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低温治疗是指通过控制性降低患者核心温度以保护器官免受损伤影响。至今,亚低温治疗作为一种脑保护方法已经用于多种脑损伤疾病中。并且逐渐发现在其他器官损伤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述评了亚低温治疗的应用范围、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以及国内的应用现状。讨论将来研究及临床使用亚低温治疗以改善器官损伤预后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朱霞 《护理研究》2006,20(12):1088-1089
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明,亚低温疗法能显著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对于在小儿领域的应用以及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面,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采用亚低温治疗的脑损伤患儿伤后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旨在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儿伤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应用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冰盐水联合冰帽与冰毯的亚低温疗法对重症脑卒中和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为亚低温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 收集重症脑卒中和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患者84例,为脑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三种常见并且脑损伤致脑功能异常(GCS≤8分)的疾病,发病均在12 h以内.脑出血、脑梗死均为高血压性脑血管病变,排除合并心、肝、肾、血液及其他病变.颅脑外伤排除伴胸、腹、四肢等其他器官复合伤患者.按入院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均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脱水、降低颅内压以及胞二磷胆碱、脑复康、神经节苷脂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联合冰帽和冰毯的亚低温疗法,观察组采用冰盐水联合冰帽和冰毯的亚低温疗法.对患者入院时进行GCS评分和6个月时分别进行神经系统GCS评分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并对治疗12个月后的生活质量采用KP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发病至开始亚低温治疗的时间及开始实施亚低温至目标低温的时间,观察组为(8±4)h和(3±1)h,对照组为(16±5)h和(6±2)h,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6个月时的G CS评分分别是(7.01±1.12)和(4.02±1.1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根据GOS评分将患者6个月时的神经系统评分分为良好、中残及不良,观察组GOS评分良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观察组GOS评分明显次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评估生活质量(KPS评分),观察组的远期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症脑卒中和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冰盐水联合冰帽和冰毯的亚低温疗法,较采用单纯冰帽与冰毯的亚低温疗法,具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在脑血栓溶解治疗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在尿激酶溶解大鼠脑血栓治疗中,溶栓治疗和亚低温联合治疗的作用。方法:应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用光化学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在MCAO后0.5、1、2、3h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结合亚低温治疗,以观察溶栓治疗和亚低温联合治疗对梗塞灶的影响以及溶栓复流后脑出血情况。结果:溶栓治疗和亚低温联合治疗在2h能减少体积,而且单纯溶栓治疗组和溶栓+亚低温组中,分别比较1h,2h组都有差别(P<0.05)。梗塞后治疗越晚,出血率越高。结论:溶栓复流和亚低温的联合运用,可延长复流的治疗时间窗。脑梗塞溶栓治疗后脑出血与治疗时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全身亚低温与局部亚低温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全身亚低温治疗组(30例)、局部亚低温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在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同时,全身亚低温治疗组加用全身亚低温(电子冰毯)治疗,局部亚低温治疗组加用头颅局部亚低温(电子冰帽)治疗.观察脑内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变化.结果 入组后7 d各组的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入组后14 d时,全身亚低温治疗组血肿体积(14.22±14.06 ml)较局部亚低温治疗组(20.54±16.41 ml)和对照组(22.26±13.20 ml)显著缩小(P<0.05);全身亚低温治疗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16.25±12.31 ml)和局部亚低温治疗组(22.01±12.08 ml)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均与对照组(28.21±10.02 ml)相比,均有显著缩小(均为P<0.01),而全身治疗组与局部治疗组相比亦有显著改善(P<0.01);入组后14 d时全身治疗组与局部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分别为15.02±9.86分和20.15±10.02分)较对照组(26.18±11.26分)均有显著改善,而全身亚低温治疗组较局部亚低温治疗组亦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 全身亚低温治疗及电子冰帽局部亚低温治疗均能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的消退,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而全身亚低温还有减小血肿范围的作用,其促进血肿周围水肿的消退,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要优于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728-729
目的研究亚低温疗法辅助治疗脑出血术后对炎性因子的影响,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分层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则在开颅血肿清除术后6h内进行亚低温疗法,比较对两组临床情况。结果两组术前CRP、TNF-α水平均高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RP、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GOS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辅助颅内血肿清除术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对患者的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在复苏后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200多年历史,目前公认亚低温(28~35 ℃)对心脑等重要脏器具有保护作用;但由于亚低温技术的限制,导致整个治疗过程中体温难以精确控制且波动较大、并发症及副作用多,临床应用几乎成为泡影.随着科技发展,血管内亚低温技术的应用使精确亚低温控制成为可能.因此,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对改善复苏后综合征所致脏器功能障碍及提高出院存活率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接受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亚低温疗法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分别于术后3 h内给予观察组亚低温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第2、5、7天时的颅内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第2、5、7天时的颅内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亚低温疗法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缓解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朱霞 《护理研究》2006,20(4):1088-1089
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明,亚低温疗法能显著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对于在小儿领域的应用以及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面,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采用亚低温治疗的脑损伤患儿伤后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旨在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儿伤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应用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我国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亚低温是唯一被证实对心脏骤停后全脑缺血损伤具有明确治疗作用的方法。而全身亚低温治疗并发症较多,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局部亚低温对治疗脑出血有效。为探讨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疗效,作者应用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34例,并与同期对照组的34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冰盐水联合冰帽与冰毯的亚低温疗法对重症脑卒中和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为规范化实施亚低温疗法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收集重症脑卒中和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84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均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脱水、降低颅内压以及胞二磷胆碱、脑复康、神经节苷脂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联合冰帽和冰毯的亚低温疗法,观察组采用冰盐水联合冰帽和冰毯的亚低温疗法。对患者入院时和6个月时的神经系统分别进行GCS评分与GOS评分,并对治疗12个月后的生活质量采用KP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发病至开始亚低温治疗的时间及开始实施亚低温至目标低温的时间,观察组为(8±4)h和(3±1)h,对照组为(16±5)h和(6±2)h,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6个月时的GOS评分分别是7.01±1.12和4.02±1.0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评估生活质量(KPS评分),观察组的远期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脑卒中和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冰盐水联合冰帽和冰毯的亚低温疗法,较采用单纯冰帽与冰毯的亚低温疗法,具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评分)及血肿、水肿体积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2组SSS评分和血肿、水肿体积比较的改变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SS评分、血肿和水肿体积比较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7例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n=27)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脑出血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两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对比。结果两组治疗第15天及30天神经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5天及30天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脑出血对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有效,可用于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定位穿刺引流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0例,依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每组35例,研究组经CT定位辅助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经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血肿吸收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43%)显著低于对照组(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定位辅助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有利于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懿  徐金枝 《中国康复》2007,22(4):261-261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佐治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出血患者40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同时维持头部温度32-35℃。结果:治疗第7天时,脑卒中评分(NIHSS)2组均比治疗前下降,第14天时亚低温组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第30、60、90天Barthel指数评分亚低温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亚低温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2015-01—2016-06期间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化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变化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身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更优,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在婴儿捂热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患儿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在常规治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亚低温组加用亚低温疗法,记录72 h内的病情并监测体温(T)、平均动脉压(MAP)、血清乳酸含量(SLac)、肝功能、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亚低温组在监测指标(T、MAP、SLAc、肝功能、GCS评分)和临床特征(肺炎、上消化道出血、肺出血、肝功能衰竭、脑疝、低钠血症)均优于常温组.结论:亚低温疗法对捂热综合征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对老年人急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及应激性疾病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47例和常规治疗组49例,常规治疗组仅采用药物综合治疗,局部亚低温组在药物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2组入院时、治疗后1周血浆CRH、ACTH、Cor、AVP的变化以及应激性疾病的改变。结果2组患者治疗1周后,应激激素(CRH、ACTH、Cor、AV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应激性疾病(高血压、高血糖和应激性溃疡)明显好转(P<0.05),且局部亚低温组应激激素水平和应激性疾病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颅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抑制脑出血的应激反应,稳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改善应激性疾病,是亚低温治疗的另一条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全身亚低温(32.0~34.0℃)技术对脑缺血、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对于脑出血的局部亚低温治疗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局部亚低温(33.0~35.5℃)治疗脑出血报道甚少。为探讨其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笔者选择2004年5月~2007年6月住院重症脑出血68例中随机选34例患者采用局部脑亚低温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54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24例,鼻咽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1~3d,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对照组30例,鼻咽温度控制在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当时及2周时进行2次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周时亚低温组脑水肿量减少,欧洲卒中评分升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局部亚低温具备肯定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安全有效,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