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乙肝5项、HCV、HIV、TP等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因子标记物及ALT检测,探讨其在医院感染控制、化解医疗风险和减少医疗纠纷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9 592例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乙肝5项指标、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谷丙转氨酶(ALT)采用速率法。结果:单项HBsAg阳性率为16.09%,HBsAg加HBeAg阳性率1.62%,HBsAg加HBeAg加HBcAb阳性率7.16%,HBsAg加HBeAb加HBcAb阳性率8.49%,HBsAg加HBcAb阳性率0.51%,单项HBeAb阳性率0.59%,单项HBcAb阳性率4.76%;HBV总阳性率为38.92%。抗-HIV阳性率0.087%;抗-TP阳性率0.74%;抗-HCV阳性率1.27%;4898例ALT〉40 U/L,阳性率25%。17例抗-HIV阳性病例中HIV重叠感染HBV 7例(41.18%);HIV重叠感染HCV 3例(17.65%);HIV同时感染HCV和HBV三重感染2例(11.76%)。结论:①手术前和输血前进行相关感染疾病标记物的检测对防范手术和输血风险是十分必要的。②要加大经费和技术投入,最大限度的选用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试剂和仪器,尽可能的采用能缩短"窗口期"的试剂,进一步提高检出率,才能有效地减少输血和手术医疗风险和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临床检验中心近两年来对手术前和输血前的患者进行常规感染指标[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及梅毒抗体]的检测,以期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避免医疗纠纷。现将5 887例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患者组:2004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手术及输血前的患者,年龄2~77岁,共5 887例;对照组:近3年来经本实验室进行感染指标检测的健康体检人员2 000例。1·2仪器、试剂及检测方法四项感染指标的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标仪AN-THOS(奥斯邦公司产品),试剂…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输血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输血感染艾滋病是目前受血者和临床医疗单位面临的沉重问题。为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HIV)经血液传播,减少相关的医疗纠纷,对沧州市中心医院2003-2005年接受输血治疗的4 580例患者在输血前进行抗-HIV检测中确认的6例HIV阳性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2003-2005年住院受血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由北京金豪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和北京万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快速检测采用金标法(PA),试剂为亚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确认实验由河北…  相似文献   

4.
4375例输血前4项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病原体感染状况。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甲苯胺不加热血清试验法对4375例住院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梅毒等“输血前4项”检测。结果:4375例患者检测总阳性率505例(11.54%),其中HBsAg阳性439例(10.03%)、抗-HCV58例(1.32%),抗HIV阳性2例(0.05%)、RPR6例(0.14%)。结论:进行输血前4项检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手术及输血前患者肝炎感染情况,探讨医源性肝炎传染的风险,避免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方法:对6147例手术及输血前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抗-HCV;采用速率法测ALT。结果:患者血液异常的总阳性率为23.6%,其中HBsAg阳性867人(阳性率14.1%)、HBcAb阳性287人(阳性率4.52%)、抗-HCV阳性88人(阳性率1.43%)、ALT阳性573人(阳性率9.32%)。结论:对患者进行手术及输血前肝炎指标检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还可减少或避免因手术及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及防止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台州地区拟输血患者经输血传播疾病的感染状况,减少输血医疗纠纷,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方法:用ELISA法检测2 072例准备输血患者的HBsAg(定性),抗HCV抗体,TPPA抗体和HIV抗体4项感染性指标。结果:2 072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8.16%,抗HCV阳性率0.63%,TPPA阳性率1.16%,抗HIV阳性率0.14%。结论:通过输血前感染指标检测,明确患者的感染情况,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避免输血引起的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7.
朱灵 《内科》2007,2(2):165-166
目的 探讨外科患者输血和手术前传染病感染情况。方法 选择本院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4825例外科输血和手术患者,输血和手术前进行乙肝五项、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 乙肝五项皆阴性者2475份,占51.30%;1项或多项阳性者2350份,阳性率为48.70%。结论 外科患者输血和手术前,传染病有一定的感染率,尤其是乙肝感染率。因此,外科患者输血和手术前进行传染病检测很有必要,可减少或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1242例受血患者输血前相关病原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受血患者进行输血前相关病原学标志物的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状况,预防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ELISA)对1242例受血患者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及艾滋病(HIV)抗体、丙型肝炎(HCV)抗体检测;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对梅毒进行检测。结果:1242例受血患者HBsAg阳性率为10.15%;HBcAb(IgG)阳性率为10.15%;HBeAg阳性率为2.90%;HBeAb阳性率为6.28%;HCV抗体阳性率为0.97%;HIV抗体阳性率为0%;梅毒阳性率为0.32%。结论:HIV、病毒性肝炎及梅毒等感染途径多种多样,判断是否由输血所致,必须对受血患者进行输血前相关病原学标志物的检测,及时发现阳性患者,否则感染来源难以界定,极易造成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9.
岑柳仙 《传染病信息》2005,18(4):148-148
我院按照三级甲等医院要求,对术前、输血前的患者常规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在2004年全年中,我科共对23086例患者进行输血前4项检查。  相似文献   

10.
5676例受血者输血前HBV、抗-HCV、抗-HIV、RPR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因为输血引起的肝炎传染病,梅毒甚至艾滋病的医疗纠纷时有报道,输血作为临床不可替代的辅助医疗措施,在挽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无法避免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特别是输血后肝炎,往往因为缺乏患者在输血前体内病毒性疾病的血清学检查,因而引发的纠纷给医疗单位以及采供血机构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我们在认真贯彻实施《献血法》的同时,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对申请输血的患者在第1次输血前常规进行1次乙肝病毒标志物两对半、抗—HCV、抗—HIV、RPR(快速梅毒血浆反应素试验)的检测,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1份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2001年3月-2002年元月的5676例患者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并探讨有关检查项目设置的必要性。方法:对4600例拟输血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4项常见传染病指标。结果:在4600例患者中,HBsAg阳性348例(7.57%)、抗-HCV阳性116例(2.52%)、抗-HIV阳性(经省CDC确诊)1例(O.0002%)、TP阳性77例(1.67%)。检测阳性总数为542例,总阳性率为11.78%。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检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初筛检测是判定某人是否感染HIV的第一步,是目前预防HIV经输血传播的重要的检测手段。所以HIV抗体检测在预防经输血传播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将3年来无锡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抗体筛查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患者输血前4项感染性指标进行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7892例患者输血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分析。所有检测项目均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同时进行质量控制。结果:7892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2.8%;抗-HCV阳性率为0.78%;抗-HIV阳性率0.07%;梅毒抗体阳性率1.52%。结论:对患者输血前进行4项感染性指标检测,对于规范医疗行为、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具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避免因输血传播疾病引起医疗纠纷和防止职业感染。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010-01~2011-03 11 606例就医患者进行输血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三项指标筛查。结果共检出阳性例数856例。结论患者输血前进行三项感染性指标检测,对诊断和预防医患交叉感染、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预防医院手术人员感染HIV/AIDS。方法 术前用ELISA和WB对患者进行HIV抗体检测。在手术期加强医务人员预防HIV感染的意识和防护措施。加强对患者的检测及保密原则。结果 手术医师及护理人员未感染HIV,其预防HIV感染的意识得到加强。结论 采用上述方法,即“普通防护原则”,可以预防临床医务人员感染HIV,应在医院,尤其是手术科室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AIDS)近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人群中的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导致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而合并其他感染的数量示日益增加。输血传播肝炎病毒(TTV)是1997年由日本科学家发现并证实的一种最新的嗜肝病毒,TTV在中国的存在是1999年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周育森教授等首次证实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为探讨分析新疆人群中HIV与TTV两者的感染情况与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郑萍 《地方病通报》2005,20(4):128-128
随着由输血传播的传染病所引起的医患纠纷逐年增多,输血后传染病已成为患者、医务人员及卫生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喀什地区两所二等甲级医院与2002年10月开始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的检测.现将2003~2004年两所医院临床受血儿童输血前的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主要经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随着国家输血法规的完善,经医疗性输血感染HIV的报道减少。现将1例典型经输血感染HIV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某男,42岁,汉族,已婚,从事个体养殖业,否认静脉注射吸毒史及不洁性接触史,平素嗜烟酒。2012年5月4日,病人因肝区疼痛就诊于青岛某医院肝胆外科,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III期),被收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预防医院手术人员感染HIV/AIDS.方法术前用ELISA和WB对患者进行HIV抗体检测,在手术期加强医务人员预防HIV感染的意识和防护措施.加强对患者的检测及保密原则.结果手术医师及护理人员未感染HIV.其预防HIV感染的意识得到加强.结论采用上述方法,即"普通防护原则",可以预防临床医务人员感染HIV,应在医院,尤其是手术科室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结果:23 516例患者总阳性率为11.95%,HBsAg、抗-TP、抗-HCV及抗-HIV分别检出2 300例(9.78%)、322例(1.40%)、175例(0.74%)和13例(0.05%),HBsAg阳性率高于其他3项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度感染性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