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BP患者血清内抗BP180自身抗体,并对治疗前后的抗体滴度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PAG1,BP230)和BPAG2(BP180)是BP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所针对的主要靶抗原。BP230系胞浆蛋白表达在角质形成细胞的胞浆内,BP180暴露在细胞外的部分是自身抗体结合的主要位点,多数抗原表位位于非胶原编码区NC16a结构域内,因而针对BP180的自身抗体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对BP180及其自身抗体的研究在探讨BP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以及临床诊断和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郑岳臣教授和医学真菌专家Prof.Bulmer合作编著的《汉英对照医学真菌学》一书,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面市。该书用中英文双语编写,全书汉字51万字,分为10章,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彩图  相似文献   

5.
6.
本研究应用大疱性类天疱疮(BP)和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口腔中的唾液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并与其在血清中的滴度相比较,以确定这些患者唾液与血清抗体的相关性及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1-3]。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种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临床特征和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5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天疱疮、类天疱疮和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是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中常见的3种疾病,分别易累及中年人、老年人和儿童。寻常型天疱疮伴发口腔黏膜受累多见(73.1%)。在病情得到控制的患者中,重症患者糖皮质激素用量泼尼松(78.7±23.9)mg/d显著高于轻、中症患者泼尼松(45.8±19.8)mg/d和(59.4±20.8)mg/d,P<0.001;寻常型、落叶型天疱疮糖皮质激素用量(66.2±24.3)mg/d、(73.0±14.9)mg/d显著高于红斑型(49.1±21.8)mg/d,P<0.05;寻常型天疱疮痊愈率(24.2%)显著低于红斑型(63.6%),P<0.05。接受相近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类天疱疮痊愈率(56.1%)明显高于天疱疮(35.5%),P<0.05。结论:应根据不同情况确定糖皮质激素合适的初始剂量。对于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和IgA型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氨苯砜是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8.
大疱性类天疱疮(RP)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表皮下水疱形成,免疫荧光检查示真表皮交界处C3和IgG等呈线状沉积,在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类天疱疮抗体,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拔出的头发上残留毛囊中类天疱疮抗体的沉积情况,以期建立一种快捷,损伤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首报1例以大疱性脓疱为主要表现的寻常型天疱疮。方法取疱液细菌培养,组织病理和直接免疫荧光,激素治疗观察。结果疱液细菌培养阴性;病理检查:皮肤组织表皮内基底层上棘层松解裂隙及疱形成,疱内见棘层松解细胞,直接免疫荧光:IgG、C3(+),沿表皮中下层细胞间网状沉积;激素治疗有良效。结论以大疱性脓疱表现的寻常型天疱疮经文献检索国内、外未见相同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10.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IgA型基底膜带抗体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疱性类天疱疮(BP)、线状IgA大疱病(LABD)、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和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等疾病是一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目前普遍认为,IgA型抗体线状沉积于基底膜带(BMZ)是LABD的特征.近来研究发现BP、EBA和BSLE等亦存在IgA型基底膜带抗体(BMZ-Ah)[1],因此我们应用免疫印迹法对这组疾病的IgA型和IgG型BMZ-An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IgM抗体所识别的皮肤抗原成分.方法:该研究共纳入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5例天疱疮患者(包括7例红斑/落叶型和8例寻常型).首先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受试患者皮肤中所沉积的免疫球蛋白或补体,再通过免疫印迹方法分析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所识别的皮肤抗原成分.结果:在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皮肤中,C3、IgG、IgM单独沉积的例数分别是4例、2例、1例,IgG和C3共同沉积的2例,IgG、C3和IgA三者共同沉积的1例;在15例天疱疮患者中,C3、IgG单独沉积的例数分别是4例和2例,IgG和C3共同沉积的6例,IgM和C3共同沉积的3例.免疫印迹研究发现9例(9/10)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1例(11/15)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可以识别皮肤中分子量约80 kD的蛋白质.结论:IgM在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皮肤中沉积的几率很低,但大多数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都能够识别分子量约80 kD的皮肤抗原.  相似文献   

12.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以c3和(或)IgG在基底膜带线状沉积为特征。研究提示,抗BP180IgG抗体通过激活补体,可能是诱发大疱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自身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多数包括BP180NC16A结构域。由于不同IgG抗体亚型含量以及激活补体的能力不同,其致病性也不同。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提示,IgG1和IgG4为主要的自身反应抗体亚型。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均证实,IgG1为主要的致病抗体,其含量与BP的严重程度平行;IgG4具有较弱的活化炎症细胞的致病作用和封闭抗原表位的保护作用。最近的研究提示,抗BP180IgG抗体可以不依赖激活补体和炎症细胞这两种方式诱导表皮真皮分离。因而关于各IgG亚型的致病能力,特别是IgG4的作用现在仍然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摘要】 非大疱性类天疱疮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相关,临床表现多样,多数伴有瘙痒,缺乏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紧张性水疱或大疱的典型临床表现,误诊率高。组织病理缺乏特异性,需要依靠直接免疫荧光、间接免疫荧光或盐裂间接免疫荧光明确诊断。部分无疱性类天疱疮会发展为大疱性类天疱疮,预后较大疱性类天疱疮好,但由于易被延迟诊断,使得控制症状的药物用量大,药物不良反应多。  相似文献   

14.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3岁.因全身丘疹、斑块、鳞屑伴瘙痒12年于2008年9月入院.患者1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四肢伸侧出现散在分布的丘疹及红色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男,51岁。因全身散在鳞屑性红色斑丘疹伴瘙痒8年,于2017年3月7日就诊于我院皮肤性病科。患者8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双下肢出现散在粟粒至绿豆大红斑,时有微痒,逐渐波及全身及头皮。多家医院、多次拟诊为寻常性银屑病,予复方青黛胶囊口服、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卡泊三醇乳膏和哈西奈德溶液等药物外用,皮损好转后反复发作。近半个月来胸背部出现散在粟粒至绿豆大水疱,并逐渐增多,融合成大疱。  相似文献   

16.
<正>1病历摘要患者男,48岁。因全身红斑、鳞屑9年,水疱1个月于2016年6月2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诉9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皮肤出现红斑、鳞屑,经治疗后可好转(具体药物不详),但皮损反复发作。4年前于外院行皮损组织病理查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平日予以外用卡泊三醇软膏及口服迪银片每次5片,每日3次,皮损控制尚可。1个月前,患者胸部无明显诱因出现大量水  相似文献   

17.
寻常性银屑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9岁。躯干、四肢红斑鳞屑7年,于2004年12月13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性病科就诊。7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背部出现数个红斑,红斑上覆盖鳞屑,在当地医院就诊为寻常性银屑病,治疗情况不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主因躯干和四肢红斑、鳞屑10余年,全身弥漫性水疱、  相似文献   

19.
<正>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以40~60岁中老年人为好发人群,年轻人少见。现将笔者诊治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以皮肤、口腔间断出现水疱2年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56岁,足部反复出现红斑水疱2个月,加重伴手部红斑水疱2周。组织病理示:皮肤组织角质层下可见水疱,棘层肥厚增生伴水肿,表皮下裂隙形成。直接免疫荧光示:基底膜带有C3呈线性沉积。血清抗BP180抗体:36.29 U/mL。诊断:汗疱疹样型类天疱疮(DP)。予泼尼松片、盐酸米诺环素胶囊、烟酰胺片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后皮损逐渐消退,随访1年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