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期研究发现树突细胞(DCs)表面MHC-Ⅱ类分子的含量是通过MHC-Ⅱ类分子β链的泛素化水平来调控的[1],而MARCH1,一种E3泛素连接酶,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MARCH1在体内如何调控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尚不清楚.研究表明,许多生理学上重要的受体都是细胞表面跨膜蛋白,与相应的配体发生作用后表达下调以避免对细胞的过度刺激.在很多情况下,表达的下调是通过受体的降解来完成的.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即为其中的一种,研究发现泛素化是该受体降解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蛋白修饰方式,E3泛素连接酶c-Cbl被认为是EGF受体泛素化的关键酶[2 3].近年来有学者证实泛素化对于免疫应答相关膜蛋白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生物学作用过程中涉及的膜蛋白均受泛素化调控[4 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小鼠肺IL-10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在免疫紊乱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法建立小鼠MODS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与致伤后3-6h、12-48h、120-168h和240-288h组(实验组)。采用RT-PCR检测肺组织中CCR7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标记检测肺趋化因子受体CCR7与IL-10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HC-Ⅱ阳性的单个核细胞数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6h组肺内IL-10标记阳性细胞数和CCR7水平升高,外周血MHC-Ⅱ阳性的单个核细胞数量减少。12-48h组肺IL-10标记阳性细胞数和CCR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外周血MHC-Ⅱ阳性的单个核细胞减少。240-288h组IL-10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CCR7表达水平较12-48h组明显下降,外周血MHC-Ⅱ阳性的单个核细胞数下降至最低点。结论MODS发生时,肺IL-10表达水平的升高一方面可以抑制由树突状细胞诱导的过度免疫损伤;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表达CCR7和降低外周血MHC-Ⅱ阳性的抗原提呈细胞数量最终诱导免疫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脾脏中树突细胞(DC)的位置和数量变化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酵母多糖腹腔注射法建立C57BL/6小鼠MODS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实验3~6h组、24~48h组、5~7d组、10~12d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DC(CD11 chigh+)的数量变化,免疫组化标记法观察脾脏中DC(CD11c+)的分布和迁移.结果 对照组小鼠脾DC量很少(1.62%),主要分布在脾白髓边缘区.MODS 3~6h组DC数量(2.62%)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分布在脾脏白髓T细胞区,而白髓边缘区DC数相对减少;24~48h组DC含量(1.40%)较3~6h组明显减少,其分布仍以T细胞区为主;5~7d组脾DC含量(1.45%)下降至对照组水平,且在白髓T细胞区和边缘区均有表达;10~12d组脾DC含量(1.79%)再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分布区域转为白髓边缘区,白髓T细胞区仅有少量散在分布的DC.结论 在MODS早期(3~48h组),脾DC大量增加并从脾脏白髓边缘区向T细胞区迁移,从而与T细胞形成大面积的密切接触,可以引发过度免疫反应;MODS晚期(10~12d组),脾脏DC多滞留在白髓边缘区,DC与T细胞仅有少量接触,可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抑制过程.脾脏DC位置和含量的变化在机体免疫紊乱和MODS形成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调节树突细胞(DC)活性的角度探讨卡巴胆碱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的方法复制小鼠MODS模型.19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MODS 6、24、48h组(n=30)和MODS+卡巴胆碱6、24、48h组(n=30).致伤前24h MODS组灌胃注入生理盐水,MODS+卡巴胆碱组在致伤前24h内分3次灌胃注入卡巴胆碱(每次3μg/kg).取各组小鼠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免疫表型,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脾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ELISA法检测脾脏中IL-12p70水平.结果 MODS组脾脏成熟DC数量、IL-1β阳性细胞数量及脾脏组织匀浆中IL-12p70水平在伤后6h和24h明显增加,48h均降至正常水平.与MOCS组比,MODS十卡巴胆碱组脾脏成熟DC数量、IL-1β阳性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脾脏组织匀浆IL-12p70水平降低.结论 卡巴胆碱可能通过抑制DC的活性而减弱MODS早期的炎症反应,防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体内扩增肺间质树突细胞(DCs)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雄性BALB/c小鼠8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Flt3L对照组、MODS模型组和Flt3L治疗组。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模型,Flt3L治疗于MODS模型复制后24h开始连续9d每天皮下注射(10μg/次)。观察各组动物病死率。12d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肺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DCs亚群数量百分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血糖、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和Flt3L对照组无死亡发生;Flt3L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MODS模型组(P<0.05)。Flt3L对照组肺髓系CD11c+CD11b+、类浆系CD11c+CD45R/B220+和CD11c+I-Ad+DCs亚群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MODS模型组(P<0.05),且正常对照组明显高于MODS模型组(P<0.05),而Flt3L治疗组三个DCs亚群比例较MODS模型组显著上升(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Flt3L对照组比较,MODS模型组血清ALT、AST、脂肪酶、淀粉酶和肌酐水平明显升高,血糖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与MODS模型组比较,Flt3L治疗组血清ALT、AST和肌酐水平明显下降,血糖水平明显上升(P<0.05),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Flt3L可通过刺激肺DCs从而明显减轻MODS模型肺组织损伤,改善脏器功能,降低实验动物的病死率,具有潜在的免疫调节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对酵母多糖诱导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肺树突细胞(D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酵母多糖组、酵母多糖+NAC组(n=20).建模后48h处死动物,采用生化法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CDllc+免疫磁珠分离肺DCs,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MHC-Ⅱ/Ⅰ-Ad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Annexin V/7-AAD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DCs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酵母多糖组肺组织MPO活性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损伤明显,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DCs表面MHC-Ⅱ/Ⅰ-Ad、CD86阳性表达及细胞凋亡比例均显著增高(P<0.05).与酵母多糖组比较,酵母多糖+NAC组肺组织MPO活性明显下降(P<0.05),肺损伤程度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肺DCs表面MHC-Ⅱ/Ⅰ-Ad、CD86阳性表达及细胞凋亡比例显著下降(P<0.05).结论 NAC可以减轻MODS模型小鼠的肺损伤,抑制肺DCs活化诱导的细胞凋亡,对肺DC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泛素连接酶Smurf1在胚胎发育、骨形成调控和细胞极性控制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其自身的泛素化降解机制尚不清楚。本论文拟研究Smurf1分子间自我调控的机制,以期揭示一种新的泛素连接酶调控方式。方法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确证了Smurf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体内泛素化、半衰期及降解实验研究了Smurf1的自身泛素化降解。结果 Smurf1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泛素化降解,这种分子间的相互调控是由C2和WW结构域介导。结论 Smurf1分子间存在自我泛素化修饰及蛋白酶体依赖的降解,是一种新的HECT类泛素连接酶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基因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二次打击猪MODS模型。18只雄性家猪随机分为实验组(M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每组9只。M组给予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内毒素血症复合因素;C组仅进行麻醉和动静脉插管。观察7 d后处死动物,取脾组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设计SLA- DQA(猪MHCⅡ类基因)引物序列,逆转录构建c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Q-PCR)检测SLA-DQA mRNA的表达量。UVP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绘出标准曲线。结果M组动物死亡率为7/9,有8例发生MODS,发生率为8/9。C组SLA-DQA mRNA拷贝数为(1.376±1.006)×10~3.M组拷贝数为(1.376±1.006)×1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ODS模型复制满意。MHCⅡ类基因在MODS中表达下降,可能与逆转录因子(CIITA)的调控和TNF-α、IL-10等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小鼠脾脏树突细胞(DC)中负性共刺激分子(PD-1、PD-L1)和CD86、MHC-Ⅱ的表达情况,探讨DC在脓毒症末期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h、12h、24h、48h、5-7d、10-12d组和对照组,前6组实验小鼠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法复制脓毒症-MODS模型(每组20只),对照组(10只)不做处理。观察各组脾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使用BDIMagTM树突细胞富集磁珠分离出脾脏DC,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DC中PD-1、PD-L1、MHC-Ⅱ分子(I-Ab)及CD86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病程的关系。结果24h、48h组和10-12d组实验小鼠脾脏组织结构明显破坏。脾脏DC中PD-L1的表达在病程早期(6h)即明显升高(78.4%±34.5%,P<0.05),而后迅速下降,至24h时恢复至正常水平,5d后再度升高,持续至病程终末的MODS期(10-12d)达到高峰(81.7%±31.8%,P<0.01)。PD-1在脾脏DC中表达量较低,但具有与PD-L1相同的变化趋势。MHC-Ⅱ分子(I-Ab)与CD86在致伤早期(6h)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肺表面活性蛋白A在皮质类固醇调节哮喘小鼠树突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皮质类固醇激素调节小鼠哮喘模型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机制,以及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在其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30只,分为3组:哮喘组,采用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治疗组,每次OVA激发后10min,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1mg。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P-A在肺内的表达情况。采用Leica DM Snk软件进行图像采集,并用Qwin软件计算小气道内棕色区域面积,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分离培养脾脏树突细胞,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变化。结果 哮喘组肺组织表现为嗜酸性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此变化。哮喘组的SP-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1),CD80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哮喘组小气道内SP-A表达与树突细胞CD80阳性率呈负相关(r=-0.907,P〈0.01)。结论 皮质类固醇对小鼠哮喘模型的肺表面活性蛋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通过激发肺表面活性蛋白抑制树突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吞噬经体外光化学法(PUVA)处理的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的未成熟树突细胞(imDC)对脂多糖(LPS)介导的树突细胞(DC)激活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经小鼠重组白细胞介素4(rmIL-4)和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共同诱导培养制备骨髓来源的C57BL/6小鼠imDC.分离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SP),经PUVA处理制备成PUVA-SP.在体外将BALB/c小鼠的PUVA-SP与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imDC共同培养,获得PUVA-SP DCs.在上述imDC和PUVA-SP DCs中分别加入10ng/ml LPS刺激24h,获得LPS DCs.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10和IL-12的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MHC-Ⅱ、CD40、CD86和CD80的表达水平.结果 LPS刺激后,PUVA-SP DCs表面分子CD80、CD86、CD40的表达分别为21.26%、38.50%和39.78%,远远低于imDC经LPS刺激后的表达(50.58%、66.29%、71.20%,P<0.01).LPS刺激后PUVA-SP DCs和imDCs MHC-Ⅱ的表达分别为67.29%和6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刺激后,PUVA-SP DCs和imDCs分泌IL-10的水平分别为435.6±13.9pg/ml和132.6±2.8pg/ml,与刺激前相比均增高,但前者增高的水平要显著高于后者(P<0.01).LPS刺激后,imDCs分泌高水平的IL-12,其p70和p40的表达量分别为192.1±5.9和999.8±26.9pg/ml,而PUVA-SP DCs分泌IL-12的水平分别为p7018.56±1.3pg/ml,p40 15.22±1.2pg/ml,显著低于imD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UVA-SP DCs虽然表达不成熟表型,但其功能不同于imDC,对LPS刺激具有抑制作用,适用于诱导体内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2.
负向免疫调节树突细胞对心脏移植大鼠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受体树突细胞(DC)与体外光化学法(PUVA)处理的供体脾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对心脏移植受体Th1/ThZ类细胞因子及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方法 以DA大鼠为供体,LEW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分离正常的供体脾淋巴细胞(SP),制备经PUVA处理的供体脾淋巴细胞(PWA-SP).在体外将PWA-SP或SP与受体骨髓来源的未成熟DC共同培养,检测上述处理对受体DC分泌白介素-10(IL-10)及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按受体术前1周静脉输注的细胞成分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7),单纯输注PBS;SP DC组(n=8).输注负载供体SP的受体大鼠DC;PWA-SP DC组(n=8),输注负载PUVA处理的供体SP的受体大鼠DC.观察移植物的存活时间,移植术后6d检测受体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L-2、IFN-γ)及Th2细胞因子(IL-10),并取移植心脏标本作切片检查,确定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结果 受体DC与供体PUVA-SP共培养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0、IFN-γ的水平分别为75.3±3.7、24.3±1.2ng/ml,明显高于同供体SP共培养后的受体DC(分别为39.0±3.1ng/ml、12.1±0.5ng/ml,P<0.01).心脏移植术后,PUVA-SP Dc组受体大鼠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L-2和INF-γ的浓度分别为199.3±8.4、9.0±1.2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5.0±3.2、61.0±3.2ng/ml,P<0.01)及SP DC组(分别为559.3±35.3、69.0±2.3ng/ml,P<0.01),而其Th2细胞因子IL-10水平(58.2±0.9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9.0±0.6ng/ml,P<0.01)及SPDC组(20.1±1.6ng/ml,P<0.01).PUVA-SP DC组移植物排斥反应病理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移植物排斥反应病理分级则低于SP DC组.与对照组(6.7±0.3d)比较,PUVA-SP DC组移植物存活时间(27.3±1.3d)显著延长(P<0.01),而SP DC组移植物存活时间短于对照组(5.5±0.3d,P<0.05).结论 PUVA-SP DC具有负向免疫调节特性,能够在移植物受体体内诱导Th2免疫偏移,下调移植物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3.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树突细胞作用的受体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大鼠脾脏树突细胞(DC)作用的受体机制.方法 分离正常Wistar大鼠脾脏DC,置于96孔培养板(1×105/孔),HMGB1刺激后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强度.同时观察抗RAGE抗体对HMGB1刺激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表达的影响.结果 1μg/ml HMGB1刺激48h后,DC表面受体RAGE表达明显上调(P<0.01);在1:50、1:100、1:200稀释度的抗RAGE多克隆抗体作用后,HMGB1刺激诱导DC表面CD80、CD86和MHC Ⅱ表达减弱(P<0.01),其中1∶100稀释度时表达减弱最明显.结论 HMGB1能诱导DC受体RAGE表达增强,RAGE可能是参与HMGB1诱导DC成熟分化的重要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类泛素化蛋白酶8(SENP8)在T细胞活化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C57BL/6背景的Senp8基因打靶小鼠(Senp8F/F小鼠,简称WT小鼠)与同背景的Cd4-Cre转基因小鼠交配,获得在T细胞中特异性缺失SENP8的小鼠(Senp8F/F;Cd4-Cre小鼠,简称KO小鼠),通过鼠尾基因组DNA PCR以及胸腺细胞免疫印迹实验进行基因型鉴定。流式细胞术分析SENP8缺失对稳态T细胞比例和数量的影响,并以李斯特菌尾静脉注射感染WT和KO小鼠,7 d后流式细胞术分析CD8+T细胞活化、扩增、效应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PCR鉴定结果揭示,KO小鼠有Cd4-Cre基因和纯合的Loxp片段;免疫印迹结果显示,KO小鼠胸腺细胞中的SENP8蛋白表达下降;证明成功构建了T细胞中特异性敲除SENP8的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稳态WT和KO小鼠脾脏中的比例和数量并无显著差异。李斯特菌感染7 d后,条件性缺失SENP8不影响CD4... 相似文献
15.
血必净注射液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脏器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26例确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分为A组(治疗组)和对照组(B组)。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血清内毒素、TNF-α以及肾功能变化。结果按临床全效、有效、无效、死亡进行评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可缩短病程,改善症状,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加重。 相似文献
16.
17.
恒磁场对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下血管平滑肌细胞VCAM-1分泌与表达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恒磁场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用下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分泌与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第4~6代的人脐动脉VSMC,实验分为6组,即对照组、AngⅡ(1×10-6mol/L)组及AngⅡ+不同磁感应强度(1、5、10、50Gs)的恒磁场组。各组细胞于培养及恒磁场作用12h后收集标本,ELISA法检测VCAM1的分泌量,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VCAM1的蛋白表达。结果AngⅡ刺激VSMC12h,VCAM1的分泌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而5、10、50Gs恒磁场组细胞VCAM1的分泌量显著低于AngⅡ组(P<0.05)。结论5~50Gs的恒磁场可拮抗AngⅡ的作用,抑制VSMC分泌与表达VCAM1。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双期矫治安氏II类1分类错骀畸形患者的骨骼改变。方法选择22例以下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I期采用可调Twin—block矫治器,Ⅱ期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治疗前后硬组织的测量和分析。结果患者正畸前后产生了明显的骨改变,治疗后SNB、SND、N—Me及ANS—Me显著性增加,分别为78.38。±3.32°、75.47°±3.85°、(115.96±4.82)mm及(60.15±4.68)mm,与治疗前5.45°±3.30°、72.26°±3.22°、(111.06±4.60)mm及(57.62±4.2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袷患者在替牙期、恒牙早期采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能改善上下颌骨间不调,取得较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在放射性肺损伤小鼠模型中肺Ⅱ型上皮细胞(AEC Ⅱ)细胞表型动态变化及其在放射性肺纤维化形成中的机制。方法 90只C57BL/6J雌性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照射组和假照射组:照射组(50只, X射线单次胸部照射20 Gy), 假照射组(40只, 假照射)。分别于照射24 h、4周、12周后处死5只小鼠取肺组织用于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期另取肺组织用磁珠分选法分离原代AECⅡ, 采用RT-PCR法检测proSP-C、HOPX、vimentin、β-catenin和TGF-β1 mRNA表达水平。结果照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射线照射24 h后表现为急性放射性肺炎, 在照射4周后炎症减轻, 同时伴有部分肺泡间隔增厚和少量胶原沉积。照射12周后, 胶原沉积显著, 肺泡腔塌陷融合, 肺泡间隔异常增生, 肺纤维化形成;原代AECⅡ内proSP-C和HOPX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在照射24 h后开始升高, 并同时在照射4周后达到峰值(F=8.441、3.586, P=0.036);vimentin的mRNA相对表达量也在照射4周后明显增加, 并持续至照射12周后(F=8.358, P=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