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早产儿是一组特殊的新生儿,其出生时胎龄小于37周。根据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Organization,WHO)报告,早产的发生率为5%~18%,每年全世界早产儿数量达1 500万。2010年,至少每1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早产儿,每年因早产死亡的新生儿达110万[1]。  相似文献   

2.
3.
侯皓 《当代医学》2013,(30):50-5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月所收治的77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呆用一般保守营养给予治疗;2009年1月-20}1年1月本院收治的早产儿80例为观察组,采用严格遵照早开奶(24h内)、给予微量喂养、母乳喂养,对于早产儿必要时可以尽早给予肠外营养补充,观察两组早产儿的生理质量下降时间[治疗组:(6.42±17.9);对照组:(84.2±14.8)]、体质特征下降幅度[治疗组:(5.42±1.23);对照组:(897±23.1)]、以及恢复体质所需的时间【治疗组:(7.03±49.8);对照组:(108±548)】,观察婴儿体质增长速度【治疗组:(17.3±4.07);对照组:(16.9±61.3)】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组:(23±12);对照组:(29±14)]。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早产儿体质性质下降时间、体质特征下降幅度以及体质恢复所需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的生理体质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营养对早产儿体重增长的影响及副作用发生情况。方法:将体重小于1900g的早产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生后24h即应用静脉营养,对照组仅应用常规补液,两组均及早开始胃肠内微量喂养,同时按常规治疗并发症。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d采血测肝、肾功能及血脂,每天测体重,监测微量血糖及经皮胆红素值。结果:治疗组患儿每日体重增长幅度大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两组治疗后测得的血清胆红素、游离脂肪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静脉营养可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且未见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肠道外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增高 ,其中全肠道外营养 (totalparenteralnutrition ,TPN )的作用不可低估。TPN旧称静脉高营养 (intravenoushyperali mentation) ,指完全由静脉输入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近年来 ,在我国已陆续开展TPN ,对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1,2 ] 和NICU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对TPN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指征途径及成分综述如下 :1 TPN在早产儿的应用指征任何新生儿 ,包括早产儿 ,不能经口喂养持续 3天以上均应采用TPN。事实上 …  相似文献   

6.
吴艳  钟晓云  蒋静  龚华  陈文  李刚  王琪 《重庆医学》2013,42(6):616-618,621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不同初始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62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根据氨基酸的不同起始剂量随机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测量其体质量、身长、枕额头围、上臂围等生长指标变化,监测血尿素氮、肌酐、胆红素、血气分析等血生化指标。结果 (1)各生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恢复出生体质量、静脉营养使用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出生后7日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素氮水平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H值、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剂量氨基酸摄入有利于早产儿早期达到正氮平衡,并且不会增加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损害、胆汁郁积症等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周围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53例早产儿经周围静脉输入胃肠外营养。结果患儿每日体重增加10~15g,无一例发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周围静脉胃肠外营养是危重新生儿康复的基础,对早产儿可提高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应用方便、安全性高的特点,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外静脉营养在危重早产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围产新生儿学的日益发展,胃肠外营养支持已成为危重病儿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早产儿由于出生体重低、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在危重疾病期间,营养物质的及时合理补充对促进疾病治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999年10月~2001年3月采用胃肠道外静脉营养(TPN)治疗高危早产儿,结果提示胃肠道外营养可明显增加高危早产儿体重,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产儿早期肠内微量喂养减少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需进行胃肠外静脉营养的早产儿6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5例,随机分为静脉营养加早期肠内微量喂养组(干预组)和完全静脉营养组(对照组).干预前及干预后14 d分别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检测,同时监测PNAC各项危险因素以及PNAC和喂养不耐受发病率.结果 干预组PNAC主要危险因素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干预组TBIL、TBA以及肝酶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NAC和喂养不耐受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肠内微量喂养可明显改善PNAC发病的危险因素,减轻胆汁淤积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部分胃肠外营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喂养的影响.方法 对70例早产儿应用信封抽签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30例),观察组出生后除外肠内喂养禁忌症后尽早肠内喂养,同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每次3~5min,每天8次,所有患儿根据体重计算每日所需能量,胃肠喂养不足部分由胃肠外营养补充,采用全合一法周围静脉16~24h内均匀输入;对照组尽早肠内喂养的同时仅静滴葡萄糖、电解质以维持机体水及电解质平衡.观察平均每日增加体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治愈时间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观察组40例体重均增加,对照组仅20例体重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对胎粪排尽时间、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喂养不耐受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40例在实施静脉营养过程中经严格观察和监测下,未发现穿刺部位感染、静脉炎等合并症.结论 部分胃肠外营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均有利于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建立、完善和体重增长,有助于早产儿从静脉营养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缩短胃管喂养到经口喂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发生,促进生长发育,在早产儿临床中可作为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强化静脉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早产儿随机分为强化组46例,对照组42例.强化组24h内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初始量各为1.0g/(kg·d),以后每天各增加1.0g/(kg·d),氨基酸最大剂量3.0g/kg·d,脂肪乳最大剂量3~3.5g/(kg·d);对照组42例,生后第3天静脉应用氨基酸,以后每天增加O.5g/(kg·d),最大剂量3.0g/(kg·d),生后第4天开始用脂肪乳,初始量0.5g/(kg·d),以后每天增加0.5g/(kg·d),最大剂量3.0g/(kg·d).除静脉营养方式不同外,其它治疗均相同。营养液采用“全合一”方式,经外周静脉24h均匀输入。比较两组患儿营养支持9天后胆红素、尿素氮、甘油三脂、血糖等血生化指标和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存活者的静脉营养时间、体重增长、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儿胆红素、尿素氮、甘油三脂、血糖等血生化指标和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强化组患儿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体重增长(g)高于对照组[(31.9±8.3)g/d比(20.9±7.5)g/dP〈0.01],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天)短于对照组【(8.9±3.50)比(12.8±4.0),(18.1±9.6)比(24.9±10.4)1,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均无静脉炎、氮质血症及高胆红素血症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早期强化静脉营养可以改善早产儿氮质平衡,加速体重增长,缩短静脉营养及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未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静脉营养与传统静脉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存活低出生体重或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治疗组应用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对照组应用传统新生儿静脉营养。计算体重下降幅度及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计算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的时间,两组患儿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生后体重下降幅度为(5·8±2·4)%,对照组为(14·6±3·1)%,治疗组恢复至出生时体重的时间为(7·6±2·3)d,对照组为(14·5±3·8)d,治疗组每天体重增长为(25·8±4·6)g,对照组为(15·3±4·1)g,治疗组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的时间为(12·6±2·4)d,对照组为(17·1±2·8)d,治疗组应用静脉营养的天数为(14·5±3·4)d,对照组为(18·7±4·1)d,治疗组住院天数为(18·7±4·5)d,对照组为(26·9±4·3)d,治疗组80例出院时发生EUGR37例,发生率为46·3%,对照组80例出院时发生EUGR55例,发生率为68·8%,两组以上各观察指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可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或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为今后实现追赶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简化早产儿肠外营养液中各成分的剂量和配比计算的过程,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保证医生能快速准确地制定早产儿肠外营养治疗方案。方法:在Windows平台下,利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中文企业版编程语言,设计开发了一款早产儿肠外营养管理软件。结果:该软件能自动、准确地计算出早产儿肠外营养液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剂量和配比,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论:该早产儿肠外营养管理软件运行稳定,可移植性好,简化了早产儿的肠外营养医嘱,进一步改进了新生儿的肠外营养治疗技术,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早期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86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每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TLC、TRF、CD4、CD8营养后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Alb、IgG、IgM、C3营养后均较营养前有所提高,但营养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腹泻、腹涨、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较肠外营养组的37.2%低(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静脉内营养对早产儿营养状况、血液生化和早期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 观察 3 6例经静脉内营养支持的早产儿的体重变化、血电解质、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水平和胎龄矫正至 40周时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NBNA)结果 ,并与 3 1例未行静脉内营养支持的早产儿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体重日增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体重达到出院标准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对照组钾、钠、氯紊乱及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但观察组高血糖和低血钙的发生率则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血清前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肝、肾功能及血脂水平无明显异常 ,但观察组直接胆红素和谷氨酰转肽酶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矫正胎龄 40周时NBNA的总评分 <3 5分者在观察组占 13 .9%( 5 3 6) ,在对照组占 48.4%( 15 3 1) ,差异极其显著。结论 静脉内营养能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 ,促进神经行为的发育 ,但应注意电解质和血糖的变化和尽量避免胆汁淤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EN)与完全胃肠外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d的血淀粉酶(AMS)、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蛋白等指标,及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和费用、SPACHE-Ⅱ等指标。结果:EN组CRP降低及血清白蛋白升高程度显著大于TPN组,感染及死亡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小于TPN组,治疗后APACHE-Ⅱ明显降低。结论:EN为SAP的重要治疗手段,合理应用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早产儿的效果。方法 12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单纯静脉营养,生后72 h开始喂养。结果治疗组患儿能尽快适应肠道喂养,静脉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激活肠道酶系统,提高肠道防御机制,减少胃肠不耐受,增进营养,促进机体康复,缩短肠外营养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营养支持治疗对并发症及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重症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91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46例和肠外营养组45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入住ICU时间、死亡患者的生存时间、住院费用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 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8%(22/46);肠外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3%(4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在入住ICU的时间、住院费用、死亡患者的生存时间方面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的清蛋白水平明显增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糖水平明显降低,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机体的营养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入住ICU时间,延长死亡患者的生存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9.
黄剑飞 《医学综述》2013,19(5):867-869
危重早产儿由于器官功能发育不全,出生后往往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能显著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肠外营养支持主要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以及电解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的输注,输注途径主要包括经外周静脉输注和经中心静脉输注两大途径。现对危重早产儿肠外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