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进行检查,判断其稳定性,分为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组和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组.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循环酶法测定血浆Hcy和hs-CRP水平.结果 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组的Hcy水平(33.28±7.60)μmol/L和hs-CRP水平(38.61±8.10)mg/L均明显高于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组的Hcy水平(19.79±4.80)μmol/L和hs-CRP水平(23.45±3.9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Hcy和hs-CRP的水平与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余清  陈玉明 《疑难病杂志》2008,7(11):676-677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33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和51例糖尿病无脑梗死(DMN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DMCI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及重度以上狭窄所占比例与DMN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MCI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不稳定斑块及重度狭窄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物理特性,对脑梗死的早期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葛君  汪朝晖  宣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7):1138-114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60例,IMT>0.9 mm)与正常组(60例,IMT≤0.9 mm),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依据IMT检查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30例,0.9 mm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5)。内膜增厚组hs-CRP、Hcy、UA水平均显著低于内膜斑块组(均P<0.05)。内膜稳定斑块组hs-CRP、Hcy、UA水平均明显低于内膜不稳定斑块组(均P<0.05)。 结论 血清hs-CRP、Hcy、UA水平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血清hs-CRP、Hcy、UA水平越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三者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刘春兴  闵贤  潘杰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853-854,852
目的:探讨中年自然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05名中年自然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存在,分成斑块组(32例)和非斑块组(173例)。同时检测血清Hcy、hs-CRP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⑴单因素分析仅年龄、Hcy、hs-CRP在斑块组和非斑块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5),多因素分析中年自然人的年龄、Hcy、hs-CRP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1,β>0,OR>1)(2)采用以年龄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对中年自然人血清hs-CRP、Hcy进行分析比较,中年自然人的血清hs-CRP、Hcy差异主要与颈动脉的硬化斑块形成有关(P<0.05)。结论:中年自然人的血清Hcy、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是比较重要的危险因素,早期常规筛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31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血浆CysC及hs-CRP进行检测。结果:斑块组CysC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CysC与hs-CRP呈正相关,二者均与双侧crouse积分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hs-CRP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CysC及hs-CRP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也许可以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各30例。测定并对比不同组别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指标,分析比较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结果 3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有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研究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均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其性质,同时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研究组IMT正常(n=14)、IMT增厚(n=21)和斑块形成者(n=71)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IMT正常、增厚、斑块形成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患者(n=29)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者(n=42)(P<0.05)。结论 hs-CRP作为炎性指标可能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脑梗死的患病风险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之间的关系。方法 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病史分为初发组(n=95例)与复发组(n=37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按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同时检测血清MMP-9水平,分析组间指标差异。结果与初发组患者比较,复发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不稳定斑块数及MMP-9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而IM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患者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IM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再发脑梗死风险密切相关,而MMP-9水平可作为反映的斑块稳定性及再发脑梗死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郝攀  刘宁  陈军 《西部医学》2014,(2):204-206,209
目的 研究血清超敏CRP、尿酸与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DMC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塞灶面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7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90例,非糖尿病脑梗塞组137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有无斑块及斑块稳定性,行头颅MRI检查,行NIHSS评分,并测定超敏CRP、尿酸含量.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超敏CRP、尿酸含量高于非糖尿病脑梗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MCI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神经功能中重度缺损组和轻度缺损组、大面积梗塞组和小梗塞组相比,超敏CRP、尿酸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敏CRP、尿酸水平可反映DM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塞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12.
张家盆  仇圣刚 《右江医学》2013,(6):810-812,816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65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cy、hs-CRP测定,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进行对比.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hs-CRP及IMT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斑块组Hcy、hs-CRP、IMT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cy与hs-CRP、IMT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浆Hcy、hs-CRP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均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斑块形态与脑梗塞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56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CT或者MRl分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DMCI)、糖尿病非脑梗塞组(DMNCI),检测分析二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内径(D)、斑块发生率及斑块形态。结果 DMCI组IMT、D、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DMNCI组,有显著性差异性(P<O.05,P<0.01);不稳定的软斑、溃疡斑、混合斑发生率增加(P<O.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塞的主要原因。不稳定性斑块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能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物理特性,对糖尿病患者的脑梗塞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海荣  蔡毅  曾超胜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2):238-239,248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确诊中青年急性脑梗死92例住院患者和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90例分别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同时采用全自动化仪分别检测其血hs-CRP浓度;将脑梗死组依斑块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非脑血管病为对照组,对所检测结果分析各组间的检出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hs-CRP相关性。结果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1),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1),脑梗死3个亚组中,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有其相关性,尤其与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急性期老年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血管斑块稳定性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老年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2周总有效率;治疗前与治疗2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血管斑块稳定性、Hcy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和NIHSS评分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峰流速、平均流速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稳定斑块比例高于治疗前(P <0.05)。治疗前,两组稳定斑块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稳定斑块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Hcy、hs-CRP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老年患者疗效良好,且可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斑块稳定性,降低血清Hcy、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2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2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应用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70,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例患者,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IMT及粥样斑块;根据IMT及斑块情况,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弥漫性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测定各组血清中Hcy浓度,分析超声结果与血清Hcy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男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c(LDL-c)和颈动脉斑块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4月收治的120例男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入院的120例男性单纯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Hcy、血脂及颈动脉斑块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观察组与对照组Hcy及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G、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各组患者的Hcy及LDL-c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Hcy及LDL-c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呈现正相关性(r=0.813,P<0.01;r=0.572,P<0.01)。3)对照组发生颈内动脉斑块43例,患病率为35.8%;观察组发生颈内动脉斑块79例,患病率为65.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cy、LDL-c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可作为协助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指标,对脑梗死的发展及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帆  杨静  仲飞  徐雪  马中富 《热带医学杂志》2008,8(12):1238-1241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03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IF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P<0.01)。血清MIF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