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正常人皮肤表面存在大量的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Price 将其分为二类。一类为常驻菌群,较固定地寄生于皮肤,数量和菌种的组成保持相对稳定;另一类为暂驻菌群,主要存在于暴露部位皮肤,其数量和菌类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尚有一些微生物偶尔存在于少数人体上,称为偶存菌,仅在短时期内附着于皮肤和增殖,此受环境及常驻菌群活性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常驻菌群寄生在角质层表面和表皮的最外层中。常见的有:微球菌科(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类球菌、微球菌属),棒状微生物(包括棒状杆菌属、短颈细菌属)、丙酸菌属,运动不能菌,糠秕孢子菌属。微球菌科:葡萄球菌(S):分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凝固酶 相似文献
2.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因左侧上肢肿胀性红斑、结节、伴疼痛7天入院。7天前,患者因左上肢蚊虫叮咬、反复搔抓后逐渐出现局部红斑、肿胀,触压有轻微疼痛,无畏寒、发热,无心慌、胸闷,无头昏、头痛等不适。于当地诊所静脉滴注"头孢菌素"3天,病情无缓解。我科门诊以"皮肤感染"收入院。查体:T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报告1例糠秕子菌引起面鼻部皮肤粘膜感染患者。该患者病期1年,皮损主要表现在鼻腔粘膜与面部,经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证实为糠秕孢子菌引起面鼻部皮肤粘膜感染。用斯皮仁诺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4.
皮肤垢着病样糠秕孢子菌感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现年 15岁 ,初中一年级学生。后颈、腰际部、两肘窝、两窝起灰褐色斑片无痛痒三月余 ,而于 1999年 8月 19日来我所门诊求治。患者自今年 5月份发现腰际部、两肘弯、两膝弯出现灰褐色斑片 ,后家人又发现后颈部有类似皮疹 ,当时无自觉症状 ,未予重视。近二月来 ,皮疹逐渐增多 ,扩大。发病前及发病期间 ,除反应稍迟钝外 ,无外伤史、无服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 :颈后、乳晕周围、两腋下、腰际部、两肘弯、两大腿内侧、两膝弯均见有灰褐色油腻性鳞屑性斑片 ,部分融合成片 ,呈天鹅绒样。用 75 %酒精棉球可擦去鳞屑性斑片 ,其下… 相似文献
5.
泛发性皮肤垢着病样糠秕马拉色菌感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2 3岁。面部灰褐色油腻性鳞屑斑、痂垢 5年 ,手背、躯干鳞屑性红斑 2年。取鳞屑直接镜检可见马拉色菌孢子 ,将鳞屑接种于糠秕马拉色菌培养基 ,3 7℃培养 2周 ,可见酵母样、扁平、微高出斜面的乳白色菌落生长 ,表面有细小突起。皮损组织病理 :表皮角化过度 ,角化不全 ;毛囊角栓 ,棘层灶状海绵水肿 ,基底细胞部分液化变性 ,色素失禁 ;真皮浅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噬色素细胞浸润 ,部分炎性细胞侵入表皮。PAS染色 :角质层见大量孢子。给予伊曲康唑 2 0 0mg口服 ,1次 /d ,连续 3周 ,皮损变薄 ,以后失访。 相似文献
6.
<正>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以皮肤破坏性溃疡为特征的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1]。本病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免疫系统缺陷有关。该病预后差,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病变创面易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不利于创面的愈合,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导致患者死亡。2012年10月本院收治1例坏疽性脓皮病伴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主因双下肢反复破溃4年,加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5岁,左前臂、背部红肿热痛4 d.皮肤科情况:左前臂、背部分别可见一大小约3 cm x3 cm皮肤红肿,局部皮温增高,皮色暗红,局部皮肤破溃,有渗液,触痛明显.脓液细菌培养及鉴定为巴西诺卡菌.诊断:原发性皮肤巴西诺卡菌感染.经脓肿切开引流术及阿米卡星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出院1个月后随访伤口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患儿,男,7岁,因面部,双手起厚痂4年余,臂部结痂2年,手掌起脓疱1周,于2005年2月16日就诊。患儿4年前无明显诱因口腔黏膜,舌黏膜出现白膜伴口角糜烂,后面部出现红斑块,逐渐破溃结痂,脱落后留下色素脱失, 相似文献
9.
皮肤垢着病样糠秕孢子菌感染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关于皮肤垢着病和糠秕孢子菌感染有关的报道逐渐增多。我科发现1例皮肤垢着病,对其皮损进行真菌学检查发现糠秕孢子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12.
皮肤软组织感染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皮肤软组织感染分离菌分布情况 ,检测耐药菌流行情况 ,为临床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 66例皮肤感染者进行病原菌分离 ,并对分离出的 70株病原菌以琼脂扩散法测定药敏。结果 从 66例皮肤感染的皮损中分离出病原菌 70株 ,革兰阳性菌占 71.4% ,其中苯唑西林耐药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占 3 7.1% ,苯唑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SE)占 2 1.4% ;革兰阴性菌占 2 5 .7% ,其中溶血性大肠埃希菌占 10 % ;真菌占 2 .9%。药敏试验显示MRSA对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复方磺胺甲 口恶唑、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依次为92 .3 %、84.6%、76.9%、73 .1%、69.2 %、65 .4% ;MRSE的耐药率依次为 86.7%、86.7%、73 .3 %、73 .3 %、60 .0 %、73 .3 % ;溶血性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呋喃妥因、头孢呋辛、头孢唑啉耐药率依次为 85 .7%、71.4%、5 7.1%、5 7.1%、5 7.1%。结论 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复方磺胺甲 口恶唑等已不适于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 ,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头孢唑啉、四环素等已不适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皮肤诺卡菌病是一种由诺卡菌属直接感染皮肤及皮下组织引起的少见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被误诊。本例患者左前臂红斑、结节、脓肿及溃疡,表面大量脓性分泌物2周。活检组织培养长出黄白色菌落,鉴定为巴西诺卡菌。患者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50天后痊愈。 相似文献
14.
15.
16.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污染受损伤的皮肤发病。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2例孢子丝菌病患者,长期被误诊、误治为皮肤结核病,现报道如下。病例1,女,62岁,农民。因左下肢结节状皮损流脓,久治不愈,于2002年3月21日来诊。患者于2001年10月29日在田间割草,左内踝处被石头碰破出血,未作适当处理,13天后皮损处出现仡生米大紫红 相似文献
17.
18.
19.
据报告,75%~100%的肾移植受者患有感染、癌前病变、癌症和药疹等皮肤损害,其中绝大多数为感染。由机会性生物和原发病原体导致的感染是器官移植受者最常见的死因,皮肤表现可作为上述播散疾病存在的重要线索。该研究旨在确定肾移植受者皮肤黏膜感染的病原谱和流行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