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分析2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3例、淋巴管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3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4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转移瘤4例。结果: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及脏器的情况。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7%。结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61岁。主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3天”入院。体格检查:腹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异常肿物,肝脾未触及,M ur-phy征阳性,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门诊CT检查回报:脾脏体积增大,脾内类圆形混杂密度病变;胆囊炎。入院后初步诊断:腹痛待查;脾脏肿物待查;胆囊炎。患者入院后行超声检查显示:脾脏中部见一类圆形略强回声区,边界不清,范围约52mm ×42mm ,CDFI :略强回声区血流呈抱球样改变,脉冲多普勒可测到动、静脉频谱。行超声造影检查:经肘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 Sono Vue 1.2ml后,脾脏正常组织增强时间为18s ,病灶开始增强时间为16s ,略早于脾脏正常组织,动脉期呈不均匀增强,先为中心高增强,并迅速充填周围病灶组织,达峰时间为42s ,实质期呈低增强,逐渐缓慢廓清,基本廓清时间3min20s。超声造影提示:脾内实质性占位。造影剂呈快进慢出型,考虑:良性病变(图1,2)。  相似文献   

3.
徐天才  朱志平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52-1152
病例资料患者,男,45岁,因B超体检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入院,无恶心呕吐、畏寒、发热、腹痛、腹胀、乏力、消瘦等症状。查体:心肺无明显异常,肝肋下未及,脾肋下三指,腹平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平扫见脾脏增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24岁。体重减轻1个半月入院。查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未触及包块。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及外伤史。彩超示脾脏囊性包块。肿瘤标志物 CA19-9662.4 U/ml。入院后两次复查CA19-9结果分别为1573.4 U/ml、14547 U/ml。 CT平扫示脾脏内见大小约9.0 cm ×7.0 cm囊性肿块,边缘可见钙化,CT值约45HU,与正常脾脏分界欠清。增强扫描脾脏内病灶未见强化。术前诊断:脾脏囊性占位病变(真假性囊肿、淋巴管瘤均有可能)。术中所见:脾脏无明显增大,脾脏中间可见一大小约7cm ×8cm囊性肿块,边界清楚。腹腔镜下行脾脏完整切除术,病理结果示:原发性脾脏间皮囊肿。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0岁.因腹部外伤后不适7 h入院.查体:左下腹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12 g/L,红细胞3.56×1012/L,白细胞8.3×109/L,血小板150×109/L.CT示脾脏实质内见一较大稍低密度影,大小8.3 cm×6.3 cm,CT值30-50 Hu,边缘模糊,其中央区可见钙化,临床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于2008-06-05在全麻下行脾脏切除术,术中见脾被膜完整光滑,外侧被膜下可触及-8 cm×6 cm大小结节状肿物,表面光滑,质硬.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36岁,低热、消瘦、乏力伴夜间盗汗半年,于1990年8月31日收治入院。查体:无特殊。B 超检查示脾内见多个低回声区。B超诊断:脾内多发性占位,腹腔淋巴结肿大。胸部平片:两肺未见实质性病变,肺门不增大。CT 检查:脾脏增大,脾脏内见多个大小不等之低  相似文献   

7.
陈则君  赵可  费锋  汤晓东 《放射学实践》2023,(10):1357-1358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45岁,体检发现脾脏占位4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腹软,无压痛,未见肿块;肝脾肋下未及肿块。AFP、CEA、CA-125及CA-199均阴性。CT平扫示脾脏内边界清楚的类圆形等、略低密度影,大小约4.4cm×4.6cm,中心见更低密度区及小片状略高密度(图1),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图2),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渐进强化,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图3)。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41岁。体检B超发现左侧中、上腹巨大占位。患者平时无特殊不适.偶感腹部胀满。体检:脾脏增大,于左肋下6cm处可触及,表面光滑.质硬,无明显压痛。MRI检查示牌脏内一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例1男,49岁。左上腹不适2月余,超声示脾内多发强回声病变。查体和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MRI检查:脾脏轻度增大,广泛分布2~5 mm左右病灶,无明显占位征,T1加权病灶与脾脏等信号,质子和T2加权为界线清晰的明亮高信号。切除脾脏示质软,表面光滑,色泽暗红,剖面见较多小的紫红色病灶,切开有出血。镜下示病灶由血池、血湖构成。病理诊断:脾脏血管瘤(弥漫性)。 例2男,45。体检B超示脾脏占位就诊。CT检查:脾脏稍大,形态尚可,平扫见十余枚20~40mm大小的结节影,边缘欠清,质地较均,无钙化。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68岁。因“胃溃疡合并出血”于1986—11—10入院。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化验检查:血色素45g/L、红细胞1.9×10~(12)/L、血沉25毫米。胃镜:胃窦部溃疡、未见外压现象。因患者半年前出现腰痛,行腰椎X线检查:第二腰椎骨质破坏、椎体受压变形,不除外骨转移瘤。超声检查肝、胆、脾、肾及盆腔正常。三周后复查见脾厚6.1cm,内回声明显不匀,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中强回声光团、最大一个5.1cm,后方回声无增强反衰减,提示脾大、脾内多发实性占位,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十天后患者脾区疼痛明显,再次超声探测:脾内肿块中心有不规则无回声区,提示脾内肿瘤部份液化。经九个月化疗、放疗后查B超:脾厚5.5cm,内可见2.2×1.5cm及2.4×1.3cm两个中强回声光团。患者感觉明显好转。88—7病情恶化。超声见脾脏形态失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资料,包括脾卡波西氏肉瘤1例,脾血管肉瘤1例,脾弥漫性非何杰金氏淋巴肉瘤1例,脾非霍奇金氏淋巴瘤2例,脾何杰金氏病(结节型)1例,脾转移癌4例,脾淋巴管瘤2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1例.结果:超声检查能清楚的显示,脾脏占位病变的大小、形态回声特征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超声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100%,定性准确率为73.3%.结论:超声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1 病历简介 患者,女,60岁.无任何不适症状.体检中发现: 脾轻度肿大.血常规及肝功未见异常.经B型超声检查发现脾增厚,内见一3.6cm×3.8cm×4.5cm大小的强回声占位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0岁,体格检查发现脾占位,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盗汗及乏力、消瘦,触诊: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上腹部CT增强检查示脾内一类圆形肿块,大小约4.5cm×4.2cm,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主要呈略低密度改变(CT值为35.8HU),中心见类圆形更低密度灶(CT值24.3HU),大小约1.6cm×1.3cm,肿块与正常脾实质分界尚清;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质部分可见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脾,而中心可见不强化的坏死区;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67岁。因左上腹痛4天入院。4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上腹阵发性钝痛,可放射至左胸及左肩部。超声:脾大,包膜光整,实质内见大小约8.7cm×8.2cm中等回声团块,边界清,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诊断:脾内实质性占位(图1)。CT示:脾脏增大约11个肋单位,内见一大小约10.6cm×9.2cm不规则形混杂密度影,边界欠清,CT值约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43岁.因体检发现脾门区占位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平素无不适.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CT表现:平扫示脾门区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4.7cm x6.3cm x6. 5cm,部分边界清晰,内见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病灶显示更清晰,强化程度低于脾,肿块内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肿块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仍低于脾实质部分,延迟期肿块实质强化与脾基本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始终无强化.拟诊:脾血管源性肿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肾上腺巨大嗜铬细胞瘤误诊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小军  王国华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56-1056
病例资料患儿,男,5岁,左上腹持续性疼痛8h入院。体检:左上腹肌紧张,压痛,无反跳痛。患儿家长述其一周前曾撞伤左上腹。实验室检查:Hb70g/l,WBC19×109/l。急诊B超示:脾与左肾交界处不均性包块,脾肾边缘不清,脾下缘少量积液,考虑为脾延迟性破裂伤。临床以延迟性脾肾破裂伤行急诊CT检查,平扫示:左侧肾上腺及左肾区见一约10.5cm×6.4cm×10.0cm的不均匀肿块影,内有大片状低密度区,亦见散在斑片状钙化灶,CT值25~223HU,肿块与左肾及脾脏交界不清,左肾及脾脏轮廓不清,肝下缘及肝肾间隙见少量积液(图1)。CT诊断:左侧肾母细胞瘤并瘤内出血可能…  相似文献   

17.
脾脏淋巴管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男,27岁,既往有左下肢及臀部广泛性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病史。临床无症状,B超示脾脏明显增大,厚7.0cm,脾内布满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彩超见脾血流较丰富,脾静脉扩张内径1.2cm,诊断为血管瘤。CT见脾明显增大,密布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呈蜂窝状改变,CT值20Hu-22H  相似文献   

18.
余灯兵   《放射学实践》2009,24(8):824-824
外伤后脾挫伤合并宫外孕破裂出血罕见,本院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病例资料患者,女,40岁,腹部外伤后1h,血压下降,休克。CT腹部检查:腹腔大量积血,脾脏周围积血内可见稍高密度血凝块,脾脏内侧边缘可见线样稍低密度影(图1)。盆腔CT检查可见盆腔内大量积血,右侧附件区近右侧子宫角处见类圆形囊状低密度灶(图2)。CT诊断:脾脏挫伤伴腹盆腔内大量积血,右侧附件囊肿可能。  相似文献   

19.
外生性巨型肝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 女 ,33岁。 5天前体检时B超发现左上腹占位性病变入院。实验室检查无特殊。查体 :心肺 (- ) ,腹部平软 ,未扪及明显包块 ,肝脾未触及 ,肠鸣音正常。胃气钡双对比检查 :脾胃间距明显增宽 (图 1) ,胃泡影呈凹弧形下移 ,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其他异常表现。CT检查 :脾胃底间见 6cm× 7cm类圆形块影 ,密度不均 (图 2 ) ,CT值32~ 4 3HU ;增强扫描示不均匀强化 ,胃底受压内移 (图 3、5 )。CT诊断 :脾胃间占位性病变 ,胃平滑肌瘤可能。手术与病理 :见肝左外叶近三角韧带处一带蒂的外生性直径约 10cm质软的暗红色肿物 ,其蒂长径横径各约 1.5c…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招飞体检者脾脏大小的正常值范嗣和检查方法.方法 在空军招飞体检过程中,对东北、华北、西南地区共2 071名年龄17~21岁健康男性高中毕业生采用常规超声检查测量脾脏的厚度、长度及脾静脉内径,所用超声诊断仪的探头频率为3.5MHz.受检者右侧卧位,探头置于左侧肋间斜切,切面完整清晰地显示脾门的最大纵切面时冻结,测量脾脏厚度、长度及脾静脉内径.分析处理时排除含有明显病理性改变的脾脏.结果 2071名招飞体检者脾脏厚度3.74±0.41cm,长度9.79±2.76cm,脾静脉内径0.65±0.17cm.该人群相应指标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脾脏厚度2.803 5~4.439 3cm、脾脏长度7.263 9~12.211 6cm、脾静脉内径0.519 1~0.829 2cm;99%可信区问分别为:脾脏厚度2.726 3~4.696 4cm、脾脏长度5.857 3~12.483 3cm、脾静脉内径0.470 4~0.877 9cm.结论 初步确定了招飞体检人群脾脏大小的正常值范围,并且证明超声检查是招飞体检中准确评估脏器大小与结构状况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