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褥期抑郁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970例妇女在产后42天内用调查表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产褥期抑郁症筛查.结果:产后抑郁发生率7.01%,产后严重失眠,夫妻、婆媳关系,性格因素,婴儿性别期待等是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改善家庭关系,取得家人及社会的支持可降低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市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专门设计的社会人口学调查表,对广州市5个老城区32个街道的2000名产后3个月内的产妇进行调查。筛查标准采用筛查量表国内常模。结果:①广州市产褥期抑郁症的筛查率为17.56%(225/1281);②产后2周是产褥期抑郁症高发病期(χ2=28.401,P=0.000);③居住在近郊区、低收入、居住条件困难、二人以上家庭结构、多孕次、有流引产史、不良生育史、本次剖宫产、过去一年经历的生活事件总数是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B型血、社会支持、产后居住条件优越、二人居住结构是产褥期抑郁症的保护因素。结论:产褥期抑郁症发病率较高,发病原因复杂,其中心理社会因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用自编调查表和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408例产妇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3.24%(54/408),与产妇文化水平、家庭收入、夫妻感情、产前思想准备、分娩方式、分娩并发症、产后睡眠、新生儿健康等因素明显相关。结论:产褥期抑郁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积极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州市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社会学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专门设计的社会人口学调查表,对广州市2 000名产后3月内的产妇进行调查。结果:广州市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为8.04%,可疑抑郁症的人数占9.52%;家庭经济差、产后休养地在近郊区、产后居住条件差、与自己父母同住的产妇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率较高,其中家庭经济状况、产后休养地、产后居住条件、家庭结构是影响产褥期抑郁症的主要社会学因素。 相似文献
5.
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产科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广州市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产科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专门设计的产科因素调查表,对广州市5个老城区32个街道的2000名产后3月内的产妇进行调查。结果:广州市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为8.04%,可疑抑郁症的人数占9.52%;在产科的诸多因素中,多次怀孕、有流产及引产史、有不良生育史、剖宫产者抑郁症发生的可能性明显增高,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率较高,怀孕次数、流产及引产次数、不良生育史、是否正常产是产褥期抑郁症主要的产科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产褥期抑郁症的相关病因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产妇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的诱因及病因,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将该院2005年6月~2007年6月住院分娩的无慢性躯体疾病、无精神障碍的7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孕前、孕期、产后除了常规的产前检查外,还给予孕期保健的培训和心理辅导等,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的产前检查,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情况。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诊断抑郁症。结果:对照组353例,抑郁症60例,阳性率为16.9%;实验组347例,产后抑郁症35例,阳性率10.1%,两组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视产褥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护理,加强孕期优生检查及产前、产时的保健知识教育,对预防产褥期抑郁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燕军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17(6):452-454
目的 探讨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自编产褥期1~5天、产后42天调查表和爱丁堡产褥期抑郁表,对535例产妇分别于产后1~5天及产后42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产褥期抑郁症产褥期1~5天发生率为11.96%,产后42天为14.7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产妇的年龄、学历、居住条件、家庭关系(与丈夫、与家庭其它成员)等因素与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产妇的性格倾向、职业、家庭收入、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性别等因素与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充分重视围产期及产褥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护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孕产妇及其家属的产前、产时宣教,积极预防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产后访视防治产褥期抑郁症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丽芳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3):305-306
产褥期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产后2周出现症状,表现为易激惹、恐惧、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有时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产褥期抑郁症严重威胁产妇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影响婴儿日后的发育及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患病率,探讨相关因素及防治策略,以降低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率和危害性。方法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和自拟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对318例产妇进行调查。结果对318例产妇的有效资料进行分析,其中产褥期情绪不良患病率为21.38%,产褥期抑郁症患病率为11.95%。青春期、高龄初产妇、婚姻满意度差、孕期情绪不稳定、不良妊娠分娩史、对新生儿性别期望高、社会支持低、认为养孩子是负担、对抚养孩子缺乏信心、曾有过产褥期抑郁症或抑郁症病史等是产褥期抑郁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产褥期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可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提高妇女生活质质。 相似文献
10.
11.
许国红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1):106-107
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动、烦躁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疾患(精神紊乱),重者出现幻觉、自杀或杀害婴儿[1]。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产后抑郁性精神病,严重地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可采取心理治疗、丈夫参与的家庭治疗、药物治疗,雌激素治疗也是有效的[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褥期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和相关治疗与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4月~2006年4月门诊就诊的34例患者,根据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进行判定。结果: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与社会因素、产妇自身因素以及分娩后内分泌系统的紊乱等有关。结论:在孕期、分娩期及产后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应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卫生保健和心理援助,以使可疑患者尽早恢复,避免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本地区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率和病因,并探讨其防范措施,以期减少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分娩的1 500例产妇,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症量表(EPDS)筛查,对疑为产褥期抑郁症者再结合《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诊断标准进行评定,并分析其致病因素.结果 本地区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9.2%,致病因素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分别占37%和32%,分娩因素占16%,生理因素占10%,其他因素占5%.结论 只有解除孕前、孕期、产前和产后的不良因素,才能有效地预防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妊娠作为女性生活中的一种“成长中的危机”,给妇女带来了各种生理及心理的变化。由于妊娠和分娩是妇女一生中重大的改变,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故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明显升高。有资料显示,产后妇女发生抑郁症比正常妇女高20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国外报道的发生率高达30%。在我国,产后抑郁症,特别是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妇女在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承受着躯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足以造成精神障碍而诱发精神病,或使原有的精神病复发或加重.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制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有关其发病率,国内资料报道少,国外报道发生率高达30%.通常在产后2w出现症状,表现为易激怒、恐怖、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有时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 相似文献
16.
17.
陆品红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9,(5):23-23
1概述 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产后2周出现症状,表现为易激惹、恐怖、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的健康过度担忧,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有时甚至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产妇产褥期感染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择嵊州市人民医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初产妇产褥期感染患者71例,为观察组,取同期正常初产妇80例为对照组,分析产褥期感染部位及相关因素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产前出血、合并慢性病和妊娠并发症分别为18.31%(13/71)、11.27%(8/71)和12.68%(9/7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为(101.24±7.58)g/L,低于对照组(124.50±8.6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健康知识得分为(76.38±3.94)分,低于对照组(91.44±4.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程延长、胎膜早破和剖宫产分别为25.35%(18/71)、19.72%(14/71)和60.56%(43/71),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出血为(42.36±0.95)ml,高于对照组(30.74±0.5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产褥感染的部位依次为会阴部45.07%(32/71)、阴道、子宫颈炎及子宫内膜炎38.03%(27/71)、急性输卵管炎及急性盆腔腹膜炎等7.04%(5/71)、腹部伤口感染5.63%(4/71)。结论初产妇产褥期感染以会阴部、子宫内膜、输卵管、盆腔感染为主,主要由于孕期原发病、机体虚弱、产程延长、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和剖宫产等因素可增加产褥期感染率,并与产妇的自我保健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湖北省妇女产褥期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湖北省农村、郊区和城市的2100名育有至少一个孩子的妇女进行整群抽样研究,通过问卷收集资料。结果59.34%的妇女在产后至少出现过以下症状中的一种,包括背疼(29.57%),关节痛或腿抽筋(12.66%),乳腺问题(19.64%),便秘(18.68%),痔疮(11.65%),贫血(10.03%),口腔疾病(9.28%)。其中有14,12%的妇女患有严重的子宫退化疾病。分析表明影响上述病症的相关因素是:家务、睡眠时间、刷牙、洗澡、食品的摄入(包括绿叶莱、谷类、肉、鸡蛋和糖类)、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和产后健康教育。结论产后的健康问题非常普遍,在这期间的饮食、行为因素往往会导致发病率的产生。研究结果为制订健康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