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转运的情况及其对就诊时间的影响。方法分析2011年7—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27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入院方式、转运方式及居住地对就诊时间的影响。结果 27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就诊时间为(40.9±4.1)h,6 h内就诊的有110例(40.3%)。首诊入院与转诊入院的患者就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18,P<0.05);不同居住地的患者入院方式及就诊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425和11.796,P<0.05);不同转运方式患者的就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09,P<0.05)。私家车和出租车仍是患者就诊的首选转运方式,分别占45.8%和23.1%,而使用救护车转运的仅占4.7%。结论入院方式、转运方式会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就诊时间。急救车使用率低,公众使用急救系统的意识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优化院内卒中应急流程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该院收治的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卒中应急流程),选取2021年1—10月该院收治的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优化院内卒中应急流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实施溶栓时间、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医生到达时间、医生评估时间、评估结束转移至CT室时间、CT检查时间、CT结束至开始溶栓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24 h、出院时,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院内卒中应急流程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可缩短实施溶栓时间,降低NIHSS评分,提高护理满意度,其效果优于常规卒中应急流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就诊于我院的10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试验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标准将其分为轻度组(44例)、中度组(37例)、重度组(26例),并选取同时期的60名健康体检者资料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血清Hcy、hs-CRP水平检测。比较2组血清Hcy、hs-CRP水平,并比较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Hcy、hs-CRP水平,分析血清Hcy、hs-CRP与该疾病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的血清Hcy、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NIHSS评分、血清Hcy、hs-CRP水平高于轻度组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Hcy、hs-CRP水平随着NIHSS评分的增加而升高,Hcy、hs-CR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可通过监测血清Hcy、hs-CRP水平来评估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4.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静脉溶栓是当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该治疗在3.0~6.0 h内有效。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迟入院的原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4家三级医院的47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诊情况、院前延迟情况及延迟入院的原因。结果 首诊医院级别:三级医院380例(80.51%)、二级医院62例(13.14%)、一级医院及以下30例(6.35%);首诊科室:急诊375例(79.45%)、门诊97例(20.55%);首诊转运途径中使用急救车(120或999)94例(19.92%)、私家车232例(49.15%)、公共交通工具97例(20.55%)、其他49例(10.38%)。院前时间0.3~138.2 h,中位数为4.4(四分位数间距为14.7) h|正常入院患者214例(45.34%),延迟入院患者258例(54.66%)。正常入院与延迟入院患者首诊医院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入院与延迟入院患者首诊科室、首诊转运途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延迟入院的常见原因依次为症状归因于其他疾病(22.09%,57/258)、症状不明显未识别(17.83%,46/258)、没人帮助或受他人影响(11.63%,30/258)。结论 患者及家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认知因素与发病环境因素是患者延迟入院的主要原因。今后要加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知识的健康教育,发挥基层医院在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巫碧佳  王鹏  卢颖瑜  区腾飞  李永鸿 《吉林医学》2011,32(12):2303-2304
目的:研究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病情开始第1天、第2天、第3天早晨采空腹血测定Hcy及每天按NIHSS评分标准评估,选取早期进展性卒中患者40例入组进展组,同期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进展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病情进展的第1天、第2天、第3天患者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进展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具有相关性,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不能作为评估卒中进展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恶化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超敏肌钙蛋白I (hs-TnI)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3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在90 d随访时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hs-TnI水平与90 d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hs-TnI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曾患有卒中比例、收缩压、住院时间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病史及吸烟史比例、舒张压、心率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水平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白细胞计数水平、hs-TnI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女性、年龄、既往卒中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hs-TnI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为预后良好的保护性因素(均P<0.05);hs-TnI的AUC值为0.818。 结论 hs-TnI升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觉醒型缺血性卒中(wake-up ischemic strokes,WUIS)与6 h内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s,IS)的临床特征及CT灌注成像(CTP)特点.方法:WUIS患者38例(WUIS组),明确IS发病时间6 h内患者42例(对照组),均行多模式CT检查[CT-CTP-CT血管成像(CTA)].结果:2组患者梗死区和半暗带区数量、体积与CTP模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CTP、CT和MRI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CT ASPECTS评分均明显高于CTP及3 d后CT或MRI ASPECTS评分(P<0.01);WUIS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WUIS患者的CTP特点与发病6 h内IS患者类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发病形式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9月我科收治的发病24h内2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梗死灶分布、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卒中病因分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率、机械取栓率、脑出血转化率。结果:28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醒后卒中68例(23.94%),两组患者高脂血症、房颤、mRS评分>2分比例、TOAST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脑卒中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NIHSS评分、静脉溶栓率、机械取栓率、脑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后卒中患者高脂血症、房颤、心源性卒中比例较非醒后卒中更高,两组有相似的疾病严重程度、梗死灶分布、超早期治疗方案及出血转化风险。  相似文献   

9.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美媚 《吉林医学》2011,(17):3446-3447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住院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疏血通注射液,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IHS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可改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前是否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入院后均给予吸氧、降颅压、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颅脑卒中面积、治疗1周时颅内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并于发病第90天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及颅脑CT卒中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时两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第90天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及预后不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并未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及转归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28-30+34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统一的问卷对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收治的26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进行调查。根据是否在发病2 h内送到医院,将患者设置为延误组和非延误组,对影响脑卒中治疗的院前因素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中教育程度、医保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中意识障碍及预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脑卒中患者延误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来院途径、患者受教育程度、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脑卒中病史是影响患者2 h到达医院的独立因素。结论通过急救系统与患者受教育程度可有效缩短DNT(Door-to-needle time)时间,对广大群众进行脑卒中知识的普及,可使更多的AIS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患者急症就诊时间和院前延误的原因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在某院急诊科首诊的264例武汉城区脑卒中患者的就诊时间及就诊时间超过了3h的患者院前延误的原因进行了调查.264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140例,出血性脑卒中124例,发病3h内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48例(34%),3h后就诊者92例(66%);出血性脑卒中3h内就诊者77例(62%),3h后就诊者47例(38%).有院前延误的患者,83%缺血性脑卒中和近60%出血性脑卒中的延误是由患者或其家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脑卒中相关知识尤其是早期症候识别知识的欠缺以及对脑卒中急救意识的淡薄.广泛开展健谈教会,普及脑卒中相关知识,增强人们的急救意识,对减少患者就诊延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颖  冯立群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280-228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与血浆渗透压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23例,检测其入院时的血浆渗透压,分析与血浆渗透压水平相关的多种因素以及血浆渗透压水平对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结果急性脑卒中合并各疾病的血浆渗透压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血浆渗透压升高发生率与其他疾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入院血浆渗透压水平与存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5,P<0.05);入院时血浆渗透压升高组预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1613,P=0.000);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血浆渗透压测定平均值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29,P>0.05);丘脑出血患者入院血浆渗透压测定平均值与非丘脑出血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12,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入院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2)。结论血浆渗透压的测定对于评价急性脑卒中预后及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入院时血浆渗透压水平可作为评价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之一,对其进行动态监测可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调查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量表,调查哈尔滨市420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结果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为(52±12)分,呈中等水平,量表的5个因子按照标准化得分高低排序依次为习惯反应样式、症状警觉、就医阻碍因素、他人意见影响和正确判断能力。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受到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体检情况及脑血管病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因素的影响(P<0.05)。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患脑血栓风险程度与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呈正相关(r=0.108,P=0.028)。结论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呈中等水平,受到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体检情况及有无脑血管病家族史和糖尿病家族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代谢综合征(MS)与急性非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NIS)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MS与近期预后的关系,同时分析MS各组分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登记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连续性入院的,发病在24 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访3个月末时的结局.MS的诊断采用中国糖尿病协会(CDS)制定的标准.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MS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纳入发病24 h内的ANIS患者共342例,年龄范围31~95岁,平均67岁±13岁.采用CDS标准诊断的ANIS患者有MS共86例,男50例(58.1%),女36例(41.9%).有MS的ANIS患者代谢异常的5个组分均高于无MS患者(均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至入院时间长者和有MS的患者病情严重的风险大(RR=2.45,95% CI 1.14~5.27;RR=1.85,95%CI1.02~6.25);高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低的患者病情严重的风险大(RR=3.02,95% CI 1.75~8.59;RR=0.85,95% CI 0.24~0.96);MS与3个月死亡和预后不良无关联(均P>0.05).结论 MS不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MS是AN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有MS的患者病情较重;高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低的患者病情较严重.在治疗急性脑卒中时调控血糖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2):48-50
目的研究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_(12)及25-羟基维生素D_3水平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卒中组,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记录入院后、3个月及6个月后血清Hcy、维生素B_(12)及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以及3个时间点的NIHSS评分、mRS评分及BI指数。分析血清指标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相关性。患者没有接受影响血清指标变化的治疗。结果卒中组入院NIHSS评分与同型半胱氨酸(r=0.312,P0.05)、维生素B_(12)(r=0.415,P0.01)、25-羟基维生素D_3(r=0.375,P0.01)水平密切相关。3个月和6个月时的BI及6个月的mRS与维生素B_(12)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cy、维生素B_(12)及25-羟基维生素D_3水平与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但血清维生素B_(12)水平提示更好的预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袁鹏  张晓婷  毕齐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271-2273
目的分析导致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利于对临床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及降低其院内死亡率。方法收集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治疗的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778例。采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特征、既往史、影像学检查等资料,以住院30 d内死亡为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43例)和存活组(735例),并对影响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死亡组的年龄,卒中类型,既往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和脑卒中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Glasgow评分,鼻饲管、导尿管和中心静脉置管,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共15项危险因素与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及性别因素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入院时NIHSS高、鼻饲管、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共11项危险因素OR值>1,为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Glasgow评分高为保护性因素〔OR=0.65,95%CI(-7.26,0.82)〕。进一步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入院时Glasgow评分高亦为保护性因素〔OR=0.32,95%CI(-6.43,0.53)〕。合并肺部感染〔OR=6.57,95%CI(2.16,26.79)〕、脑心综合征〔OR=3.18,95%CI(2.07,9.55)〕、消化道出血〔OR=3.42,95%CI(1.98,7.86)〕均为急性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死亡有多种危险因素。独立危险因素为入院时Glasgow评分低、合并肺部感染、脑心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急性脑卒中合并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能否成为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入选175例发病24 h内,且人院即行血浆BNP检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选病例分为死亡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和生存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死亡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 入选病例中有20例(11.4%)患者死亡,死亡组的心房颤动、心源性脑栓塞的构成比,脑卒中前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的构成比,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空腹血糖、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值均<O.01).死亡组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751.5±315.9)比(224.1±111.5)ng/L,P=0.001],其中BNP较为可靠的预测水平(截点)为280 ng/L(敏感度为74.3%,特异度为73.6%).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人院时NIHSS评分>13分(OR=4.78,95%CI为1.55~15.47,P=0.007)和血浆BNP水平>280 ng/L(OR=4.67,95%CI为1.28~17.09,P=0.020)为住院死亡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其住院死亡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时间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我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院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009-03-30-2010-03-30门头沟区医院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除一般资料外,按是否在脑卒中症状发生后6 h内到达医院将患者分为两组,对影响脑卒中院前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到医院就诊时使用的交通工具、首诊地点、居住地点、对脑卒中的认识及脑卒中的类型均与患者发病后距治疗时间有关(P<0.05).在家中发病或者在其他地方发病的脑卒中与发病后距治疗时间无关(P>0.05).结论 有42.3%脑卒中患者不能在发病后6 h内到达医院,其院前时间延误的主要原因是对脑卒中知识了解不够、使用急救电话/急救车少.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知识的了解是提高患者6 h内到达医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