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明确ICU下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情况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情况进行检测,与普通病房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检测并比较大肠埃希茵、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和非产酶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ICU产ESBLs菌检出率为48.92%,显著高于普通病房。碳青霉烯类药物对ICU检出菌的抗菌活性最强,非产ESBLs细菌对第3、4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性较产ESBLs细菌低。结论 ICU患者产ESBLs细菌的检出率呈升高趋势,耐药率也较高;治疗该类细菌,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抗菌素可作为临床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分布。方法对496份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痰液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用K-B法进行药敏分析,筛选产ESBLs菌株,并用PCR方法鉴定基因亚型。结果分离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45株,占所有病原菌的11.9%。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达60%以上,而对亚胺培南、呋喃妥因及阿米卡星等的敏感性都很高。有31.1%的肺炎克雷伯菌株被鉴定出产ESBLs,且ESBLs基因型多以CTX-M-14、TEM和SHV为主,且92.9%的菌株存在2种及以上的基因型。结论该地区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状况控制较好,但产ESBLs菌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现象严重,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医院内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的耐药性及耐药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分离的下呼吸道感染的肠杆菌科细菌用K-B纸片法和双纸片协同实验,检测ESBLs表型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检测的138株肠杆菌科细菌中,ESBLs总阳性率为35.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率分别为18.1%和17.4%。产ESBLs的菌株对三代头孢菌素普遍耐药,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有多脏器损害、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入住ICU、有介入治疗等患者。治疗产ESBLs菌引起的感染,应根据药敏结果 ,避免选择如头孢噻肟等易耐药三代头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各种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导致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不断增加,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使肺部感染治疗的选择用药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产ESBLs鸡肠杆菌科细菌对21种抗菌药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p β-lactamases,ESBLs)是指能水解青霉素类和广谱头孢菌素类(包括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及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质粒介导的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Beta-lactamase,BLA)。自1983年德国Knothe等从肺炎克雷伯菌中首次发现以来,世界各地不断有新的ESBLs从医院致病菌中发现。产ESBLs菌株已分布到全球各个角落,它们的流行呈增长趋势。ESBLs产生菌可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等形式使耐药基因在细菌间扩散,从而造成严重的爆发性感染流行及耐药菌的传播扩散,因此对产ESBLs菌株的检测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科院内感染特征、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47例儿科院内感染的患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医院感染资料及送检标本的病原菌鉴定结果。对被诊断为院内感染或可疑感染的患儿进行标本采集,接种于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分离后,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扩增,通过扩增产物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247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共发生269例次感染。发生感染部位中,主要以呼吸道(上呼吸道98例次、下呼吸道57例次)与胃肠道(45例次)为主,其余依次为切口、泌尿系统、血液、皮肤、腹腔、其他部位。共检出病原菌27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2株,革兰阳性菌56株,真菌25株,病毒42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29.45%)、大肠埃希菌(12.00%)、铜绿假单胞菌(6.55%)。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82%)与表皮葡萄球菌(4.36%)。真菌以白色念珠菌(5.82%)为主,病毒以轮状病毒(8.73%)为主。上呼吸道感染部位分离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36株)、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7月~2004年8月67例,院内感染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70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36株,并对其临床相关资料及体外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0%以上具有基础疾病,平均年龄超过70岁,医院感染科室10个,100%前期用过抗菌素,住院时间大于30天占61.2%,同时或先后接受过多种或多次侵入性操作者占83.5%,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多重耐药,亚胺培南是目前对ESBLs高度稳定的少数品种之一。结论严重多种疾病并多种侵入性操作是主要危险因素,其次是病程长和广谱抗菌素的长期使用,多种危险因素易导致产ESBLs杆菌感染的产生,应尽早根据病原微生物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素。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的390例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作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098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390例(35.52%)。肺部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卒中部位,卒中性质、意识状态等有密切关系。肺炎双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是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结论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避免感染的易患因素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治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肠杆菌科临床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本地肠杆菌科临床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方法 采用K-B法,接合传递试验,质粒谱分析,PCR,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33株产ESBLs肠杆菌科临床株的表型及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 33株临床株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85%,明显高于头孢他啶,PCR检测结果为28株临床株携带blaCTX-M-ESBLs,24株携带blaTEMDNA,9株携带blaSHVDNA,PCR-RFLP检测结果为临床株EC98A7的TEM酶含有E104K突变,未发现发生G238S突变的SHV酶,DNA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表明4株临床株(EC98A7,EB56,CFR78及KP9941)的blaCTX-MDNA片段属于CTX-M亚组1,分别与blaCTX-M-3和blaCTX-M-12的同一性最高,结论 本地肠杆菌科临床株85%携带CTX-M型,多数菌株同时携带2种以上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EC98A7同时携带CTX-M型和TEM型两种ESBL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收集我院131例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下呼吸道MDRO感染纳入MDRO感染组和非MDRO感染组,分析致病菌的菌群分布和药敏结果,并深入分析肺结核合并MDRO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70例肺结核合并MDRO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共培养出81株MDRO,G~-菌58株,占比71.60%,G~+菌23株,占比28.40%;近期(≤3个月)使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24h、结核病病程和肺部病灶累及肺野程度是肺结核合并MDRO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医师应针对病原菌特点及感染危险因素,行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的多重耐药菌进行监测和耐药感染因素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我院确诊为呼吸道感染患者的137株菌株进行细菌鉴别,采用kb法药敏试验观察耐药率和分析可能造成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我院ICU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种格兰阴性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高危因素主要为年龄、住院时间、住院次数、COPD病史、气管切开、深静脉导管、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次数、留置胃管等。结论我院的重症监护病房的呼吸道多重耐药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对多重耐药菌的合理监测和重视感染的高危因素对控制医院内感染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肺移植术早期合并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LTRI)的危险因素,总结常见的病原体及耐药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因肺移植术后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肺移植术后1周内是否出现LRTI将患者分为LTRI组(40例)和对照组(非LRTI组,20例)。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LTRI的高危因素。统计肺移植术后早期合并LTRI常见病原体及耐药情况。 结果 67%(40/60)的肺移植受者(Lung Transplant Recipients, LTRs)在肺移植后早期发生LRTI。LRTI组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的时间(d)高于对照组(P<0.05)。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术后肺部存在多种细菌、结缔组织病和低血清白蛋白是肺移植后7天内发生LRT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TRI组有20人(50%)因为LTRI需要改变抗生素治疗方案,对照组有2人(10%)根据病原微生物培养的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P=0.004)。病原体以细菌为主(109/122, 89.34%)。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16/122, 13.11%)、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17/122)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KP)(17/122, 13.93%)是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根据药敏结果,54.55%的PA为耐药菌。60.87%的KP为耐药菌, 84.21%的AB为耐药菌。 结论 改善病人的营养不良状况、加强供肺筛选有利于早期识别和预防LRTI。肺移植术后早期引起肺部感染的病原体以细菌为主,耐药率高,临床医生应特别注意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符合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且两次以上痰培养细菌呈阳性并为同一菌株的208例住院患者,分为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组(112例)和非MDRB感染组(96例),调查其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基础疾病、痰培养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侵袭性治疗措施、院内应用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的情况等18项相关因素。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与MDRB感染关系密切的危险因素。结果与MDRB感染关系密切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吸烟史(OR:1.182,95%CI:1.193.2.779)、痰培养细菌呈阳性前的住院天数(OR:1.131,95%CI:1.009—1.268)、留置胃管(OR:6.537,95%CI:2.913—14.667)、机械通气(OR:2.818,95%CI:1.079—7.358)、院内应用抗菌药物(OR:1.056,95%CI:0.549—2.030)。结论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是患者自身的内环境、侵袭性治疗措施和医院环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吸烟史、痰培养细菌呈阳性前的住院天数、留置胃管、机械通气和院内应用抗菌药物与MDRB感染关系密切,可能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下呼吸道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在我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160例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分析,分析多重耐药菌分布、耐药性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我院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绝大多数的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抗生素滥用、有创检查等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监控致病菌和高危因素,防止致病菌在医院内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探讨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谱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按照标准进行操作和结果判断。结果吸道感染病原菌谱主要有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经统计分析,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最强,其次是阿米卡星。而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格兰阳性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临床应该合理使用抗生素,这对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下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的相关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131例,综合分析其感染与麻醉的关系并分析干预对策。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和胸心血管系统手术造成的下呼吸道感染最多,约占51.91%,其次是胃肠道、肝胆、骨骼系统手术,约占23.59%。全麻器官插管造成的下呼吸道感染比例为50.52%,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为27.48%,局部浸润麻醉为22.90%。下呼吸道感染最多的是真菌类(29.00%),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7.56%),然后是铜绿假单胞菌(14.50%)。结论不同麻醉情况对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安排相应的合理干预措施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孙春荣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9):1563-1564
目的分析我院呼吸内科发生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检测出的263株多重耐药菌进行药敏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检测出263株多重耐药菌中G+菌占40.00%,G-菌占60.00%。G+菌主要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G-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结论分析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类型、及相关因素,以便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定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呼吸内科病房传播。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prognostic factors for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LRTI). LRTI are an heterogeneous group of disorders, including acute bronchitis, pneumonia, superinfection of chronic bronchitis and influenza. METHODOLOGY: A total of 616 patients with LRTI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with regard to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laboratory and radiographical data. Prognostic analysis included a univariate as well as a multivariate approach, in order to identify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death. RESULTS: The parameter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survivors and non-survivors in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were respiratory rate, PaO2, heart rat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platelet count, urea, creatinine, previous admission to the hospital in the last year and cavitations visible on the chest radiograph. CONCLUSIONS: LRTI remain a widespread problem an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rimary healthcare resources. The great variability seen in rates of hospital admission and lengths of stay in part reflects uncertainty among physicians in assessing the severity of the illness. According to our data, PaO2 and heart rate were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atient death and are readily defined and available at present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本地区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菌种分布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分析我院痰培养标本菌株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结果 G-杆菌分离425株(54.1%),以铜绿假单胞菌(22.1%)、鲍曼不动杆菌(17.5%)为主,G+球菌分离361株(45.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1.4%)、肺炎链球菌(10.1%)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分离103株(61.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检出8株(38.1%),肺炎克雷伯菌产β-内酰胺酶(ESBLs)19株(41.3%);大肠埃希菌产β-内酰胺酶(ESBLs)12株(1.6%);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对G-杆菌有较好敏感性;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磷霉素对G+球菌有较好敏感性。结论下呼吸道感染菌种分布及耐药性研究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开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临床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4例行开颅手术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出血部位、意识障碍、瞳孔变化、糖尿病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根据术后是否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将患者分为下呼吸道感染组和无下呼吸道感染组,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总结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和用药方式。 结果674例患者中术后出现下呼吸道感染者239例,无呼吸道感染者435例,2组患者的年龄、意识障碍状态、术前瞳孔散大情况、糖尿病史、COPD病史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占68.4%,革兰氏阳性菌占29.8%,真菌占1.8%。下呼吸道感染组住院时间平均18.23 d。无下呼吸道感染组住院时间平均14.47 d。 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与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糖尿病史、COPD病史等临床特征有关,早期予以针对性抗炎治疗可以降低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