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抗-HCV NS4单克隆抗体(McAb)以酶标链酶亲和素生物素化二抗方法(LAB法)对IFN—α治疗前后肝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HCV—Ag位于肝细胞浆中.治疗前后肝内HCV—Ag定位未见异常。但是治疗后HCV—Ag阳性肝细胞数量有明显变化.IFN有效者的HCV—Ag阳性肝细胞数量明显减低或消失.且与血清HCV RNA的变化基本一致。治疗前后肝HCV—Ag染色的变化与肝HAI计分变化的符合程度优于血清ALT和HCV RNA,提示肝内HCV—Ag的检测可能有助于IFN疗效的预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2.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易导致慢性化,甚至肝硬化,其主要机制为肝内过量胶原纤维沉积,α干扰素是有确切疗效的抗HCV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它亦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确切机制研究不多.本研究旨在评估α干扰素抗HCV过程中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与肝内TGF-β1,MMP-1,TIMP-1表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是长期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全球约有3.5亿人血清中携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我国的感染情况严重,携带率占总人口的10%以上。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依然是干扰素(IFN)结合核苷类药物,虽然患者对重组IFN的应答率有所增加,但还是不能令人满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IFN治疗出现应答差异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为此,我们检测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导抗病毒IFN-α的能力,并分析α干扰素治疗前后不同应答者的α干扰素受体1(IFNAR1)的表达,试图从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探讨出现差异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据医学空间网6月21日报道(原载Gut2005:54:1009-1013),目前α干扰素(IFN)用于慢性B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十分有限。德国学AErhardt做了一项关于HBV基因型对于IFN疗效好坏的作用的研究。他们为165名慢性复发性B型肝炎而接受IFN治疗的患做了HBVX基因的直接测序。  相似文献   

5.
α1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国产基因重组α1 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远期疗效 ,自 1991年起 ,我们对应用α1 b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长期随访 ,并于 2 0 0 0年底以同期、条件相仿未经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比较。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入选对象为 1991~ 1998年住院和门诊长期随访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44例 ,并以同期、条件相仿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 7例作对照 (见表 1)。二、方法(一 )详细询问病史 ,查询以往住院和门诊随访记录资料。(二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肝、肾功能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sAg、抗…  相似文献   

6.
<正>【据《Hepatol Res》2014年6月报道】题: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可通过长期自行注射低剂量干扰素抑制HCV复发(作者Takashima T等)慢性丙型肝炎的推荐治疗方案是应用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然而,1b型和高病毒载量的患者应用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应答率约为50%。来自日本兵库县医学院的Takashima T等比较了丙型肝炎患者应用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及自行注射小剂量天然型α-干扰素的疗效和副作用,这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性的研究在12个日本机构中开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由于病毒持续感染,免疫功能紊乱,致使病情迁延不愈,治疗非常困难。当前,虽有多种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用于临床,但疗效不甚理想。公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有效的药物为干扰素及拉米夫定。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我们对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拉米夫定联合α1b-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α 干扰素 (INF α)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 应用INF α1b治疗轻度、中度慢性乙型肝炎 3 6例 ,并与同期护肝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 3 4例作对照观察。治疗前、治疗后 6个月检测血清透明质酸 (HA)、层粘连蛋白 (LN)、Ⅲ型前胶原 (PCⅢ )和Ⅳ型胶原。结果 治疗组血清HA、LN、PCⅢ、Ⅳ型胶原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5 ) ,比对照组血清纤维化指标下降显著 (P <0 .0 1)。结论 用INF 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明显减轻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观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α-干扰素(α-1bIN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及抗病毒治疗效果。设GM-CSF联合α-INF实验组和单用α-INF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粒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2活性(PBMCⅡ2);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隶2受体表达(PBMCⅡ2R),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细胞免疫水平变化。实验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加用GM-CSF治疗后患者上述各项指标较单用α-干扰素组显著升高。联合治疗组HBV清除率优于单用α-干扰素,联合治疗后显著升高患者血液中吞噬细胞数量,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一些研究已报道了HBV基因型与干扰素治疗的应答有关。然而HBV基因型与胸腺紊1(T-α1)疗效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回顾性地检测了用T-α1治疗的病人的HBV基因型、前核心及核心启动子突变株,并且分析了完全应答(ALT正常及HBeAg和HBV—DNA的血清清除)和HBV基因型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为98例慢性乙肝患被随机分为三组,(i)T6组(n=32)给予T-α1每周两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2004年4月以来,我们应用安络化纤丸及α-1b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34例,同时观察肝纤维化4项指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随机观察2004年4月~10月患者34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CHC)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干扰素α-2a治疗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CHC患者198例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00例,均接受肝活检和干扰素α-2a治疗24 周,随访24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采用基因序列测定法检测HCV基因分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应答的因素。结果 肝硬化组HCV基因1b型检出率为31.0%,显著高于86例≤S1的15.1%或112例S2~3组的18.8%(P<0.05);212例无应答组HCV基因1b型检出率显著高于186例治疗应答组(29.7%对17.7%),1a型检出率显著低于治疗应答组(17.9%对28.0%,P<0.05);应答组早期应答率为60.8%,显著高于无应答组的18.9%(P<0.05),应答组治疗前血清HCV RNA高水平比率为37.1%,显著低于无应答组的47.6%(P<0.05);HCV基因1b型(OR为0.553,95%CI为0.316~0.969)是影响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危险因素,而早期应答(OR为1.704,95%CI为1.008~2.881)为影响干扰素治疗应答的保护因素。结论 HCV基因型可影响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HCV感染者的应答反应,检测病毒基因型可能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或疗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用胆总管结扎的方法制备狗肝纤维化模型,12周后取肝分离Ito细胞,并进行鉴定和培养。经用TGFβ1和IFN—α2b孵育后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分离细胞总RNA。对含有Ⅰ、Ⅱ型前胶原cDNA片段的质粒分别进行扩增和提纯,酶切后用自由引物延伸法进行地高辛标记,以制备Ⅰ、Ⅱ型前胶原探针。用此探针与Ito细胞总RNA进行斑点杂交,杂交斑点行灰度数字转换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TGFβ1能够促进Ito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而IFN—α2b则能明显抑制Ito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据此认为TGFβ1具有致纤维化作用,而IFN-α2b具有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后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完全病毒学应答(cEVR)、早期部分病毒学应答(pEVR)和早期无应答(NonEVR)对复发率的预测及影响病毒应答的因素。方法:应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芯片检测103例慢性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PEG-INFα-2a联合RBV治疗,并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及治疗第4、12、48周和随访24周时检测患者的HCVRNA。分析在治疗12周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调整PEG-INFα-2a、RBV剂量的情况。结果:PEG-INFα-2a联合RBV治疗患者达RVR者为71例(68.9%)、cEVR为20例(19.4%)、pEVR为7例(6.8%)及NonEVR为5例(4.9%),治疗终点的病毒应答率(EOT)分别为95.8%、95.0%、74.4%及40.0%;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分别为92.9%、80.0%、42.9%及20.9%;复发率分别为5.9%、15.8%、60.0%及100.0%。12周内PEG-INFα-2a和(或)RBV剂量减少与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明显相关(P<0.05)。结论:PEG-INFα-2a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不同模式对复发率有一定预测价值。治疗12周内PEG-INFα-2a和(或)RBV减量可能使病毒清除减少,是导致病毒复发率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邢晶  韩涛 《肝脏》2012,(5):362
【据J Hepatol2011年11月报道】题:病毒动力学对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再次治疗无应答的1型HCV感染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早期预测作用(作者Deltenre P等)既往治疗失败的HCV患者推荐停药指征为治疗12周时可检测到HCV RNA。然而早期病毒学指标能否有效地决定中断治疗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法国里尔大学附属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和功能变化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33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拉米夫定治疗组14例,干扰素α治疗组19例。检测患者外周血pDC2的比例、数量和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用体外灭活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并与PBMCs进行24h共培养,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α的产量,以评估pDC2产生干扰素α的能力;统计分析pDC2数量、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α组患者外周血pDC2的比例、数量和产生干扰素α的功能在治疗前均低于对照组(P<0.05)。抗病毒治疗后,拉米夫定组pDC2的比例和数量有提高,伴随自然杀伤(NK)细胞及CD8+T细胞数量的提高;干扰素α组pDC2的比例无明显变化,但pDC2细胞数有提高,同时伴有CD4+T细胞、NK细胞及CD8+T细胞数量的上升。结论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作用机制不同,但均可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pDC2、NK细胞及CD8+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