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对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方法:应用螺旋CT对67例肝转移瘤病人分别进行平扫、增强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观察瘤灶双期动态扫描的CT征象。结果:(1)67例中29例肝动脉期瘤灶边缘部出现环形强化,其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低于主动脉。门静脉期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范围不扩大,其中27例密度仍可高于或等于正常肝,2例密度低于正常肝。(2)67例中22例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瘤灶边缘部和瘤内均无明显强化,密度低于正常肝。(3)67例中7例肝动脉期瘤灶出现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门静脉期瘤灶密度下降,密度等于或低于正常肝。(4)67例中8例肝动脉期多发的肝转移瘤中,一部分瘤灶出现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或边缘部环形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门静脉期密度下降至等于或低于正常肝。另一部分瘤灶则动、门脉双期均始终未见强化。结论:肝转移瘤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的主要征象是:(1)动脉期瘤灶边缘部出现密度高于正常肝的环形强化,门静脉期此环形强化范围无扩大,密度仍高于或等于正常肝。(2)双期扫描瘤灶均无强化,呈低密度。(3)双期扫描部分瘤灶强化,另一部分瘤灶则始终未见强化。  相似文献   

2.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常被误诊为其他肿瘤.笔者收集本院2003年-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8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  相似文献   

3.
1.1对象我院2002-01~2004-05经过手术病理临床证实的肝肿块病变43例共51个病灶。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22例,穿刺针吸细胞学证实14例,根据甲胎蛋白和B超检查、临床随访0.5a以上而证实7例。43例中男27例,女16例。最大病变7cm,最小1cm。其中肝癌26例、血管瘤9例、肝转移瘤5例、肝脓肿3例。  相似文献   

4.
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3例巨块型肝细胞癌进行全肝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分析有关的CT征象。结果:①肿瘤实质均呈不均匀性强化,并可出现3种基本形态的肿瘤血管,它们与瘤内“密度更低区”有一定的关系;②部分肿瘤边缘部或包膜分别或同时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出现环形强化;③91.9%的巨块型肝细胞癌肝内转移性子灶只在动脉期才被检出。结论:①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点及动脉期瘤内出现肿瘤血管,不但是巨块型肝细胞癌的主要特征,而且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②部分巨块型肝细胞癌边缘部或包膜存在肝动脉、门脉或动、门脉双重血供;③巨块型肝细胞癌术前必须进行全肝范围的动脉期增强扫描,以利于发现占大多数平扫及门脉期均呈等密度的肝内转移性子灶。  相似文献   

5.
肺空洞性转移瘤是肺转移瘤的一种特殊类型,比较少见,主要是肺内单发或多发性囊性改变。笔者总结我院14例肺空洞性转移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三期螺旋CT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5例SHCC患者进行三期多层螺旋CT扫描,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数,分析SHCC的CT三期扫描特征和检出率.[结果]SHCC在三期扫描中影像表现不同;45例SHCC患者检出病灶51个,在肝动脉期(AP)、门静脉期(PP)和延迟期(DP)的检出率分别为9...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SCT三期增强对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鉴别诊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38例肾上腺疾病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层厚1.6~3.2mm,螺距0.825,造影剂80~100ml,注射速度2~2.5ml/s,注射造影剂后23~27s进行快速扫描,为动脉期;60~80s扫描为静脉期。结果:①肾上腺腺瘤24例,肾上腺转移瘤14例。其中25例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例均经过5~15个月的随访。②肾上腺腺瘤与肾上腺转移瘤三期扫描的CT值有差异,肾上腺腺瘤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肿瘤实质的CT值高于静脉期的CT值;肾上腺转移瘤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肿瘤实质的CT值低于静脉期的CT值。结论:MSCT对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的三期扫描显示了造影剂在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中的进入和排出的时间有差异,提高了CT对肾上腺腺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肝脏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常规影像(超声、增强CT和MRI)及PET/CT资料,病灶18F-FDG浓集水平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为诊断恶性标准。结果 108例肝脏肿瘤各种影像检查共检出194个病灶,70个肝细胞癌病灶18F-FDG PET/CT发现34个,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4.95±3.86;23个胆管细胞癌病灶PET/CT发现22个,SUVmax为7.65±3.88;101个肝内转移瘤病灶PET/CT发现97个,SUVmax为9.65±5.34。18F-FDG PET/CT对肝转移瘤和胆管细胞癌的阳性检出率(96.04%和95.65%)均高于肝细胞癌(4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转移瘤与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之间SUVmax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原发肿瘤来源的肝转移灶的SUV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7,P>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的病灶检出率不同,病灶的SUVmax值亦存在差异;在肝脏肿瘤诊断与分期时需科学合理应用18F-FDG PET/C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68例小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小肝癌总的病灶检出率为94.2%(81/86),其中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9.5%(77/86)、70.9%(61/86)和68.6%(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鉴别诊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NETs)肝转移与伴神经内分泌分化腺癌[NED(+)ADCs]肝转移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胃肠胰NETs肝转移患者23例(NETs组)及NED(+)ADCs肝转移患者17例[NED(+)ADCs组]。对两组CT征象(肝转移灶数目、大小、分布、形态、肝动脉期强化范围、肝动脉期强化程度、增强类型、腹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鉴别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并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 NETs组肝转移整体强化比例高于NED(+)ADCs组[56.52%(13/23)vs 5.88%(1/17),χ2=11.02,P<0.01]。NETs组肝转移伴淋巴结肿大比例低于NED(+)ADCs组[30.43%(7/23)vs 64.71%(11/17),χ2=4.64,P=0.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动脉期强化范围是具有鉴别价值的征象(P=0.01),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4.12%(16/17)、56.52%(13/23)、61.54%(16/26)、92.86%(13/14)、72.50%(29/40)。结论 增强CT可为NETs与NED(+)ADCs肝转移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对我院1998-12~2003-12经CT双期扫描检查后,经CT导引下经皮肺穿活检、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球形肺炎28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9例,女9例,年龄30~60岁,平均43岁.病程2~20d.不同程度发热(37.5℃~38.5℃)12例,咳嗽18例,其中痰中带血6例,少量黄痰6例,白色粘稠痰7例;胸痛16例,无任何症状体检发现8例.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更好地评估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癌病人的螺旋CT双期扫描的CT表现。结果50例胰腺癌通过螺旋CT双期扫描,不仅能显示肿癌的生长部位,还能显示肿癌的大小、形态、密度并能准确的显示肿癌与邻近血管和脏器的关系。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不仅能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提高判断胰腺癌侵犯周围血管的准确性,且能较好评估胰腺癌的可切除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SCT)双动脉期扫描技术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18例、共24个病灶的小肝癌和微小肝癌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着重分析双动脉期显示病灶的优点。结果:24个病灶中位于肝左叶8个,肝右叶16个,单纯动脉早期强化者6个,单纯动脉晚期强化16个,双动脉期结合共显示病灶22个。结论:MSCT双动脉期扫描技术可较好显示富血供小或微小肿瘤病灶的强化,结合门脉期表现可较大提高小肝癌或微小肝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3岁,当地CT体检发现双肾占位.平素体健.CT增强扫描:左肾和右肾分别见大小约7.0 cm×6.8 cm×6.0 cm和2.5 cm×2.0 cm×1.8 cm的肿块影,边界欠清,双肾肿块在肾实质明显增强的对比下呈不均匀轻度增强,诊断为双肾占位.先后2次在全麻下进行右肾癌剜除术和左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双肾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 23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中,肿瘤发生于胃12例,空、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食道和小肠系膜各1例。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2例,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平均直径3.6cm,交界性平均直径4.4cm,恶性者平均直径6.7cm。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7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囊状坏死17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GISTs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多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MSCTA)寻找肿瘤血管及其他血管变化,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对GISTs 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比剂追踪智能触发技术(ABT)在肝脏双动脉期扫描中的技术优化.方法 将200例接受64层螺旋CT肝脏平扫加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50例;其中三组患者采用ABT技术启动动脉早期扫描,触发监测点设为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CT触发阀值分别采用110、140、170 HU,触发后延时5 s开始动脉早期扫描,延时20 s开始动脉晚期扫描;另一组患者动脉早期扫描用固定延时(注射对比剂后)20 s,动脉晚期延时35 s.测量肝实质的强化CT值及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肝固有动脉的CT值作为评判动脉早期成像质量的指标.结果 ABT三组中,140 HU触发组符合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43/50,86.00%)高于110 HU触发组(35/50,70.00%)及170 HU触发组(32/50,64.00%);固定延时扫描组符合率最低(28/50,56.00%),四组之间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的符合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触发阀值为140 HU时,64层螺旋CT肝脏智能触发增强扫描技术可获取最佳双动脉期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对钝性肾损伤的保守治疗逐渐增多,螺旋CT双期扫描检查不仅能确定损伤的程度、范围,而且还能发现外伤后引起的肾血管性病变及观察损伤肾脏的肾功能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23~65岁(平均31.3岁),外伤原因:车祸撞伤11例,跌伤4例。就诊时间为1~40小时。其中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10例,镜下血尿4例,无尿1例。伤后均表现为腰部疼痛、叩击痛,另有休克2例。用PICKULTRAZ螺旋CT扫描机,层厚10mm,层距10mm。15例均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于扫描中发现合并腹腔其他脏器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双期增强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表现,特别是双期增强特征性改变。结果 19例甲状旁腺腺瘤均为单发,边界清晰,呈软组织密度。CT平扫显示12例密度均匀,7例病灶内伴有低密度区(囊变、坏死)。CT双期增强扫描发现12例呈均匀强化,7例为不均匀强化;18例(18/19)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平均动脉期强化幅值为85.4 HU,静脉期强化幅值降低,平均为50.4 HU。结论 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双期增强扫描征象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3期动态增强(全肝)CT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螺旋 CT和多层 CT机的问世 ,扫描速度越来越快 ,全肝动态 3期增强扫描已成可能。对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与以往的各种增强扫描方式相比有很多优越性。可以不做平扫直接增强 ,可发现平扫为等密度肝癌 ,可同时显示肝内多个病灶 ,可将肝癌的供养血管和门脉癌栓显示得更加清晰 ,尤其对小肝癌诊断不会因患者呼吸配合不好而错过动脉期给诊断带来困难。而且大大提高了肝癌确诊率 ,为患者减少了不必要的痛苦和因误诊而导致的浪费。对我们 2 0 0 1- 0 9~ 2 0 0 2 - 11观察结果总结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3期动态增强全肝 CT扫…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经动脉插管双期螺旋CT扫描的方法,对胰头癌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价。方法;对18例胰头癌行经动脉插管后双期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扫描时间为10s,门静脉期50s,扫描速度2.5ml/s,造影剂为欧乃派克300或优维显30030ml,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通过留置导管注入造影剂于肠系膜上动脉。扫描结果和经静脉双期扫描进行对比。结果:18例胰头癌,可行根治切除3例,不可根治切除15例。对于3例可行根治切除的,两种方法均做出了正确判断,15例不可根治手术者经动脉插管双期螺旋CT扫描作出了正确判断,而经静脉双期扫描只正确判断了12例。估计手术无法切除率经动脉双期扫描为83%(15/180,经静脉双期扫描为67%(12/18)。在判断胰周血管是否受侵的准确性方面,经动脉插管法优于静脉法。结论:经动脉插管双期螺旋CT扫描能够较经静脉双期扫描更准确地评价胰头癌的情况,有利于肿瘤可切除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