年来收治的本症11例患儿(均经过病理检验证实)的临床及相关资料。结果 11例患儿中,8例存活,其中7例为近十年的病例。1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均为十年以前的病例。在存活者中,经追踪观察及消化道造影检查,残胃有明显代偿性生长,患儿生长发育未受到明显的影响。结论 早期发现、及时手术、控制感染、术后营养、支持治疗,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小儿胃畸胎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胃畸胎瘤的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 对我院1986年~2002年间9例小儿胃畸胎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胃良性畸胎瘤术后无复发,获治愈,1例恶性畸胎瘤术后化疗1个疗程后失访。结论 小儿胃畸胎瘤大多为良性畸胎瘤,经手术切除后,多无复发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小儿美克耳憩室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诊断及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美克耳憩室患儿临床资料。入院诊断包括:急性肠套叠8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急性肠梗阻5例、急性阑尾炎3例、弥漫性腹膜炎2例。其中23例行手术治疗,1例憩室出血患儿内科治愈出院。23例手术入路包括:麦氏切口3例;右经腹直肌切口4例;右腹脐上横切口16例。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辅助探查小切口肠切除1例;肠切除21例;憩室契型切除1例。结果近期无并发症发生,远期发生1例粘连性肠梗阻。随访3-6个月,疗效满意。结论美克耳憩室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合理地选择辅助检查手段是重要的,结合病史及症状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可减少误诊率。病变肠段的切除是必要和安全的。手术前的误诊、手术方法选择是否正确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47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诊疗的回顾性分析提出理想的手术方法。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囊肿切除加胆肠吻合术重建胆道。结果 随访46例,其中24例采用短段空肠间置,同时加抗返流术式者20例;22例行Roux—Y肝总管空肠吻合术,同时加抗返流术式17例,均疗效满意,而加抗返流术式者疗效更优。结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疗,应明确囊肿的分型及胆胰解剖,采用囊肿彻底切除,再行胆肠重建时应加抗返流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睾丸扭转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获随访的8例小儿睾丸扭转病例。结果 发病24h内就诊并及时手术治疗者睾丸发育正常。超过24h后诊治者4例中有3例睾丸轻微萎缩。结论 小儿睾丸扭转须早诊断,及时治疗,才能提高睾丸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肠系膜囊肿诊治体会(附1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小儿肠系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 对我院1993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小儿肠系膜囊肿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小儿肠系膜囊肿的临床表现及特殊检查方法,并对手术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16例中,年龄10个月~13岁.男10例,女6例,症状以腹部膨隆、慢性腹痛为多,其次为无痛性腹部肿块及其它消化道症状。7例(7/16)以并发症就诊,包括肠梗阻、肠扭转、腹膜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腹部B超检查,CT、MRI检查及剖腹术中确诊。手术方式11例(11/16)行囊肿切除,4例行囊肿及相邻肠管切除及肠吻合术,1例囊肿部分切除。囊肿部位以小肠系膜为多,有13例(13/16).内容物以浆液性为多。结论 小儿肠系膜囊肿在临床上依其部位和大小可表现为无症状、长期腹部胀痛或急腹症。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依据囊肿与相关肠管血供关系采取囊肿切除或囊肿与受累肠管切除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孙洁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2,1(5):396-396,395
臀肌挛缩症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臀肌及其筋膜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表现出特殊的症状、体征的临床综合征。国内区域性调查显示:儿童发病率1%—2.4%。我院从1994年1月~2001年1月共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2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小儿胰腺外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5例小儿胰腺外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 方法 收治5例胰腺外伤,3例保守治疗,2例手术治疗,1例行外引流,1例假性胰腺囊肿形成,行囊肿空肠Roux—Y吻合。结果 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经手术治愈。 结论 小儿腹部外伤有腹痛、血淀粉酶升高,需行B超及CT检查,尽早诊断治疗,并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儿童阑尾穿孔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阑尾穿孔治疗经验体会。方法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995年~2001年上海新华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近6年的儿童阑尾穿孔的临床资料。对比根据术中脓液培养结果来选择相对应的抗菌素,以及采用经验性广谱抗菌素。结果 共有219例作Ⅰ期阑尾切除术。对比前后3年的二组患儿,在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持续时间、抗菌素使用时间和其它腹腔内的并发症,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别。结论 对典型的阑尾穿孔应尽早手术。经验性的广谱抗菌素足够覆盖正常的肠道菌群,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阑尾脓肿,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行Ⅰ期阑尾切除。 相似文献
20.
34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要点及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2003年我院收治并经手术治疗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34例病例资料。结果术前经腹部立位X线片、消化道造影检查、X线钡剂灌肠确诊后,34例患儿施行了剖腹探查Ladd’s手术,术中发现22例(占64.7%)合并中肠扭转,其中4例因肠坏死同时行肠切除吻合术。治愈32例,治愈率94.1%,术后随访2-5年生长发育良好。2例患儿因严重肠扭转肠坏死术后死于中毒性休克,本组死亡率5.9%。结论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易合并中肠扭转,是新生儿期急性完全性高位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之一,宜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