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忆昔沈金鳌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活;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皆通。在这法法皆通中,包括着6.55%(26条)的针灸疗法。兹就《伤寒论》中针灸疗法的临床价值试述如下: 纵观《伤寒论》中针灸疗法能起到主治作用的条文计有10条。例如第8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里所说“针足阳明”,笔者认为应是足阳明经的下合穴足三里,概因足三里有扶正祛邪之功,“诸病皆治”。考《千金翼》云:“足三里治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东垣谓:“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则元气乃伤,当于三里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对脾胃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谷气通于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华佗中藏经》:“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此均说明脾胃正气之强弱与疾病之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调理脾胃的治则不但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广,而且在其它系统疾病中也很重要,《内经》:“治痿独取阳明”;  相似文献   

3.
不少注家皆以为《伤寒论》“脉促”与“急促”或“短促”同义,而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脉。如:徐灵胎认为:“促有数意”。钱天来更说:“脉促者,非脉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顾宪章又以为:“促有短促之义”。日人浅田氏也说:“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又非数脉之谓促;即短促、蹴促之义”。日人丹波元简还说:“‘辨脉法’并王氏《脉经》以促为数中一止之脉,非也……此促,急促之义也”。一九七八年版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甚至认为21、34、140诸条之“脉促”以‘急促’或‘短促’为解,则全篇皆通”。实则这些说法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谈谈《内经》志意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中,关于志意学说的论述是很全面的。就其形态学而言,《素问调经论》说:“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通,《易系辞》曰:“往来不穷谓之通。”连,段氏《说文》引桂馥说:“凡训连者,皆有连贯之意。”骨髓,《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素...  相似文献   

5.
《内经》一书,通借字颇多,这给阅读与理解经文带来了不少困难。现列举《灵枢》《素问》以及《太素》中所见通借字十则,试释如下,以供参考。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傍通旁,旁,借作方。《说文》:“旁,溥也,从二阙,方声”。“旁”以“方”为声符,故得借“旁”作“方”。《仪礼·士丧礼》“牢中旁寸”句,郑玄注曰:“今文旁为方”。《尚书·吕刑》:“庶戮方告无辜于上”,《论衡·变动》引作“庶僇旁告无辜于天帝”。是皆“旁”、“方”通借之例。  相似文献   

6.
汗法非发热恶寒之外感表证的专利。 程国彭论八法谓“汗者,散也”。辛以散之,开腠理,散邪气也。《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外,理者,为皮肤脏腑之纹理”。非只皮肤有腠理,五脏六腑尽皆有腠理,是真气流通、邪气相传的通路。《儒门事亲》中虽有“凡在表者皆可汗式十五”篇,但在“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十三”篇中先已指出“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  相似文献   

7.
“腑以通为补”,故通腑法为临床所常用。我用通腑法治疗腹胀略有所得,书之以作抛砖。一、通腑勿忘利小便“九窍不利皆属胃病”,故二便不通虽责在大肠与膀胱,实与胃关系密切。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虚不行其气而闭塞则为气胀,胃阳虚不行其津液,三  相似文献   

8.
王亚丽 《新中医》1995,27(1):31-32
眼疾从肝脾针灸论治王亚丽《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于肝。”《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李杲《兰室秘藏》指出:“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脾者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  相似文献   

9.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病象而治称为“正治”,顺病象而治即为“反治”。“正治”与“反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两大法则。仲景在《金匮》记载的四十多种病中,“正治”运用本来广泛,然亦重视“反治”。从辨证论治的总体来说,“反治”一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辨证的精髓,且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因此,本文浅谈一下“反治”在《金匮》中的运用。通因通用:即用通利的方法,用于通证。如《呕吐哕下利篇》第37条“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8条“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9条“下利脉反滑者,当  相似文献   

10.
“心气虚”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气”是指“心藏血脉之气”,《内经》所云“心主身之血脉”,“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之正常血液循环,全赖心气为动力。《医学真传》说:“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血非气不运。”《诸病源候论》谓“……心主血脉,而气血通荣脏腑,遍循经络……心统领诸脏,其劳伤不足,则令惊悸、恍惚,是心气虚也。”说明心气不足则推动血液运行功能减  相似文献   

11.
<正> 支:通肢体之“肢”。例:“今闻四支不能用,瘖而未死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现在听说病人的四肢不能活动自如,已经不能说话,但还没有死。见:通显现之“现”。例:“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脏别论》)——因此五脏六腑的气和味,都是来源于胃,从气口反映出来。矢:通屎尿之“屎”。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矢”之误。)”。(《素问·咳伦》)——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央:通遭殃之“殃”。例:“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过多地  相似文献   

12.
汗法居八法之首,是临床辩证论治的重要法则之一。《内经》提到汗法的条文甚多。从汗法的病因、病位、病机、适应症等不同方面。十分详尽地论述了汗法的运用。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者除之。”《素问·热论》:“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素问·生气通  相似文献   

13.
热证是八纲辨证中很重要的一纲,它有虚实之分,其治则是“热者寒之”。实热为有余,又须“有余折之”,传统上有解表透热、通腑泄热、辛寒清热、苦寒清热等法,名目繁多,而其中相当部分均可以“导热外出”概之。“导热外出”虽未曾明确提过,但实为古人用于实热证的基本治法. 导热外出的理论来源于《内经》《素问·热论》中治热条文有二:“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  相似文献   

14.
孙浩 《中医杂志》2006,47(4):313-313
答:乳香与没药、蒲黄与五灵脂,皆善治血气之痛,常相须使用,故称“药对”。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活络效灵丹以乳香、没药伍当归、丹参治“气血凝滞,痃癖症瘕”;《本草纲目》用蒲黄与五灵脂“止心腹诸痛”,四药止痛之功,全在行气活血。正如《本草求真》所谓:“使气与血互相通活,俾气不令血阻,血亦不被气碍”,气血流通,脏腑经络和畅,则“通则不痛”矣。  相似文献   

15.
荆阳 《江西中医药》2008,39(1):28-28
杨仁旭主任医师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四川省名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研究近40年,对中医临床诸症、疑难杂症的治疗多有心得。在坚持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同时,遣方用药不拘一格,讲究实效。“通因通用”是临床常用治法,属于“反治”法内容。《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杨师认为:“通因通用”法并不仅仅是通下法,只要能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目的,皆可视为通法。  相似文献   

16.
天壬小考     
《内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丈夫二八亦天癸至。无“天壬”之说。任继学教授提男子当为“天壬”,亦有所本。考“壬”字,《说文》:“位北方也,阴极阳生”。《释名》曰:“壬,妊也。阴阳交,物怀妊,至子而萌也”。《史记·律书》曰:“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据此则壬、妊、任三字通,为怀孕之意。然“壬”为天干之九,癸为天干之十,皆属北方水位。水为万物之母,故壬癸皆为天一之水。壬属阳水,癸为阴水,验之于人则男有天壬,女有天癸,亦合阴阳五行之理。天壬之说,首见于《白虎通·五行义》。  相似文献   

17.
此穴首见于内经,在《素问·气穴论》中云:“齐,脐通,当脐之中,神阙穴也。”说文《释名·释宫室》云:“阙在门两旁,中央缺然为道也。”因此,我们可认为脐为腹之缺.故它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道藏》与《甲乙》均日本穴名为“气舍”。俗称有脐窝,肚脐眼等.总之,“凡诸孔穴,名不虚设,皆有深意。”  相似文献   

18.
试论通法     
王昆文 《国医论坛》2002,17(5):11-12
何谓通法 ?凡是能通过正确的辨证施治 ,达到使人体五脏元真通畅 ,气机升降复常 ,气血调和敷布 ,邪气散解 ,积滞化除者 ,皆可谓之。它是一个融汇贯穿于八法之中的 ,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指导性的法则。应该说 ,它高于八法 ,八法都应当体现出“通”的共性。如果八法不能体现出“通”的共性 ,那他就失去了其治疗的意义。《易》云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然界 ,流通是永恒的 ,人的生命亦然。对人之疾病的治疗 ,同样也应该贯彻这一基本精神。不论何种具体的治疗方法 ,其目的都只有一个 ,那就是促进、维护或修复这一流通的过程 ,使五脏元…  相似文献   

19.
人中     
《灵枢·师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鼻唇沟称“人中”,开始于《内经》。 为什么称人中?后汉·刘熙(?)《逸雅》的解释是“立于鼻下,狭而长,似人立也”。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人中》解释谓:“盖自此而上,眼耳鼻皆双窍;自此以下,口暨二便皆单。”也就是说人中以上诸窍成双,人中以下即为单,它居在双、单窍之中,所以称人中。明·郎瑛(1487—1566)《七修类稿》认为“人居天地之中,天气通于鼻,地气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气,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此穴居中。”天在上,地在下,人当然是在中间了。  相似文献   

20.
通下法在《内经》中早有论述,但运用于临床首推仲景。后世刘河间、张子和、吴又可、尤在泾等又皆有发挥。至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一书“论八法”专篇中又大加篡述,进而使通下法在临床中运用得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