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和纤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and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ustained-release nifedipine. METHODS: Ninety-nine EH patient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ir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into mild group (48 cases), moderate group (29 cases) and severe group (22 cases), and 25 patients among the groups were chosen at random to receive sustained-release nifedipine for 2 weeks. Twenty healthy subjects served as control group. Plasma D-dimer (DD), fibrin monomer (FM) and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levels were determined in all the subjects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RESULTS: The plasma DD and FM levels were much higher, while tPA level was much lower in hypertensives than those of normal controls, exacerbating with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DB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lasma FM level (r=0.374,P<0.001). 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eft ventricular enlargement and left atrial enlargement, higher levels of DD, FM and tPA were detected. Nifedipine treatment produced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plasma DD and FM levels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in tPA level [DD: (40.7+/-23.5) mg/dl vs (23.8+/-16.5) mg/dl; FM: (7.0+/-1.6) ng/microliter vs (4.8+/-1.5) ng/microliter tPA: (0.31+/-0.14) ng/ml vs(0.41+/-0.05) ng/ml, P<0.001]. CONCLUSION: Enhanced coagulative activity and lowered fibrinolytic activity characterize EH patients and nifedipine may correct this disorder.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3例冠心病患者及40例非冠心病者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1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组(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6例)和对照组(40例),用一期法测定血浆FⅦ凝血活性并同时测定血浆tPA,PAI,FG和D-二聚体值。结果: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病后FⅦc持续维持较高水平;陈旧性心肌梗死组FⅦc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有所下降,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病后FⅦc急剧增高后迅速下降,两者回落后仍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EH)患者血液凝血、纤溶活性变化以及硝苯地平缓释剂对它的影响。方法99例EH患者,按舒张压水平分为轻度48例、中度29例、重度22例,其中随机给25例患者口服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2周。设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单体(F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含量。结果EH患者的血浆DD、FM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PA浓度显著下降,且随EH程度加重而显著变化。舒张压与FM呈显著正相关(r=0.374,P<0.001)。EH伴左心室和左心房肥大者的血浆DD、FM和tPA浓度均明显升高。25例经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患者血浆DD、FM浓度显著下降(P<0.001),而tPA浓度显著升高(P<0.01)。结论EH患者的血液凝血活性明显增强,纤溶活性显著下降,硝苯地平缓释剂可改善EH患者的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3例冠心病患者及 4 0例非冠心病者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 (17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组 (2 0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2 0例 )、稳定性心绞痛组 (16例 )和对照组(40例 )。用一期法测定血浆FⅦ凝血活性并同时测定血浆tPA ,PAI,FG和D -二聚体值。结果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病后FⅦc持续维持较高水平 ;陈旧性心肌梗死组FⅦc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有所下降 ,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病后FⅦc急剧增高后迅速下降 ,两者回落后仍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蚯蚓纤溶酶对家兔溶栓,纤溶和抗凝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纤溶系统功能降低是DVT、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课题通过对原发性DVT患者纤溶系统指标的检测,探讨其在DVT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纤溶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其在脑梗死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脑梗死几乎都有全身性动脉硬化,有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纤溶系统的活化,75%~80%脑梗死的发生都与血栓形成有关。本文通过对31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下简称妊高征)患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足月健康孕妇58例(正常妊娠组),妊高征患者62例(妊高征组),健康体检人群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在东亚 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PT )、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和 D 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等纤溶指标的检测。结果与正常妊娠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妊高征组患者血浆 PT 、APTT 、TT 明显缩短,FIB 、D 二聚体和 FDP 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组孕妇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凝血因子和纤溶指标 D 二聚体、FDP 水平变化与妊高征密切相关,凝血与纤溶指标同时监测对于妊高征的及时发现、治疗和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凝血和纤溶指标与冠心病(CHD) 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甘氨酸盐析沉淀定量法和ELISA 法测定了50 例CHD 患者(心绞痛29 例,急性心肌梗塞21 例) 和25 例健康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 和D- 二聚体(D- dimer,DD) 含量。结果:CHD 患者血浆Fg 和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心绞痛者Fg 和DD 含量分别为(4-34 ±0-64)g/L,(0-84 ±0-88)mg/L(均P< 0-05) ,急性心肌梗塞者增高更显著,分别为(4-94 ±0-88)g/L,(1-37±1-41)mg/L( 均P<0-01) ,呈急性心肌梗塞> 心绞痛> 对照组(P< 0-01 或P< 0-05)。结论:高水平Fg 和DD 与CHD 患病率和病变程度相关,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亚红 《广东医学》1999,(4):276-277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测定11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和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论病毒性炎患者血血浆凝血因子水平降低而纤溶活性增强,各测定值的异常与肝损害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晚期肝病患者血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 ,估计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晚期肝病 ,凝血及纤溶功能障碍是晚期肝病的主要表现之一。本文对 84例晚期肝病 (重型肝炎、肝硬化 )患者进行了多项凝血及纤溶指标的监测 ,并与轻、中度慢性肝炎进行了比较 ,旨在探讨晚期肝病患者血凝及纤溶状态的变化在诊疗中的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晚期肝病患者 84例 ,包括重型肝炎38例 ,肝硬化 4 6例 ;男性 6 4例 ,女性 2 0例 ;年龄 2 7~ 70岁 ,平均 5 1.3岁。慢性肝炎 (轻中度慢性迁延性肝炎 ) 40例 ,男性 2 8例 ,女性 12例 ;年龄 19~ 5 8岁 ,平均 4 3.4岁。诊断依…  相似文献   

13.
14.
病毒性肝炎患者纤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肺纤维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肺纤维化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水平,探讨其在诊断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8只,分别向气管内滴入博莱霉素A5(BLMA5)5 mg/kg 和生理盐水建立肺纤维化和对照组模型,造模后第7、14、28天测定BALF中标准血浆的复钙时间以了解促凝活性(procoagulation activity, PC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含量、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 AT-Ⅲ)、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ity inhibitor-1, PAI-1)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ani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的活性.结果:(1)实验组各时间点复钙时间分别为(56±10),(78±3)和(172±11) s,对照组分别为(190±10),(186±8),(184±6) s,两组比较除第28天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时间段两组vWF含量、AT-Ⅲ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BLM组BALF 中各时间段PAI-1的活性分别为(1.04±0.08),(1.47±0.06),(3.03±0.18) u/mL,对照组分别为(0.66±0.11),(0.71±0.09),(0.70±0.08) u/mL,同一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BLM组BALF 中uPA的活性分别为(0.19±0.03),(0.16±0.02),(0.12±0.05) u/mL,对照组分别为(0.26±0.05),(0.25±0.06),(0.24±0.07)u/mL,同一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A升高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肺泡炎的方法.PAI-1活性升高及uPA活性减低使纤溶活性持续受损,可作为判断早期肺纤维化和反映其严重程度的指标.vWF和AT-Ⅲ对诊断肺纤维化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人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检测PT、APTT、Fib、TT、FVII以反映凝血系统状态;检测AT-III以反映抗凝系统状态;检测PLG、D-Dimer以反映纤溶系统状态。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凝血系统中的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FVII明显低于对照组;抗凝系统中的AT-III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纤溶系统中的PLG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抗凝活性下降,存在着纤溶;各指标可用于评价肝脏损伤,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凝血纤溶状态的改变,探讨各指标对于肝炎的指示作用。方法:对正常人和各类肝炎患检测凝血因子、AT、PC、PS等29项指标以反映凝血抗凝系统状态;检测t-PA、PL、PAI、PLG、FDP、α2PI、DD、C、Fg、PAP:Ag、DD不改变外,其余各类肝炎患各指标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差异;各指标均与肝炎的严重程度相关;AT/α2PI比率均<1;α2PI低于正常人的40%时,病人可出现出血,AT<20%预后不佳;vWF:Ag/Ⅷ:C比值升高提示患有并发DIC的可能。结论:肝炎患抗凝活性下降,存在着纤溶;各指标可用于评价肝脏损伤,防治出血,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 (D -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 (PLG)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 6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纤维蛋白原、D -D、t -PA、PLG的水平进行测定 ,并与 2 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纤维蛋白原和D -D的含量在 3阶段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的体积有一定的关系 ;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在 3个阶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而D -D在亚急性期显著升高 (P <0 .0 5 ) ,恢复期开始下降。T -PA和PLG于急性期时 ,t-PA血浆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1) ,PLG则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存在凝血 -纤溶系统的紊乱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群  骆丰  庞来君  王珏  陈眉 《浙江医学》2002,24(3):141-142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20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3d内、第7、14、21天同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及D -二聚体 (DD)水平 ,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结果 发病后第7、14、21天的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P<0.01) ;第14天、第21天的FIB水平及第21天的APTT水平高于3d内 (P<0.05) ;3d内及第21天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 结论 脑出血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和纤溶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高征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5例妊高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含量并与20例正常孕妇及20例育龄健康非孕妇比较分析.结果:妊娠期PT、APTT均缩短,且妊高征患者与非孕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患者与正常孕妇t-PA均明显升高(P<0.001),但二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孕妇与正常孕妇、正常孕妇与妊高征患者之间D-D有明显差异(P<0.01、P<0.001);妊娠期Fbg明显升高(P<0.01);非孕妇与正常孕妇、正常孕妇与妊高征患者之间FDP有明显差异(P<0.01、P<0.001).结论: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妊高征患者有血栓形成倾向.产前行凝血和纤溶系统检测对妊高征的监测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